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貴二進宮
辛醜迴鑾以後,崔玉貴確確實實被攆出宮,也確確實實曾又迴到宮裏來。
我曾經準備在《西行路上》寫一篇《三位幹媽一起來了》,把崔玉貴的事補敘一番,隻是因為懶,右手偏癱,沒寫完,也就算了。這裏將老宮女的敘述簡略地提一下。
“崔玉貴是老太後娘家弟弟桂公爺的幹兒子,前麵已經說過了。在這以前,他更是慶王爺的幹兒子。崔玉貴進宮就是由慶王府進獻的。他先在慶王府當小太監,機靈有出息,因各王府都有敬獻小太監進宮當差的製度,慶王就把他提拔上去了。在外有慶王這樣的軍機大臣當後台,在宮裏又有慶王女兒四格格的照應,崔玉貴在宮內宮外當然很紅。慶王在太後跟前安上一隻耳朵,也有很大用處。
“庚子西逃,在沙城慶王奉命迴京議和,迴京後又命二位側福晉追趕太後車駕。路途上與桂公夫人遇在一起,她們也是由京裏逃出來的,在八月初,一起來到山西見駕。對崔玉貴來說,是三位幹媽一起來了。這就忙煞了崔玉貴。
“太監是一朝認主,終身是奴,何況又是幹兒子呢。崔玉貴在西安東奔西走,伺候完老太後,又伺候兩處幹媽,很是辛苦。
“迴鑾以後,一聲霹雷,老太後因珍妃的死遷怒到崔玉貴,要攆他出宮。”
老宮女鄭重地說:“老太後變了,要當菩薩了。在各公使夫人麵前,推兒媳婦下井的兇惡相有多麽不好,必須妝扮成慈祥和善的老國母,才能見外國夫人。那就要唱出鬼推磨了,於是在崔玉貴身上做文章。桂公爺出來求情,當然不成。一是娘家人,二是個窩囊廢,一點影響也沒有,哪能把臉賞給他!正好借他做文章,臭罵一頓,表示出火冒三丈的樣子。過幾天,慶王爺的福晉進宮了。
“慶王是議和的大臣,李鴻章死了,慶王成了議和特等功臣,跟崔玉貴有特殊關係。慶王的四格格也摸透了老太後的心理:並不是真懊悔珍妃的死,更不是真恨崔玉貴的魯莽。去了眼中釘肉中刺,心裏十分慡快,有什麽後悔的呢?隻是錯殺了人,尤其是光緒愛妃,將來會見各國公使夫人有什麽臉麵呢?這是老太後的心病!能替老太後轉換顏麵的還是慶王最合適。於是慶王福晉進宮求情來了,其實攆一個太監不值得興師動眾,不是為了崔玉貴,而是為了老太後,讓各國公使都有耳聞,崔玉貴被攆走,老太後的目的達到了。但崔玉貴忍了些日子,又迴宮了。不過桂公爺、慶王當了老太後的蓬頭鬼,給推推磨罷了。
“崔玉貴這個人愛揀露臉的說,滿嘴裏跑駱駝。大清國時,他不敢吭聲;民國後,被攆的事他認為露臉,所以就成為他吹氣冒泡的本錢了。”
崔玉貴的二進宮就是這檔子事,這是老宮女向我們說的,把它記在這裏,算作補前麵文章的漏洞。
後記(1)
後記要寫後記了,不由得思緒綿綿,好多的話湧上心頭。
我和《紫禁城》雜誌編輯部並無半點淵源:對編輯部既無片紙的交往,對編輯同誌更無一麵的緣分,隻是偶然的機會,友人楊乃濟同誌到編輯部串門,談及老朽倆曾與慈禧侍女認識多年,對宮中瑣事略有所聞。於是,編輯同誌不恥下顧,來到我家,願我們把所知所聞供諸社會,情意殷殷,不勝感愧,“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匪報也,有以為好也!這友好的心情,長期縈繞在我們心裏,現在寫在這裏,感謝她們的熱心,感謝年輕人對老年人的鼓勵,更感謝她們3年多給我們帶來了友情的愉快!這是任何金錢都不能買到的。
記憶,好比是一幅畫,姑且比作山水畫罷。——有山,有水,有浮雲,有遠岫,有丘陵,有溝壑,有孤帆,有板橋,有糙舍,有廬亭,有隱士,有琴童,花木扶疏,自然成趣。但年久失修,皸裂破碎,已經變成了一團紙屑,必須要經過細心的粘補糊裱,才能依稀地恢複本來麵目。我和我的老妻自認為當了3年多的裱糊匠,盡量恢複原畫的麵貌。每寫完一段故事,等於粘補完一石一木、一丘一壑,細細地思考,有沒有不符合原畫的地方。迴憶——是很苦的,思索的時間要比寫的時間不知長多少倍。偶然,我的老妻翻出一本當年記柴米油鹽的流水帳來,斷續有和老宮女談天的記載,希望可以引起一些記憶,但已事隔多年,記寫又非常糙率,粗略的隻有年月的記載,好像看旁人的日記一樣,與己漠不相關,反而更加迷惘,追憶也就愈加艱難了。
可以鄭重說明的,我們既自認為是裱糊匠,當然要恪守裱糊匠的本分:不添枝不加葉,不作任何繪飾,盡量符合本來麵目。在《前言》裏曾經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盡量達到信實的程度。我們自信沒有違背這個誓言。凡誇誕不經、自作神秘、瞞天過海、雲山霧海等,強不知以為知的事,我們竭力避免。這也符合《紫禁城》雜誌的嚴謹作風。敬希讀者垂鑒。
我們也毫不諱言,敢向讀者誇耀的是《談往錄》的內容。
這完全是以那拉氏晚年生活為中心,反映她不恤民脂民膏,窮極嗜欲的宮廷享樂,無論從她的起居、燕遊,以至於吃喝拉睡等都詳盡地加以敘述。從這些生活細節中 ,既可以略窺宮廷的體製,更可以領會到封建統治者等級森嚴的殘酷製度:以一人之尊,置於天下萬萬人之上;以一人之私,置亡國亡種而不顧。我們大家都知道“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看看她追求什麽,也就知道她的內心嚮往什麽了。記得看晚清筆記有這樣一首詩:
三十三天天上天,玉皇頭上平天冠,
平天冠上插旗杆,我佛尚在旗杆巔。
把自封為“西天太後老佛爺”的那拉氏,推向了高不可攀的地位,可以說夠辛辣的了。但這種謔而近虐的詩,諷刺有餘,事實不足。究竟她怎樣的高法?高到什麽程度?吃怎麽樣?拉怎麽樣?睡怎麽樣?玩又怎麽樣?這些活生生的事實,那就請看《宮女談往錄》來填補空白了。這裏一樁樁、一件件,很充分而又鮮明地擺在讀者麵前,讓人不禁掩卷深思:在強鄰壓境,虎視眈眈,國家瀕臨被瓜分的情況下,不思奮發圖強,反而敲骨吸髓,揮霍億萬人民的血汗,使炎黃子孫、大好山河,一步步地墮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言念及此,痛恨何如?嗚唿:萬壽疆無渾不恥,笑向番姬碰酒杯!(紫禁城出版社出有《西太後》一書,書中《章太炎斥西太後聯語一則》所載聯語雲:“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日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章氏對聯顯然是作於那拉氏70歲生日,即1904年陰曆十月十日之際。那時她君臨中國已44年,章太炎用犀利的嘲諷,痛快淋漓地揭露她40多年的統治史,就是中國人民的災難史。
慈禧晚年,一改排外為媚外,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向帝國主義者屈膝投降,經常宴請各國公使夫人,企圖用媚笑討好列強。
</br>
辛醜迴鑾以後,崔玉貴確確實實被攆出宮,也確確實實曾又迴到宮裏來。
我曾經準備在《西行路上》寫一篇《三位幹媽一起來了》,把崔玉貴的事補敘一番,隻是因為懶,右手偏癱,沒寫完,也就算了。這裏將老宮女的敘述簡略地提一下。
“崔玉貴是老太後娘家弟弟桂公爺的幹兒子,前麵已經說過了。在這以前,他更是慶王爺的幹兒子。崔玉貴進宮就是由慶王府進獻的。他先在慶王府當小太監,機靈有出息,因各王府都有敬獻小太監進宮當差的製度,慶王就把他提拔上去了。在外有慶王這樣的軍機大臣當後台,在宮裏又有慶王女兒四格格的照應,崔玉貴在宮內宮外當然很紅。慶王在太後跟前安上一隻耳朵,也有很大用處。
“庚子西逃,在沙城慶王奉命迴京議和,迴京後又命二位側福晉追趕太後車駕。路途上與桂公夫人遇在一起,她們也是由京裏逃出來的,在八月初,一起來到山西見駕。對崔玉貴來說,是三位幹媽一起來了。這就忙煞了崔玉貴。
“太監是一朝認主,終身是奴,何況又是幹兒子呢。崔玉貴在西安東奔西走,伺候完老太後,又伺候兩處幹媽,很是辛苦。
“迴鑾以後,一聲霹雷,老太後因珍妃的死遷怒到崔玉貴,要攆他出宮。”
老宮女鄭重地說:“老太後變了,要當菩薩了。在各公使夫人麵前,推兒媳婦下井的兇惡相有多麽不好,必須妝扮成慈祥和善的老國母,才能見外國夫人。那就要唱出鬼推磨了,於是在崔玉貴身上做文章。桂公爺出來求情,當然不成。一是娘家人,二是個窩囊廢,一點影響也沒有,哪能把臉賞給他!正好借他做文章,臭罵一頓,表示出火冒三丈的樣子。過幾天,慶王爺的福晉進宮了。
“慶王是議和的大臣,李鴻章死了,慶王成了議和特等功臣,跟崔玉貴有特殊關係。慶王的四格格也摸透了老太後的心理:並不是真懊悔珍妃的死,更不是真恨崔玉貴的魯莽。去了眼中釘肉中刺,心裏十分慡快,有什麽後悔的呢?隻是錯殺了人,尤其是光緒愛妃,將來會見各國公使夫人有什麽臉麵呢?這是老太後的心病!能替老太後轉換顏麵的還是慶王最合適。於是慶王福晉進宮求情來了,其實攆一個太監不值得興師動眾,不是為了崔玉貴,而是為了老太後,讓各國公使都有耳聞,崔玉貴被攆走,老太後的目的達到了。但崔玉貴忍了些日子,又迴宮了。不過桂公爺、慶王當了老太後的蓬頭鬼,給推推磨罷了。
“崔玉貴這個人愛揀露臉的說,滿嘴裏跑駱駝。大清國時,他不敢吭聲;民國後,被攆的事他認為露臉,所以就成為他吹氣冒泡的本錢了。”
崔玉貴的二進宮就是這檔子事,這是老宮女向我們說的,把它記在這裏,算作補前麵文章的漏洞。
後記(1)
後記要寫後記了,不由得思緒綿綿,好多的話湧上心頭。
我和《紫禁城》雜誌編輯部並無半點淵源:對編輯部既無片紙的交往,對編輯同誌更無一麵的緣分,隻是偶然的機會,友人楊乃濟同誌到編輯部串門,談及老朽倆曾與慈禧侍女認識多年,對宮中瑣事略有所聞。於是,編輯同誌不恥下顧,來到我家,願我們把所知所聞供諸社會,情意殷殷,不勝感愧,“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匪報也,有以為好也!這友好的心情,長期縈繞在我們心裏,現在寫在這裏,感謝她們的熱心,感謝年輕人對老年人的鼓勵,更感謝她們3年多給我們帶來了友情的愉快!這是任何金錢都不能買到的。
記憶,好比是一幅畫,姑且比作山水畫罷。——有山,有水,有浮雲,有遠岫,有丘陵,有溝壑,有孤帆,有板橋,有糙舍,有廬亭,有隱士,有琴童,花木扶疏,自然成趣。但年久失修,皸裂破碎,已經變成了一團紙屑,必須要經過細心的粘補糊裱,才能依稀地恢複本來麵目。我和我的老妻自認為當了3年多的裱糊匠,盡量恢複原畫的麵貌。每寫完一段故事,等於粘補完一石一木、一丘一壑,細細地思考,有沒有不符合原畫的地方。迴憶——是很苦的,思索的時間要比寫的時間不知長多少倍。偶然,我的老妻翻出一本當年記柴米油鹽的流水帳來,斷續有和老宮女談天的記載,希望可以引起一些記憶,但已事隔多年,記寫又非常糙率,粗略的隻有年月的記載,好像看旁人的日記一樣,與己漠不相關,反而更加迷惘,追憶也就愈加艱難了。
可以鄭重說明的,我們既自認為是裱糊匠,當然要恪守裱糊匠的本分:不添枝不加葉,不作任何繪飾,盡量符合本來麵目。在《前言》裏曾經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盡量達到信實的程度。我們自信沒有違背這個誓言。凡誇誕不經、自作神秘、瞞天過海、雲山霧海等,強不知以為知的事,我們竭力避免。這也符合《紫禁城》雜誌的嚴謹作風。敬希讀者垂鑒。
我們也毫不諱言,敢向讀者誇耀的是《談往錄》的內容。
這完全是以那拉氏晚年生活為中心,反映她不恤民脂民膏,窮極嗜欲的宮廷享樂,無論從她的起居、燕遊,以至於吃喝拉睡等都詳盡地加以敘述。從這些生活細節中 ,既可以略窺宮廷的體製,更可以領會到封建統治者等級森嚴的殘酷製度:以一人之尊,置於天下萬萬人之上;以一人之私,置亡國亡種而不顧。我們大家都知道“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看看她追求什麽,也就知道她的內心嚮往什麽了。記得看晚清筆記有這樣一首詩:
三十三天天上天,玉皇頭上平天冠,
平天冠上插旗杆,我佛尚在旗杆巔。
把自封為“西天太後老佛爺”的那拉氏,推向了高不可攀的地位,可以說夠辛辣的了。但這種謔而近虐的詩,諷刺有餘,事實不足。究竟她怎樣的高法?高到什麽程度?吃怎麽樣?拉怎麽樣?睡怎麽樣?玩又怎麽樣?這些活生生的事實,那就請看《宮女談往錄》來填補空白了。這裏一樁樁、一件件,很充分而又鮮明地擺在讀者麵前,讓人不禁掩卷深思:在強鄰壓境,虎視眈眈,國家瀕臨被瓜分的情況下,不思奮發圖強,反而敲骨吸髓,揮霍億萬人民的血汗,使炎黃子孫、大好山河,一步步地墮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言念及此,痛恨何如?嗚唿:萬壽疆無渾不恥,笑向番姬碰酒杯!(紫禁城出版社出有《西太後》一書,書中《章太炎斥西太後聯語一則》所載聯語雲:“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日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章氏對聯顯然是作於那拉氏70歲生日,即1904年陰曆十月十日之際。那時她君臨中國已44年,章太炎用犀利的嘲諷,痛快淋漓地揭露她40多年的統治史,就是中國人民的災難史。
慈禧晚年,一改排外為媚外,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向帝國主義者屈膝投降,經常宴請各國公使夫人,企圖用媚笑討好列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