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錚、靳雲鵬、吳光新、曾毓雋、丁士源等。
此後王占元的五十二歲壽誕,倪嗣沖的50整壽,都是他們交換意見的機會。而北洋軍閥們自馮國璋領銜的規勸電發出後,紛紛大做文章,什麽“擁設論”、“國會不良論”、“責任內閣製論”。這一期間的中國,沒有民意,隻有軍閥們的“高見”。
6年1月7日倪嗣沖邀請到南京祝壽的代表們到徐州舉行會議,這就是第三次徐州會議。
國務院聽說徐州又在開會,乃發出了三個電報,一致馮國璋,請他就近勸告各省代表取消這個會議;一致各省軍閥,請撤迴他們所派的代表;一致靳雲鵬,勸其勿出席徐州會議並應迅速迴京,其實,這次會議,段是暗中鼓勵的,因段係要人都參加這個會議,同時因為一般空氣都支持段,而段自己不願意蒙受驅黎或者壓迫國會的惡名,所以段希望借刀殺人,假手於一個老粗張勳。
1月9日徐州會議開幕第三天,決定了五點:一、請總統罷斥“佞人”;二、取締國會;三、擁護總理;四、淘汰閣員;五、促成憲法。
這次會議是段的勝利,因為所有的決定都有利於段。而在這個期間,研究係領袖梁啓超於1月5日抵北京,解散國會之說甚囂塵上。研究係是個溫和妥協派,現在他又和北洋實力派攜手,正如民國2年進步黨支持袁世凱一樣,梁這次入京,對府院問題主張調和,他且以調人自居。黎對梁說:“政治上總統立於高拱無為的地位,我是可以做得到的;《約法》上陸海軍大元帥之權,我是不能放棄的。”黎的意思是他可以不反對內閣製,而各省督軍在《約法》上應受大總統的管轄,不應受內閣總理的指揮而為攻擊總統的工具。
梁啓超勸段在禮貌上對總統讓步,有話盡好商量。段說:“我生平就是不會說話,不會敷衍人,不會應酬人。前天公府召宴蒙古王公的時候,我進府向總統一鞠躬,退出時又一鞠躬,筵席中我實在無話可說,這是多年生性。”
梁啓超做調人並沒有達到目的,因為段的個性既不肯敷衍,又在實權上一點不放鬆,麵子也不給黎,黎、段之間如何能夠化戾氣為祥和?
北洋軍閥史話
一○九、對德絕交
北京政府於6年3月14日正式公告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照會內容如下:
“關於德國施行潛水艇新計畫一事,本國政府,本注重世界和平,及尊重國際公法之宗旨,曾於二月九日,照達貴公使提出抗議,並經聲明萬一出於中國願望之外,抗議無效,迫於必不得已,將與貴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等語在案,乃自一月以來,貴國潛艇行動,置中國政府之抗議於不顧,且因而致多喪中國人民之生命。至三月十日,始準貴公使照複,雖據稱貴政府仍願議商保護中國人民生命財產辦法,惟既聲明礙難取消封銷戰略,即與本國政府抗議之宗旨不符,本國政府視為抗議無效,深為可惜。茲不得已,與貴國政府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因此備具貴公使並貴館館員暨各眷屬離去中國領土所需之護照一件,照送貴公使,請煩查收為荷。至貴國駐中國各領事,已由本部令知各交涉員一律發給出境護照矣。須至照會者。”
黎元洪同時布告全國雲:
“此次歐戰發生,我國嚴守中立,不意接本年二月二日德國政府照會,德國新定之封鎖計畫,使中立國商船從是日起,在限定禁線內行駛,諸多危險等語。當以德國前此所行攻擊商船之方法,損害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已屬不少,今茲潛艇作戰之計畫,危害必更劇烈。我國因尊崇公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起見,遂向德國提出嚴重抗議,並聲明如德國不撤銷其政策,我國迫不得已,將與德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在我國深望德國或不至堅持其政策,仍保持向來之睦誼,不幸抗議已逾一月,德國之潛艇攻擊政策並未撤銷,各國商船多被擊沉,我國人民因此致死者,已有數起。昨十一日據德國正式答覆,礙難取銷其封銷戰略,實出我國願望之外。茲為尊崇公法保護人民財產計,自今日始,與德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特此布告。”
中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絕國交同時,宣布收迴天津和漢口的德國租界,解除中國境內的德軍武裝,停付德國賠款和欠款。對德國僑民則仍表示友好,在中國各部門服務的德國人一體留用,各地德國商人照常營業,傳教士照常進行宗教活動。德國公使辛慈下旗歸國時,黎元洪還贈給他許多珍貴的禮物。辛慈於3月27日過上海返國時,上海官方還派人到車站迎送,兵士舉槍致敬,軍隊奏國樂如儀,一切禮節就和未絕交以前一樣,正應了中國一句傳統的俗語:“君子絕交不出惡聲”。
中國和德國絕交之後,中國政府應該歸還德國的賠款,以及欠款就都停止交付,把這些錢提存中國銀行。荷蘭駐華公使公然送來了一個照會,聲稱他受德國政府的委託,代管德國在中國的利益,中德並未宣戰,中國政府不能適用對待敵國的辦法,沒收德國的利益和財產。英、法兩國的駐華公使則要求將上述款項提存外國銀行。
對德絕交令下後,黎元洪鬆了一口氣,他認為對德的一篇文章已經做完了,可是在段祺瑞而言卻認為這個問題隻走一半的路,還有另一半宣戰問題沒有做。所以黎、段兩人的惡化關係,並未因對德絕交而緩和,反而因此更為惡化。因為段認為對德絕交案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對德宣戰案。梁啓超首先發表《絕交後之緊急問題》一文以鼓吹對德宣戰。可是,全國各地反對對德宣戰的空氣非常濃厚,3月13日康有為元電,3月14日張勳寒電,3月16日王占元諫電,都是一片反對之聲。康電激動地說:“請懸吾目於國門,以視德艦之入。”居然以伍子胥自居。上海商界聯合會通電反對參戰,全國各地商會紛紛響應。馮國璋於11日離京南返,也有電報來反對參戰。段質問他為什麽出京後與在京時的言論前後不符,他迴答說,業經查明,反對參戰的電報是由新聘秘書伍憲子擬稿發出的,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意見。這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伍憲子是康有為的門徒,可能受了康的指使,慫恿馮反對參戰,但是電報已經用馮的名義發了出去,又怎樣能夠說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意見呢?
段祺瑞的本意也是為國家利益打算的,他之所以堅持對德宣戰,是受了協約國必勝的影響,認為如果不參戰,戰後便分不到勝利的果實。各地軍閥們反對參戰,是因為怕一旦參戰後,勢必要拋棄了地盤、權位、財富和嬌妻美妾,還要率兵遠赴歐洲打仗,敵人又是最能打仗的德國陸軍,所以軍人們都和段唱了反調。黎元洪則是和段意氣之爭,他的左右告訴他的盡是不利於段的資料,這些資料也都是事實,所以黎對段的參戰案便持反對意見。
段的“親日”和“參戰”是怎樣形成的呢?
段親日是受曹汝霖的影響,曹汝霖被稱為新交通係領袖,他說服段的理由是:“英、美雖強而遠,遠水難救近火,袁項城外交失敗在此;日本近而強,中國內政問題未有不得日本支持而能成功者。袁舍近圖遠,忽視日本而親英,結果日本反對帝製,袁遂失敗。”
</br>
此後王占元的五十二歲壽誕,倪嗣沖的50整壽,都是他們交換意見的機會。而北洋軍閥們自馮國璋領銜的規勸電發出後,紛紛大做文章,什麽“擁設論”、“國會不良論”、“責任內閣製論”。這一期間的中國,沒有民意,隻有軍閥們的“高見”。
6年1月7日倪嗣沖邀請到南京祝壽的代表們到徐州舉行會議,這就是第三次徐州會議。
國務院聽說徐州又在開會,乃發出了三個電報,一致馮國璋,請他就近勸告各省代表取消這個會議;一致各省軍閥,請撤迴他們所派的代表;一致靳雲鵬,勸其勿出席徐州會議並應迅速迴京,其實,這次會議,段是暗中鼓勵的,因段係要人都參加這個會議,同時因為一般空氣都支持段,而段自己不願意蒙受驅黎或者壓迫國會的惡名,所以段希望借刀殺人,假手於一個老粗張勳。
1月9日徐州會議開幕第三天,決定了五點:一、請總統罷斥“佞人”;二、取締國會;三、擁護總理;四、淘汰閣員;五、促成憲法。
這次會議是段的勝利,因為所有的決定都有利於段。而在這個期間,研究係領袖梁啓超於1月5日抵北京,解散國會之說甚囂塵上。研究係是個溫和妥協派,現在他又和北洋實力派攜手,正如民國2年進步黨支持袁世凱一樣,梁這次入京,對府院問題主張調和,他且以調人自居。黎對梁說:“政治上總統立於高拱無為的地位,我是可以做得到的;《約法》上陸海軍大元帥之權,我是不能放棄的。”黎的意思是他可以不反對內閣製,而各省督軍在《約法》上應受大總統的管轄,不應受內閣總理的指揮而為攻擊總統的工具。
梁啓超勸段在禮貌上對總統讓步,有話盡好商量。段說:“我生平就是不會說話,不會敷衍人,不會應酬人。前天公府召宴蒙古王公的時候,我進府向總統一鞠躬,退出時又一鞠躬,筵席中我實在無話可說,這是多年生性。”
梁啓超做調人並沒有達到目的,因為段的個性既不肯敷衍,又在實權上一點不放鬆,麵子也不給黎,黎、段之間如何能夠化戾氣為祥和?
北洋軍閥史話
一○九、對德絕交
北京政府於6年3月14日正式公告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照會內容如下:
“關於德國施行潛水艇新計畫一事,本國政府,本注重世界和平,及尊重國際公法之宗旨,曾於二月九日,照達貴公使提出抗議,並經聲明萬一出於中國願望之外,抗議無效,迫於必不得已,將與貴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等語在案,乃自一月以來,貴國潛艇行動,置中國政府之抗議於不顧,且因而致多喪中國人民之生命。至三月十日,始準貴公使照複,雖據稱貴政府仍願議商保護中國人民生命財產辦法,惟既聲明礙難取消封銷戰略,即與本國政府抗議之宗旨不符,本國政府視為抗議無效,深為可惜。茲不得已,與貴國政府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因此備具貴公使並貴館館員暨各眷屬離去中國領土所需之護照一件,照送貴公使,請煩查收為荷。至貴國駐中國各領事,已由本部令知各交涉員一律發給出境護照矣。須至照會者。”
黎元洪同時布告全國雲:
“此次歐戰發生,我國嚴守中立,不意接本年二月二日德國政府照會,德國新定之封鎖計畫,使中立國商船從是日起,在限定禁線內行駛,諸多危險等語。當以德國前此所行攻擊商船之方法,損害我國人民生命財產,已屬不少,今茲潛艇作戰之計畫,危害必更劇烈。我國因尊崇公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起見,遂向德國提出嚴重抗議,並聲明如德國不撤銷其政策,我國迫不得已,將與德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在我國深望德國或不至堅持其政策,仍保持向來之睦誼,不幸抗議已逾一月,德國之潛艇攻擊政策並未撤銷,各國商船多被擊沉,我國人民因此致死者,已有數起。昨十一日據德國正式答覆,礙難取銷其封銷戰略,實出我國願望之外。茲為尊崇公法保護人民財產計,自今日始,與德國斷絕現有之外交關係。特此布告。”
中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絕國交同時,宣布收迴天津和漢口的德國租界,解除中國境內的德軍武裝,停付德國賠款和欠款。對德國僑民則仍表示友好,在中國各部門服務的德國人一體留用,各地德國商人照常營業,傳教士照常進行宗教活動。德國公使辛慈下旗歸國時,黎元洪還贈給他許多珍貴的禮物。辛慈於3月27日過上海返國時,上海官方還派人到車站迎送,兵士舉槍致敬,軍隊奏國樂如儀,一切禮節就和未絕交以前一樣,正應了中國一句傳統的俗語:“君子絕交不出惡聲”。
中國和德國絕交之後,中國政府應該歸還德國的賠款,以及欠款就都停止交付,把這些錢提存中國銀行。荷蘭駐華公使公然送來了一個照會,聲稱他受德國政府的委託,代管德國在中國的利益,中德並未宣戰,中國政府不能適用對待敵國的辦法,沒收德國的利益和財產。英、法兩國的駐華公使則要求將上述款項提存外國銀行。
對德絕交令下後,黎元洪鬆了一口氣,他認為對德的一篇文章已經做完了,可是在段祺瑞而言卻認為這個問題隻走一半的路,還有另一半宣戰問題沒有做。所以黎、段兩人的惡化關係,並未因對德絕交而緩和,反而因此更為惡化。因為段認為對德絕交案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對德宣戰案。梁啓超首先發表《絕交後之緊急問題》一文以鼓吹對德宣戰。可是,全國各地反對對德宣戰的空氣非常濃厚,3月13日康有為元電,3月14日張勳寒電,3月16日王占元諫電,都是一片反對之聲。康電激動地說:“請懸吾目於國門,以視德艦之入。”居然以伍子胥自居。上海商界聯合會通電反對參戰,全國各地商會紛紛響應。馮國璋於11日離京南返,也有電報來反對參戰。段質問他為什麽出京後與在京時的言論前後不符,他迴答說,業經查明,反對參戰的電報是由新聘秘書伍憲子擬稿發出的,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意見。這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伍憲子是康有為的門徒,可能受了康的指使,慫恿馮反對參戰,但是電報已經用馮的名義發了出去,又怎樣能夠說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意見呢?
段祺瑞的本意也是為國家利益打算的,他之所以堅持對德宣戰,是受了協約國必勝的影響,認為如果不參戰,戰後便分不到勝利的果實。各地軍閥們反對參戰,是因為怕一旦參戰後,勢必要拋棄了地盤、權位、財富和嬌妻美妾,還要率兵遠赴歐洲打仗,敵人又是最能打仗的德國陸軍,所以軍人們都和段唱了反調。黎元洪則是和段意氣之爭,他的左右告訴他的盡是不利於段的資料,這些資料也都是事實,所以黎對段的參戰案便持反對意見。
段的“親日”和“參戰”是怎樣形成的呢?
段親日是受曹汝霖的影響,曹汝霖被稱為新交通係領袖,他說服段的理由是:“英、美雖強而遠,遠水難救近火,袁項城外交失敗在此;日本近而強,中國內政問題未有不得日本支持而能成功者。袁舍近圖遠,忽視日本而親英,結果日本反對帝製,袁遂失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