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三日,離新中國成立隻有七天時間,習仲勛及時提出西北經濟建設問題。他說:戰爭結束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在建設事業中又是以工業建設為中心,以便經過一定時期,將西北由一個在經濟上散漫、落後的農牧區,改變為工業經濟起領導作用的先進地區。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有正確的步驟。恢複與發展現有的公私企業,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有計劃地建設新的大規模的工業,這種新的大工業經濟,必須是用最新式技術裝備起來的,其中又以重工業為主。他指出了企業管理和工會工作存在的一些缺點,提出:我們要爭取在明年五一前後,把全西北的工人群眾基本上組織起來,召開全西北職工代表大會,正式成立西北總工會。這樣使工人階級真正成為有組織的隊伍,在恢複與發展生產中,起積極領導作用。我們的眼睛要常常往前看,望著那些新的發展著的東西,我們工作就永遠是勝利的。
九月三十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選出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五十六名委員組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仲勛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在第二天誕生。
這一天,習仲勛工作到深夜,仍無一絲倦意。他投身革命二十餘年,矢誌以求的理想終於實現。但是,千千萬萬仁人誌士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民主、自由和幸福,前仆後繼,流血犧牲,有的甚至倒在了勝利前夜;許多熟悉的同誌和戰友也沒有看到自己為之奮鬥的這一天到來。他望著床上熟睡的孩子,想到一個時代已經過去,新的一天、新的紀元開始了。
曆史在這裏轉折,新的希望在古老的中國大地延伸……
後記
《習仲勛傳》是經中央領導同誌同意,由中共陝西省委牽頭,協同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廣東省(區)和中央檔案館編撰的叢書之一。在完成本書新中國建立前部分(一九一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寫作和送審後,考慮到建國後部分的研究和寫作還有較繁重的工作要做,尚須一段時間,經各方協商一致,按照叢書統一規劃,決定將寫成部分作為《習仲勛傳》(上卷)先行出版。
本書資料和事實依據,主要選自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陝西省及甘、寧、青、新省(區)檔案館保存的習仲勛同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稿、書信、電報、講話記錄等,也包括發表在書籍、報紙雜誌以及內部印刷品上的各類消息、通訊、圖片和言論等。同時,走訪了百餘名與習仲勛一起,工作過、戰鬥過、生活過的老同誌、老戰友、親屬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參考了他們的談話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出版的《習仲勛文選》、《習仲勛革命生涯》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為本書資料的核實、選用提供了相應佐證。正因為如此,才使本書寫作有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也才使本書能夠作為一部信史而付梓。【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編寫工作是在習仲勛叢書編委會主持下進行的。原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編委會主任張勃興親自主持會議,聽取匯報,解決問題,審稿定稿。按照叢書編寫分工,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抽調專人承擔編寫任務。王中新、吳崇信領導協調了編寫工作,並分別審讀了書稿。賈巨川承擔了擬訂綱目、徵集資料、綜合信息、圖片選配、修改訂正等項工作,執筆撰寫了全部書稿。趙俊忠、賈喜學、李彬、毛西康、張培林等分別參與了部分工作。中央統戰部、中辦秘書局、中央檔案館、深圳市接待辦,甘、寧、青、新、粵等省(區)黨史研究室,張蒙納、張誌功、範民新、俞惠煜、陳建國以及其他關心本書的各界人士,均在不同方麵給予了積極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謝忱!
深感遺憾的是,作為傳主的習仲勛同誌,在審閱了大部書稿後,終未看到書的出版,便離開了我們。擔任本書顧問和編委會成員並給予較多幫助的馬文瑞、王恩茂、汪鋒、馮文彬及劉榮惠等老同誌也在此期間逝世。值本書問世之際,深表追思懷念之情。
寫出一部能夠經得起時間和讀者檢驗的傳記精品,是本書的初衷和追求。毋庸諱言,書中難免錯訛不當之處,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習仲勛傳》編委會
2005年12月1日
下卷
第17章 當好西北人民的勤務員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長期奮鬥,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國家獲得獨立,民族獲得解放,人民獲得當家做主的權力。隨著戰爭硝煙的散去,三十六歲的習仲勛從年輕有為的革命者成為主持西北地區黨政軍工作的爐火純青的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時間,習仲勛為西北地區建立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統一戰線,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實現了他“當好西北人民的忠誠勤務員”和“人民的長工”的諾言。
■主持西北局工作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西安解放後,中共中央西北局由延安遷至西安,在城內東南角雍村辦公。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中共中央於六月八日決定組建新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彭德懷、賀龍、習仲勛分別擔任第一、第二、第三書記,馬明方、馬文瑞、賈拓夫、李井泉、王維舟、劉景範等為常委。當時西北廣大地區還未解放,彭德懷在前線指揮第一野戰軍挺進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賀龍奉中央之命,負責籌備率軍入川事宜,翌年初調離中共中央西北局,習仲勛擔任第二書記。這一時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實際上由習仲勛主持全盤工作。在複雜的形勢下,他主持完成了接管舊政權、安定社會秩序、支援西北前線等各項工作。
十月一日,飽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曆史上具有偉大意義的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下午二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舉行,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即宣布成立。下午三時,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以洪亮的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和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消息,通過廣播、報紙等形式傳到西安,古城頓時沸騰起來,爆竹聲、鑼鼓聲、歡唿聲響徹雲霄。
這一天,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賀龍參加了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而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德懷,此時正指揮部隊馳騁在解放大西北的戰場上。已在九月三十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書記習仲勛,在西安通過收音機收聽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此時的他,激情難捺,心潮起伏。艱難困苦的戰爭歲月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然而這時他思考更多的是:一個革命黨在成為執政黨以後,怎樣承擔起新的曆史重任,作為人民公僕,“人民的長工”,如何向人民交好“進城趕考”的曆史答卷。他想起了三月間在西柏坡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時的情景,耳邊響起了毛澤東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他深感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br>
九月三十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選出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五十六名委員組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仲勛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在第二天誕生。
這一天,習仲勛工作到深夜,仍無一絲倦意。他投身革命二十餘年,矢誌以求的理想終於實現。但是,千千萬萬仁人誌士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民主、自由和幸福,前仆後繼,流血犧牲,有的甚至倒在了勝利前夜;許多熟悉的同誌和戰友也沒有看到自己為之奮鬥的這一天到來。他望著床上熟睡的孩子,想到一個時代已經過去,新的一天、新的紀元開始了。
曆史在這裏轉折,新的希望在古老的中國大地延伸……
後記
《習仲勛傳》是經中央領導同誌同意,由中共陝西省委牽頭,協同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廣東省(區)和中央檔案館編撰的叢書之一。在完成本書新中國建立前部分(一九一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寫作和送審後,考慮到建國後部分的研究和寫作還有較繁重的工作要做,尚須一段時間,經各方協商一致,按照叢書統一規劃,決定將寫成部分作為《習仲勛傳》(上卷)先行出版。
本書資料和事實依據,主要選自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陝西省及甘、寧、青、新省(區)檔案館保存的習仲勛同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稿、書信、電報、講話記錄等,也包括發表在書籍、報紙雜誌以及內部印刷品上的各類消息、通訊、圖片和言論等。同時,走訪了百餘名與習仲勛一起,工作過、戰鬥過、生活過的老同誌、老戰友、親屬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參考了他們的談話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出版的《習仲勛文選》、《習仲勛革命生涯》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史》為本書資料的核實、選用提供了相應佐證。正因為如此,才使本書寫作有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也才使本書能夠作為一部信史而付梓。【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編寫工作是在習仲勛叢書編委會主持下進行的。原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編委會主任張勃興親自主持會議,聽取匯報,解決問題,審稿定稿。按照叢書編寫分工,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抽調專人承擔編寫任務。王中新、吳崇信領導協調了編寫工作,並分別審讀了書稿。賈巨川承擔了擬訂綱目、徵集資料、綜合信息、圖片選配、修改訂正等項工作,執筆撰寫了全部書稿。趙俊忠、賈喜學、李彬、毛西康、張培林等分別參與了部分工作。中央統戰部、中辦秘書局、中央檔案館、深圳市接待辦,甘、寧、青、新、粵等省(區)黨史研究室,張蒙納、張誌功、範民新、俞惠煜、陳建國以及其他關心本書的各界人士,均在不同方麵給予了積極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謝忱!
深感遺憾的是,作為傳主的習仲勛同誌,在審閱了大部書稿後,終未看到書的出版,便離開了我們。擔任本書顧問和編委會成員並給予較多幫助的馬文瑞、王恩茂、汪鋒、馮文彬及劉榮惠等老同誌也在此期間逝世。值本書問世之際,深表追思懷念之情。
寫出一部能夠經得起時間和讀者檢驗的傳記精品,是本書的初衷和追求。毋庸諱言,書中難免錯訛不當之處,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習仲勛傳》編委會
2005年12月1日
下卷
第17章 當好西北人民的勤務員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長期奮鬥,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國家獲得獨立,民族獲得解放,人民獲得當家做主的權力。隨著戰爭硝煙的散去,三十六歲的習仲勛從年輕有為的革命者成為主持西北地區黨政軍工作的爐火純青的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時間,習仲勛為西北地區建立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統一戰線,夙興夜寐,殫精竭慮,實現了他“當好西北人民的忠誠勤務員”和“人民的長工”的諾言。
■主持西北局工作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西安解放後,中共中央西北局由延安遷至西安,在城內東南角雍村辦公。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中共中央於六月八日決定組建新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彭德懷、賀龍、習仲勛分別擔任第一、第二、第三書記,馬明方、馬文瑞、賈拓夫、李井泉、王維舟、劉景範等為常委。當時西北廣大地區還未解放,彭德懷在前線指揮第一野戰軍挺進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賀龍奉中央之命,負責籌備率軍入川事宜,翌年初調離中共中央西北局,習仲勛擔任第二書記。這一時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實際上由習仲勛主持全盤工作。在複雜的形勢下,他主持完成了接管舊政權、安定社會秩序、支援西北前線等各項工作。
十月一日,飽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曆史上具有偉大意義的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下午二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舉行,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即宣布成立。下午三時,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以洪亮的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和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消息,通過廣播、報紙等形式傳到西安,古城頓時沸騰起來,爆竹聲、鑼鼓聲、歡唿聲響徹雲霄。
這一天,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賀龍參加了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而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德懷,此時正指揮部隊馳騁在解放大西北的戰場上。已在九月三十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書記習仲勛,在西安通過收音機收聽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此時的他,激情難捺,心潮起伏。艱難困苦的戰爭歲月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然而這時他思考更多的是:一個革命黨在成為執政黨以後,怎樣承擔起新的曆史重任,作為人民公僕,“人民的長工”,如何向人民交好“進城趕考”的曆史答卷。他想起了三月間在西柏坡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時的情景,耳邊響起了毛澤東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他深感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