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洋軍人首次受到的厲聲嗬斥。當袁世凱權威極盛的時期,總是慣於用好言好語和高官厚爵羈縻他們,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素稱寬厚慈祥的黎會給他們這樣大的釘子碰。


    究竟總統是一國的元首,他們受了氣也還不敢當麵挺撞,隻得諾諾連聲地退出來。


    當天晚上,公府舉行小圈子的秘密會議,討論怎樣對待專橫跋扈的段。黎的軍事幕僚都說,今天總統的脾氣發得真好,這一來可使這些老粗們不敢再來欺負總統。黎自己也覺得他的脾氣不應當老是悶在肚子裏,發出來是有好處的。


    同一天晚上,另外一個小圈子的秘密會議在府學胡同段寓舉行。段也覺得局勢很嚴重,總統和國會兩關都不容易打通。他認為黎予督軍團以難堪,言下不勝憤慨。此時傅良佐站了起來,大聲地說:“沒有大不了的事,總統不蓋印,就驅逐總統!”國會不通過,就解散國會!張國淦認為這不是辦法,一切問題應當在軌道上進行。段考慮了一下,也就接口說:“對,我們應當按軌道辦事!”


    段的軌道不是別種軌道,而是袁世凱的軌道,就是武力威脅與偽造民意雙管齊下。


    他指使各督軍策動各省人民團體,發表向政府請願提早對德宣戰的文電,因此,各省“人民團體”紛紛發出來這類的電報,幾乎是千篇一律的文章,使人聯想到袁世凱在表決國體時期發動各省通電一致贊成君主製的舊時情景。所不同的,隻是段的手法更欠高明,有些上海“人民團體”的電報是從北京電報局發出來的,而從上海電報局發到北京來的,卻是上海商會和各團體反對中國參戰的電報。


    黎本擬通電各省省議會、商會及各團體徵求對參戰問題的意見。黎知道全國各地的這些團體都是反對參戰的,因此想利用“民意”來對抗段的“軍意”,藉以壯大自己的聲勢。他手下有些策士(非軍事幕僚)認為這樣做將使北京政府陷於極端嚴重的危機,黎便有所顧慮而不敢發出這個電報了。


    5月6日,段偕同各閣員到公府,請黎在擬就了的關於對德宣戰案的諮交國會文上蓋印。黎說:“這個問題關係不小,我們應當多加考慮。”範源濂又首先站起來當麵指斥黎“優柔誤國”。他抑製不住十分激動的情緒,在說完了這段話之後,竟然暴跳如雷地衝出去,因為用力太猛,關門時竟把門上的玻璃震碎了。接著,段默不發言,悻悻地不告而去。黎也不說一句話,示意把印蓋好,將原件交與張國淦帶迴國務院。


    黎立刻找司法總長張耀曾單獨到公府談話。黎問他:“國會不通過參戰案,他們能不能解散國會?”張迴答說:即使解散國會,也應召集新國會,通過宣戰案後,才能公布執行。但是《約法》並無解散國會的規定,違反《約法》就等於謀叛。”黎不禁神情旺盛地說:“對,謀叛就是造反!”此時黎把他的一線希望寄托在國會上,因為國會中為數不少的政學會議員和他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同時他又知道段的外交方針在未提交國會之前首先取決於軍事會議,並且指使督軍團對國會採取表麵聯絡而意在威脅的行動,已經引起了國會方麵的很大反感,除研究係外,各黨派議員都不甘心做段的工具,看上去參戰案有難於在國會通過的趨勢。


    5月7日,對德宣戰案提交到國會表決。


    5月8日,段在國務院邀請國會各黨派主要人員108人舉行談話會,解釋對德問題的四個疑點:第一,說明俄國發生革命,俄、德單獨媾和的謠言沒有根據;第二,保證參戰後對日本沒有秘密外交,中國政府並不偏重一國;第三,對德宣戰後中國沒有實際戰爭,全國無施行軍法的必要;第四;德國現已轉攻為守,沒有取得最後勝利的可能。


    當天晚上,國會中各黨派紛紛開會討論對外交問題所應採取的態度。憲法研究會(研究係)決定同意政府對德宣戰的政策,益友社反對無條件地對德宣戰,政學係反對和贊成的兩派旗鼓相當,表決時反對派僅多獲數票勉強超過半數。事實上國會對參戰問題意見非常混亂,除研究係旗幟鮮明外,沒有一個黨派能夠有堅定不移的主張,也沒有一個黨派能夠有全體一致的主張。


    正在這時,張勳忽然來電說,內閣及軍事會議所決定的外交方針不能變更,如果國會反對,就要採取最激烈的方法對付國會。


    5月8、9兩日,北京城忽然出現了“五族公民”、“陸海軍人代表”這些光怪陸離的隊伍,手持白布小旗,在象坊橋國會附近一帶蠕蠕而動。10日下午,眾議院舉行全院委員會審查對德宣戰案時,這些“公民團”從四麵八方聚集有2000餘人,看見議員走過,就投以各種各色的“請願書”和“警告”傳單,議員如果拒不接受,就被他們拉下車來施以毆打,當場受到毆打的有鄒魯、呂複、田桐、陳策、吳宗慈、郭同等10餘人,田桐受傷最重。“公民團”推舉代表張堯卿等到眾議院樓上議長室會見了議長湯化龍,要求在秘密會議上允許他們列席旁聽,湯以不合議場規則加以拒絕。他們公然威脅國會必須當天通過政府提交的對德宣戰案,否則“公民團”對國會和議員將採取激烈手段,請大家慎重考慮。眾議院門外布滿了武裝警察,議場的四麵便門都有佩帶手槍的警官把門警戒,對議員們加以“保護”。被保護的議員都被禁止出外,而“公民”代表們卻可以出入自由。


    議長打電話到處求救,電話一直打到總統府和國務院。總統說:“已請段總理即刻處理這件事。”國務院迴答說:“總理已派警察總監吳炳湘即刻到國會來處理這件事。”


    “保護”國會的警察和憲兵們,和“公民團”彼此不相侵犯。在外麵指揮“公民團”和走進會場裏自稱為“公民代表”的,是陸軍部諮議和差遣張堯卿、劉世均、劉文錦、趙春霆、吳光憲、趙鵬圖等,還有眾議院技士白亮、中華大學校長孫熙澤。有人看見國務院參議陳紹唐乘坐汽車往來指揮,還有人看見靳雲鵬、段芝貴也曾到場指揮。至於那些搖旗吶喊的“公民”們,有一小部分是北京城裏的軍人和警察,大部分是乞丐、槓夫和失業遊民。


    下午2時半國會開會時,無論任何黨派的議員都以十分忿怒的心情,主張段內閣如果不解決這個突發事件,就不討論對德宣戰案。因此,全院委員會改為大會。大會開會時,議員張伯烈首先提議請內閣總理、內務總長、司法總長三人到會,質問北京秩序是否尚能維持。這個提議立刻獲得全場一致的通過,議長就分途打電話請段等出席,一麵宣告停會以待。


    一直到下午5時,範源濂才趕到國會,自稱抱病而來,並且聲明對“公民”請願事前毫無所聞,當令警察予以解散,在“公民”未解散前他願留在國會不走。他到議長室用電話催請段到院,並責成軍警解散包圍眾議院的“公民團”。段迴答說:“已命吳炳湘解散公民,俟公民解散後即到院”。此時院外叫罵聲和拍掌聲鬧成一片,國會工友出外購賣食物迴來,都被“公民團”圍攏來搶奪一空。“保護”的警察看見這種情形,就把各扇門都關了起來。據說是怕“公民團”衝進來對議員有所不利。議員們並不因此驚慌。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洋軍閥史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中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中江並收藏北洋軍閥史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