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誥說道:“皇上聖明,當年白蓮教匪就是以教的名義傳播遠揚,我等萬不可為他們冠之以教。皇上還應給溫承惠具體指示才行。”


    想了又想,嘉慶帝說道:“托津,你來記吧,溫承惠一定要以剿起事匪徒為正務,別的什麽概不要你過問,一切政務盡行擱起。對於那些刁民乘著混亂,到處搶掠的無籍之民,也應從緩辦理,暫且放他一放,不可以顧小而失大。拾了芝麻,丟掉西瓜。”嘉慶帝看著托津手中的直筆龍蛇就在話完後嘎然停止,笑道:“托津,你的書記速度大有長進。”陷入沉思。


    “萬歲,可否讓各地村莊各自招募鄉勇,隨時堵截。”托津眨著眼睛,以為出了一個好點子,有些洋洋自得。


    “萬萬不可!”董誥驚慌起來,惟恐托津邊說邊寫上,幾個沉重的步子便踱到托津身後。托津雙手一攤。白了董誥一眼,那意思是說,萬歲爺還沒發表意見呢,你倒急個什麽?


    嘉慶帝也站起身來,注視著董誥一會兒,朗口說道:“董誥所言極是,想當年德愣泰、明亮過去在辦理三省教匪起事時,就曾招募過鄉勇,誰知道,成群結對,訓練有素的鄉勇反倒過頭和官軍做對,致使官軍做了很大的無謂傷亡,這就等於為起事匪徒擴充武裝,且令官軍無處可防,真假難辨,這個教訓焉能不吸取呢?”低頭對托津說,“寫上,官軍所到之處,可幫助附近村莊,自守為禦,挑控河溝、濠梁,用以為堅壁清野之助,亦是困賊良法。但是,務需言明,但凡民人自衛本鄉本村尚可,若要提及組建鄉勇兵團,萬不能允準,斷不得再踵陋習。假若該處鄉民有情願隨應打仗者,溫承惠務必嚴行禁止,以防不測。”


    托津為自己再一次多嘴而沒有被訓斥,長籲了一口氣,專心聽嘉慶帝口諭完畢,邊聽邊記下要點,形成一篇聖諭,遞給嘉慶帝,小心翼翼地說:“皇上聖明,還是小心才好。”


    嘉慶帝瀏覽了一番,拿起治國的玨璽蘸著殷紅的硃砂重重地蓋了上去。隨侍太監拿出禦製的錦囊盛放好,封漆妥當便交由領軍旗牌官以八百裏加急文書快速下達。


    正是這樣的一封詔書,給急於北上的李文成的兩路人馬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各方大員,在接到嘉慶的諭旨後,積極進剿,雖說進展緩慢,但到底還是控製住了日趨擴大的局麵。尤其是在防堵方麵,頗為嚴密。眼見大軍不能推向北去,李文成在滑縣也是急得口幹舌燥,情急之下派出三隊精悍的坎卦教徒紛紛北上,誰知都被官軍堵迴,這邊消息送不過去,那邊還在等著十五日起事,等著北上應援後,兩路夾攻力克京師。看來原先的計劃成了黃梁一夢了。李文成徒有自責行事不秘,呆在滑縣城裏長籲短嘆,要不是李四娘盡心扶侍,恐怕要心灰意冷了。四娘勸慰道:“不必過於愁慮,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各地教徒都在紛紛響應,隻要宮中得手,何愁天下不亂,官軍不潰?你的雙腳已斷,不要擔心,有為妻在這兒,什麽事都能挺得過去。”反覆勸說好幾次,李文成才安定下心來,一麵指揮起義軍向官軍猛戰,一麵設法傳遞音訊。


    中原大地,風在吼,血在流……


    秋高氣爽,天闊地長。遠在木蘭圍場的嘉慶帝雖說沒有登高取樂,可在京師的宮中,照樣舉行。


    人們根據習俗在重陽節的前一兩天,家家戶戶紛紛用麵粉蒸糕互相贈送,糕上插著彩色的小旗,點綴著石榴子、栗子黃、銀杏、鬆子肉等果實,或者做成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稱著“獅蠻”。京城裏的各座禪寺都舉辦了獅子會,寺院的住持都盤坐在石製的獅子上,做著法事講文經文,吸引著許多遊人,京城裏的大戶人家的子弟,多結成伴兒,到郊外登高望遠,帶些酒撰佳肴,歡宴擊節,最後一次外出享用大自然賜予的明淨的天空,清爽的空氣,平疇闊野。


    這一日,城裏的酒店無一例外,賣新出的燒酒,酒香撩得人慾醉。街道兩旁的菜館、飯莊、小賣部、大貨棧也不約而同地以色味上等的菊花裝飾門麵,每條街道的店鋪兩邊、裏弄的各戶人家門口都擺著做霜鬥寒的菊花,散發陣陣濃濃的菊香,引得一班落魄的秀才,潦倒的文人倘祥街頭指著盛開的金菊品頭品足,吟詠賦詩,個個搖頭搖尾,念念有辭之間,故做搔首弄姿,迂腐可笑之極。偌大的北京城沉浸在傳統的習俗中,瀰漫著秋菊綻放開來的清新幽香。


    街道上、天橋邊、菜市口、流動的人群、移山攤位、高懸的幌子,組合繪出了一幅幅生動形象逼真的風俗圖。各種買賣聲、車馬的叮吟聲、欣賞的嘖嘖聲奏出一道井市諧和的風景。


    北京城是這樣熱鬧,紫禁城焉能落於人後?幹清宮內養著幾盆名貴的菊花,現在個個散溢著清香,直撲入鼻孔,其色澤、豐姿、造型都讓皇二子綿寧賞玩不已,日日流連忘返。其中有花瓣呈黃白色的、花蕊似蓮房一般的“萬齡菊”;粉紅色的“桃花菊”,白而捶心的“木香菊”;黃而圓的“金鈴菊”;純白而碩大的“喜容菊”等等都競相開放,爭艷鬥奇,正是它們“傲霜鬥群芳”的時候。


    綿寧駐足觀賞了一會,隻見太監劉得財進來,把菊花一盆盆地抱到廊下吸收陽光。綿寧道:“算了吧,陽光促使早發,等皇上迴來時,恐怕就敗了,放在陰涼處,開得慢一些。”劉得財心道:“你等著吧,再過七日就是你們這班人的祭日。”隨後不等綿寧的恩準便退出幹清宮,綿寧雖感詫異也未往心裏去,又獨步朝上書房走去,遠遠的就聽到綿愷讀書聲,心想,待父皇迴來後定要稟明。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嘉慶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德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德貴並收藏嘉慶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