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一係列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一位英國曆史學家說:“荷蘭人的精打細算極大地損害了他們的聲望和貿易。他們在地中海的軍艦總是供應短缺,他們的運輸隊是如此衰弱不堪與補給困難,以致於我們每損失一艘船,他們就要損失五艘。這就不得不產生一種普遍的印象,即我們是更為可靠的運輸船隊。這肯定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戰爭中,我們的貿易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
從那個時期起,荷蘭就不再是一個偉大的海上強國了。它在為那種海洋力量所造就的所有國家中,迅速失去了領先地位。隻能公平地說,麵對著路易十四持續不斷的敵意,沒有出現英明的政策,以使這個狹小盡管又是意誌堅定的國家於衰敗之中得到拯救。法蘭西的友善確保了其陸地邊界的和平,這本來是可以使它----至少延續更長一段時間----與英格蘭為著海洋的統治權而一爭高低的。並且,作為盟友,這兩個大陸國家的海軍本來還可以遏製住剛才所考慮到的那種巨大海上霸權的擴張的。英格蘭與荷蘭之間在海洋上的和平局麵隻有以一方或另一方屈服為條件才有可能,因為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在法蘭西與荷蘭之間,則是另外一迴事。荷蘭先行衰敗,並不一定是由於它在範圍與人口數量上的劣勢,而是由於兩國政府所奉行的錯誤政策。當然,確定究竟由何方來承擔更大的責任,這並不是為我們所關心的事情。
法蘭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其適合握有海上霸權。它還得到了從兩位偉大的統治者----亨利四世與黎塞留,那裏傳遞過來的一套作為政府指導方針的明確政策。某種精心策劃的大陸東擴計劃要輔之以對於奧地利王室的抵抗----當時控製奧地利與西班牙,在海上,同樣要有抵抗英格蘭的決心。為了達到後一種目標,再加上其他的原因,荷蘭需要被籠絡成為一個盟友。商業和漁業作為海上霸權的根基應該得到鼓勵,具有戰鬥力的海軍應投入建設當中。黎塞留遺留下了他稱之為政治遺囑的東西,其中他點明了以其地理位置與資源為基礎,法蘭西實現海上霸權的機會。因此,法蘭西的著作者都將他視為法蘭西海軍的實際奠基人。這並不僅僅隻是由於他裝備了戰艦,而是從他的確保健全的機製與穩定的增長的觀點與措施的廣度出發的。在他死後,馬薩林繼承了他的觀點和大政方針,然而卻沒有他的那種傲骨雄風與尚武精神。結果,在他統治期間,那支新組建的海軍又蕩然無存了。
1661年,當路易十四親手接掌政府之時,法蘭西隻剩下了三十艘戰艦,而且隻有三艘裝備有六十門火炮。隨後便開始了最為讓人吃驚不已的工程宣示----這種工程隻能由能幹而又係統地加以運作的專製政府才能得以完成。政府用以處理貿易、製造業、航運業與殖民地的角色全都給予了一位具有偉大政治天賦的人物----財政大臣柯爾伯特。他曾與黎塞留一起共事,完全能夠對於他的思想與政策加以融匯貫通。他以一種完全法國式的精神去實現他的目標。萬事萬物均必得到組織安排,一切事物之源均匯集於這位重臣的內閣之中,“要將製造業者和商人組織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服從於一項富有活力與明智健全的指導方針之下,以使通過命令與協調一致的努力,來為法蘭西贏得一場工業上的大捷。通過向所有工人強行灌輸為富有才幹的傑出人物所認定為最佳方案的工序以獲得最好的產品----為了把海員與遠在天邊的商業活動納入諸如製造業與國內貿易這樣龐大的體係,並作為對於法蘭西商業力量的一種支持,創造一支建立於堅實基礎之上的海軍以及一種迄今為止尚無從知曉的力量”。這些----我們被告知----就是柯爾伯特有關海上霸權鏈條三個環節當中的兩個環節的目標所在。政府同樣的指令與組織明顯地涉及到第三個環節,即遠在天際的另一端的殖民地,因為法蘭西政府已開始從擁有它們的人的手中贖迴加拿大、紐芬蘭、新斯科夏半島、以及法屬西印度群島。這些被視為純粹、絕對而又無法控製的權力,在其手中,正被收攏為指導國家進程的韁繩,以便成就一個了不起的海洋強國。
深入探討柯爾伯特行為的細節已不在我們的初衷之內。注意到政府在造就國家的海上力量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意識到這個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並沒有隻注意任何海上霸權所依賴的一個基礎原因而排斥其他,而是在其英明而又富於遠見卓識的政府中兼容並包,這就已經足夠了。農業,能夠增加土地的產品產量;製造業,能夠使人類工業的產出成倍地增長;國內貿易渠道與規章製度,通過它們,從國內到國外的產品交換就能變得比較容易;旨在將轉運貿易置於法蘭西人之手的航運業以及關稅調節製度,與由此鼓勵航運業在法蘭西的逢勃發展,據此,本土與殖民地的產品就能夠來迴穿梭運輸了;殖民地管理與發展,據此,一個遠在天涯海角的市場有可能持續成長為國內貿易所壟斷;與外國政府所締造的有利於法蘭西貿易的條約,以及旨在壓垮敵對國家的對於外國船舶與產品所徵收的關稅----所有這些手段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細節,被運用來為法蘭西建立:(1)產品;(2)航運;(3)殖民地與市場----一言以蔽之----海上霸權。比起在一個更為複雜的政府機構裏緩慢地倘佯於相互衝突的利益中,這樣一種研究工作由一個人來加以完成,並依照一定的邏輯過程加以展開,就要簡單和容易一些了。
</br>
從那個時期起,荷蘭就不再是一個偉大的海上強國了。它在為那種海洋力量所造就的所有國家中,迅速失去了領先地位。隻能公平地說,麵對著路易十四持續不斷的敵意,沒有出現英明的政策,以使這個狹小盡管又是意誌堅定的國家於衰敗之中得到拯救。法蘭西的友善確保了其陸地邊界的和平,這本來是可以使它----至少延續更長一段時間----與英格蘭為著海洋的統治權而一爭高低的。並且,作為盟友,這兩個大陸國家的海軍本來還可以遏製住剛才所考慮到的那種巨大海上霸權的擴張的。英格蘭與荷蘭之間在海洋上的和平局麵隻有以一方或另一方屈服為條件才有可能,因為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在法蘭西與荷蘭之間,則是另外一迴事。荷蘭先行衰敗,並不一定是由於它在範圍與人口數量上的劣勢,而是由於兩國政府所奉行的錯誤政策。當然,確定究竟由何方來承擔更大的責任,這並不是為我們所關心的事情。
法蘭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其適合握有海上霸權。它還得到了從兩位偉大的統治者----亨利四世與黎塞留,那裏傳遞過來的一套作為政府指導方針的明確政策。某種精心策劃的大陸東擴計劃要輔之以對於奧地利王室的抵抗----當時控製奧地利與西班牙,在海上,同樣要有抵抗英格蘭的決心。為了達到後一種目標,再加上其他的原因,荷蘭需要被籠絡成為一個盟友。商業和漁業作為海上霸權的根基應該得到鼓勵,具有戰鬥力的海軍應投入建設當中。黎塞留遺留下了他稱之為政治遺囑的東西,其中他點明了以其地理位置與資源為基礎,法蘭西實現海上霸權的機會。因此,法蘭西的著作者都將他視為法蘭西海軍的實際奠基人。這並不僅僅隻是由於他裝備了戰艦,而是從他的確保健全的機製與穩定的增長的觀點與措施的廣度出發的。在他死後,馬薩林繼承了他的觀點和大政方針,然而卻沒有他的那種傲骨雄風與尚武精神。結果,在他統治期間,那支新組建的海軍又蕩然無存了。
1661年,當路易十四親手接掌政府之時,法蘭西隻剩下了三十艘戰艦,而且隻有三艘裝備有六十門火炮。隨後便開始了最為讓人吃驚不已的工程宣示----這種工程隻能由能幹而又係統地加以運作的專製政府才能得以完成。政府用以處理貿易、製造業、航運業與殖民地的角色全都給予了一位具有偉大政治天賦的人物----財政大臣柯爾伯特。他曾與黎塞留一起共事,完全能夠對於他的思想與政策加以融匯貫通。他以一種完全法國式的精神去實現他的目標。萬事萬物均必得到組織安排,一切事物之源均匯集於這位重臣的內閣之中,“要將製造業者和商人組織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服從於一項富有活力與明智健全的指導方針之下,以使通過命令與協調一致的努力,來為法蘭西贏得一場工業上的大捷。通過向所有工人強行灌輸為富有才幹的傑出人物所認定為最佳方案的工序以獲得最好的產品----為了把海員與遠在天邊的商業活動納入諸如製造業與國內貿易這樣龐大的體係,並作為對於法蘭西商業力量的一種支持,創造一支建立於堅實基礎之上的海軍以及一種迄今為止尚無從知曉的力量”。這些----我們被告知----就是柯爾伯特有關海上霸權鏈條三個環節當中的兩個環節的目標所在。政府同樣的指令與組織明顯地涉及到第三個環節,即遠在天際的另一端的殖民地,因為法蘭西政府已開始從擁有它們的人的手中贖迴加拿大、紐芬蘭、新斯科夏半島、以及法屬西印度群島。這些被視為純粹、絕對而又無法控製的權力,在其手中,正被收攏為指導國家進程的韁繩,以便成就一個了不起的海洋強國。
深入探討柯爾伯特行為的細節已不在我們的初衷之內。注意到政府在造就國家的海上力量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意識到這個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並沒有隻注意任何海上霸權所依賴的一個基礎原因而排斥其他,而是在其英明而又富於遠見卓識的政府中兼容並包,這就已經足夠了。農業,能夠增加土地的產品產量;製造業,能夠使人類工業的產出成倍地增長;國內貿易渠道與規章製度,通過它們,從國內到國外的產品交換就能變得比較容易;旨在將轉運貿易置於法蘭西人之手的航運業以及關稅調節製度,與由此鼓勵航運業在法蘭西的逢勃發展,據此,本土與殖民地的產品就能夠來迴穿梭運輸了;殖民地管理與發展,據此,一個遠在天涯海角的市場有可能持續成長為國內貿易所壟斷;與外國政府所締造的有利於法蘭西貿易的條約,以及旨在壓垮敵對國家的對於外國船舶與產品所徵收的關稅----所有這些手段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細節,被運用來為法蘭西建立:(1)產品;(2)航運;(3)殖民地與市場----一言以蔽之----海上霸權。比起在一個更為複雜的政府機構裏緩慢地倘佯於相互衝突的利益中,這樣一種研究工作由一個人來加以完成,並依照一定的邏輯過程加以展開,就要簡單和容易一些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