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他執政十七年裏,明朝看不到一點中興之路的政績。曾經堅如磐石的中興夢想真的成了一個虛幻的肥皂泡,在這個巨大的泡沫後,人們看到的不光是夢想的破碎,還有苦難的來臨。在他的領導下,非但百姓沒有過幾天好日子,各級官吏更苦不堪言,被他遷怒撤職,或是當替罪羊殺掉、入獄、滅門的官吏數不勝數,其中被冤殺的占了大多數。崇禎在位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書,像袁崇煥這樣加兵部尚書銜的不算),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那些一度舉雙手歡迎他登上高位的清流們,發現自己這次依然跟錯了主子。其中最令人發指的,是他殺掉了明朝唯一可以與滿清抗衡的大將軍袁崇煥,一手製造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冤案,並直接造成了遼東大片土地的流失。
曆史寫到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崇禎的麵目越來越猙獰了。他成為了曆史上最不值得同情的皇帝之一,這位幻夢少年,突然變成了昏君。與他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相比,崇禎雖然有些許好名聲,但實際上做的也好不到哪兒去。而最倒黴的是,他還背上了亡國的罪名,這恰恰是他最怕的事。
幾百年來,對崇禎的評價一直頗有爭議。孰是孰非,探究這個問題對我們更有效的了解一六四四年前後明王朝的命運至關重要,所以,作為本書第一個出場的人物崇禎,他的衰亡之路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規律,封建製度的高度集權化不斷泯滅人性與理性,最後產生的惡果也直接導致了皇帝的孤家寡人之路。崇禎在登基以後麵臨的一切問題,不光是他個人的問題,更是整個明王朝乃至中國封建王朝集權製度在高度膨脹後的必然歸宿。崇禎成為中國曆史上最不走運的皇帝的事實,揭示了中國封建曆史上的一個悖論式的規律——愈要集權,愈要潰敗。
有多少債需要償還
十七歲的崇禎比較走運。他病歪歪的哥哥早早的死了,並在臨死前做了一生中唯一做過一件好事:他沒有讓他寵愛了一生的魏忠賢公公有機會傷害到這位孝順的弟弟,早早的立了弟弟為接班人,使崇禎的上位,完全合理合法,合乎一切法定繼承標準。
崇禎又比較不走運,因為他有一個缺心眼到了極點的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個人品德敗壞到了登峰造極地步的爺爺——萬曆皇帝朱翊鈞。這兩個人留給他的,除了別人眼中值得羨慕的皇權,還有他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力償還的巨債。
我們要想分析明白崇禎是怎樣從一個有夢想的少年變成一個無德無能的昏君的,那就要先看一看,他在登基以後接過來的都是什麽東西。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崇禎的爺爺,留給他的,是積重難返的土地與財政問題。自明神宗時起,明朝財政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這一切,與明神宗破壞本朝第一權臣,也是明朝乃至中國曆史上最懂經濟的內閣首腦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有直接關係。其實明朝能持續到崇禎這一年,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沒有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緩解土地兼併與稅收問題,穩定了政府的財政,可能明室早就崩潰了。
神宗皇帝在他的老師兼帝國首腦張居正死後,出於對他個人的厭惡,任性的破壞了“一條鞭”法,設礦監稅監,並且從我做起,鼓勵以他為首的皇親內侍兼併土地,最大的惡果不是增加了人民的賦稅,而是破壞了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土地政策,而對於財富的迷戀,也讓神宗成為明朝開朝以來最貪婪的君主。他掠天下財富於一身,個人財富空前積累,但國家財富卻殘失殆盡;而且他又在皇位繼承問題完全憑性子來,搞得上下不同心,君臣不同路,對國家的凝聚力的破壞無法估量。
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比神宗更不走運。他留給親弟弟的不但是更加潰爛的財政問題,還加上潰爛的人事,和近於潰爛的國土問題。
天啟年間最初的問題不是來自宮廷的變亂,而是戰事的緊張。遼東出現了幾次大敗戰,丟掉了土地,也讓以往人們並不重視的關外後金勢力直趨而入,與明朝廷分庭抗禮。在這個形勢下,比較不幸的是明朝內部又出現了幾次大的黨爭,更有如火上加油。
黨爭的導火線是“三大案”。“三大案”分別為“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三個案子發生在萬曆至天啟初年,表麵上看來似乎與崇禎無關,但對明朝整個朝政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三大案由此派出出來的問題,同樣是萬曆與天啟這兩位皇帝留給這位十七歲少年的又一筆債務。
這三起案子源頭在於明神宗朱翊鈞在皇位繼承權上的昏昧舉動。神宗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常洛為王恭妃所生,次子朱常洵為鄭貴妃所生。朱翊鈞寵愛鄭貴妃,有意立朱常洵為太子。按照明朝各代立皇太子的一般原則,應當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即嫡長子繼承製。嫡子必須是皇後所生,現在皇後無子,自然應當以長子為尊。因此,多數大臣主張立朱常洛為太子。這種爭論一直持續了很多年,最後,終於還是以皇帝妥協為結束,是之為“國本之爭”。
三大案就是在國本之爭的背景下發生的。明神宗處理不好的家事,後來引發了極大後患。萬曆四十三年,先出現梃擊案,這是針對太子朱常洛的一次有意識的刺殺行動。一名叫張差的人進宮手持棍棒行兇,被當場抓獲後由此牽連到了鄭貴妃與福王朱常洵,朝中大臣對此事的態度分成兩派,但因萬曆皇帝不願深究,此事在幾次廷審後不了了之。此後又現了紅丸案,這是在萬曆死後、太子朱常洛剛剛繼位後發生的事情,又是針對新皇帝朱常洛的行動。鄭貴妃送給新皇帝幾位美女,因耽於酒色,朱常洛病重,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治得了朱常洛的病。結果這一粒紅丸就要了這位短命皇帝的命,朱常洛死後,有人懷疑是鄭貴妃暗中下的手,朝中再起紛爭,但終於還是未揭明真相。再往後,又發生移宮案,主要是針對一手帶大朱常洛長子——後來成為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李選待(因為當時朱常洛有兩個妃子,一在東宮,一在西宮,都姓李,故而這兩人被稱為東李西李,這位選侍是西李),朱常洛死後,這位西李不願搬出正宮(即皇後有資格居住的幹清宮),想控製小皇帝,重新效仿當年鄭貴妃專權舊事,由此引發一場軒然大波,在東林黨人的策劃下,群臣逼朱由校將西李驅出幹清宮,移到了宮女居住的鸞宮。
</br>
曆史寫到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崇禎的麵目越來越猙獰了。他成為了曆史上最不值得同情的皇帝之一,這位幻夢少年,突然變成了昏君。與他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相比,崇禎雖然有些許好名聲,但實際上做的也好不到哪兒去。而最倒黴的是,他還背上了亡國的罪名,這恰恰是他最怕的事。
幾百年來,對崇禎的評價一直頗有爭議。孰是孰非,探究這個問題對我們更有效的了解一六四四年前後明王朝的命運至關重要,所以,作為本書第一個出場的人物崇禎,他的衰亡之路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規律,封建製度的高度集權化不斷泯滅人性與理性,最後產生的惡果也直接導致了皇帝的孤家寡人之路。崇禎在登基以後麵臨的一切問題,不光是他個人的問題,更是整個明王朝乃至中國封建王朝集權製度在高度膨脹後的必然歸宿。崇禎成為中國曆史上最不走運的皇帝的事實,揭示了中國封建曆史上的一個悖論式的規律——愈要集權,愈要潰敗。
有多少債需要償還
十七歲的崇禎比較走運。他病歪歪的哥哥早早的死了,並在臨死前做了一生中唯一做過一件好事:他沒有讓他寵愛了一生的魏忠賢公公有機會傷害到這位孝順的弟弟,早早的立了弟弟為接班人,使崇禎的上位,完全合理合法,合乎一切法定繼承標準。
崇禎又比較不走運,因為他有一個缺心眼到了極點的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個人品德敗壞到了登峰造極地步的爺爺——萬曆皇帝朱翊鈞。這兩個人留給他的,除了別人眼中值得羨慕的皇權,還有他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力償還的巨債。
我們要想分析明白崇禎是怎樣從一個有夢想的少年變成一個無德無能的昏君的,那就要先看一看,他在登基以後接過來的都是什麽東西。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崇禎的爺爺,留給他的,是積重難返的土地與財政問題。自明神宗時起,明朝財政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這一切,與明神宗破壞本朝第一權臣,也是明朝乃至中國曆史上最懂經濟的內閣首腦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有直接關係。其實明朝能持續到崇禎這一年,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沒有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緩解土地兼併與稅收問題,穩定了政府的財政,可能明室早就崩潰了。
神宗皇帝在他的老師兼帝國首腦張居正死後,出於對他個人的厭惡,任性的破壞了“一條鞭”法,設礦監稅監,並且從我做起,鼓勵以他為首的皇親內侍兼併土地,最大的惡果不是增加了人民的賦稅,而是破壞了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土地政策,而對於財富的迷戀,也讓神宗成為明朝開朝以來最貪婪的君主。他掠天下財富於一身,個人財富空前積累,但國家財富卻殘失殆盡;而且他又在皇位繼承問題完全憑性子來,搞得上下不同心,君臣不同路,對國家的凝聚力的破壞無法估量。
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比神宗更不走運。他留給親弟弟的不但是更加潰爛的財政問題,還加上潰爛的人事,和近於潰爛的國土問題。
天啟年間最初的問題不是來自宮廷的變亂,而是戰事的緊張。遼東出現了幾次大敗戰,丟掉了土地,也讓以往人們並不重視的關外後金勢力直趨而入,與明朝廷分庭抗禮。在這個形勢下,比較不幸的是明朝內部又出現了幾次大的黨爭,更有如火上加油。
黨爭的導火線是“三大案”。“三大案”分別為“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三個案子發生在萬曆至天啟初年,表麵上看來似乎與崇禎無關,但對明朝整個朝政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三大案由此派出出來的問題,同樣是萬曆與天啟這兩位皇帝留給這位十七歲少年的又一筆債務。
這三起案子源頭在於明神宗朱翊鈞在皇位繼承權上的昏昧舉動。神宗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常洛為王恭妃所生,次子朱常洵為鄭貴妃所生。朱翊鈞寵愛鄭貴妃,有意立朱常洵為太子。按照明朝各代立皇太子的一般原則,應當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即嫡長子繼承製。嫡子必須是皇後所生,現在皇後無子,自然應當以長子為尊。因此,多數大臣主張立朱常洛為太子。這種爭論一直持續了很多年,最後,終於還是以皇帝妥協為結束,是之為“國本之爭”。
三大案就是在國本之爭的背景下發生的。明神宗處理不好的家事,後來引發了極大後患。萬曆四十三年,先出現梃擊案,這是針對太子朱常洛的一次有意識的刺殺行動。一名叫張差的人進宮手持棍棒行兇,被當場抓獲後由此牽連到了鄭貴妃與福王朱常洵,朝中大臣對此事的態度分成兩派,但因萬曆皇帝不願深究,此事在幾次廷審後不了了之。此後又現了紅丸案,這是在萬曆死後、太子朱常洛剛剛繼位後發生的事情,又是針對新皇帝朱常洛的行動。鄭貴妃送給新皇帝幾位美女,因耽於酒色,朱常洛病重,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治得了朱常洛的病。結果這一粒紅丸就要了這位短命皇帝的命,朱常洛死後,有人懷疑是鄭貴妃暗中下的手,朝中再起紛爭,但終於還是未揭明真相。再往後,又發生移宮案,主要是針對一手帶大朱常洛長子——後來成為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李選待(因為當時朱常洛有兩個妃子,一在東宮,一在西宮,都姓李,故而這兩人被稱為東李西李,這位選侍是西李),朱常洛死後,這位西李不願搬出正宮(即皇後有資格居住的幹清宮),想控製小皇帝,重新效仿當年鄭貴妃專權舊事,由此引發一場軒然大波,在東林黨人的策劃下,群臣逼朱由校將西李驅出幹清宮,移到了宮女居住的鸞宮。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