不過,在這名聲顯赫的八大將中,能用者卻隻有寧遠總兵吳三桂、薊鎮總兵白廣恩、山海關總兵馬科三人,其他人竟然都不敢應戰。(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這三人中,實力最強的就是吳三桂,洪承疇因此也對吳三桂格外看重,這一年,吳三桂隻有二十九歲。


    這個時候,祖大壽已經在錦州苦守了整整一年。這一年來,祖大壽的日子很難過,不但要對付刀槍箭雨,還要對付不斷的糖衣炮彈,皇太極不斷地向他發出招降的誘餌,祖大壽也真是硬漢,軟硬不吃,一直挺了下來。


    洪承疇抵達鬆山。皇太極放慢了進攻的腳步,洪承疇帶了八個鎮的總兵來救錦州,皇太極知道他真正害怕的是錦州失陷以後,山海關將不保,而他集結全部兵力,是要擺出打總決戰的架勢。


    但這正合了皇太極的意,他多年來圍困錦州,隻有一個目的,吸引明朝的全部兵力,在這裏做個徹底的了結。所以,他並不急於進攻,而是不斷的運送軍隊、糧食、武器,其中光紅夷大炮就運了三十多門,小炮更是無計其數。


    洪承疇明白皇太極的用意,他知道皇太極想速勝,那麽他的打法,隻有一個字——拖!他堅信隻要打持久戰,皇太極是堅持不了多久的,被圍困了近一年的祖大壽也同樣明白皇太極的目的,他命人出城給洪承疇傳話,稱城中糧足,還可抵擋半年,要洪承疇不要急於應戰。


    洪承疇與祖大壽與皇太極,在用兵上基本上處在一個水準,所以他們才能知己知彼。但滿朝的文官卻並非如此,崇禎更是一個對持久戰始終抱懷疑態度之人,而此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後來因議和之事被崇禎砍了頭的那位替死鬼)對當時的形勢判斷不準,以曠日持久,靡費糧餉為由,力主速戰速決,並建議派遣兵部職郎中張若麒前往洪承疇軍中商議,名為商議,其實是另一個層麵的監軍之意。


    洪承疇從實際出發,反對速戰。他的作戰方針是且戰且守,在鬆山、杏山一帶打持久戰,拖得久,就對己方越有利,但這個意見與陳新甲完全相左。於是,在洪承疇與清軍備戰之際,另一場看不見的戰爭同樣的在明朝內部展開:在速戰與持久戰之間,崇禎不斷搖擺,終於下了密令:要洪承疇“刻期進兵”,先挑起總決戰的戰火。而這時,繼張若麒後,陳新甲又派了一個兵部職方主事馬紹愉到洪承疇軍中,實行監視之意,再三鼓吹“我兵可戰”的論斷,催促洪承疇出兵。


    曆史到這裏有著驚人的相似,十幾年前,袁崇煥在北京城外與皇太極決戰時實行的就是“以逸待勞”的持久戰打法,崇禎不信,令其迅速出兵,結果功敗垂成,再往前推,我們看發現,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的穩定戰術都是在這些“主戰派”惡陷下不得不放棄的,這次輪到崇禎用這招來對付洪承疇了。因為有崇禎密令在先,再有監軍在旁邊監視,洪承疇不敢違逆,無奈間,隻得出兵。


    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揮師進至鬆山與杏山之間,督師援助錦州,兩天後他做出了下令進兵的決定,除唐通留守外,其餘七鎮總兵各率本部兵力集結於鬆山城附近,糧草囤積於杏山、塔山之間,他自己親率六萬大軍抵達鬆山。這時清軍已經先先一步到達在錦州與鬆山之間的乳峰山上,占據著有利的地勢。到此時,皇太極終於等到了與洪承疇總決戰的時刻。


    忠誠的底線


    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明清之間最後一次慘烈的大戰鬆山會戰拉開了序幕,雙方在乳峰山附近展開激戰。


    在這場戰鬥中,明朝八大鎮總兵聯手出戰,被圍困的錦州總兵祖大壽則揮師出門配合,形成裏應外合局勢,居左翼的吳三桂率全部迎戰,銳氣一時不可阻擋,而明炮兵營亦發揮作用,與清軍的紅衣大炮展開了對攻,明清兩方,均投入了十成的兵力,十足的精神。這一陣,打得山河失色,喊聲驚天,竟然持續兩天兩夜,明將祖大壽、吳三桂、白廣恩身先事卒,奮勇殺敵,竟然數次將清軍打退,最後在己方傷員多於對方的情況下,令清軍不得不退兵,首戰告捷。


    這場戰爭再次讓皇太極領略了吳三桂與關寧鐵騎的厲害,吳三桂此次斬首清兵十級,內有頭目一人,居各鎮第一,獲戰利品也不少。部下傷亡也比起其他各鎮較輕,戰鬥結束後,洪承疇向朝廷呈報,將吳三桂之功居於首位。


    鬆山之戰,明軍初戰告捷,但清軍兇悍,錦州之圍仍然沒有衝破。洪承疇此時並無必勝的信心,他曾作了最後努力,向朝廷請令,此時稍作喘息,等待清軍糧餉接濟不上,半月之後,再做總決戰,定會解錦州之困。


    應該承隊,洪承疇在決定督師後仍採取“持久戰之策”是有利的,這種連拖帶打的方式,是逼清軍因糧草難繼而自困的穩妥打法,洪承疇出兵之前,做了充足的準備,糧食給養幾乎可以供應一年,打持久戰,皇太極是挺不住的。


    不過,洪承疇這個正確的建議,卻得不到崇禎的支持。速戰的決定依然不能更改,洪承疇隻能再次放棄自己的主張。


    而皇太極也的確用兵如神。對他來說,速戰是好事。明軍剛一行動,他就親臨前線,傾全國之兵應戰,他在此征戰多年,對地形之熟悉不遜於明軍,而對於洪承疇的算計他也瞭然於胸。八月十九日,在總決戰開戰不久,他的軍隊就先到達鬆山附近的戚家堡。他察看地勢後,已經想出了妙策,於是指揮精兵從王寶山、壯鎮台、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向陰屯、灰窯山,至南海口一線下營,就地挖壕,僅一天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寬丈餘,“斷絕鬆山要路”,頓時切斷了明軍餉道,洪承疇原本想要對付皇太極的招數反被對手搶了先。洪承疇大軍剛到,清軍就包圍上來,將明八鎮兵與糧道隔開,圍於鬆山城附近。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劍並收藏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