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作為弱者,防禦方不可能試圖封鎖住存在著敵軍各個分支的所有港口,同時又不致於在每一支敵軍麵前都身處劣勢而使自己的目的歸於失敗----這將有悖於戰爭的根本原則;如果它能正確地決定不那樣做,而是在一、兩個地點集中一支優勢力量,決定究竟在何處進行警戒,何處可以加以忽略就變得有必要了----在充分地理解了各個方麵的主要狀況----軍事的,道義的,經濟的----之後,這一問題應貫穿於整個戰爭政策的全過程。
1778年英格蘭肯定接受了防禦方的角色。然而,不列顛海軍應該與波旁王朝的聯合艦隊在數量上旗鼓相當卻是前一時期英格蘭最稱職的海軍當權者霍克與其同僚們的至理名言。這樣一種狀況,即具有更好的人員素質與可加吸納的更龐大的海洋性人口,肯定將賦予一種真正的力量優勢。隻是,這一預防性措施近來卻看不到了。對於這樣一場討論來說,失敗是不是由於內閣的低效率----正如他們的對手所指控的那樣,或是由於和平時期代議製政府經常指導的錯了位的經濟,這已無關緊要。事實仍然是,盡管有著法蘭西與西班牙參戰的極大可能性,英格蘭海軍在數量上次於同盟國海軍,但是,在被稱之為局勢的戰略特徵、本土基地與海外輔助性基地中,總體上的優勢仍在它的一邊。英格蘭的地理位置,如果其本身不是更強有力的話,對於戰略效果來說,至少在地理上位置更佳。然而在戰爭的第二要義方麵,即足以承擔起展開攻勢的有組織的軍隊或艦隊方麵,它甘拜下風。因此,仍然有待於遊刃有餘、氣貫長虹地調動這支處於劣勢的力量,首先奔向大海,巧妙地擺開陣勢,以更大的運動敏捷性搶在敵人的組合之前,作為進攻目標,襲擾他們的交通線,以優勢兵力與敵軍之主要分支狹路相逢,從而粉碎敵人的意圖。
十分清楚的是,除在美洲大陸以外,任何一處維持戰爭都依賴於歐洲的宗主國和與它們相聯的暢通無阻的交通線。如果英格蘭人毫無顧忌地得以用其壓倒性的海上力量絞殺他們的商業與工業的話,那麽,美國人的最終潰敗----不是由於直接的軍事行動而是由於糧盡彈絕----也就是可能的了。如果能夠從同盟國海軍的壓力下擺脫出來,它就能將這種力量用以對付美國人;如果它能取得對於他們的一個確定性的優勢,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且還是道義與士氣上的,正如二十年後它所取得的那樣,那麽,它就會獲得這種解脫。在這種情況下,其財政狀況早已不堪其負的聯盟王朝肯定就將功敗垂成地退出這場置英格蘭於劣勢地位的角逐。然而,這樣一種優勢隻能通過戰鬥才能取得;通過表明這一優勢,盡管在數量上仍處於劣勢,但是,其海員的技能,財富的來源,通過合理地使用這些力量,卻能使其政府在戰爭的決定性環節擁有實際存在的優勢。如果將它的戰列艦指派到整個世界,在試圖保護這個鬆散帝國的各個瀕於暴露的陣地的同時,使它們被各個擊破,這種優勢就永遠也不會取得。
局勢的關鍵就在於歐洲,以及歐洲相互敵對的造船廠。如果英格蘭不能----正如它所證明的那樣,挑起一場大陸戰爭來對付法蘭西,那麽,它的一個希望就在於找到並擊垮敵人的海軍。再也沒有比在其本土港口更有把握地發現這支海軍了。在拿破崙戰爭中,這一點指導著它的政策,當時它的海軍士氣的優勢已經確立起來,它敢於以劣勢的力量去應對海洋與平靜地擺放在港內為數更多且裝備精良的戰艦所共同構成的危險。由於能夠從容麵對雙重危險,它也獲得了雙重優勢,將敵軍置於眼皮底下,讓港內舒適的生活消磨他的鬥誌;而它自己的軍官與海員卻被艱難的遊航磨練得能夠十分迅捷地響應每一征戰的號召。“我們沒有理由,”維爾納夫海軍上將重複著那位皇帝的話語聲稱道,“害怕看見英國的特遣艦隊,他們的七十四艘船在甲板上還沒有五百人呢!一、二年的遊弋已使得他們精疲力竭了。”但僅在一個月之後,他寫道:“塔蘭特遣艦隊在港灣中看起來威風凜凜,艦員們衣裝整齊,訓練有素;然而,當風暴來臨時,所有的情況都變了,他們根本就沒有經曆過風暴的鍛鍊。”
“皇帝”,納爾遜說,“現在才發現,如果皇帝們得知真相的話,他的艦隊在一個晚上所遭受的損失比我們一年所遭受的損失還多----這些高貴的紳士們無從適應於狂風暴雨,而我們卻在未損失一桅一塢的情況下英勇地與之搏鬥了二十四個月。”然而,必須加以承認的是,對於人員與艦船的損耗十分巨大,許多英國軍官在這種消耗當中找到了反對將他們的艦隊置於敵人岸外海中的證詞。“我們所經受的每一次打擊,”科林伍德寫道,“都削弱了這個國家的安全感,上次巡航使五艘大型戰艦失去了戰鬥力,最近又增添了兩艘。它們當中的數艘肯定被架上了船塢。”“我幾乎無從知道一個睡眠之夜居然是這兩個月,”他又寫道,“這一持續不斷的巡航在我看來已超過了人類天性的力量,科爾德已經瘦成了皮包骨頭,並垮了下來。我還被告知,格蘭夫斯也沒有好到那裏去。”豪勳爵的高度職業化的意見也對這種做法大唱反調。
除了人員與船隻的過度損耗外,還必須承認,沒有一種封鎖能夠有把握地遏製住敵軍艦隊的退路。維爾納夫就從塔蘭得以脫身,密西斯也從羅什福爾得以幸免。“現在我在這裏監視著羅什福爾港內的法國艦隊,”科林伍德寫道,“然而卻感到要阻止他們升錨啟航並不那麽切實可行。然而,如果他們從我身邊溜走的話,我應倍感恥辱。……唯一能防止他們啟航逃避的事情,就是他們在不知道我們究竟精確地位居何處的情況下,不期然來到了我們中間。”
</br>
1778年英格蘭肯定接受了防禦方的角色。然而,不列顛海軍應該與波旁王朝的聯合艦隊在數量上旗鼓相當卻是前一時期英格蘭最稱職的海軍當權者霍克與其同僚們的至理名言。這樣一種狀況,即具有更好的人員素質與可加吸納的更龐大的海洋性人口,肯定將賦予一種真正的力量優勢。隻是,這一預防性措施近來卻看不到了。對於這樣一場討論來說,失敗是不是由於內閣的低效率----正如他們的對手所指控的那樣,或是由於和平時期代議製政府經常指導的錯了位的經濟,這已無關緊要。事實仍然是,盡管有著法蘭西與西班牙參戰的極大可能性,英格蘭海軍在數量上次於同盟國海軍,但是,在被稱之為局勢的戰略特徵、本土基地與海外輔助性基地中,總體上的優勢仍在它的一邊。英格蘭的地理位置,如果其本身不是更強有力的話,對於戰略效果來說,至少在地理上位置更佳。然而在戰爭的第二要義方麵,即足以承擔起展開攻勢的有組織的軍隊或艦隊方麵,它甘拜下風。因此,仍然有待於遊刃有餘、氣貫長虹地調動這支處於劣勢的力量,首先奔向大海,巧妙地擺開陣勢,以更大的運動敏捷性搶在敵人的組合之前,作為進攻目標,襲擾他們的交通線,以優勢兵力與敵軍之主要分支狹路相逢,從而粉碎敵人的意圖。
十分清楚的是,除在美洲大陸以外,任何一處維持戰爭都依賴於歐洲的宗主國和與它們相聯的暢通無阻的交通線。如果英格蘭人毫無顧忌地得以用其壓倒性的海上力量絞殺他們的商業與工業的話,那麽,美國人的最終潰敗----不是由於直接的軍事行動而是由於糧盡彈絕----也就是可能的了。如果能夠從同盟國海軍的壓力下擺脫出來,它就能將這種力量用以對付美國人;如果它能取得對於他們的一個確定性的優勢,不僅是物質上的,而且還是道義與士氣上的,正如二十年後它所取得的那樣,那麽,它就會獲得這種解脫。在這種情況下,其財政狀況早已不堪其負的聯盟王朝肯定就將功敗垂成地退出這場置英格蘭於劣勢地位的角逐。然而,這樣一種優勢隻能通過戰鬥才能取得;通過表明這一優勢,盡管在數量上仍處於劣勢,但是,其海員的技能,財富的來源,通過合理地使用這些力量,卻能使其政府在戰爭的決定性環節擁有實際存在的優勢。如果將它的戰列艦指派到整個世界,在試圖保護這個鬆散帝國的各個瀕於暴露的陣地的同時,使它們被各個擊破,這種優勢就永遠也不會取得。
局勢的關鍵就在於歐洲,以及歐洲相互敵對的造船廠。如果英格蘭不能----正如它所證明的那樣,挑起一場大陸戰爭來對付法蘭西,那麽,它的一個希望就在於找到並擊垮敵人的海軍。再也沒有比在其本土港口更有把握地發現這支海軍了。在拿破崙戰爭中,這一點指導著它的政策,當時它的海軍士氣的優勢已經確立起來,它敢於以劣勢的力量去應對海洋與平靜地擺放在港內為數更多且裝備精良的戰艦所共同構成的危險。由於能夠從容麵對雙重危險,它也獲得了雙重優勢,將敵軍置於眼皮底下,讓港內舒適的生活消磨他的鬥誌;而它自己的軍官與海員卻被艱難的遊航磨練得能夠十分迅捷地響應每一征戰的號召。“我們沒有理由,”維爾納夫海軍上將重複著那位皇帝的話語聲稱道,“害怕看見英國的特遣艦隊,他們的七十四艘船在甲板上還沒有五百人呢!一、二年的遊弋已使得他們精疲力竭了。”但僅在一個月之後,他寫道:“塔蘭特遣艦隊在港灣中看起來威風凜凜,艦員們衣裝整齊,訓練有素;然而,當風暴來臨時,所有的情況都變了,他們根本就沒有經曆過風暴的鍛鍊。”
“皇帝”,納爾遜說,“現在才發現,如果皇帝們得知真相的話,他的艦隊在一個晚上所遭受的損失比我們一年所遭受的損失還多----這些高貴的紳士們無從適應於狂風暴雨,而我們卻在未損失一桅一塢的情況下英勇地與之搏鬥了二十四個月。”然而,必須加以承認的是,對於人員與艦船的損耗十分巨大,許多英國軍官在這種消耗當中找到了反對將他們的艦隊置於敵人岸外海中的證詞。“我們所經受的每一次打擊,”科林伍德寫道,“都削弱了這個國家的安全感,上次巡航使五艘大型戰艦失去了戰鬥力,最近又增添了兩艘。它們當中的數艘肯定被架上了船塢。”“我幾乎無從知道一個睡眠之夜居然是這兩個月,”他又寫道,“這一持續不斷的巡航在我看來已超過了人類天性的力量,科爾德已經瘦成了皮包骨頭,並垮了下來。我還被告知,格蘭夫斯也沒有好到那裏去。”豪勳爵的高度職業化的意見也對這種做法大唱反調。
除了人員與船隻的過度損耗外,還必須承認,沒有一種封鎖能夠有把握地遏製住敵軍艦隊的退路。維爾納夫就從塔蘭得以脫身,密西斯也從羅什福爾得以幸免。“現在我在這裏監視著羅什福爾港內的法國艦隊,”科林伍德寫道,“然而卻感到要阻止他們升錨啟航並不那麽切實可行。然而,如果他們從我身邊溜走的話,我應倍感恥辱。……唯一能防止他們啟航逃避的事情,就是他們在不知道我們究竟精確地位居何處的情況下,不期然來到了我們中間。”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