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昌平到懷來(4)


    “馱轎又繼續往前走。我心裏暗暗計算,自從進了南口,經過了三座方城,才到了居庸關。走到了長長的像神武門似的門洞裏時,我和娟子不禁暗暗地落淚。我倆手搭著,祝告老天爺,保佑我們出關後還能夠活著迴來!千萬不要當外鄉鬼。


    “聽車夫說,出了關就屬延慶州管轄了。


    “路麵非常不好走,好多的石頭,車子一傾一斜地來迴亂晃,路旁的青紗帳和野糙侵蝕著道路,兩邊的山是比較開闊了,顯得空蕩蕩的。老太後的馱轎時時漂浮在青紗帳的上麵,斷斷續續地隻聽到沉悶的鈴聲。天是昏昏沉沉的,人也是昏昏沉沉的。正在這眯糊似睡不睡的時候,突然從東北麵斜對著我們打來幾槍,接著又連續不斷打過幾槍,聽得很清楚,槍沙落在青紗帳裏,一片‘沙沙’的響聲,當時是用的火銃。很明顯這是對著我們的馱轎和轎車開的槍。但強人隱藏在青紗帳裏,始終看不清是什麽人。這突然的遭遇真把我們的魂都嚇掉了。我們怔了片刻,才醒悟過來,救駕比逃命還要緊,趕緊跳下車奔向老太後的馱轎。娟子喊了一聲,‘豁出去了’,李蓮英、溥倫也趕忙往前跑去護駕。老太後不讓任何人上轎,隻讓靠馱轎左邊站著。在這關鍵時刻,看出李蓮英是忠心的,用身子靠在馱轎前站著,站在老太後的右前方。溥倫也是好樣的,貼在皇帝的馱轎旁。我和娟子手腳都嚇軟了,地下又是泥又是石頭,隻能扶著馱轎站著,幾乎癱在地下。趕馱轎的轎夫很有經驗,把馱轎停住(也許是老太後讓停的),站在左前方,用牲口隱住了身體,手緊緊捋住絲韁,紋絲不動。土匪迎麵打槍,車隊當然不能迎著土匪前進。如果跑迴關裏,又勢必把老太後落在後麵。所以車轎隻能停住不動。幸虧出關不遠,我們又在關裏休息了較長時間,這時後麵王公大臣的車隊及時趕到,由頤和園起就跟隨在後的護衛隊也到來了。雖然是雨後送傘,但貓總是能捉鼠的。聽到槍聲,崔玉貴和姓楊的嚮導也急忙跑迴來了。人多勢眾,土匪沒敢露麵就走了。一場虛驚,大家非常害怕。據姓楊的說,這群人不像本地人,像是一群散兵。不過這條路民風強悍,練武的多,地皮又窮,保不住有三五成群的壞人,出關以後,更放肆了,就是官家的車走單了,照樣的搶劫。經過這次風險,老太後諭令護衛領隊姓馬的頭前帶路。正好軍機要傳延慶州州官,老太後特命崔玉貴去,並諭能備一乘轎子最好!


    “陰天,天黑得比較早,已經是申末了,上午遇雨,下午又碰上劫路的,一天走的路程並不算多,轎車隨著馱轎繼續向前走。時間不長,就看到一座城,巍巍地橫在大路的中間,城外圍都是石頭路,坐在轎車裏一頓一挫,真難受,猜想老太後坐馱轎也不會舒服的。我們坐在轎車裏必須用兩隻手支撐著。


    “這個地方叫岔道,也叫岔道口,或叫岔道城。出居庸關大約五六裏路,是向北唯一的通道,據說出這城以後才有分道,所以這地方叫岔道口。這兒有城,很雄偉也很堅固,垛口有炮台有衙門也有守兵,有買賣有驛站,有公館也有戲樓,是南來北往的咽喉。皇清200多年和北邊蒙古搞和親,這是朝聖的要路,過往的蒙古王公都要在這裏打尖休息,所以很有氣派,也很富庶。可現在不同了。我們由東門進的城,一進城就感到亂糟糟的。據說隻開東門,街上堆滿沙子口袋。奇怪的是,不是守軍在護城,代替的是義和拳。他們幾十人成群,滿街亂走,守軍反而安閑地駐在營房裏,街上到處是焚香的氣味。看樣了商店已經幾天不開板了,門前冷冷清清。大雨過後,街心是泥塘。四外觀看,到處黑燈瞎火。按說七月的晚上,正是在街頭品茶乘涼,人們閑聊天的時候,可現在都緊閉門戶,避禍藏在家裏,這分明是個變亂的城市。


    “馱轎一直趕進一個大院裏。院落裏空靜靜的,顯然是特意騰出來的,大概原來是個營房,院門很寬大,幾乘馱轎進來後,一打盤旋,由院門又出去了。這兒分前後院,後院北房三間,帶廊子,東耳房兩間,另有東西廂房,這是不對稱格局的四合院。有角門進西跨院,是夥房。仍是老太後住上房東屋,皇上住西屋,皇後、小主、格格們住東耳房,緊挨著老太後。下人們住東西廂房。西院夥房裏有熱水,和西貫市不同了,這兒不燒濕煤,全燒大的木頭。我們可以給老太後洗洗臉,擦擦身上,洗洗腳。雖然沒有可換的衣服,但總比在西貫市強多了。屋裏靠南窗子底下有鋪炕,炕上有條舊炕氈,一個歪歪斜斜的小炕桌,一個枕頭,油膩膩的。老太後側著身子歪在炕上,看得出來,是十分勞累了。她不發脾氣,不說話,閉目沉思。我們都屏息伺候。隔壁皇後、小主、格格們,下車請過安後,靜悄悄地迴到屋裏,屋子裏靜得像沒有人一樣。和皇宮裏的規矩相同,不管有多少伺候的人,絲毫聽不到說話走路的聲音。


    “一會兒李蓮英來了。老太後讓把皇上請過來,共同聽今天城裏洋人的信息和宮裏的消息。李蓮英雖然病著,但這是他的差事,是非常重要的差事。他退下來的時候,告訴我們洋人還沒進宮,這是他秘密告訴我倆的。當然,他信得住我倆,不會給他壞事。——我倆第一次聽到宮裏的消息,知道宮裏的姐妹們還活著。老太後的麵容也有些好轉了,沏上茶後,老太後跟平常一樣慢慢地品嚐著,說這兒的水好,和玉泉山的水差不多,有甜絲絲的味!


    從昌平到懷來(5)


    “果然不出娟子所料,王公大臣們多起來了。晚飯後來請安的人黑鴉鴉一片,分品級站了一院子。我們當然不認識,過去我們根本見不到他們,現在我們在東廂房裏,能隔著窗子看。老太後和皇上走出屋子,母子一前一後,站在廊子上,看他們跪拜完。老太後抬眼看了一下李蓮英,李蓮英說了句‘歇著吧’,他們就魚貫地走散了。已經聽了李蓮英稟告的各方麵消息,也無須召見他們了。很奇怪的是,老太後閉口不談半路遇土匪的事,不但現在不談,以後也沒聽老太後談過,好像這事對老太後不怎麽光彩似的。


    “王公大臣裏除去最早跟著太後跑出來的端王、慶王、肅王以外,還新添了禮王爺、那王爺;除去瀾公爺以外,新添了澤公爺;除了倫貝子以外,新添了貝子;軍機處的除了原來跟車出城的趙大人以外,又添了剛毅剛大人,英年英大人。其實,他們也是洋人一進城就跑出來了,比我們並不晚,也沒什麽新消息帶出來。不過幾十輛轎車在大道上一跑,沿途的軍民們越發驚慌了,都知道皇上、太後、大臣們都跑光了。再經過義和拳騷擾,各處的買賣和住戶更緊閉門戶,市麵上要什麽沒什麽。


    “夜間裏,不知什麽時候,崔玉貴迴來了。聽說用大車拉來一乘轎子,並帶來幾個轎夫。娟子說,又有他醜表功的材料了。早晨起來,伺候完老太後,我倆到前院看看,那是州官拜客坐的一頂藍呢子轎,俗名叫‘四人抬’。仔細一看,不是呢子是藍哢啦,這是西北織的一種東西,又硬又厚,隻有兩種顏色,一種大紅,一種藏藍,經常用它做皮褥的麵子,在宮裏我們春秋也用哢啦做鞋幫子,圖它挺拔。可夏天用它做轎圍子不合適,因為它厚不透風,人坐裏頭悶得發慌,現在隻能將就,不能講究了。轎是四個人抬的肩輿,又沉又笨。在城裏拜客用,抬著各處轉悠,很樣式,如果長途奔波,以五裏路換槓來算,就要兩班倒或三班倒。前邊四個人抬轎,後邊八個人坐在大車上休息,預備將來輪換,這個舉動就大了。不如此,盛暑之下,什麽人也支持不住。在這困難期間,非同小可,不過老太後要這樣做,也就隻能這樣做。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宮女談往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易並收藏宮女談往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