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易中天中華史06: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小川流的秋水匯入黃河,黃河變得非常寬闊。站在岸邊和沙洲隔水相望,已分不清對麵的牲口是牛是馬。
黃河之神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盡在於己。
誌得意滿的黃河伯決定去拜訪北海之神。可是,當他順著河流來到北海,東麵而視時,卻發現北海之水浩渺無邊,遠遠望去,不見際涯。
黃河伯望洋興嘆。
他對北海若說,今天如果沒到您的門口,我將會永遠被得道之人嘲笑呀!1
我讀先秦諸子時,也正是這種感覺。
的確,諸子的思想就像那北海之水,浩渺無邊,不見際涯。何況北海若還告訴黃河伯,四海之於天地,不過大澤一孔;中國之於四海,不過太倉一粟。那麽,我會不會也“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極有可能。
很小的時候就讀諸子書。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語故事,比如孟子講的杯水車薪,莊子講的朝三暮四,韓非講的守株待兔、老馬識途和鄭人買履。
後來,就開始背書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論語》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2 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 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4荀子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5等等。好處是寫作文用得上,也挺勵誌。我甚至曾經猜想,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麽感覺?
後來就上山下鄉了,後來就評法批儒了。評法批儒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場政治運動,內容是評論法家,批判儒家。這時,便有機會重讀了諸子。雖然公開的發言必須把儒家罵得狗血噴頭,但私下裏還是覺得,至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6總不錯吧?
何況那時的生活真苦。於是更覺得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雲雲,7 真是說得太好了!孔孟之道,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當真挨過餓,有沒有像我當年那樣餓得仰望星空,吃外星人的心都有。但有一句話,卻是很久以後才真正有共鳴的。
這句話叫: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8
不虞之譽,就是意想不到的讚揚;求全之毀,就是過於苛刻的詆毀。這兩條,我在這些年都體驗過了。本中華史將要麵對的批評,大約也會如此。尤其是本卷,如果一定要求全責備,那是可以千刀萬剮的。因為先秦諸子是太平洋,本書則還算不上黃浦江。
那就悉聽尊便。
唯一要交代的,是這個話題並沒有講完。比如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仁學結構,還有儒法兩家後來的關係,將安排在第八卷。因為這兩個問題,隻有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看得清楚。至於對百家爭鳴及其影響的總評價,也許要到最後一卷。
但,先秦諸子將在後麵的曆程中,時時陪伴著我們。
附錄
本卷人物年表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猶太先知,摩西五經。
約公元前580年-約前500年,畢達哥拉斯。
約公元前565年-約前485年,釋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春秋晚期,孫武,《孫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蘇格拉底。
約公元前468年-約前379年,墨子。與墨子同時代,楊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圖。戰國初期,《老子》成書。
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亞裏士多德。
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莊子。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鳩魯。
約公元前340年-約前278年,屈原。
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韓非。
注釋
第一章
1.以上見《莊子 ·說劍》。
2.這個說法,是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也翻譯為“樞紐階段”。
3.老子是否確有其人,《老子》一書係何人所寫,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我贊同許多學者的看法,認為《老子》一書應該成於孔子之後,莊子之前,比墨子和楊朱還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頭可能來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萊子,但也可能隻是打著他們的旗號,借殼上市。
4.請參看《史記 ·孔子世家》。
5.事見《論語 ·微子》。此時定為由葉返蔡之時,從司馬遷說。
6.見《論語·微子》。
7.見《論語·憲問》。
8.見《論語·八佾》。
9.見《史記·孔子世家》。
10.見《論語·顏淵》。
11.見《論語·陽貨》。
12.見《論語·陽貨》。原文是:“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
13.見《論語·八佾》。
14.見《論語·陽貨》。原文是:“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此處所言,是對這句話的三種理解。
15.請參看《論語·鄉黨》。
16.見《墨子·非儒》。但學術界普遍認為,《非儒》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
17.請參看孫叔平《中國哲學家論點彙編 ·先秦編》。
18.見《墨子·耕柱》。
19.見《孟子·滕文公上》。
20.正是這一點,決定了禮樂製度在進入帝國時代後也沒有被廢除,儒學反倒成為官方意識形態。詳見本中華史第八卷。
21.見《莊子·外物》。
22.見《莊子·篋》。
23.見《莊子·天運》。
24.見《莊子·大宗師》、《莊子·天運》。
25.見《莊子·人間世》。
26.楊朱的觀點,是“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 ·楊朱》)。老子的說法,是“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第十三章》)。莊子的說法,是“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莊子 ·在宥》)。對老子和莊子的理解,請參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
27.請參看李零《人往低處走》。
28.見《韓非子·難一》。
29.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0.見《韓非子·解老》。
31.見《論語·顏淵》。
32.比如有人批評《墨子》沒有文采,韓非就借他人之口為之辯護,認為墨子的語言之所以質樸,是因為擔心人君“覽其文而忘有用”,“懷其文而忘其直”,所講故事則正是秦伯嫁女和買櫝還珠。見《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33.見《墨子·兼愛中》。
34.以上均見《韓非子·五蠹》。
35.見《韓非子·說林上》。
</br>
黃河之神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盡在於己。
誌得意滿的黃河伯決定去拜訪北海之神。可是,當他順著河流來到北海,東麵而視時,卻發現北海之水浩渺無邊,遠遠望去,不見際涯。
黃河伯望洋興嘆。
他對北海若說,今天如果沒到您的門口,我將會永遠被得道之人嘲笑呀!1
我讀先秦諸子時,也正是這種感覺。
的確,諸子的思想就像那北海之水,浩渺無邊,不見際涯。何況北海若還告訴黃河伯,四海之於天地,不過大澤一孔;中國之於四海,不過太倉一粟。那麽,我會不會也“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極有可能。
很小的時候就讀諸子書。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語故事,比如孟子講的杯水車薪,莊子講的朝三暮四,韓非講的守株待兔、老馬識途和鄭人買履。
後來,就開始背書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論語》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2 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 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4荀子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5等等。好處是寫作文用得上,也挺勵誌。我甚至曾經猜想,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麽感覺?
後來就上山下鄉了,後來就評法批儒了。評法批儒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場政治運動,內容是評論法家,批判儒家。這時,便有機會重讀了諸子。雖然公開的發言必須把儒家罵得狗血噴頭,但私下裏還是覺得,至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6總不錯吧?
何況那時的生活真苦。於是更覺得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雲雲,7 真是說得太好了!孔孟之道,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當真挨過餓,有沒有像我當年那樣餓得仰望星空,吃外星人的心都有。但有一句話,卻是很久以後才真正有共鳴的。
這句話叫: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8
不虞之譽,就是意想不到的讚揚;求全之毀,就是過於苛刻的詆毀。這兩條,我在這些年都體驗過了。本中華史將要麵對的批評,大約也會如此。尤其是本卷,如果一定要求全責備,那是可以千刀萬剮的。因為先秦諸子是太平洋,本書則還算不上黃浦江。
那就悉聽尊便。
唯一要交代的,是這個話題並沒有講完。比如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仁學結構,還有儒法兩家後來的關係,將安排在第八卷。因為這兩個問題,隻有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看得清楚。至於對百家爭鳴及其影響的總評價,也許要到最後一卷。
但,先秦諸子將在後麵的曆程中,時時陪伴著我們。
附錄
本卷人物年表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猶太先知,摩西五經。
約公元前580年-約前500年,畢達哥拉斯。
約公元前565年-約前485年,釋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春秋晚期,孫武,《孫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蘇格拉底。
約公元前468年-約前379年,墨子。與墨子同時代,楊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圖。戰國初期,《老子》成書。
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亞裏士多德。
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莊子。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鳩魯。
約公元前340年-約前278年,屈原。
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韓非。
注釋
第一章
1.以上見《莊子 ·說劍》。
2.這個說法,是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也翻譯為“樞紐階段”。
3.老子是否確有其人,《老子》一書係何人所寫,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我贊同許多學者的看法,認為《老子》一書應該成於孔子之後,莊子之前,比墨子和楊朱還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頭可能來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萊子,但也可能隻是打著他們的旗號,借殼上市。
4.請參看《史記 ·孔子世家》。
5.事見《論語 ·微子》。此時定為由葉返蔡之時,從司馬遷說。
6.見《論語·微子》。
7.見《論語·憲問》。
8.見《論語·八佾》。
9.見《史記·孔子世家》。
10.見《論語·顏淵》。
11.見《論語·陽貨》。
12.見《論語·陽貨》。原文是:“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
13.見《論語·八佾》。
14.見《論語·陽貨》。原文是:“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此處所言,是對這句話的三種理解。
15.請參看《論語·鄉黨》。
16.見《墨子·非儒》。但學術界普遍認為,《非儒》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
17.請參看孫叔平《中國哲學家論點彙編 ·先秦編》。
18.見《墨子·耕柱》。
19.見《孟子·滕文公上》。
20.正是這一點,決定了禮樂製度在進入帝國時代後也沒有被廢除,儒學反倒成為官方意識形態。詳見本中華史第八卷。
21.見《莊子·外物》。
22.見《莊子·篋》。
23.見《莊子·天運》。
24.見《莊子·大宗師》、《莊子·天運》。
25.見《莊子·人間世》。
26.楊朱的觀點,是“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 ·楊朱》)。老子的說法,是“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第十三章》)。莊子的說法,是“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莊子 ·在宥》)。對老子和莊子的理解,請參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
27.請參看李零《人往低處走》。
28.見《韓非子·難一》。
29.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0.見《韓非子·解老》。
31.見《論語·顏淵》。
32.比如有人批評《墨子》沒有文采,韓非就借他人之口為之辯護,認為墨子的語言之所以質樸,是因為擔心人君“覽其文而忘有用”,“懷其文而忘其直”,所講故事則正是秦伯嫁女和買櫝還珠。見《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33.見《墨子·兼愛中》。
34.以上均見《韓非子·五蠹》。
35.見《韓非子·說林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