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愁師兄講了很多,聽得出他想盡量講得細點,不過我們幾個還是聽得一頭霧水,有很多戒愁師兄覺得非常簡單的道理,非常淺顯的詞彙,我們還是不能理解。
有時候自己覺得簡單而平淡的生活在別人眼裏可能顯得高深,甚至不可思議,而我們眼裏無法想像的日子,對你來說再平常不過。
最後戒愁師兄隻好用我們寺做了一個股市的比喻,我們才稍微了解了股市是什麽。
戒愁師兄也請智緣師父不要介意他用天明寺來作比喻,隻是為了讓我們好懂一點,並沒有褻瀆佛的意思。
戒愁師兄的故事是這麽說的:如果說天明寺是一個股市,而來來往往的香客則是股民,天明寺裏的佛堂可以許願,佛堂的門也始終是敞開的,所有香客都可以來許願,在允許許願的時間裏,所有的許願都可以實現,隻是香客們都不知道這個允許許願的時間有多長,也許是十個時辰,也可能隻有半個時辰。但是大家都知道一個規則,那就是如果許願時間結束前離開佛堂的香客可以帶走願望並且成真,而那些直到許願結束的時候還沒有離開佛堂的香客,不管許了多少個願望都無效,而且今後日子還要負責幫許願時間結束前離開佛堂的香客實現願望。
於是有些香客達成了一個願望,也有些人達成了二個願望,而那些不停地許很多願望的人,最終卻一無所獲,還要替別人實現願望。
戒癡忽然插話,那許一個願望就走,不就可以了嗎?
大家忍不住笑,塵世間充滿欲望的心怎麽能和小孩子簡單的心思相比呢?紛亂的成年人世界常常被小孩子一言道破天機。
第32節:第22個 心如明鏡
第22個 心如明鏡
天明寺山下的淼鎮的中心位置有條小街,這裏集中了不少店鋪,是淼鎮上最熱鬧的地方。小街的附近,有一塊很大的場地,這裏沒有店鋪,不過也很熱鬧,那是個露天的集市,很多施主在集市中叫賣,有賣手工藝品的攤位,有賣衣物的攤位,也有些賣特色小吃的攤位。
場地中間有五處高高的旗杆,我們不知道它們以前是做什麽用途的,不過它們已荒廢很久了,上麵早已沒有了旗幟。幾處旗杆也有不同之處,那就是它們外殼上殘留的一些不同顏色的漆,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遠遠望著它們的時候,就快要看不出明顯的區別了。時間對事物的改變,往往大到讓人難以想像。
五個旗杆中間的一個是黃色的旗杆,有一位老施主經常在這個旗杆附近賣糖葫蘆串,有一隻黃褐色的小狸貓總在老施主腳邊繞來繞去,我想可能是這位老施主養的吧。
戒癡很喜歡吃糖葫蘆,所以每次來經過這裏的時候,都會停下來,也不說話,眼巴巴地盯著老施主看,老施主當然是明白他的意思,會笑著從插糖葫蘆的草垛上抽出一串布施給戒癡,通常這串都是草垛中比較小的,有人布施給你東西,為什麽還要計較那麽多呢?
不完全是白要,如果有師兄在場的話,我們也會買一個給戒癡。
戒塵很喜歡老施主的小貓,路過的時候就會停下來逗它玩玩,小貓也很喜歡戒塵,遠遠地見到戒塵便跑了過來。
老施主年紀挺大了,但身體看起來還算健康,隻是他的左手和智緣師父一樣有點殘疾,還好對行動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有時候我們去鎮裏買東西的時候也會來這個集市。記得有一次,智緣師父帶著我和兩個小師弟戒癡和戒塵一起去鎮上,路過這個集市的時候,忽然有一位外地人向我們問路,他問我們,集市中黃色的旗杆在哪裏?
戒癡立即迴答他說,就是廣場的中間,那邊有位賣糖葫蘆的老施主。智緣師父補充說,那位賣糖葫蘆的老施主左手有點殘疾。戒塵又補充說,他還養了一隻黃褐色的小狸貓。
戒嗔忽然在想,原來即使在看同一樣事物的時候,每個人所看的所側重也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你看待事物的過程,就像一麵鏡子,不經意地折射著你心底的東西。
第33節:第23個 不必迴望(1)
第23個 不必迴望
戒嗔平時也出遠門,當然最遠也就是去附近幾個鄉鎮,寶光寺在淼鎮附近,隸屬於馬家鎮,離天明寺是有一段距離的。戒嗔有時候要替師父送東西給寶光寺的法師,就在鎮中心乘坐23路公交車前往。
淼鎮的居民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的存在,所以在公交車上見到我們大多也是見怪不怪了,隻有些外地的施主才會好奇地研究我們。
有一次,有位女施主抱著孩子,坐在我們旁邊,她的孩子是個剛會說話的小施主,女施主指著我們問她孩子,我是什麽人?那個孩子指著戒嗔的頭說:"球,球,球。"
可能戒嗔沒有頭發的頭,確實很像個球。女施主那次特別不好意思,急忙向我們道歉,請我們不要介意。女施主可能不知道戒嗔的法號,這種事情也介意的話,怎麽能戒嗔呢?
計較一句無心而出的語言,更不是修行人所為。
有段時間沒有去寶光寺了,前段時間師父又讓戒嗔去寶光寺送東西,戒嗔站在公交車站等車,和戒嗔一起等車的還有另一位大嬸,她也是在等23路公交車。
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原本挺多的23路公交車,今天卻一輛都沒見到。
很多時候我們在路口等待,來來去去的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br>
有時候自己覺得簡單而平淡的生活在別人眼裏可能顯得高深,甚至不可思議,而我們眼裏無法想像的日子,對你來說再平常不過。
最後戒愁師兄隻好用我們寺做了一個股市的比喻,我們才稍微了解了股市是什麽。
戒愁師兄也請智緣師父不要介意他用天明寺來作比喻,隻是為了讓我們好懂一點,並沒有褻瀆佛的意思。
戒愁師兄的故事是這麽說的:如果說天明寺是一個股市,而來來往往的香客則是股民,天明寺裏的佛堂可以許願,佛堂的門也始終是敞開的,所有香客都可以來許願,在允許許願的時間裏,所有的許願都可以實現,隻是香客們都不知道這個允許許願的時間有多長,也許是十個時辰,也可能隻有半個時辰。但是大家都知道一個規則,那就是如果許願時間結束前離開佛堂的香客可以帶走願望並且成真,而那些直到許願結束的時候還沒有離開佛堂的香客,不管許了多少個願望都無效,而且今後日子還要負責幫許願時間結束前離開佛堂的香客實現願望。
於是有些香客達成了一個願望,也有些人達成了二個願望,而那些不停地許很多願望的人,最終卻一無所獲,還要替別人實現願望。
戒癡忽然插話,那許一個願望就走,不就可以了嗎?
大家忍不住笑,塵世間充滿欲望的心怎麽能和小孩子簡單的心思相比呢?紛亂的成年人世界常常被小孩子一言道破天機。
第32節:第22個 心如明鏡
第22個 心如明鏡
天明寺山下的淼鎮的中心位置有條小街,這裏集中了不少店鋪,是淼鎮上最熱鬧的地方。小街的附近,有一塊很大的場地,這裏沒有店鋪,不過也很熱鬧,那是個露天的集市,很多施主在集市中叫賣,有賣手工藝品的攤位,有賣衣物的攤位,也有些賣特色小吃的攤位。
場地中間有五處高高的旗杆,我們不知道它們以前是做什麽用途的,不過它們已荒廢很久了,上麵早已沒有了旗幟。幾處旗杆也有不同之處,那就是它們外殼上殘留的一些不同顏色的漆,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遠遠望著它們的時候,就快要看不出明顯的區別了。時間對事物的改變,往往大到讓人難以想像。
五個旗杆中間的一個是黃色的旗杆,有一位老施主經常在這個旗杆附近賣糖葫蘆串,有一隻黃褐色的小狸貓總在老施主腳邊繞來繞去,我想可能是這位老施主養的吧。
戒癡很喜歡吃糖葫蘆,所以每次來經過這裏的時候,都會停下來,也不說話,眼巴巴地盯著老施主看,老施主當然是明白他的意思,會笑著從插糖葫蘆的草垛上抽出一串布施給戒癡,通常這串都是草垛中比較小的,有人布施給你東西,為什麽還要計較那麽多呢?
不完全是白要,如果有師兄在場的話,我們也會買一個給戒癡。
戒塵很喜歡老施主的小貓,路過的時候就會停下來逗它玩玩,小貓也很喜歡戒塵,遠遠地見到戒塵便跑了過來。
老施主年紀挺大了,但身體看起來還算健康,隻是他的左手和智緣師父一樣有點殘疾,還好對行動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有時候我們去鎮裏買東西的時候也會來這個集市。記得有一次,智緣師父帶著我和兩個小師弟戒癡和戒塵一起去鎮上,路過這個集市的時候,忽然有一位外地人向我們問路,他問我們,集市中黃色的旗杆在哪裏?
戒癡立即迴答他說,就是廣場的中間,那邊有位賣糖葫蘆的老施主。智緣師父補充說,那位賣糖葫蘆的老施主左手有點殘疾。戒塵又補充說,他還養了一隻黃褐色的小狸貓。
戒嗔忽然在想,原來即使在看同一樣事物的時候,每個人所看的所側重也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你看待事物的過程,就像一麵鏡子,不經意地折射著你心底的東西。
第33節:第23個 不必迴望(1)
第23個 不必迴望
戒嗔平時也出遠門,當然最遠也就是去附近幾個鄉鎮,寶光寺在淼鎮附近,隸屬於馬家鎮,離天明寺是有一段距離的。戒嗔有時候要替師父送東西給寶光寺的法師,就在鎮中心乘坐23路公交車前往。
淼鎮的居民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的存在,所以在公交車上見到我們大多也是見怪不怪了,隻有些外地的施主才會好奇地研究我們。
有一次,有位女施主抱著孩子,坐在我們旁邊,她的孩子是個剛會說話的小施主,女施主指著我們問她孩子,我是什麽人?那個孩子指著戒嗔的頭說:"球,球,球。"
可能戒嗔沒有頭發的頭,確實很像個球。女施主那次特別不好意思,急忙向我們道歉,請我們不要介意。女施主可能不知道戒嗔的法號,這種事情也介意的話,怎麽能戒嗔呢?
計較一句無心而出的語言,更不是修行人所為。
有段時間沒有去寶光寺了,前段時間師父又讓戒嗔去寶光寺送東西,戒嗔站在公交車站等車,和戒嗔一起等車的還有另一位大嬸,她也是在等23路公交車。
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原本挺多的23路公交車,今天卻一輛都沒見到。
很多時候我們在路口等待,來來去去的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