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節:第78個 仙兔(2)


    可是楊施主自己並不顯得特別快樂,仿佛有心事。有天智緣師父在故事結束的時候問楊施主有些什麽心事。楊施主說,這兩年,每逢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什麽樣的問題和挫折,都會上天明寺來找師父們商量,現在就要離開去外地了,忽然對自己不放心起來,覺得以後再遇見什麽事情的時候沒辦法應付了,也沒有人商量了。


    智緣師父笑了笑說,這個好辦,我送你一隻有靈性的仙兔好了,你帶著它去城市裏就不怕遇到麻煩了。


    我們大感意外,從來沒有聽過寺裏有仙兔這種說法,楊施主也很意外,隨即變得高興起來,向智緣師父仔細詢問仙兔的情況。


    智緣師父帶著楊施主到了屋外,忽然伸手把戒言抱了起來,塞在楊施主手中說,這就是仙兔。


    周圍的人都是一愣,紛紛呆呆地站著,看著戒言。戒言也很意外我們看它,在楊施主手中亂動起來,楊施主無奈地抱著戒言,抱也不是,放下也不是。


    她忽然伸手在戒言身上重重地揪了一下,戒言痛得"汪"的叫出聲了,從她手中掙脫跑開了。


    楊施主苦笑著對智緣師父說,戒言明明是條狗,怎麽會是兔子呢?


    智緣師父笑了,他說,雖然我指狗為兔,但是楊施主自己也是有判斷能力的,並沒有完全認同我的說法。


    有時候,自己的判斷非常重要,別讓別人的判斷左右著你。


    第122節:第79個 木魚槌(1)


    第79個 木魚槌


    鎮上周木匠的兒子小時候很調皮,周木匠為此沒有少生閑氣。有年過年的時候周木匠的兒子在牛糞裏放了一個鞭炮,然後召集小夥伴們一起來點炮,結果牛糞四濺,把周圍人的新衣服全弄髒了,小夥伴們的家長一個個找上門來理論,周木匠的兒子為此吃了一頓板子。


    周木匠的兒子成績也不算好,高中畢業後便去了省城打工。在那些兒子考了好學校的鎮民麵前,周木匠總覺得抬不起頭,而那些兒子考了好學校的鎮民,卻總喜歡在他麵前提自己的兒子,周木匠隻是暗自難過。


    然而隻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周木匠的兒子卻很爭氣,去了省城打工後,很快闖出了一番事業,經濟條件超過了很多同齡的大學生,在城裏又是買房又是買車。周木匠那幾年很自豪,走路都比別人快了些,還專找那些大學畢業沒有找到工作的孩子家長聊自己兒子最近又怎麽怎麽了。


    周木匠的兒子每年都迴要淼鎮幾次,這幾年總是勸周木匠和他一起去省城同住。周木匠總說住慣了淼鎮,捨不得離開,他兒子也不便再勉強了。


    那一年周木匠老伴去世了,他兒子迴來辦喪事,他擔心父親在鎮裏沒有人照應,但知道父親的固執,那次隨他父親上山的時候,便請智緣師父幫忙勸說他父親。


    智緣師父對周木匠說,既然孩子擔心你,你就去省城住吧,省得你們兩頭都擔心。


    周木匠沉默不語,最後終於同意了。周木匠的兒子很高興,連聲向智緣師父道謝。


    過了幾個星期,周木匠和他兒子又上山來了,他兒子抬著一個大紙盒子,說是送給智緣師父的禮物,打開一看是一個很大的木魚槌。


    周木匠的手藝非常好,那個木魚槌也製作得很精美,看得出棒子上的花紋花費了很多時間。


    周木匠對我們說,明天就要和兒子一起去省城,以後能見到師父麵的機會就少了,於是特意做了一個木魚槌送給師父們。


    第123節:第79個 木魚槌(2)


    那天,周木匠離開的時候,走幾步就迴過頭看看寺門。周木匠的兒子笑著說,又不是一去不迴了,以後想來的時候就迴來看看好了。周木匠這才隨著他走了。


    周木匠這一去,也沒有再迴來過,他在鎮裏也沒有親戚,有關他的音信特別少,隻是鎮民茶餘飯後會談起這個去城市裏享福的周木匠,都很羨慕。


    那段時間發現用周木匠做的木魚槌敲擊木魚的時候,聲音與眾不同,低沉悅耳,在莊嚴的佛像前,一片佛音繚繞,即便是寶光寺的法師們來天明寺做客的時候,也對這個木魚槌讚嘆不已。


    有施主問過,這個木魚槌是什麽木頭做的?問遍見多識廣的法師和木匠們,居然沒有一個人可以迴答。


    可惜當時周木匠告辭的時候,忘記問他這個問題。看來木魚槌的材質始終是個迷了,隻是木魚槌好聽的聲音也漸漸讓人忘記溯本求源。


    香客們在佛堂中許願完,都會閉著眼睛,用那隻木魚槌,在木魚前敲擊祈福。


    有次寺裏來兩位年輕的施主,神情親密,看樣子似情侶。過了一會不知道兩人鬧了什麽別扭,女施主居然順手把拿起木魚旁邊的棒槌,重重地砸在男施主的頭上,打得男施主頭上鼓了一個大包。


    打完人後,兩人很不好意思,羞愧地離開寺裏。


    戒嗔伸手摸摸木魚槌,在這隻木魚槌的敲擊下,曾經為多少位施主帶去了希望,卻也讓鬧別扭的男施主吃了苦頭。


    很多物品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隻有使用它的人才能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


    第124節:第80個 難看的陶罐


    第80個 難看的陶罐


    山下的生活永遠比山上豐富得多。淼鎮雖然隻是一個小鎮子,但也有一波波的流行,有時候仿佛隻是幾天之間,鎮上的女施主就通通換上了奇奇怪怪樣式的同樣衣服。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戒嗔的白粥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釋戒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釋戒嗔並收藏戒嗔的白粥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