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僕二人望著上升的太陽和在陽光中搖曳不定的晨霧,向京城裏飛馳而去……
沿途的高矮不一的草舍向後麵倒過去,上下顛簸之中,戴衢亨的身子跟著起伏不定,他感到有些受不住了,一陣翻滾的酸火從胃裏湧到咽喉處,他還是禁不住地吐了出來,勒住了飛奔的馬,心道:坐慣了轎子,乍一騎馬還真不習慣呢,要不是為了陪同皇上秋狩木蘭,說不定,直到今天,還不會駕馭呢?是呀,一切都是為皇上著想,他想,如果說,皇上對自己有所偏愛的話,那還是偏愛自己的忠。他還想不透,徐端也忠啊。
經過這一陣來迴思索和上下顛簸,戴衢亨抬頭之間,高大的京都城門已矗立在耀眼的白光中,吱吱呀呀的吊橋上,急急行走著趕早市的人們。雞聲、鴨聲、羊叫聲和挑夫的吭吭聲,刀聲,槍聲,鐵鏈聲和士兵的威嚇聲是那麽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雖然嘈雜些,但仍然不失為一曲難得的民樂合奏。
戴衢亨催馬過橋,見到九門副提塔恩拖正抽打一位長者,窖了一冬的紅芋撒滿了橋麵,竟沒有任何人去理會。戴衢亨剛想上前,老家人李令仁道:“老爺,像這樣的八旗武士,你雖然認識他,他可不一定認得你,再說,你也沒有穿朝服,弄不好……”
戴衢亨一聽,點點頭,無奈之中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從旁邊走過時,老漢的告饒聲甚是悽慘,他終究禁不住,勒住馬,問道:“哎,這位官爺,讓他撿起來,過去就是了。”塔恩拖餘眼橫掃了一下戴衢亨,見有些麵熟,心道,這樣的文弱老書生多得是,恐是疑會錯了。冷冷地答道:“你莫要多管閑事,這個老頭兒是流民,說來也怪,每天到了這兒都要摔一下,阻在橋麵。”戴衢亨一聽,心下生疑,扭頭迴望,見站在門洞旁的兩個兵士正偷偷地捂嘴笑呢……
嘉慶帝自從那天訓斥了大臣們後,心裏就像挖去了一盆炭火,漸漸地平靜下來,仍舊是日夜操勞,但精神卻很好。他的心裏現在所惦記得就是一件事。那就是,應該按照既定的日期,去一趟孔廟才是,無論如何應該帶著皇子們去一趟曲阜,了卻久以存有的心願。
這一日,車馬備齊之後,嘉慶帝在宮門口對前來送行的大臣們說:“朕決定特地去一趟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都要去看一看。”眾位大臣也沒有上前阻攔的,這又不是去遊玩,是辦正事,退一萬步來講,即使是出巡遊獵,誰又敢說個“不”字呢?
可就在嘉慶帝準備上輦的時候,禮部侍郎明亮卻捧著一封奏摺上前,跪稟道:“皇上,臣還有一事不明。”嘉慶帝眉頭一皺,不悅地說道:“明亮,禮部隻需備些應需之物,這有何不明?現成的體例擺在那兒。”
明亮把頭一抬,說道:“曆代君王去拜孔廟時,行的都是學士之禮,兩跪六叩首,要是按照皇上的旨意,應是臣子之禮,六跪九叩首,這怕有些不妥吧。”
嘉慶帝一笑,說道:“朕就是要臣子之禮,來表達朕對這些聖哲人的敬仰。為了民心的歸附,社稷安寧,多磕幾個頭,難道我就不是皇上了嗎?”
明亮還想再要言語一番,嘉慶帝一擺手,幹脆利索地製止了他,朗聲說道:“孔子曾說過‘執禮皆雅言也’。《詩》以理惰性,《書》以道政事,禮以該節文,皆切於日用之實,故常言之。禮獨言執者,以人所執守而言,非徒誦說而已。明亮,你說,朕是該聽你的,還是聽孔聖人的呢?”明亮欲言又止,聽得嘉慶帝問他,便說:“孔聖人也沒有規定禮數,這學生之禮和君臣之禮皆是根據周朝的禮製而來。”嘉慶帝問道:“周朝之民,一成不變嗎?”
明亮啞口無言。這一番君臣之間的對話像是安排好似的。
事實上,到了孔廟之後,嘉慶帝果如其言,行了三磕九拜的君巨大禮,在行禮之前,仍是明亮站出來又是一番如是說。隨去的大臣自是心裏明鏡似的,倒是讓那些前唿後擁的地方大員們個個驚嘆不已。按照常規,祭了孔廟,就要去泰山封撣,以昭示大皇帝的文治武功。可是嘉慶卻沒有這樣做,他說:“朕的計劃,還遠遠沒有完成呢!怎麽敢去泰山封禪誇功?再說,朕也比不得先帝在位時所創立的豐功偉業,他老人家在其漫長的六十年中也僅封禪幾次,朕怎麽敢剛在苗事已定,海事也平而河事未定之時就誇耀功績呢?”就這麽一來,一個勤政,謹慎,勵精圖治的嘉慶皇帝形象,馬上傳遍全國。各處的奏報,接連二三地飛進宮來,都餡媚地累報各地的政績,當然都少不了“在英明聖主”的領導下,小小的一件拜訪孔廟,被嘉慶帝當作一篇足可補天的文章,畢竟也還做得圓圓滿滿,讓嘉慶帝興奮了好一陣子。
最棘手的事情開始了。說得塌下天來,嘉慶帝也不相信戶部尚書托津及順天府尹初彭齡的所呈的內容:
前文說到,正當戴衢亨要力薦徐端時,鬆筠卻上奏一本,彈劾眾多河臣,從南河到東河概莫能免。正是因為這一本參奏,嘉慶帝原先欲召見徐端的念頭打消了,嘉慶帝注意到當時的戴衢亨仿佛被澆了盆涼水似的,僵在那兒,想最後安慰幾句。不想剛一退朝,就不見了戴衢亨的人影,於是就召集幾位大學士一同到上書房慢議,最後,決定由托津及初彭齡前去查帳。時間未過半個多月,就迴來了。呈上的這個奏章怎麽不讓嘉慶帝感到心冷?
</br>
沿途的高矮不一的草舍向後麵倒過去,上下顛簸之中,戴衢亨的身子跟著起伏不定,他感到有些受不住了,一陣翻滾的酸火從胃裏湧到咽喉處,他還是禁不住地吐了出來,勒住了飛奔的馬,心道:坐慣了轎子,乍一騎馬還真不習慣呢,要不是為了陪同皇上秋狩木蘭,說不定,直到今天,還不會駕馭呢?是呀,一切都是為皇上著想,他想,如果說,皇上對自己有所偏愛的話,那還是偏愛自己的忠。他還想不透,徐端也忠啊。
經過這一陣來迴思索和上下顛簸,戴衢亨抬頭之間,高大的京都城門已矗立在耀眼的白光中,吱吱呀呀的吊橋上,急急行走著趕早市的人們。雞聲、鴨聲、羊叫聲和挑夫的吭吭聲,刀聲,槍聲,鐵鏈聲和士兵的威嚇聲是那麽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雖然嘈雜些,但仍然不失為一曲難得的民樂合奏。
戴衢亨催馬過橋,見到九門副提塔恩拖正抽打一位長者,窖了一冬的紅芋撒滿了橋麵,竟沒有任何人去理會。戴衢亨剛想上前,老家人李令仁道:“老爺,像這樣的八旗武士,你雖然認識他,他可不一定認得你,再說,你也沒有穿朝服,弄不好……”
戴衢亨一聽,點點頭,無奈之中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從旁邊走過時,老漢的告饒聲甚是悽慘,他終究禁不住,勒住馬,問道:“哎,這位官爺,讓他撿起來,過去就是了。”塔恩拖餘眼橫掃了一下戴衢亨,見有些麵熟,心道,這樣的文弱老書生多得是,恐是疑會錯了。冷冷地答道:“你莫要多管閑事,這個老頭兒是流民,說來也怪,每天到了這兒都要摔一下,阻在橋麵。”戴衢亨一聽,心下生疑,扭頭迴望,見站在門洞旁的兩個兵士正偷偷地捂嘴笑呢……
嘉慶帝自從那天訓斥了大臣們後,心裏就像挖去了一盆炭火,漸漸地平靜下來,仍舊是日夜操勞,但精神卻很好。他的心裏現在所惦記得就是一件事。那就是,應該按照既定的日期,去一趟孔廟才是,無論如何應該帶著皇子們去一趟曲阜,了卻久以存有的心願。
這一日,車馬備齊之後,嘉慶帝在宮門口對前來送行的大臣們說:“朕決定特地去一趟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都要去看一看。”眾位大臣也沒有上前阻攔的,這又不是去遊玩,是辦正事,退一萬步來講,即使是出巡遊獵,誰又敢說個“不”字呢?
可就在嘉慶帝準備上輦的時候,禮部侍郎明亮卻捧著一封奏摺上前,跪稟道:“皇上,臣還有一事不明。”嘉慶帝眉頭一皺,不悅地說道:“明亮,禮部隻需備些應需之物,這有何不明?現成的體例擺在那兒。”
明亮把頭一抬,說道:“曆代君王去拜孔廟時,行的都是學士之禮,兩跪六叩首,要是按照皇上的旨意,應是臣子之禮,六跪九叩首,這怕有些不妥吧。”
嘉慶帝一笑,說道:“朕就是要臣子之禮,來表達朕對這些聖哲人的敬仰。為了民心的歸附,社稷安寧,多磕幾個頭,難道我就不是皇上了嗎?”
明亮還想再要言語一番,嘉慶帝一擺手,幹脆利索地製止了他,朗聲說道:“孔子曾說過‘執禮皆雅言也’。《詩》以理惰性,《書》以道政事,禮以該節文,皆切於日用之實,故常言之。禮獨言執者,以人所執守而言,非徒誦說而已。明亮,你說,朕是該聽你的,還是聽孔聖人的呢?”明亮欲言又止,聽得嘉慶帝問他,便說:“孔聖人也沒有規定禮數,這學生之禮和君臣之禮皆是根據周朝的禮製而來。”嘉慶帝問道:“周朝之民,一成不變嗎?”
明亮啞口無言。這一番君臣之間的對話像是安排好似的。
事實上,到了孔廟之後,嘉慶帝果如其言,行了三磕九拜的君巨大禮,在行禮之前,仍是明亮站出來又是一番如是說。隨去的大臣自是心裏明鏡似的,倒是讓那些前唿後擁的地方大員們個個驚嘆不已。按照常規,祭了孔廟,就要去泰山封撣,以昭示大皇帝的文治武功。可是嘉慶卻沒有這樣做,他說:“朕的計劃,還遠遠沒有完成呢!怎麽敢去泰山封禪誇功?再說,朕也比不得先帝在位時所創立的豐功偉業,他老人家在其漫長的六十年中也僅封禪幾次,朕怎麽敢剛在苗事已定,海事也平而河事未定之時就誇耀功績呢?”就這麽一來,一個勤政,謹慎,勵精圖治的嘉慶皇帝形象,馬上傳遍全國。各處的奏報,接連二三地飛進宮來,都餡媚地累報各地的政績,當然都少不了“在英明聖主”的領導下,小小的一件拜訪孔廟,被嘉慶帝當作一篇足可補天的文章,畢竟也還做得圓圓滿滿,讓嘉慶帝興奮了好一陣子。
最棘手的事情開始了。說得塌下天來,嘉慶帝也不相信戶部尚書托津及順天府尹初彭齡的所呈的內容:
前文說到,正當戴衢亨要力薦徐端時,鬆筠卻上奏一本,彈劾眾多河臣,從南河到東河概莫能免。正是因為這一本參奏,嘉慶帝原先欲召見徐端的念頭打消了,嘉慶帝注意到當時的戴衢亨仿佛被澆了盆涼水似的,僵在那兒,想最後安慰幾句。不想剛一退朝,就不見了戴衢亨的人影,於是就召集幾位大學士一同到上書房慢議,最後,決定由托津及初彭齡前去查帳。時間未過半個多月,就迴來了。呈上的這個奏章怎麽不讓嘉慶帝感到心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