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接見外國公使夫人“在逃亡的路上,我看到了光緒,眼睛像死羊一樣,呆呆的。”
聽完了老宮女敘說珍妃遇害的事,不禁使我低頭長嘆。珍妃所以在冷宮裏忍辱等了三年,無非是盼望光緒好起來,自己也跟著好起來,“但願天家千萬歲,此身何必恨長門”,隻求光緒能好,在冷宮裏忍幾年也算不了什麽!當雙方困難時期,彼此隔離,“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她和光緒的心情,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老太後那樣的兇狠壓迫下,光緒又怎能好起來呢?隻能喟嘆“朕還不如漢獻帝”罷了(光緒在瀛台被困時,看《三國演義》自己嗟嘆的話)。做了30年的皇帝,連自己唯一知心的女人都庇護不了,“噤若寒蟬”,死了愛妃問都不敢問一聲,也真讓人可憐了。過去唐朝李商隱曾譏諷唐明皇說:“可憐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玄宗當了40多年的皇上,到後來被迫在馬嵬坡讓楊玉環自縊身亡,還不如莫愁嫁到盧家能夠白頭偕老。這雖與光緒的性質完全不同,但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吧!遙想當年,“小喬初嫁了”,到光緒身邊,備受恩寵,也曾經發過這樣的癡問:“皇上這樣地對待我,不怕別人猜忌我嗎?”光緒很自負地說:“我是皇上,誰又敢把你怎麽樣呢?”(見德齡《光緒秘記》)單純的光緒把一切估計得太簡單了,這正像搞戊戌變法一樣,對政局的估計太簡單,可憐隻落得在逃亡路上用紙畫個大烏龜,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粘在牆上,以筷子當箭,射上幾箭,然後取下剪碎以泄忿罷了。堂堂天子,萬般無奈。(見吳永《庚子西狩叢談》)我們對清代宮廷的事,不可能十分了了,珍妃井但大致可以推想得出來:當時宮裏後妃論聰明才智,有政治頭腦的,可以說非珍妃莫屬了,將來寵擅六宮,是絕對無疑的。但與老太後政見不合,留下此人,終成禍患,一有機會非置之死地不可。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預先砍去光緒的左右手,免得慈悲生禍患,到將來樹葉落在樹底下,後悔也就來不及了。老太後對這件事是預謀已久的。我贊成崔玉貴的話,“絕不是臨跑前倉促之間的舉動”。如果說因為珍妃年輕貌美,怕招惹是非,丟了皇家的體麵,那麽慶親王的女兒四格格,比珍妃還年輕,也是出名的漂亮,也可以說是金枝玉葉吧,為什麽帶著她跑到西安呢?前後一對比,老太後的心事是昭然若揭的。過去看小說,看到宋太祖這樣的一段事:大將曹彬奉命兵伐江南,江南小朝廷李煜趕緊派使臣來問原因,並說:“我們沒有禮貌不周的地方呀,為什麽興兵討伐我們呢?”趙匡胤很直率地說:“大丈夫榻旁豈容他人鼾睡。”(《宋史》、《新五代史》記李煜遣使奉表求朝廷緩師,宋廷“不報”“不答”)這大概就是珍妃致死的原因吧!——曆史是容許人聯想的。
[上一頁][下一頁]
出逃前狠心剪下兩管長指甲
早晨起來,收拾收拾屋子,靜等著醫生來打針。悶極無聊,於是就又拾起舊話來。一個久病在床的人,麵對著60多歲的老嫗,不聽她的口羅嗦又能聽什麽呢!
她慢聲細語地說:“提起庚子年七月的事,好像做場夢一樣,既清清楚楚,又糊裏糊塗。逃亡路上,誰坐在什麽地方吃飯,誰怎樣洗臉,一合眼仿佛在眼前,可是細想想,又模糊不清了。所以隻能照我記住的說,當然是隔二跳三地不成係統了。我說話又不會半路插槓子,總要由頭慢慢地順蔓摸瓜,您聽起來也許嫌口羅嗦。”
我沉靜地聽著,這時是無須多話的。
“還是由宮裏的情況說起吧。可以這樣說吧,戊戌以前那幾年,老太後主要是在園子裏過,萬壽節以後才迴到宮裏過個年。這時冬令季節,一來園子裏沒有什麽可玩的,二來因為園子裏冷。北京風多,園子裏曠,更顯得風大,所以才迴到宮裏住。戊戌以後,事情多,也就是半個月住在園子,半個月住在宮裏了。
“宮裏的生活是單調的,除去了早朝叫起兒,迴來,後妃們覲見,有時聽聽小戲等,其餘就是老太後隨意遛彎兒了。
“夏天,晚膳傳過以後,太陽還有餘輝,太後要飯後遛彎兒,這差不多是定例。遛彎兒的氣派很大,可以說是陪侍的人全部出動。皇後、小主、格格們都陪著,有時同治的瑜皇貴妃、晉皇貴妃也來陪侍。黑壓壓的一隊人,不下四五十個。遠遠走在最前麵的,是兩個太監擔著的銅茶炊,息肩在禦花園欽安殿前的月台上,聽候吩咐;緊跟在後邊的是抬龍椅的人,要事先準備好老太後的座位,所以要先行一步。這時老太後安閑地走來了,在甬路中間,左右是皇後、皇貴妃、格格們陪侍著,瑾小主隻能尾隨在後麵。八個提爐的侍女在兩旁護衛著,她們手提著爐,像提著燈籠似的,裏邊裊裊地飛出一縷藏香的清香味來。再後是我們貼身的丫頭,有的捧著水菸袋,有的托著檳榔盒。老太後飯後愛含檳榔的,說它消食化滯。接著是幾個捧果盒的侍女,後麵隨著挑食盒的太監,果盒、食盒裏是冰鎮甜碗子和西瓜、甜瓜之類的東西。在隊伍的行列裏,還有說書的老太監,上下衣著整潔,很儒雅地隨著。最後是兩個太監掮著二人掮的軟輿,這是天黑以後怕老太後行走不便,特意預備的。老太後隨意地遛達,在禦花園裏的連理樹下徘徊一會兒,在千秋亭旁停一會兒,常去看看猴子。這是一個老母猴帶著它的眷屬住在籠子裏,見到老太後它知道先合十,閉眼睛,後磕頭,再向老太後要吃的。老太後是捨得給它們東西吃的。有一次,老太後看完猴子,心情有些不自然了,和我們說:同治爺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玩猴子,經常到禦花園來看它們,現在一到禦花園來,就想起過去。這是給瑜、晉二皇貴妃聽的,也是母子感情的自然流露。由禦花園出來,最遠到浮碧亭,看看睡蓮,逗逗金魚。天色漸漸地朦朧下來了,然後迴到欽安殿歪在軟榻上。老太後這時經常對後妃們說,‘你們歇著去吧’,於是她們請安告退了。老太後聽老太監說上幾段書,看著月亮爬在樹梢上,嘴裏吃著甜碗子,四圍香菸繚繞(驅蚊子用),過她那過不完的逍遙歲月。
“這是平常宮裏夏天晚膳後的生活。
“到庚子年七月中旬以後,就沒有這般悠閑了。下朝沒有一定的時間,甚至晚上還要叫起。可宮裏頭是十分嚴肅的,不許有一個人談論外邊的情況。我們察顏觀色,也知道有大事情。李蓮英跟往常不一樣了,往常當老太後燕居的時候,他總圍著老太後轉,這兩天不同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出來進去,片刻也不停留。二十日的下午,叫起迴來,老太後鐵青著麵皮迴到宮裏,直著兩眼沉思著。這是老太後的性格,遇到為難的事,自己獨自思索,對誰也不說,當然更不用說商量了。牙咬得緊緊的,一句話也不吐。李蓮英進來了,躬著身子稟告了什麽,誰也不知道。宮裏的規矩,內監迴話,不許外人聽。隻要李蓮英進來,他用眼一掃,我們自動地退出來。這天晚上老太後照例地洗腳、泡指甲。我們得消息,隻能從小太監的嘴裏,可他們不出宮牆,也聽不到什麽信息,隻知道東一長街上,很多的太監往來巡邏;外宿的太監不許出宮。又說好多壽膳房的人當了義和拳的都逃走了。我們當然心驚膽戰!
</br>
聽完了老宮女敘說珍妃遇害的事,不禁使我低頭長嘆。珍妃所以在冷宮裏忍辱等了三年,無非是盼望光緒好起來,自己也跟著好起來,“但願天家千萬歲,此身何必恨長門”,隻求光緒能好,在冷宮裏忍幾年也算不了什麽!當雙方困難時期,彼此隔離,“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她和光緒的心情,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老太後那樣的兇狠壓迫下,光緒又怎能好起來呢?隻能喟嘆“朕還不如漢獻帝”罷了(光緒在瀛台被困時,看《三國演義》自己嗟嘆的話)。做了30年的皇帝,連自己唯一知心的女人都庇護不了,“噤若寒蟬”,死了愛妃問都不敢問一聲,也真讓人可憐了。過去唐朝李商隱曾譏諷唐明皇說:“可憐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玄宗當了40多年的皇上,到後來被迫在馬嵬坡讓楊玉環自縊身亡,還不如莫愁嫁到盧家能夠白頭偕老。這雖與光緒的性質完全不同,但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吧!遙想當年,“小喬初嫁了”,到光緒身邊,備受恩寵,也曾經發過這樣的癡問:“皇上這樣地對待我,不怕別人猜忌我嗎?”光緒很自負地說:“我是皇上,誰又敢把你怎麽樣呢?”(見德齡《光緒秘記》)單純的光緒把一切估計得太簡單了,這正像搞戊戌變法一樣,對政局的估計太簡單,可憐隻落得在逃亡路上用紙畫個大烏龜,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粘在牆上,以筷子當箭,射上幾箭,然後取下剪碎以泄忿罷了。堂堂天子,萬般無奈。(見吳永《庚子西狩叢談》)我們對清代宮廷的事,不可能十分了了,珍妃井但大致可以推想得出來:當時宮裏後妃論聰明才智,有政治頭腦的,可以說非珍妃莫屬了,將來寵擅六宮,是絕對無疑的。但與老太後政見不合,留下此人,終成禍患,一有機會非置之死地不可。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預先砍去光緒的左右手,免得慈悲生禍患,到將來樹葉落在樹底下,後悔也就來不及了。老太後對這件事是預謀已久的。我贊成崔玉貴的話,“絕不是臨跑前倉促之間的舉動”。如果說因為珍妃年輕貌美,怕招惹是非,丟了皇家的體麵,那麽慶親王的女兒四格格,比珍妃還年輕,也是出名的漂亮,也可以說是金枝玉葉吧,為什麽帶著她跑到西安呢?前後一對比,老太後的心事是昭然若揭的。過去看小說,看到宋太祖這樣的一段事:大將曹彬奉命兵伐江南,江南小朝廷李煜趕緊派使臣來問原因,並說:“我們沒有禮貌不周的地方呀,為什麽興兵討伐我們呢?”趙匡胤很直率地說:“大丈夫榻旁豈容他人鼾睡。”(《宋史》、《新五代史》記李煜遣使奉表求朝廷緩師,宋廷“不報”“不答”)這大概就是珍妃致死的原因吧!——曆史是容許人聯想的。
[上一頁][下一頁]
出逃前狠心剪下兩管長指甲
早晨起來,收拾收拾屋子,靜等著醫生來打針。悶極無聊,於是就又拾起舊話來。一個久病在床的人,麵對著60多歲的老嫗,不聽她的口羅嗦又能聽什麽呢!
她慢聲細語地說:“提起庚子年七月的事,好像做場夢一樣,既清清楚楚,又糊裏糊塗。逃亡路上,誰坐在什麽地方吃飯,誰怎樣洗臉,一合眼仿佛在眼前,可是細想想,又模糊不清了。所以隻能照我記住的說,當然是隔二跳三地不成係統了。我說話又不會半路插槓子,總要由頭慢慢地順蔓摸瓜,您聽起來也許嫌口羅嗦。”
我沉靜地聽著,這時是無須多話的。
“還是由宮裏的情況說起吧。可以這樣說吧,戊戌以前那幾年,老太後主要是在園子裏過,萬壽節以後才迴到宮裏過個年。這時冬令季節,一來園子裏沒有什麽可玩的,二來因為園子裏冷。北京風多,園子裏曠,更顯得風大,所以才迴到宮裏住。戊戌以後,事情多,也就是半個月住在園子,半個月住在宮裏了。
“宮裏的生活是單調的,除去了早朝叫起兒,迴來,後妃們覲見,有時聽聽小戲等,其餘就是老太後隨意遛彎兒了。
“夏天,晚膳傳過以後,太陽還有餘輝,太後要飯後遛彎兒,這差不多是定例。遛彎兒的氣派很大,可以說是陪侍的人全部出動。皇後、小主、格格們都陪著,有時同治的瑜皇貴妃、晉皇貴妃也來陪侍。黑壓壓的一隊人,不下四五十個。遠遠走在最前麵的,是兩個太監擔著的銅茶炊,息肩在禦花園欽安殿前的月台上,聽候吩咐;緊跟在後邊的是抬龍椅的人,要事先準備好老太後的座位,所以要先行一步。這時老太後安閑地走來了,在甬路中間,左右是皇後、皇貴妃、格格們陪侍著,瑾小主隻能尾隨在後麵。八個提爐的侍女在兩旁護衛著,她們手提著爐,像提著燈籠似的,裏邊裊裊地飛出一縷藏香的清香味來。再後是我們貼身的丫頭,有的捧著水菸袋,有的托著檳榔盒。老太後飯後愛含檳榔的,說它消食化滯。接著是幾個捧果盒的侍女,後麵隨著挑食盒的太監,果盒、食盒裏是冰鎮甜碗子和西瓜、甜瓜之類的東西。在隊伍的行列裏,還有說書的老太監,上下衣著整潔,很儒雅地隨著。最後是兩個太監掮著二人掮的軟輿,這是天黑以後怕老太後行走不便,特意預備的。老太後隨意地遛達,在禦花園裏的連理樹下徘徊一會兒,在千秋亭旁停一會兒,常去看看猴子。這是一個老母猴帶著它的眷屬住在籠子裏,見到老太後它知道先合十,閉眼睛,後磕頭,再向老太後要吃的。老太後是捨得給它們東西吃的。有一次,老太後看完猴子,心情有些不自然了,和我們說:同治爺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玩猴子,經常到禦花園來看它們,現在一到禦花園來,就想起過去。這是給瑜、晉二皇貴妃聽的,也是母子感情的自然流露。由禦花園出來,最遠到浮碧亭,看看睡蓮,逗逗金魚。天色漸漸地朦朧下來了,然後迴到欽安殿歪在軟榻上。老太後這時經常對後妃們說,‘你們歇著去吧’,於是她們請安告退了。老太後聽老太監說上幾段書,看著月亮爬在樹梢上,嘴裏吃著甜碗子,四圍香菸繚繞(驅蚊子用),過她那過不完的逍遙歲月。
“這是平常宮裏夏天晚膳後的生活。
“到庚子年七月中旬以後,就沒有這般悠閑了。下朝沒有一定的時間,甚至晚上還要叫起。可宮裏頭是十分嚴肅的,不許有一個人談論外邊的情況。我們察顏觀色,也知道有大事情。李蓮英跟往常不一樣了,往常當老太後燕居的時候,他總圍著老太後轉,這兩天不同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出來進去,片刻也不停留。二十日的下午,叫起迴來,老太後鐵青著麵皮迴到宮裏,直著兩眼沉思著。這是老太後的性格,遇到為難的事,自己獨自思索,對誰也不說,當然更不用說商量了。牙咬得緊緊的,一句話也不吐。李蓮英進來了,躬著身子稟告了什麽,誰也不知道。宮裏的規矩,內監迴話,不許外人聽。隻要李蓮英進來,他用眼一掃,我們自動地退出來。這天晚上老太後照例地洗腳、泡指甲。我們得消息,隻能從小太監的嘴裏,可他們不出宮牆,也聽不到什麽信息,隻知道東一長街上,很多的太監往來巡邏;外宿的太監不許出宮。又說好多壽膳房的人當了義和拳的都逃走了。我們當然心驚膽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