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品] 《天下父母》作者:石鍾山【完結】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地下交通員楊鐵漢受組織囑託負責照料三個烈士遺孤並送往抗日根據地。
然而地下黨組織突然遭到破壞,楊鐵漢與組織失去了聯繫。在喪失了經濟支撐與依靠的情況下,照顧三個孩子的責任全部落在他的肩上。
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日複一日期年複一年。楊鐵漢不停地尋找著黨組織和孩子的父母,生存的艱難,敵特的騷擾從未使他放棄過。
戰友的託付與父母的期望,也使他在兩個家庭和兩個女人之間麵臨艱難的抉擇。這部小說是在一則新聞報導的基礎上虛構創作完成的,通篇圍繞著父母與孩子展開。全書跌宕起伏,場麵宏大,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是石鍾山近年來最傾注心力的一部全新大作。
第一章
1.生死相托
縣大隊和鬼子在劉家坎打了一場遭遇戰,縣大隊就又有三個戰士犧牲了。
楊鐵漢的這個排,在這次戰鬥中犧牲了兩個戰友,魏大河那個排犧牲了一個。
縣大隊撤出戰鬥後,跑到了一個山坳裏。
三個戰士的遺體被埋在了山坳裏。三座很新的墳,驚心動魄地矗立在那裏。肖大隊長和劉政委組織全大隊的士兵,在三個戰友的墳前立住了。
肖大隊長哽著聲音說:讓我們向戰友告別吧。說完,率先舉起了手,向三座新墳敬禮。接著,所有的人也都舉起了手,幾十隻揚起的手臂,像一隻隻飛起來的鳥。
那天晚上,縣大隊就在那個矗有三座墳頭的山坳裏歇息了。
此時,排長楊鐵漢坐在一個戰友的墳前,仿佛戰友仍大睜著眼睛望向他,他的脊背就一陣冰涼。
楊鐵漢卷了支煙,遞給身旁的魏大河,又給自己卷了一支,兩支菸頭就在暗夜裏一明一滅的。
楊鐵漢和魏大河是一起參加縣大隊的,在參加縣大隊之前,兩人並不認識。魏大河住在城裏,開了間雜貨鋪,賣一些針頭線腦和菸酒糖茶,後來就娶了老婆李彩鳳。李彩鳳是“九一八”事變之後,從東北逃荒過來的。逃過山海關時還是爹娘和哥一大家子,到了天津後,一家人就走散了,李彩鳳一路找著爹娘就流落到了魏大河所在的縣城。李彩鳳那年剛滿十八歲,一路上的饑寒交迫,再加上連驚帶嚇,當她走到魏大河家的雜貨鋪前,人就暈倒了。魏大河救了李彩鳳,並收留了她。當時從東北逃荒出來的孤兒寡母不計其數,散落在冀中、冀北的城市和鄉村,有的被好心人收留,有的另起爐灶過起了生活。
魏大河娶了李彩鳳後,很快就有了兒子。當時全國上下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抗日高潮,魏大河便給剛出生的兒子,起了抗生這個名字。
後來,魏大河參加了縣大隊,縣大隊的抗日鬥爭,讓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變得傳奇、生動了起來。
最初,人們參加縣大隊憑的就是一腔熱血,想著把鬼子趕出去,就可以過上太平的日子。有了太平日子,他們的生活也就有了奔頭。可當他們參加了縣大隊後,才真切地意識到,抗日是一件持久的事。鬼子想長久地在中國駐紮下去,而抗日的力量則要徹底地把鬼子趕出中國,這就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有了這種勢不兩立的矛盾,便有了生生死死的戰鬥。
在縣大隊裏,楊鐵漢和魏大河也算得上是血性漢子,他們不是貪生怕死之人,如果怕死,當初也就不會參加縣大隊了。可每一次戰鬥結束,當危險又一次遠離身邊的時候,他們都感到了一陣陣的後怕,此時,他們無一例外地會想到自己的親人。
魏大河就會想起彩鳳和兒子抗生。他入伍時,抗生才半歲,半歲的抗生已經會笑了,嘴裏咿呀地吐出一些含混不清的聲音。魏大河以前從沒有如此近距離地看過這麽小的生命,看著鮮活的兒子,就有一種潮乎乎的東西在心底裏慢慢地瀰漫開,堂堂的漢子就開始變得多愁善感起來。
楊鐵漢又何嚐不是這樣。他的老家在山東,父親闖關東時把一家人帶了出來。全家人從山東出發,剛走到河北,哥哥就染上了痢疾,上吐下瀉,躺倒後就再也沒有起來。後來,姐姐也不行了,她拉著母親的手,氣喘著沖全家人說:爹、娘,還有小弟,俺不想死,俺要活呀!想活的姐姐終於沒有活下去,她又軟又瘦的身子就硬在了母親的懷裏。饑荒讓人們的心腸硬了起來,父親抹一把淚,母親也用衣角擦了擦哭紅的雙眼後,草草地把姐姐埋了,就又去趕路了。那年楊鐵漢三歲,三歲的他坐在父親的挑子上,衝著哥姐的墳頭不停地哭喊著:俺要俺哥和俺姐……哥哥和姐姐卻永遠地躺在了逃荒的路上,他們再也不能追隨爹娘了。
後來,一家人實在走不動了,就在冀中的一個莊子裏停下腳,在山坡上開了幾畝薄地,算是落戶了。
楊鐵漢參軍時,父母的年紀一年大似一年,他們明顯地老了,老得地都種不動了,在地裏幹上一陣,就會無端地喘上半晌。二老有氣無力地望著侍弄了大半輩子的土地,心有餘卻力不足,好在楊鐵漢已經長成了大小夥子,成了父母惟一的幫手。父母立在田頭,看著生龍活虎的楊鐵漢,心裏就生出了希望。父親楊大山當初給兒子起“鐵漢”這個名字時,就是希望他能像個男人似的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頂天立地。
</br>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地下交通員楊鐵漢受組織囑託負責照料三個烈士遺孤並送往抗日根據地。
然而地下黨組織突然遭到破壞,楊鐵漢與組織失去了聯繫。在喪失了經濟支撐與依靠的情況下,照顧三個孩子的責任全部落在他的肩上。
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日複一日期年複一年。楊鐵漢不停地尋找著黨組織和孩子的父母,生存的艱難,敵特的騷擾從未使他放棄過。
戰友的託付與父母的期望,也使他在兩個家庭和兩個女人之間麵臨艱難的抉擇。這部小說是在一則新聞報導的基礎上虛構創作完成的,通篇圍繞著父母與孩子展開。全書跌宕起伏,場麵宏大,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是石鍾山近年來最傾注心力的一部全新大作。
第一章
1.生死相托
縣大隊和鬼子在劉家坎打了一場遭遇戰,縣大隊就又有三個戰士犧牲了。
楊鐵漢的這個排,在這次戰鬥中犧牲了兩個戰友,魏大河那個排犧牲了一個。
縣大隊撤出戰鬥後,跑到了一個山坳裏。
三個戰士的遺體被埋在了山坳裏。三座很新的墳,驚心動魄地矗立在那裏。肖大隊長和劉政委組織全大隊的士兵,在三個戰友的墳前立住了。
肖大隊長哽著聲音說:讓我們向戰友告別吧。說完,率先舉起了手,向三座新墳敬禮。接著,所有的人也都舉起了手,幾十隻揚起的手臂,像一隻隻飛起來的鳥。
那天晚上,縣大隊就在那個矗有三座墳頭的山坳裏歇息了。
此時,排長楊鐵漢坐在一個戰友的墳前,仿佛戰友仍大睜著眼睛望向他,他的脊背就一陣冰涼。
楊鐵漢卷了支煙,遞給身旁的魏大河,又給自己卷了一支,兩支菸頭就在暗夜裏一明一滅的。
楊鐵漢和魏大河是一起參加縣大隊的,在參加縣大隊之前,兩人並不認識。魏大河住在城裏,開了間雜貨鋪,賣一些針頭線腦和菸酒糖茶,後來就娶了老婆李彩鳳。李彩鳳是“九一八”事變之後,從東北逃荒過來的。逃過山海關時還是爹娘和哥一大家子,到了天津後,一家人就走散了,李彩鳳一路找著爹娘就流落到了魏大河所在的縣城。李彩鳳那年剛滿十八歲,一路上的饑寒交迫,再加上連驚帶嚇,當她走到魏大河家的雜貨鋪前,人就暈倒了。魏大河救了李彩鳳,並收留了她。當時從東北逃荒出來的孤兒寡母不計其數,散落在冀中、冀北的城市和鄉村,有的被好心人收留,有的另起爐灶過起了生活。
魏大河娶了李彩鳳後,很快就有了兒子。當時全國上下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抗日高潮,魏大河便給剛出生的兒子,起了抗生這個名字。
後來,魏大河參加了縣大隊,縣大隊的抗日鬥爭,讓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變得傳奇、生動了起來。
最初,人們參加縣大隊憑的就是一腔熱血,想著把鬼子趕出去,就可以過上太平的日子。有了太平日子,他們的生活也就有了奔頭。可當他們參加了縣大隊後,才真切地意識到,抗日是一件持久的事。鬼子想長久地在中國駐紮下去,而抗日的力量則要徹底地把鬼子趕出中國,這就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有了這種勢不兩立的矛盾,便有了生生死死的戰鬥。
在縣大隊裏,楊鐵漢和魏大河也算得上是血性漢子,他們不是貪生怕死之人,如果怕死,當初也就不會參加縣大隊了。可每一次戰鬥結束,當危險又一次遠離身邊的時候,他們都感到了一陣陣的後怕,此時,他們無一例外地會想到自己的親人。
魏大河就會想起彩鳳和兒子抗生。他入伍時,抗生才半歲,半歲的抗生已經會笑了,嘴裏咿呀地吐出一些含混不清的聲音。魏大河以前從沒有如此近距離地看過這麽小的生命,看著鮮活的兒子,就有一種潮乎乎的東西在心底裏慢慢地瀰漫開,堂堂的漢子就開始變得多愁善感起來。
楊鐵漢又何嚐不是這樣。他的老家在山東,父親闖關東時把一家人帶了出來。全家人從山東出發,剛走到河北,哥哥就染上了痢疾,上吐下瀉,躺倒後就再也沒有起來。後來,姐姐也不行了,她拉著母親的手,氣喘著沖全家人說:爹、娘,還有小弟,俺不想死,俺要活呀!想活的姐姐終於沒有活下去,她又軟又瘦的身子就硬在了母親的懷裏。饑荒讓人們的心腸硬了起來,父親抹一把淚,母親也用衣角擦了擦哭紅的雙眼後,草草地把姐姐埋了,就又去趕路了。那年楊鐵漢三歲,三歲的他坐在父親的挑子上,衝著哥姐的墳頭不停地哭喊著:俺要俺哥和俺姐……哥哥和姐姐卻永遠地躺在了逃荒的路上,他們再也不能追隨爹娘了。
後來,一家人實在走不動了,就在冀中的一個莊子裏停下腳,在山坡上開了幾畝薄地,算是落戶了。
楊鐵漢參軍時,父母的年紀一年大似一年,他們明顯地老了,老得地都種不動了,在地裏幹上一陣,就會無端地喘上半晌。二老有氣無力地望著侍弄了大半輩子的土地,心有餘卻力不足,好在楊鐵漢已經長成了大小夥子,成了父母惟一的幫手。父母立在田頭,看著生龍活虎的楊鐵漢,心裏就生出了希望。父親楊大山當初給兒子起“鐵漢”這個名字時,就是希望他能像個男人似的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頂天立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