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熊廷弼走馬上任遼東經略,沒想到的是,這次要麵對的敵人不是努爾哈赤,而是身邊的同事——廣寧巡撫王化貞。而扶持這個對手的人,也是他在朝中的老對手——文官集團。
明朝的黨爭之禍,並不僅僅是隻限於天子腳下,而且一直延伸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各方麵,前麵說過,黨爭導致用人製度被破壞殆盡,這個後果,自天啟年開了個極壞的頭,第一個深受其受害者就是熊廷弼。
王化貞,山東諸城進士出身,長期來分守廣寧,史書稱其“剛愎自用”、“好漫語”,因為與兵部尚書、閣臣張鶴鳴的私交不錯,扶搖直上,成為廣寧守將,此次提拔熊廷弼,為起節製之用,朝廷將他也升了官,給經略熊廷弼做副手。
“經撫不和”的苗頭從一開始就出現了。熊廷弼根據遼東戰事的經驗教訓總結出:在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之前,明軍是無法與精銳的後金軍在一馬平川的遼河平原上野戰的。因此,必須“以守為戰”。也就是這個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三方布置策”的戰略思想。
“三方布置策”精髓是:以廣寧為主,重點布防,抵擋努爾哈赤的精銳部隊,在天津、登州、萊州置舟師(也就是建設海軍)襲擾敵軍側後;經略駐節山海關,節製三方,徐圖進取。今天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穩妥有序的戰略。但是在紙上談兵急功近功的明廷閣臣眼中,防守從來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王化貞就對此論持相反的觀點,與熊廷弼大唱反調。他堅持宣稱“不戰必不可守,不過(遼)河必不可戰”;要以投降後金的李永芳為內應,借察哈爾林丹汗蒙古兵四十萬,甚至誇下海口“願以六萬兵進戰,一舉蕩平!”
王化貞的大唱反調似乎極為反常,照理他本是熊廷弼的下屬,怎敢與上級對立?但其中的內情卻是,與耿直、忠誠、不擅長曲意逢迎的熊廷弼相比,王化貞走的是另一條路線,他是內閣大學士葉向高的門生,而這位大學生的後台則是閹黨首領魏忠賢。兵部尚書張鶴鳴又是熊廷弼的對頭,在這個形勢下,王化貞其實是直接取得了權利集團的肯定的。張鶴鳴甚至暗中授意,可以不理會熊的領導,便宜行事。
也正是因此,當與熊廷弼意見相左時,王化貞索性擁兵自立了,在兵部的授意下,他將一切軍務全部交給熊廷弼,軍隊則自己來領。明廷在遼東擁有大軍二十萬,張鶴鳴全部交給了王化貞領,熊廷弼空有經略之名,能帶的兵不過五千。
就在這個極端不利的局麵下,又發生了一件事。當時還隻是一個都司的毛文龍率二百餘人突襲了鎮江。王化貞乘機大力宣傳自己的進攻策略,稱為“奇捷”,熊廷弼卻認為,此舉乃純屬盲目冒進之舉,打破了“三方布置策”,此乃“奇禍”!這場紛爭把整個朝廷都卷了進去。天啟二年正月十一日,張鶴鳴主持召開緊急會議,有八十餘名大臣參加,最後提出了十幾種解決方案,但最後決定的竟然是:支持王化貞的意見。
經撫不和,必然導致最後的失敗。熊廷弼很不幸,他是第一個處在這漩渦中的將領。明朝軍隊的策略之爭一直延續了幾十年,爭論的焦點就是在麵對遼東的形勢,“守”與“和”是否可行的問題,多年來,麵對滿清,“守”與“和”這個非常正確的作戰策略一直被不懂兵法的所謂閣臣“主戰派”打壓,也直接影響到皇帝的判斷。這年的十月,遼河冰凍,廣寧人以為後金軍隊一定會渡河襲擊,紛紛逃竄,兵部尚書張鶴鳴認為遼東形勢不穩,要熊廷弼強攻,熊不從。但王化貞卻堅持執行這個錯誤戰略,經撫之爭,最後以熊廷弼的妥協告終,王化貞幾次進攻,無功而返。反而被努爾哈赤知悉了其實力,熊廷弼不得已將指揮部由山海關移至右屯。
決戰的日子終於到了,天啟二年正月十八日,知悉經撫不和內幕的努爾哈赤率大軍進逼廣寧,在西平堡(今遼寧台安縣南)發動總攻,王化貞聽從寵將孫得功之言,調所有兵力由其指揮集中狙擊努爾哈赤。但沒想到這位深受信任的孫得功竟然叛變了,而王化貞的大軍也因他錯誤地撤換廣寧、閭陽兩地守軍,導致軍力分散,在努爾哈赤大軍的強大集中攻勢下,明軍一敗塗地,孫得功趁亂散布流言,說敵軍已經臨近廣寧,城中大亂,王化貞隻帶了兩個僕人逃出。在大淩河上遇見了前來救援的熊廷弼,熊廷弼悲憤的問他:“你不是說六萬軍隊,可以一舉蕩平努爾哈赤,現在怎麽樣?”(六萬眾,一舉蕩平竟如何?)王化貞慚愧無語。(《明史·熊廷弼傳》)
後金軍隊攻下廣寧,遼東大片土地失守,熊廷弼將軍隊交給王化貞。自己帶著難民入關。
山海關城池中,一片悲哭之聲,這一次兵敗,完全是王化貞之失誤,當然,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放棄了廣寧瀋陽遼陽大部分土地,熊廷弼亦有責任,後人也經常為此而認為熊廷弼在這個關鍵時刻沒有清晰的目光。不過,今人看來,熊廷弼此舉更像是有很多意氣用事的成分,他內心非常不滿王化貞的獨斷專行不服將令。與王化貞相比,熊廷弼要負的責任不足一提。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此次撤迴到山海關後,熊廷弼竟與王化貞同罪處理,不久,明廷下令,兩人全部處以死刑。
</br>
明朝的黨爭之禍,並不僅僅是隻限於天子腳下,而且一直延伸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各方麵,前麵說過,黨爭導致用人製度被破壞殆盡,這個後果,自天啟年開了個極壞的頭,第一個深受其受害者就是熊廷弼。
王化貞,山東諸城進士出身,長期來分守廣寧,史書稱其“剛愎自用”、“好漫語”,因為與兵部尚書、閣臣張鶴鳴的私交不錯,扶搖直上,成為廣寧守將,此次提拔熊廷弼,為起節製之用,朝廷將他也升了官,給經略熊廷弼做副手。
“經撫不和”的苗頭從一開始就出現了。熊廷弼根據遼東戰事的經驗教訓總結出:在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之前,明軍是無法與精銳的後金軍在一馬平川的遼河平原上野戰的。因此,必須“以守為戰”。也就是這個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三方布置策”的戰略思想。
“三方布置策”精髓是:以廣寧為主,重點布防,抵擋努爾哈赤的精銳部隊,在天津、登州、萊州置舟師(也就是建設海軍)襲擾敵軍側後;經略駐節山海關,節製三方,徐圖進取。今天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穩妥有序的戰略。但是在紙上談兵急功近功的明廷閣臣眼中,防守從來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王化貞就對此論持相反的觀點,與熊廷弼大唱反調。他堅持宣稱“不戰必不可守,不過(遼)河必不可戰”;要以投降後金的李永芳為內應,借察哈爾林丹汗蒙古兵四十萬,甚至誇下海口“願以六萬兵進戰,一舉蕩平!”
王化貞的大唱反調似乎極為反常,照理他本是熊廷弼的下屬,怎敢與上級對立?但其中的內情卻是,與耿直、忠誠、不擅長曲意逢迎的熊廷弼相比,王化貞走的是另一條路線,他是內閣大學士葉向高的門生,而這位大學生的後台則是閹黨首領魏忠賢。兵部尚書張鶴鳴又是熊廷弼的對頭,在這個形勢下,王化貞其實是直接取得了權利集團的肯定的。張鶴鳴甚至暗中授意,可以不理會熊的領導,便宜行事。
也正是因此,當與熊廷弼意見相左時,王化貞索性擁兵自立了,在兵部的授意下,他將一切軍務全部交給熊廷弼,軍隊則自己來領。明廷在遼東擁有大軍二十萬,張鶴鳴全部交給了王化貞領,熊廷弼空有經略之名,能帶的兵不過五千。
就在這個極端不利的局麵下,又發生了一件事。當時還隻是一個都司的毛文龍率二百餘人突襲了鎮江。王化貞乘機大力宣傳自己的進攻策略,稱為“奇捷”,熊廷弼卻認為,此舉乃純屬盲目冒進之舉,打破了“三方布置策”,此乃“奇禍”!這場紛爭把整個朝廷都卷了進去。天啟二年正月十一日,張鶴鳴主持召開緊急會議,有八十餘名大臣參加,最後提出了十幾種解決方案,但最後決定的竟然是:支持王化貞的意見。
經撫不和,必然導致最後的失敗。熊廷弼很不幸,他是第一個處在這漩渦中的將領。明朝軍隊的策略之爭一直延續了幾十年,爭論的焦點就是在麵對遼東的形勢,“守”與“和”是否可行的問題,多年來,麵對滿清,“守”與“和”這個非常正確的作戰策略一直被不懂兵法的所謂閣臣“主戰派”打壓,也直接影響到皇帝的判斷。這年的十月,遼河冰凍,廣寧人以為後金軍隊一定會渡河襲擊,紛紛逃竄,兵部尚書張鶴鳴認為遼東形勢不穩,要熊廷弼強攻,熊不從。但王化貞卻堅持執行這個錯誤戰略,經撫之爭,最後以熊廷弼的妥協告終,王化貞幾次進攻,無功而返。反而被努爾哈赤知悉了其實力,熊廷弼不得已將指揮部由山海關移至右屯。
決戰的日子終於到了,天啟二年正月十八日,知悉經撫不和內幕的努爾哈赤率大軍進逼廣寧,在西平堡(今遼寧台安縣南)發動總攻,王化貞聽從寵將孫得功之言,調所有兵力由其指揮集中狙擊努爾哈赤。但沒想到這位深受信任的孫得功竟然叛變了,而王化貞的大軍也因他錯誤地撤換廣寧、閭陽兩地守軍,導致軍力分散,在努爾哈赤大軍的強大集中攻勢下,明軍一敗塗地,孫得功趁亂散布流言,說敵軍已經臨近廣寧,城中大亂,王化貞隻帶了兩個僕人逃出。在大淩河上遇見了前來救援的熊廷弼,熊廷弼悲憤的問他:“你不是說六萬軍隊,可以一舉蕩平努爾哈赤,現在怎麽樣?”(六萬眾,一舉蕩平竟如何?)王化貞慚愧無語。(《明史·熊廷弼傳》)
後金軍隊攻下廣寧,遼東大片土地失守,熊廷弼將軍隊交給王化貞。自己帶著難民入關。
山海關城池中,一片悲哭之聲,這一次兵敗,完全是王化貞之失誤,當然,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放棄了廣寧瀋陽遼陽大部分土地,熊廷弼亦有責任,後人也經常為此而認為熊廷弼在這個關鍵時刻沒有清晰的目光。不過,今人看來,熊廷弼此舉更像是有很多意氣用事的成分,他內心非常不滿王化貞的獨斷專行不服將令。與王化貞相比,熊廷弼要負的責任不足一提。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此次撤迴到山海關後,熊廷弼竟與王化貞同罪處理,不久,明廷下令,兩人全部處以死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