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逍遙遊:當莊子遭遇現實 作者:熊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於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莊子·雜篇·讓王》)
這段是寫孔子被困陳蔡的故事,確實有真實曆史的影子。孔子被困於陳蔡之間,一連7天沒法生火做飯,隻有靠野菜充飢,臉色很差,卻還在彈琴唱歌。顏迴出去采野菜,聽到子路和子貢聊天,這兩人抱怨說:「咱們老師兩次被逐出魯國,又在衛國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無論走到哪兒都被人討厭,現在又困在這裏任人宰割,但他老人家居然還有心情彈琴唱歌,唱起來還沒完沒了,君子怎麽能無恥到這個地步!」
顏迴縱然有心維護孔子,卻無言以對,便把這番話轉述給了孔子。孔子把琴一推,喟然長嘆:「子路和子貢真是兩個小人呀。你去把他們叫來,我有話說。」
兩人到了孔子麵前,子路說:「像咱們現在這個樣子,稱得上是窮(窮途末路)了吧?」孔子說:「這叫什麽話!君子通於道叫做通,窮於道才叫做窮。如今我抱持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之患,這怎麽能叫窮呢?做人應該在自我反省的時候不窮於道,在麵臨危難的時候不失其德。冬天來了,霜雪降下,這才顯出鬆柏的茂盛。陳蔡的這點苦難,對我來說不正是一件好事麽。」
孔子訓示完畢,繼續彈琴唱歌去了。子路很受激勵,鬥誌昂揚地拿起盾牌來跳舞,子貢則感嘆地說:「我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呀!」
(接下來是一段評論)古代的得道之人,無論窮困還是通達都是一樣的高興,因為使他們高興的事情並不是外在的遭遇。隻要和大道在一起,窮通的遭遇不過就像寒暑風雨的降臨罷了,影響不到人的內心。所以,無論是在潁陽的許由還是在共首的共伯,都一樣能夠自得其樂。
2.
在《寓言》那篇故事裏,莊子對孔子自嘆不如;在《讓王》這篇故事裏,更把孔子推舉為得道高人。如果把寓言讀實在了,對這樣的情節我們就很難理解了。況且《莊子》裏的孔子未必就是真的孔子,例如《莊子·外篇·天道》有「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而孔子的仁義顯然不講兼愛,兼愛是墨家的主張,是很受儒家批判的。
再者,一般認為《莊子》貶孔子而尊老子,事實上《莊子》裏邊也有對老子不太恭敬的話,而且出現在內篇,即《養生主》的一段故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ii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莊子·內篇·養生主》)
大意是說老子死了,秦失前去弔唁,但號了幾聲就出來了。秦失的弟子問他:「死者難道不是您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呀。」弟子不解:「您就這麽敷衍朋友的喪事,這合適嗎?」秦失說:「合適。以前我以為他是個得道之人,今天看來不是這麽迴事。剛才我進去弔唁的時候,看見有老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兒子,有少年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親,這是不了解自然規律呀。老子適時而生,適時而死。人隻要安然順應自然的變化,哀樂之情就不會侵入胸中。死亡有什麽不好的呢,古人把這叫做解脫。」
秦失的態度倒不能完全以達觀視之,不同的社會觀念有必要被考慮進去:大體而言,古人對自然死亡的態度比今人平靜得多,這甚至是一個普世性的現象——即便在歐洲,philippe aries注意到,與我們今天千方百計地讓小孩子避開與死亡有關的任何事物不同,直到18世紀,凡有表現死者病床的繪畫場景裏都無一例外地都有小孩子在場,所以aries把這種古典的死亡稱之為tamed death,說這並不意味著死亡曾經是wild而現在不是了,恰恰相反,死亡在今天變成了wild。(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1976, p12-14)
考慮過古今的觀念差異,接下來就該考慮莊子特殊的表達方式了。從寓言的角度來說,這則故事要表達的是「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人隻要安然順應自然的變化,哀樂之情就不會侵入胸中)的道理,和那句被王先謙當成座右銘的「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是一個意思。人應該自然而然地活,自然而然地死,活著不值得高興,死了不值得悲傷,甚至死亡還是一件好事,因為人終於可以休息了。
但如果不從寓言的角度來看,這則故事可供挖掘的東西就太多了。首先是故事的題材過於駭人聽聞:老子居然死了,死後居然還有一個熱鬧的葬禮!——這對普通讀者隻是一則軼文趣事,但對許多道教人士卻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尤其在佛教、道教大論戰的時代裏,這不正是授人以柄麽!同樣是教派祖師,釋迦牟尼「涅槃」了,老子卻「死」了。盡管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看不出這兩者有什麽區別,但有宗教寄託的人絕對不會這麽想,所以「老子之死」對慕道之人實在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
於是,隋朝薛道衡撰《老氏碑》,首先強調這故事隻是一則寓言,繼而發揮說這則寓言點出了「蟬蛻」的意思。
</br>
這段是寫孔子被困陳蔡的故事,確實有真實曆史的影子。孔子被困於陳蔡之間,一連7天沒法生火做飯,隻有靠野菜充飢,臉色很差,卻還在彈琴唱歌。顏迴出去采野菜,聽到子路和子貢聊天,這兩人抱怨說:「咱們老師兩次被逐出魯國,又在衛國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無論走到哪兒都被人討厭,現在又困在這裏任人宰割,但他老人家居然還有心情彈琴唱歌,唱起來還沒完沒了,君子怎麽能無恥到這個地步!」
顏迴縱然有心維護孔子,卻無言以對,便把這番話轉述給了孔子。孔子把琴一推,喟然長嘆:「子路和子貢真是兩個小人呀。你去把他們叫來,我有話說。」
兩人到了孔子麵前,子路說:「像咱們現在這個樣子,稱得上是窮(窮途末路)了吧?」孔子說:「這叫什麽話!君子通於道叫做通,窮於道才叫做窮。如今我抱持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之患,這怎麽能叫窮呢?做人應該在自我反省的時候不窮於道,在麵臨危難的時候不失其德。冬天來了,霜雪降下,這才顯出鬆柏的茂盛。陳蔡的這點苦難,對我來說不正是一件好事麽。」
孔子訓示完畢,繼續彈琴唱歌去了。子路很受激勵,鬥誌昂揚地拿起盾牌來跳舞,子貢則感嘆地說:「我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呀!」
(接下來是一段評論)古代的得道之人,無論窮困還是通達都是一樣的高興,因為使他們高興的事情並不是外在的遭遇。隻要和大道在一起,窮通的遭遇不過就像寒暑風雨的降臨罷了,影響不到人的內心。所以,無論是在潁陽的許由還是在共首的共伯,都一樣能夠自得其樂。
2.
在《寓言》那篇故事裏,莊子對孔子自嘆不如;在《讓王》這篇故事裏,更把孔子推舉為得道高人。如果把寓言讀實在了,對這樣的情節我們就很難理解了。況且《莊子》裏的孔子未必就是真的孔子,例如《莊子·外篇·天道》有「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而孔子的仁義顯然不講兼愛,兼愛是墨家的主張,是很受儒家批判的。
再者,一般認為《莊子》貶孔子而尊老子,事實上《莊子》裏邊也有對老子不太恭敬的話,而且出現在內篇,即《養生主》的一段故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ii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莊子·內篇·養生主》)
大意是說老子死了,秦失前去弔唁,但號了幾聲就出來了。秦失的弟子問他:「死者難道不是您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呀。」弟子不解:「您就這麽敷衍朋友的喪事,這合適嗎?」秦失說:「合適。以前我以為他是個得道之人,今天看來不是這麽迴事。剛才我進去弔唁的時候,看見有老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兒子,有少年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親,這是不了解自然規律呀。老子適時而生,適時而死。人隻要安然順應自然的變化,哀樂之情就不會侵入胸中。死亡有什麽不好的呢,古人把這叫做解脫。」
秦失的態度倒不能完全以達觀視之,不同的社會觀念有必要被考慮進去:大體而言,古人對自然死亡的態度比今人平靜得多,這甚至是一個普世性的現象——即便在歐洲,philippe aries注意到,與我們今天千方百計地讓小孩子避開與死亡有關的任何事物不同,直到18世紀,凡有表現死者病床的繪畫場景裏都無一例外地都有小孩子在場,所以aries把這種古典的死亡稱之為tamed death,說這並不意味著死亡曾經是wild而現在不是了,恰恰相反,死亡在今天變成了wild。(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1976, p12-14)
考慮過古今的觀念差異,接下來就該考慮莊子特殊的表達方式了。從寓言的角度來說,這則故事要表達的是「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人隻要安然順應自然的變化,哀樂之情就不會侵入胸中)的道理,和那句被王先謙當成座右銘的「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是一個意思。人應該自然而然地活,自然而然地死,活著不值得高興,死了不值得悲傷,甚至死亡還是一件好事,因為人終於可以休息了。
但如果不從寓言的角度來看,這則故事可供挖掘的東西就太多了。首先是故事的題材過於駭人聽聞:老子居然死了,死後居然還有一個熱鬧的葬禮!——這對普通讀者隻是一則軼文趣事,但對許多道教人士卻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尤其在佛教、道教大論戰的時代裏,這不正是授人以柄麽!同樣是教派祖師,釋迦牟尼「涅槃」了,老子卻「死」了。盡管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看不出這兩者有什麽區別,但有宗教寄託的人絕對不會這麽想,所以「老子之死」對慕道之人實在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
於是,隋朝薛道衡撰《老氏碑》,首先強調這故事隻是一則寓言,繼而發揮說這則寓言點出了「蟬蛻」的意思。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