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珪看他的那種表情,心裏明白過來,一拍桌子,大怒道:“你這不是向我行賄嗎!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小瞧人了!”
畢沅正盤算著以後如何與這位大人相處,猛地裏見朱珪發這樣大的火,細看朱珪臉色舉動,不像是作樣子,心裏不由一驚,但表麵上卻十分鎮定,反道:“你我同署為官,日日見麵,彼此如親兄弟一般;兄弟聽說世伯母病重,又見你急成這個樣子,想你家裏必定窘困,便多給了你些銀兩,這實是愚弟一片誠心,你怎能以怨報德到如此地步!”
朱珪被他搶白幾句,一時竟沒有話駁他,便道:“果真如此,愚兄領老弟的情了,隻是這銀子,二百兩足矣,且老弟一定要收下借條。”
畢沅道:“這世界竟然變得如此不可捉摸,人與人之間竟有這樣大的疑心,同事之間借點銀子還要借條——好吧,我就收下你的借條。”
畢沅,字忀蘅,是江南鎮洋人,幹隆十八年中舉,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親京,二十五年中狀元,以後屢遷至山西布政使。這個幹隆的得意門生在掌握一省的錢糧財政大權後沒有多久,便被下麵各州縣拉下了水,與他們吃在一處貪在一起。不幾年,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落入腰包,這位狀元郎特別喜愛珍玩字畫,有多少藏人家中更是不知其數。
畢沅見朱珪真箇是不吃腥的貓不舔屎的狗,足智多謀的狀元郎不免也有些慌張,便想:“這個‘豬’,他自己是窮光蛋,難道還要連累我們也跟著喝那清湯寡水?”幾天後,他找到了按察使和幾個知府縣令商量計策。沒多久,他們各寫了一個奏摺彈劾朱珪,朱珪的罪名是:“終日隻知讀書,於地方事無整頓。”隨著奏摺,畢沅又派一位心腹帶著四萬兩白銀和一些珍玩去京城中打點,畢沅特別交待:“京中最關鍵的人物是和砷,最好把東西親自交到和珅手中,若能如此,事情就辦成了。”
朱珪在家奉母治病,一個月後,見母病已痊,還要迴任,忽然朝廷詔書來到,諭令他迴京聽命,山西巡撫一職,暫由布政使畢沅署理。
朱珪大驚之餘,細細地思考著這件事,出乎意料之外也人乎情理之中,這一定是畢沉在京城中使了手腳。
朱珪經過此次事件以後,苦思冥想,思忖著朝中大事,迴首走過的道路,求索著未來的前途。想皇上再也沒有了過去的宏圖大誌,老年的皇上隻認為天下安定,做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漸漸地貪圖享樂,終日誇示宏偉,和珅投其所好,日益得寵,以致奸邪當道,吏治腐敗,貪汙叢生,官府衙門互相勾結,作弊營私。想想自己的同事門生中也絢庇同黨,援引傾陷,腐敗已形成氣候,形成了社會大患。朱珪想,朝中也有人指調這些時弊,但是都遭到皇上斥責,受到和珅打擊。皇上不是不反腐敗治貪汙,可是對身邊的大貪汙犯卻視而不見,怎能殺住腐敗的風氣?如今,朝中的勛貴權臣都不再敢進言,哪裏還能更張現實?朱珪想,自己對這腐敗黴變之世,絕對是無可奈何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不識時務,曆史上有多少不識時務的人身遭橫禍:伍於懸頭,比幹菹醢,屈原流放,嶽飛服毒——而這些獻身對時事卻沒有一點補益。
難道就沒有希望了?若有希望,希望在哪裏?
朱珪安頓好家中事務,奉旨迴京,走在路上,縈繞在他腦際的隻有一個問題:希望在哪裏?經過多日的思考,朱珪的心頭猛然一亮,他看到了希望——希望隻能在未來的皇上身上。
那麽未來的皇上又會是誰呢?
近日有人議論皇上“貪戀祿位、不肯立儲,”皇上向天下宣布他已於三十八年冬選立皇儲,並雲:“此事吳吳蒼天可證。”朱珪迴想著幹隆三十八年冬天的事情,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大祀當天,幹隆帝即命十四歲的永琰代祀東陵。往往祀東陵者即為儲君,這豈不是已暗示將祖宗基業託付於永琰?朱珪又細細地把現在還活著的皇子—一分析。越分析,他的看法越堅定:宮內宮外,數永琰名聲最好,何況其母魏氏,又是幹隆晚年的寵妃,位在後宮第一,儲君非永琰莫屬!
既然永琰是儲君,則希望就在永琰身上,要想方設法接近他。可是清製絕不準皇子接近大臣,接近便要受到嚴懲。那麽接近皇子的唯一途徑就是做他們的老師了。朱珪決定:自己要做上書房的師傅。目標既定,朱矽便想了許多的法子謀得這個位置。
到了京城以後,朱珪首先投皇上所好,與皇上作詩唱和。幹隆帝每日每事必詩,這是天下共知的。朱珪便天天把皇上的詩收集起來,和之以獻皇上。皇上大喜,漸漸地與他翰墨往來,初時寥寥,後來頻繁不絕。
朱珪又把幹隆的詩文全都搜集起來,把它們分門別類編排成部函,又加注釋按語,評論皇上的詩蓋過三曹,比肩李杜。幹隆帝最喜作詩,說自己“伊餘有結習,對時耿屬啄”,“笑予結習未忘詩”,“平生生習最於詩”。既然作詩已成“習”,便頗視自己詩作高妙,而朱矽又精當地指出其高妙之處、絕倫所在,幹隆越加以為自己的詩作無論是格調意境還是鍊字琢句,都是無人企及的。
朱珪還嫌不夠,便把幹隆的《禦製說經古文》拿來,詳加解釋闡發,從思想內蘊到篇章字句,無不涉及。闡釋評說之後,又寫了一篇《後跋》,《後跋》總結了皇上論著的四大特點:
</br>
畢沅正盤算著以後如何與這位大人相處,猛地裏見朱珪發這樣大的火,細看朱珪臉色舉動,不像是作樣子,心裏不由一驚,但表麵上卻十分鎮定,反道:“你我同署為官,日日見麵,彼此如親兄弟一般;兄弟聽說世伯母病重,又見你急成這個樣子,想你家裏必定窘困,便多給了你些銀兩,這實是愚弟一片誠心,你怎能以怨報德到如此地步!”
朱珪被他搶白幾句,一時竟沒有話駁他,便道:“果真如此,愚兄領老弟的情了,隻是這銀子,二百兩足矣,且老弟一定要收下借條。”
畢沅道:“這世界竟然變得如此不可捉摸,人與人之間竟有這樣大的疑心,同事之間借點銀子還要借條——好吧,我就收下你的借條。”
畢沅,字忀蘅,是江南鎮洋人,幹隆十八年中舉,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親京,二十五年中狀元,以後屢遷至山西布政使。這個幹隆的得意門生在掌握一省的錢糧財政大權後沒有多久,便被下麵各州縣拉下了水,與他們吃在一處貪在一起。不幾年,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落入腰包,這位狀元郎特別喜愛珍玩字畫,有多少藏人家中更是不知其數。
畢沅見朱珪真箇是不吃腥的貓不舔屎的狗,足智多謀的狀元郎不免也有些慌張,便想:“這個‘豬’,他自己是窮光蛋,難道還要連累我們也跟著喝那清湯寡水?”幾天後,他找到了按察使和幾個知府縣令商量計策。沒多久,他們各寫了一個奏摺彈劾朱珪,朱珪的罪名是:“終日隻知讀書,於地方事無整頓。”隨著奏摺,畢沅又派一位心腹帶著四萬兩白銀和一些珍玩去京城中打點,畢沅特別交待:“京中最關鍵的人物是和砷,最好把東西親自交到和珅手中,若能如此,事情就辦成了。”
朱珪在家奉母治病,一個月後,見母病已痊,還要迴任,忽然朝廷詔書來到,諭令他迴京聽命,山西巡撫一職,暫由布政使畢沅署理。
朱珪大驚之餘,細細地思考著這件事,出乎意料之外也人乎情理之中,這一定是畢沉在京城中使了手腳。
朱珪經過此次事件以後,苦思冥想,思忖著朝中大事,迴首走過的道路,求索著未來的前途。想皇上再也沒有了過去的宏圖大誌,老年的皇上隻認為天下安定,做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漸漸地貪圖享樂,終日誇示宏偉,和珅投其所好,日益得寵,以致奸邪當道,吏治腐敗,貪汙叢生,官府衙門互相勾結,作弊營私。想想自己的同事門生中也絢庇同黨,援引傾陷,腐敗已形成氣候,形成了社會大患。朱珪想,朝中也有人指調這些時弊,但是都遭到皇上斥責,受到和珅打擊。皇上不是不反腐敗治貪汙,可是對身邊的大貪汙犯卻視而不見,怎能殺住腐敗的風氣?如今,朝中的勛貴權臣都不再敢進言,哪裏還能更張現實?朱珪想,自己對這腐敗黴變之世,絕對是無可奈何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不識時務,曆史上有多少不識時務的人身遭橫禍:伍於懸頭,比幹菹醢,屈原流放,嶽飛服毒——而這些獻身對時事卻沒有一點補益。
難道就沒有希望了?若有希望,希望在哪裏?
朱珪安頓好家中事務,奉旨迴京,走在路上,縈繞在他腦際的隻有一個問題:希望在哪裏?經過多日的思考,朱珪的心頭猛然一亮,他看到了希望——希望隻能在未來的皇上身上。
那麽未來的皇上又會是誰呢?
近日有人議論皇上“貪戀祿位、不肯立儲,”皇上向天下宣布他已於三十八年冬選立皇儲,並雲:“此事吳吳蒼天可證。”朱珪迴想著幹隆三十八年冬天的事情,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大祀當天,幹隆帝即命十四歲的永琰代祀東陵。往往祀東陵者即為儲君,這豈不是已暗示將祖宗基業託付於永琰?朱珪又細細地把現在還活著的皇子—一分析。越分析,他的看法越堅定:宮內宮外,數永琰名聲最好,何況其母魏氏,又是幹隆晚年的寵妃,位在後宮第一,儲君非永琰莫屬!
既然永琰是儲君,則希望就在永琰身上,要想方設法接近他。可是清製絕不準皇子接近大臣,接近便要受到嚴懲。那麽接近皇子的唯一途徑就是做他們的老師了。朱珪決定:自己要做上書房的師傅。目標既定,朱矽便想了許多的法子謀得這個位置。
到了京城以後,朱珪首先投皇上所好,與皇上作詩唱和。幹隆帝每日每事必詩,這是天下共知的。朱珪便天天把皇上的詩收集起來,和之以獻皇上。皇上大喜,漸漸地與他翰墨往來,初時寥寥,後來頻繁不絕。
朱珪又把幹隆的詩文全都搜集起來,把它們分門別類編排成部函,又加注釋按語,評論皇上的詩蓋過三曹,比肩李杜。幹隆帝最喜作詩,說自己“伊餘有結習,對時耿屬啄”,“笑予結習未忘詩”,“平生生習最於詩”。既然作詩已成“習”,便頗視自己詩作高妙,而朱矽又精當地指出其高妙之處、絕倫所在,幹隆越加以為自己的詩作無論是格調意境還是鍊字琢句,都是無人企及的。
朱珪還嫌不夠,便把幹隆的《禦製說經古文》拿來,詳加解釋闡發,從思想內蘊到篇章字句,無不涉及。闡釋評說之後,又寫了一篇《後跋》,《後跋》總結了皇上論著的四大特點: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