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錚也向政府就此條例作如下的建議:
“陳使所擬外蒙撤消自治善後條例,中有不妥之處,擬俟恩副使不日到庫會同熟商,昨經陳明在案。茲先將管見所及,及連日採訪蒙人言論,陳請鑒核。
查原件共六十三條,其紪纇之大而顯著者,約有數端……蒙在元金之際,雄武甲歐亞,而一蹶不振,極於今日,病在宗教限嚴,人口不昌,又土地屬人私有,不能以政規法令,使民服習,逐漸昌盛其事業。利棄於地,日即窮困,所謂窖金而食脫粟,政府亦無如之何也,治蒙之要,既欲導之富庶,被以文化,即不得不漸有興革;縱不宜強拂舊習,要必預留相機因應地步。此項條例乃舉其曆來錮疾,更從而護以重障,是不撤自治,尚可於中國領土名義之下,因勢利導,權宜措施。既撤之後,反無術可進以文明,是曰堅固蔽之障,不可一也。所貴乎撤消自治者,非貴乎其名也,貴乎政府獲設治之實耳。
今則政權統於中央,不過首條中籠統語,而餘數十條皆增重蒙古王公把持之力。或慮深言之蒙人不應,故姑從其情以誘之,然後施以強力,以期得誌。抑知國家行大政,胡可詐騙從事?伊古以來,又豈有詐騙而能久者?是曰乖輕重之宜,不可二也。撤消自治之後,關稅如何改定?財政如何整理?農商礦業如何振興?一未計及,但言王公紮薩克喇嘛歲俸念經等費,率由政府支給。樹錚誠愚,不知從何處支給?若曰取之於蒙,則蒙民既須供應中央,而喇嘛王公之權存在,自必照舊供應,以蒙民之困苦,寧忍更令增此輸納乎?若曰取之帑儲,則今日帑儲之窮,自顧且不暇,何暇顧蒙?恐今日製定條例,明日即失去政府威信,蒙情乃他向矣。且帑儲即有餘力,亦無輦金而瞞漏巵之理。是曰戾財政之情,不可三也。……夫誘掖蒙人撤消自治,美名也;展開地方,浚發民智,美事也;得名而有益於事,美之美者也。若徒鶩虛名,而不審其於事有礙,非謀國之至者也。
樹錚料理軍事而來,本不願妄有瀆議,惟邊防所寄,亦不應懈職責,專誌一意,惟以國家疆域蒙民利樂為念。謹用略陳所懷,上煩聰聽,如有百分之一稍可採納,擬請飭下陳都護使及各副使另擬簡括條文。
其條文大意,在樹錚愚見,以為政財大權,由政府斟酌情形選員督理,遇事與王公紮薩克商酌妥洽,然後施行。宗教榮典,政府一意優崇,有加無已。王公喇嘛歲俸以及地方經費,由政府從優核給,所有封冊榮典,一概照舊。地方安危,一律由政府保護,外交一律由政府交涉,寥寥數條足矣。蓋文字愈繁,罣漏愈多,名種意見,愈見叢雜,將來阻梗愈無限量。不如統括言之,蒙心尚可獲安,而無阻於啟化之計也。”
徐樹錚早在接任“西北邊防籌備處”處長之初,對蒙古一切外在關係,即已注意及之,故於日、俄對蒙的一切陰謀企圖,無不了如指掌。他認定蒙古對中國之徘徊觀望,與都護使陳毅之久無成就,皆由日、俄之盅惑所致。故當他入蒙之前。先購置了80輛大型卡車,作為日後運兵之用。80輛卡車,在今天看來,固然算不了什麽,而在民國10年以前,卻是個驚人數字。
徐樹錚在決定入蒙時,即命準備入蒙的西北軍第三旅褚其祥部,先由宣化(在北京與張家口之間)徒步開至多倫(在張家口北480公裏處),然後乘上備好的這80輛大型汽車,向庫倫去的大道進發。自多倫至庫倫約為兩千華裏,途中多為沙磧,以汽車輸送,需時五至六天始可抵達。徐為了保持軍容的整肅,特規定七日期限到達。他自己的座車並與先頭部隊按日徐行。至10月29日,徐於抵達叨林(距庫倫140裏)時,忽然停車不進,拿起電話叫接駐庫倫的日本武官鬆井中佐的辦事處。他的日語原極流利,用不著舌人代譯,當鬆井接電話時,徐先說出自己的姓名和使命,然後開門見山地說:“根據我派駐庫倫的辦事人員報稱,貴國派駐庫倫的武裝部隊多達兩千餘人,請問是否真有此事?”
徐在此以前,曾偵得庫倫有日本兵約100餘人,現在故意作此誇大之語,隻不過要鬆井承認日本有駐軍在庫倫耳。果然,鬆井聽到徐的詐語後,急忙辯道:“你這一情報是不確實的,我這裏實在僅駐了120名武裝部隊呀。”徐聽罷鬆井這一坦白的承認,即時大笑說:
“我並非準備與你們對壘作戰,你們的駐軍數目多少都與我無關!我所要問的是:你依據中日兩國何項條約,公然在中國領土內的庫倫駐軍?”這時鬆井才明白徐的談話用意所在,但一時卻找不出適當的答覆,囁嚅了半天,才強辯說:“這是我國政府因為庫倫地方不靖,怕外交人員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才派來少數軍隊,以策萬全,並無其他用意。”
徐以鬆井的答詞已越出範圍,乃不再客氣,決然答道:“兩國之間,凡在任何一方麵有所措施,而又牽涉到對方國家的利益時,必需根據事實,徵得對方國的同意行之。你們現在駐軍庫倫,既無條約依據,又未得到中國政府同意,顯然是違法行為。就請你在三小時之內,將你這120人的武器,送繳我駐庫倫的辦事處去,倘若超過了時限,則我所率的部隊進入庫倫時,如雙方發生衝突,其一切責任須由閣下負之。”鬆井懾於徐的理直氣壯,又怕徐果真帶來了大量軍隊,其後果更難想像,乃借詞拖延說:“閣下的要求未免太苛,而且也非我的權責所能答覆,必須假以五天時限,等向政府請示後再作答覆。”
此時徐已聽出鬆井語氣中,含有畏葸之意,隻是想藉此拖延時間而已,當以斬釘截鐵的口吻答道:“此事的根本錯誤,係出於日方,閣下是代表日本政府的負責人,當然有責任替政府認錯,並且也有責任改正這種錯誤。現在就請你拿出‘負責’的勇氣,作一肯定的答覆吧!”鬆井聽徐的口氣,料已沒有迴旋的餘地,隻是嘴對話筒,幹咳無語。於是,徐乃故意為他留一緩衝餘地,說:“我們之間的談話,就此告一段落,我現在就命令我的部隊,將行程向後展延一個小時,希望你在這段時間裏,和我的辦事處長解決此一問題。我隻憑我的辦事處長一個電話決定行止了。”說罷之後,他猶恐對方再事羅嗦,乃不等對方迴話,即將話筒一掛,揚長而去。果然不過半小時,庫倫辦事處的電話來了,向他報告說:“日本武官鬆井,已將駐庫倫軍隊120人的武器,全部繳來。”於是徐立即下令,命80輛卡車,載著武裝整齊的雄師,浩浩蕩蕩,開進了庫倫。
徐樹錚與駐庫倫辦事處長通過電話之後,即意興豪邁地站在大道旁邊,目送一輛一輛的兵車,向庫倫方向馳去。他料知日本駐軍解除武裝之後,蒙人因失去奧援,對於將來取消自治的交涉,一定順利無阻;但又想到國內的政爭和內戰,正在方興未通,就在得意與感慨交織的情形之下,以“早發叨林”為題,作了七言律詩一首。詩曰:
沖寒自覺鐵衣輕,莫負荒沙萬裏行,
似月似霜唯馬嘯,疑雲疑雨問雞鳴。
</br>
“陳使所擬外蒙撤消自治善後條例,中有不妥之處,擬俟恩副使不日到庫會同熟商,昨經陳明在案。茲先將管見所及,及連日採訪蒙人言論,陳請鑒核。
查原件共六十三條,其紪纇之大而顯著者,約有數端……蒙在元金之際,雄武甲歐亞,而一蹶不振,極於今日,病在宗教限嚴,人口不昌,又土地屬人私有,不能以政規法令,使民服習,逐漸昌盛其事業。利棄於地,日即窮困,所謂窖金而食脫粟,政府亦無如之何也,治蒙之要,既欲導之富庶,被以文化,即不得不漸有興革;縱不宜強拂舊習,要必預留相機因應地步。此項條例乃舉其曆來錮疾,更從而護以重障,是不撤自治,尚可於中國領土名義之下,因勢利導,權宜措施。既撤之後,反無術可進以文明,是曰堅固蔽之障,不可一也。所貴乎撤消自治者,非貴乎其名也,貴乎政府獲設治之實耳。
今則政權統於中央,不過首條中籠統語,而餘數十條皆增重蒙古王公把持之力。或慮深言之蒙人不應,故姑從其情以誘之,然後施以強力,以期得誌。抑知國家行大政,胡可詐騙從事?伊古以來,又豈有詐騙而能久者?是曰乖輕重之宜,不可二也。撤消自治之後,關稅如何改定?財政如何整理?農商礦業如何振興?一未計及,但言王公紮薩克喇嘛歲俸念經等費,率由政府支給。樹錚誠愚,不知從何處支給?若曰取之於蒙,則蒙民既須供應中央,而喇嘛王公之權存在,自必照舊供應,以蒙民之困苦,寧忍更令增此輸納乎?若曰取之帑儲,則今日帑儲之窮,自顧且不暇,何暇顧蒙?恐今日製定條例,明日即失去政府威信,蒙情乃他向矣。且帑儲即有餘力,亦無輦金而瞞漏巵之理。是曰戾財政之情,不可三也。……夫誘掖蒙人撤消自治,美名也;展開地方,浚發民智,美事也;得名而有益於事,美之美者也。若徒鶩虛名,而不審其於事有礙,非謀國之至者也。
樹錚料理軍事而來,本不願妄有瀆議,惟邊防所寄,亦不應懈職責,專誌一意,惟以國家疆域蒙民利樂為念。謹用略陳所懷,上煩聰聽,如有百分之一稍可採納,擬請飭下陳都護使及各副使另擬簡括條文。
其條文大意,在樹錚愚見,以為政財大權,由政府斟酌情形選員督理,遇事與王公紮薩克商酌妥洽,然後施行。宗教榮典,政府一意優崇,有加無已。王公喇嘛歲俸以及地方經費,由政府從優核給,所有封冊榮典,一概照舊。地方安危,一律由政府保護,外交一律由政府交涉,寥寥數條足矣。蓋文字愈繁,罣漏愈多,名種意見,愈見叢雜,將來阻梗愈無限量。不如統括言之,蒙心尚可獲安,而無阻於啟化之計也。”
徐樹錚早在接任“西北邊防籌備處”處長之初,對蒙古一切外在關係,即已注意及之,故於日、俄對蒙的一切陰謀企圖,無不了如指掌。他認定蒙古對中國之徘徊觀望,與都護使陳毅之久無成就,皆由日、俄之盅惑所致。故當他入蒙之前。先購置了80輛大型卡車,作為日後運兵之用。80輛卡車,在今天看來,固然算不了什麽,而在民國10年以前,卻是個驚人數字。
徐樹錚在決定入蒙時,即命準備入蒙的西北軍第三旅褚其祥部,先由宣化(在北京與張家口之間)徒步開至多倫(在張家口北480公裏處),然後乘上備好的這80輛大型汽車,向庫倫去的大道進發。自多倫至庫倫約為兩千華裏,途中多為沙磧,以汽車輸送,需時五至六天始可抵達。徐為了保持軍容的整肅,特規定七日期限到達。他自己的座車並與先頭部隊按日徐行。至10月29日,徐於抵達叨林(距庫倫140裏)時,忽然停車不進,拿起電話叫接駐庫倫的日本武官鬆井中佐的辦事處。他的日語原極流利,用不著舌人代譯,當鬆井接電話時,徐先說出自己的姓名和使命,然後開門見山地說:“根據我派駐庫倫的辦事人員報稱,貴國派駐庫倫的武裝部隊多達兩千餘人,請問是否真有此事?”
徐在此以前,曾偵得庫倫有日本兵約100餘人,現在故意作此誇大之語,隻不過要鬆井承認日本有駐軍在庫倫耳。果然,鬆井聽到徐的詐語後,急忙辯道:“你這一情報是不確實的,我這裏實在僅駐了120名武裝部隊呀。”徐聽罷鬆井這一坦白的承認,即時大笑說:
“我並非準備與你們對壘作戰,你們的駐軍數目多少都與我無關!我所要問的是:你依據中日兩國何項條約,公然在中國領土內的庫倫駐軍?”這時鬆井才明白徐的談話用意所在,但一時卻找不出適當的答覆,囁嚅了半天,才強辯說:“這是我國政府因為庫倫地方不靖,怕外交人員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才派來少數軍隊,以策萬全,並無其他用意。”
徐以鬆井的答詞已越出範圍,乃不再客氣,決然答道:“兩國之間,凡在任何一方麵有所措施,而又牽涉到對方國家的利益時,必需根據事實,徵得對方國的同意行之。你們現在駐軍庫倫,既無條約依據,又未得到中國政府同意,顯然是違法行為。就請你在三小時之內,將你這120人的武器,送繳我駐庫倫的辦事處去,倘若超過了時限,則我所率的部隊進入庫倫時,如雙方發生衝突,其一切責任須由閣下負之。”鬆井懾於徐的理直氣壯,又怕徐果真帶來了大量軍隊,其後果更難想像,乃借詞拖延說:“閣下的要求未免太苛,而且也非我的權責所能答覆,必須假以五天時限,等向政府請示後再作答覆。”
此時徐已聽出鬆井語氣中,含有畏葸之意,隻是想藉此拖延時間而已,當以斬釘截鐵的口吻答道:“此事的根本錯誤,係出於日方,閣下是代表日本政府的負責人,當然有責任替政府認錯,並且也有責任改正這種錯誤。現在就請你拿出‘負責’的勇氣,作一肯定的答覆吧!”鬆井聽徐的口氣,料已沒有迴旋的餘地,隻是嘴對話筒,幹咳無語。於是,徐乃故意為他留一緩衝餘地,說:“我們之間的談話,就此告一段落,我現在就命令我的部隊,將行程向後展延一個小時,希望你在這段時間裏,和我的辦事處長解決此一問題。我隻憑我的辦事處長一個電話決定行止了。”說罷之後,他猶恐對方再事羅嗦,乃不等對方迴話,即將話筒一掛,揚長而去。果然不過半小時,庫倫辦事處的電話來了,向他報告說:“日本武官鬆井,已將駐庫倫軍隊120人的武器,全部繳來。”於是徐立即下令,命80輛卡車,載著武裝整齊的雄師,浩浩蕩蕩,開進了庫倫。
徐樹錚與駐庫倫辦事處長通過電話之後,即意興豪邁地站在大道旁邊,目送一輛一輛的兵車,向庫倫方向馳去。他料知日本駐軍解除武裝之後,蒙人因失去奧援,對於將來取消自治的交涉,一定順利無阻;但又想到國內的政爭和內戰,正在方興未通,就在得意與感慨交織的情形之下,以“早發叨林”為題,作了七言律詩一首。詩曰:
沖寒自覺鐵衣輕,莫負荒沙萬裏行,
似月似霜唯馬嘯,疑雲疑雨問雞鳴。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