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誌等人出列,望嘉慶跪拜,齊稱“謝主龍恩”。嘉慶微微一笑,言道:“諸位愛卿,有本盡管奏來。”綿民複出列,道:“陛下,奴才有本請奏。”嘉慶簡短地道:“講。”綿誌道:“陛下,萬春園曆來為宮中重地,然而至今尚無宮門,奴才奏請聖上恩準,為萬春園建一宮門……”綿誌說完便緊盯著嘉慶的眼臉。嘉慶沉吟片刻,輕輕言道:“萬春園實為宮中重地,至今尚無宮門也委實有失體統,雖因剿滅教匪,國庫吃緊,但該辦的事也是要去辦的。這樣吧,朕就命你全權負責建造萬春園大宮門一事。另外,朕近日發覺,敷春堂、清夏齋,還有澄心堂諸殿,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你就一併將它們修茸一下吧。”綿誌拜退:“奴才遵旨。
綿誌方退,另一人從隊列中走出。此人便是朝中朝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兩江總督鐵保。關於他,數月之後,曾引發了一段讓嘉慶簡直傷透了腦筋的故事。而此刻,他雄赳赳氣昂昂地向嘉慶奏道:“陛下命奴才等修治南河,可目前進展實在困難,最大的原因便是經費短缺,故奴才等奏請聖上將兩淮、長蘆、山東、河東、兩浙、兩廣、福建、陝西、甘肅九處的鹽價,每斤酌加三厘,這樣一來,每年可得銀四百餘萬兩,而又與民生無損,於民工有益。奴才叩請聖上恩準。”嘉慶聞言皺了皺眉,然後淡淡地道:“整治南河的經費緊張,這個,朕已知道,不過你剛才提到的那九處,從整治南河中得到的利益,有大有小,若一概平均加價,於理未妥,朕的意思,此事還應從長計議。”鐵保諾諾而退。
一時間,諸大臣再也無人請奏。鄂羅哩道:“有事請奏,無事散朝。”有幾個大臣互相嘀咕幾句,已準備離開。嘉慶也挪動雙腿.擬轉入內宮。就在這當口,一人飛步而出,單腿點地,口唿“萬歲”道:“陛下,奴才有要事請奏。”
眾大臣忙立定步伐,定睛一看,原來此人便是殿前禦史景德。此人在朝中可謂臭名昭著,專營逢迎拍馬投機取巧之能事。對他,嘉慶也是很有些看法的,但此時,卻也隻能耐下性子重新坐穩道:“你有何事?”景德激動萬分慷慨激昂地道:“今年是聖上五十萬壽之年,聖上五十萬壽,是國之大事,國之要事,亦國之幸事也。聖上之美德,雖堯舜亦不啻也。萬壽在即,理應大加鋪張,藉此以示皇恩浩蕩、澤及山川也……”嘉慶有點不耐煩了:“你,到底奏請何事?”景德複拜道:“奴才乞請聖上,在五十萬壽之正日,允內城演戲十日,後每年壽誕,都應如此,以表國泰民安、歌舞昇平之意。”嘉慶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隻低低地問道:“禦史大人還有事請奏嗎?”景德也許是太激動了,沒能聽出聖上的弦外之音,隻漲紅了臉道:“陛下,奴才的話講完了,乞請聖上恩準。”嘉慶盯著景德看了好一會兒,那眼光,是很有些份量的。末了,嘉慶轉向眾大臣:“諸位大人,你們還有誰也同意這位禦史大人的建議?”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嘉慶把“誰”和“也”兩個字的字音咬得很重。眾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點麵麵相覷的味道。實際上,內中很有些人也是抱有和景德一樣的看法的,因為,去年的聖上壽辰,便是在同樂園的清音閣上擺了十數天的大戲,能有這個機會討皇上歡心,何樂而不為呢?然而,躊躇了半天,眾人卻無一開口。箇中原因,一是有人看出了皇上今年的作法與往年有異,不願多事,以明哲保身為上,二是好多人平日不屑與景德為伍,不想跟著去附和他。而正是這兩個原因,使得許多人至少是暫時保住了自己腦袋上的頂戴花翎。
嘉慶站了起來,慢慢地卻又重重地走到景德的麵前,很響地咳了一下道:“禦史大人,你知道諸位大人為何沒有開口嗎?”景德誠惶誠恐地道:“奴才愚鈍,奴才不知。”“哈哈哈……”嘉慶大笑起來,忽又斂容言道:“依朕看來,你這個禦史大人也真的是太愚鈍了。”說完,負手重新走迴寶座。直到此時,景德方才悟出,自己今日的馬屁可能拍錯了,而且這還不是一般的錯,是大錯特錯。唬得他雙膝一軟,卟嗵著地,口中連稱自己“該死”:“陛下,奴才對聖上可是一片忠心啊,奴才之赤膽忠心,天地可鑑……”“住口!”嘉慶勃然大怒。“朕自登基以來,便崇尚節儉,嚴禁侈靡,而你,作為殿前禦史,竟妄言惑朕洞開此例,你,該當何罪?”景德這下是真的害怕了,連連叩首道:“陛下,奴才可是為聖上著想的啊……”嘉慶麵色嚴峻地道:“依你溺職之罪,朕本當嚴加懲處。念你確也不完全出自私心,理可稍加減免。來啊!摘去他的頂戴花翎,發往盛京充差。若不思悔過,依然若素,便永不許迴朝。散朝!”
眾大臣有的高興,有的慶幸,還有的在提心弔膽。這樣的事,何時會落到自己的頭上?所謂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累及自己的前程甚至身家性命。隻看他們,一個個忙如漏網之魚,急若驚弓之鳥,轉瞬間,正大光明殿內便陷入空寂之中。隻在空寂之中,尚有一坐一站二人。站的是鄂羅哩,坐的當然是嘉慶。
</br>
綿誌方退,另一人從隊列中走出。此人便是朝中朝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兩江總督鐵保。關於他,數月之後,曾引發了一段讓嘉慶簡直傷透了腦筋的故事。而此刻,他雄赳赳氣昂昂地向嘉慶奏道:“陛下命奴才等修治南河,可目前進展實在困難,最大的原因便是經費短缺,故奴才等奏請聖上將兩淮、長蘆、山東、河東、兩浙、兩廣、福建、陝西、甘肅九處的鹽價,每斤酌加三厘,這樣一來,每年可得銀四百餘萬兩,而又與民生無損,於民工有益。奴才叩請聖上恩準。”嘉慶聞言皺了皺眉,然後淡淡地道:“整治南河的經費緊張,這個,朕已知道,不過你剛才提到的那九處,從整治南河中得到的利益,有大有小,若一概平均加價,於理未妥,朕的意思,此事還應從長計議。”鐵保諾諾而退。
一時間,諸大臣再也無人請奏。鄂羅哩道:“有事請奏,無事散朝。”有幾個大臣互相嘀咕幾句,已準備離開。嘉慶也挪動雙腿.擬轉入內宮。就在這當口,一人飛步而出,單腿點地,口唿“萬歲”道:“陛下,奴才有要事請奏。”
眾大臣忙立定步伐,定睛一看,原來此人便是殿前禦史景德。此人在朝中可謂臭名昭著,專營逢迎拍馬投機取巧之能事。對他,嘉慶也是很有些看法的,但此時,卻也隻能耐下性子重新坐穩道:“你有何事?”景德激動萬分慷慨激昂地道:“今年是聖上五十萬壽之年,聖上五十萬壽,是國之大事,國之要事,亦國之幸事也。聖上之美德,雖堯舜亦不啻也。萬壽在即,理應大加鋪張,藉此以示皇恩浩蕩、澤及山川也……”嘉慶有點不耐煩了:“你,到底奏請何事?”景德複拜道:“奴才乞請聖上,在五十萬壽之正日,允內城演戲十日,後每年壽誕,都應如此,以表國泰民安、歌舞昇平之意。”嘉慶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隻低低地問道:“禦史大人還有事請奏嗎?”景德也許是太激動了,沒能聽出聖上的弦外之音,隻漲紅了臉道:“陛下,奴才的話講完了,乞請聖上恩準。”嘉慶盯著景德看了好一會兒,那眼光,是很有些份量的。末了,嘉慶轉向眾大臣:“諸位大人,你們還有誰也同意這位禦史大人的建議?”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嘉慶把“誰”和“也”兩個字的字音咬得很重。眾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點麵麵相覷的味道。實際上,內中很有些人也是抱有和景德一樣的看法的,因為,去年的聖上壽辰,便是在同樂園的清音閣上擺了十數天的大戲,能有這個機會討皇上歡心,何樂而不為呢?然而,躊躇了半天,眾人卻無一開口。箇中原因,一是有人看出了皇上今年的作法與往年有異,不願多事,以明哲保身為上,二是好多人平日不屑與景德為伍,不想跟著去附和他。而正是這兩個原因,使得許多人至少是暫時保住了自己腦袋上的頂戴花翎。
嘉慶站了起來,慢慢地卻又重重地走到景德的麵前,很響地咳了一下道:“禦史大人,你知道諸位大人為何沒有開口嗎?”景德誠惶誠恐地道:“奴才愚鈍,奴才不知。”“哈哈哈……”嘉慶大笑起來,忽又斂容言道:“依朕看來,你這個禦史大人也真的是太愚鈍了。”說完,負手重新走迴寶座。直到此時,景德方才悟出,自己今日的馬屁可能拍錯了,而且這還不是一般的錯,是大錯特錯。唬得他雙膝一軟,卟嗵著地,口中連稱自己“該死”:“陛下,奴才對聖上可是一片忠心啊,奴才之赤膽忠心,天地可鑑……”“住口!”嘉慶勃然大怒。“朕自登基以來,便崇尚節儉,嚴禁侈靡,而你,作為殿前禦史,竟妄言惑朕洞開此例,你,該當何罪?”景德這下是真的害怕了,連連叩首道:“陛下,奴才可是為聖上著想的啊……”嘉慶麵色嚴峻地道:“依你溺職之罪,朕本當嚴加懲處。念你確也不完全出自私心,理可稍加減免。來啊!摘去他的頂戴花翎,發往盛京充差。若不思悔過,依然若素,便永不許迴朝。散朝!”
眾大臣有的高興,有的慶幸,還有的在提心弔膽。這樣的事,何時會落到自己的頭上?所謂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累及自己的前程甚至身家性命。隻看他們,一個個忙如漏網之魚,急若驚弓之鳥,轉瞬間,正大光明殿內便陷入空寂之中。隻在空寂之中,尚有一坐一站二人。站的是鄂羅哩,坐的當然是嘉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