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暴亂之眾,狂妄之徒,斷不可以謀國;然果使中有傑出之才,可以治國保民,為人民所信仰,極願聽其為之,予得釋此艱巨之仔肩,詎非幸事;然能安大局,環顧何人,為智愚所共見。人民無罪,未可舉全國之重,任人試驗,實逼處此,無從諉卸。
國民深悉暴民狂徒之心理,終必慘烈相爭,儻有墨、葡之變,必為越、韓之續,故謀改國體,冀可長治久安,文電交馳,情詞迫切,無非出於愛國之真誠。乃有蔡鍔之流,權利薰心,造謠煽亂,非不知人民之狀況,時局之艱危,但思僥幸一逞,儻其大欲,即塗炭生靈,傾覆祖國,亦所不顧。抑知國之不存,權利何有?此等舉動,早為國民所預料,幸而發覺尚早,不難隨時消滅。各省官民,僉謂國體既經全國人民代表開會決定,一致贊成君憲,並同戴一尊,根本大計,豈可朝令夕改,斷無再事討論之餘地,籲請早登大位,速戡反側,同深義憤,萬口一詞。
予以蔣德,既受國民之推戴,將吏之尊視,何敢再事遊移,貽禍全國。苟為逆首,惟有執法從事,以謝國民。著各省文武長官剴切出示曉諭人民,分別順逆,各愛身家,勿受煽惑,自貽伊戚。各省長官,皆能力保治安,軍人尤深明大義,均任守衛地方之責,務望各以愛國勤勉,恪盡厥職,用副予視民如傷,諄諄誥誡之至意。此令。”
袁對蔡恨入骨髓,政事堂通令各部署,凡與蔡有關的人一律予以撤職,在各省中和蔡有關的人,也都撤職,在各省機關的雲南籍職員以及是蔡的舊屬都受到迫害。袁又命湖南巡按使沈金鑒查抄蔡鍔湖南原籍的財產。可是,蔡雖然名滿天下,卻窮無恆產,蔡的太夫人和妻子都已聞風躲了起來,隻有一個兄弟是辦木廠的,早已和蔡分了家。蔡本人隻在楊度所辦的華昌公司有點股份,於是就把這股份沒收。
袁一方麵如此大張旗鼓,一方麵又想用軟化的手段走迂迴的路線來緩和蔡,他找到蔡的老上司李經羲,因為蔡是李一手提拔和最早賞識的人,袁特別賞賜李貂裘一襲,打算在局勢許可時派李赴雲南宣慰,這簡直是水中撈月的打算。李經羲接受袁的貂裘後,曾有謝恩折:“上賜貂皮外套,光采非常,裁量恰合,舉家驚寵,望闕感惶!”等語。
同時,袁又把已經冷落許久的熊希齡找到北京來,熊於5年1月16日抵京謁袁,袁留他共進午餐。熊是蔡的好朋友,熊任國務總理時,曾保蔡為湖南都督。袁想請熊南下,去雲南說服蔡“悔罪自投”,當可“不究既往”。
此外,還想派雲南人朱家寶、丁槐等為雲南宣慰使,要他們去“誘惑雲南軍官解甲來歸,一律免予治罪。”
熊到北京,表現得很麻木,當他抵京時有記者迎於車站外,問他對於國體問題的意見,他摸著腦袋說:“我來京之前,未有所聞,在路上看見籌安會的宣言,才知道有這迴事,我對政情已隔離了許久,一切都不大清楚,因此對國體問題我毫無意見。”記者又問他對於新憲法的態度如何?他說:“我不是律師,又沒有學習法律,對此亦無意見。”
這些話否認得離了譜,因為熊忘了在遜清末年間隨同五大臣出洋考察過憲政。那時他還是一位憲政專家呢。
熊是湖南鳳凰人,他組閣時,人稱為鳳凰內閣,所以他這次入京,被稱為“有鳳來儀”,是洪憲朝的祥瑞。然而鳳凰有他打算,5年2月8日,他假口南下疏通,而一去不返。
北洋軍閥史話
八十、討袁軍事部署
雲南以邊僻一隅來對抗袁世凱,在形勢上來說,強弱之勢任人皆知是很懸殊的,癸醜(民國2年)第二次革命,國民黨幾乎奄有半壁山河,和袁一開火,就迅告失敗,所以袁在稱帝前後,確是沒有把雲南看在眼中。
然而,雲南有它有利的條件,在地理因素上,雲南居高屋建瓴之勢,易守而難攻,雲南的軍隊驍勇善戰,並且極能吃苦耐勞,這是雲南用兵的有利之點。
唐繼堯在蔡鍔抵達雲南後召集軍事會議時,曾分析整個戰略形勢,他說:
“雲南東北與川黔桂毗連,出師形勢關係甚钜。茲就三省地勢言之,貴陽為滇南門戶,辰沅為湖南西門,以雲南為根本,奮師東征,以一支上辰沅經新化取長沙;以一支由辰沅下沅水取常德,長沙取,北向嶽州逾洞庭之險以有武昌;常德取,北扼虎渡規荊州以指襄陽。有武昌則長江之消息通,有襄陽則中原之消息通,不出旬月,東南大勢俱屬雲南矣。此上策也!要之雲南之險,不在雲南而在西蜀,以雲南為根本,大舉東上,以一支出敘、滬進渝、夔下宜昌、武漢,以一支出寧遠過成都上泯洮趕秦、隴,如是則以西南而忽據西北,天下視聽必且一新,以為亞夫之兵從天降也。此亦上策也!若夫南寧者,廣西心膂,梧州者,西江上遊,由雲南展膂而東,駐師梧州,以一支東下廣州,封城綿遠,田壤沃饒,大海南環,五嶺北阻,北出則可以震動江左,東出則可以進據閩浙,以一支由梧州向桂休逾衡、永、浮湘直下,長嶽既得,武漢震驚,此中策也,故據以上所論,我可發展之時機可分為三:
(一)我軍勢力完全達到黔、桂、蜀三省。
(二)我軍由黔、桂、蜀以達武漢,閩、浙、秦、隴。
(三)向閩、浙之兵以取守勢,進秦隴之兵相機威迫袁軍右側,然後以武漢主力大舉北向。
今擬兩策並用,三路出師。”
在軍事會議中,有三個重要的課題引起爭論,第一:起義討袁後應該成立一個什麽型式的機構?當時有的主張成立元帥府,有的主張設立軍政府,可是蔡鍔也好,唐繼堯也好,都主張不要包辦討袁,應該示天下以公,於是決定把袁世凱所派的地方官製“將軍”和“巡按使”合併,恢複都督府,召集省議會。第二:起義討袁後,義軍應如何稱唿?當時有的主張稱討賊軍,有的主張稱定亂軍,最後決定用李梓暢所建議的護國軍。
護國的含義是維護中華民國國體。第三:護國軍政府的都督應由誰擔任?唐繼堯推蔡鍔,蔡鍔推唐繼堯。在唐來說,蔡是他的學長(蔡是日本士官三期,唐是日本士官六期),又比他長一歲,蔡且一直是唐的長官,唐迴任滇督也出於蔡的推薦,蔡在國內外都有大名足資號召,所以誠心誠意地推薦蔡出任都督;可是蔡推唐也有理由,護國興師舉義全賴雲南,唐是雲南人,蔡自己是湖南人,主客之勢已成,自己不能喧賓奪主,何況唐督滇已有三年,在雲南已有基礎,所以也是誠記誠意地推讓唐為都督。兩位賢者的謙讓,成為民國初年政治史上的佳話。最後,蔡以嚴肅的口吻說:“我們這次舉義,最要緊的是要贏得全國各方的同情,以求得多助。蓂賡(唐繼堯號)身為地方大吏,如果率軍出征,很容易引起鄰省認為是假名侵略之嫌,過去滇軍擾川已有猜疑,今若不避嫌,更容易被袁世凱挑撥,中其反間,所以統軍出征應由我和協和(李烈鈞號)。至於坐鎮後方,領導軍政府重責蓂賡萬萬不可謙讓。”蔡鍔的這番話非常感動人,他自己也淚隨言下。
</br>
國民深悉暴民狂徒之心理,終必慘烈相爭,儻有墨、葡之變,必為越、韓之續,故謀改國體,冀可長治久安,文電交馳,情詞迫切,無非出於愛國之真誠。乃有蔡鍔之流,權利薰心,造謠煽亂,非不知人民之狀況,時局之艱危,但思僥幸一逞,儻其大欲,即塗炭生靈,傾覆祖國,亦所不顧。抑知國之不存,權利何有?此等舉動,早為國民所預料,幸而發覺尚早,不難隨時消滅。各省官民,僉謂國體既經全國人民代表開會決定,一致贊成君憲,並同戴一尊,根本大計,豈可朝令夕改,斷無再事討論之餘地,籲請早登大位,速戡反側,同深義憤,萬口一詞。
予以蔣德,既受國民之推戴,將吏之尊視,何敢再事遊移,貽禍全國。苟為逆首,惟有執法從事,以謝國民。著各省文武長官剴切出示曉諭人民,分別順逆,各愛身家,勿受煽惑,自貽伊戚。各省長官,皆能力保治安,軍人尤深明大義,均任守衛地方之責,務望各以愛國勤勉,恪盡厥職,用副予視民如傷,諄諄誥誡之至意。此令。”
袁對蔡恨入骨髓,政事堂通令各部署,凡與蔡有關的人一律予以撤職,在各省中和蔡有關的人,也都撤職,在各省機關的雲南籍職員以及是蔡的舊屬都受到迫害。袁又命湖南巡按使沈金鑒查抄蔡鍔湖南原籍的財產。可是,蔡雖然名滿天下,卻窮無恆產,蔡的太夫人和妻子都已聞風躲了起來,隻有一個兄弟是辦木廠的,早已和蔡分了家。蔡本人隻在楊度所辦的華昌公司有點股份,於是就把這股份沒收。
袁一方麵如此大張旗鼓,一方麵又想用軟化的手段走迂迴的路線來緩和蔡,他找到蔡的老上司李經羲,因為蔡是李一手提拔和最早賞識的人,袁特別賞賜李貂裘一襲,打算在局勢許可時派李赴雲南宣慰,這簡直是水中撈月的打算。李經羲接受袁的貂裘後,曾有謝恩折:“上賜貂皮外套,光采非常,裁量恰合,舉家驚寵,望闕感惶!”等語。
同時,袁又把已經冷落許久的熊希齡找到北京來,熊於5年1月16日抵京謁袁,袁留他共進午餐。熊是蔡的好朋友,熊任國務總理時,曾保蔡為湖南都督。袁想請熊南下,去雲南說服蔡“悔罪自投”,當可“不究既往”。
此外,還想派雲南人朱家寶、丁槐等為雲南宣慰使,要他們去“誘惑雲南軍官解甲來歸,一律免予治罪。”
熊到北京,表現得很麻木,當他抵京時有記者迎於車站外,問他對於國體問題的意見,他摸著腦袋說:“我來京之前,未有所聞,在路上看見籌安會的宣言,才知道有這迴事,我對政情已隔離了許久,一切都不大清楚,因此對國體問題我毫無意見。”記者又問他對於新憲法的態度如何?他說:“我不是律師,又沒有學習法律,對此亦無意見。”
這些話否認得離了譜,因為熊忘了在遜清末年間隨同五大臣出洋考察過憲政。那時他還是一位憲政專家呢。
熊是湖南鳳凰人,他組閣時,人稱為鳳凰內閣,所以他這次入京,被稱為“有鳳來儀”,是洪憲朝的祥瑞。然而鳳凰有他打算,5年2月8日,他假口南下疏通,而一去不返。
北洋軍閥史話
八十、討袁軍事部署
雲南以邊僻一隅來對抗袁世凱,在形勢上來說,強弱之勢任人皆知是很懸殊的,癸醜(民國2年)第二次革命,國民黨幾乎奄有半壁山河,和袁一開火,就迅告失敗,所以袁在稱帝前後,確是沒有把雲南看在眼中。
然而,雲南有它有利的條件,在地理因素上,雲南居高屋建瓴之勢,易守而難攻,雲南的軍隊驍勇善戰,並且極能吃苦耐勞,這是雲南用兵的有利之點。
唐繼堯在蔡鍔抵達雲南後召集軍事會議時,曾分析整個戰略形勢,他說:
“雲南東北與川黔桂毗連,出師形勢關係甚钜。茲就三省地勢言之,貴陽為滇南門戶,辰沅為湖南西門,以雲南為根本,奮師東征,以一支上辰沅經新化取長沙;以一支由辰沅下沅水取常德,長沙取,北向嶽州逾洞庭之險以有武昌;常德取,北扼虎渡規荊州以指襄陽。有武昌則長江之消息通,有襄陽則中原之消息通,不出旬月,東南大勢俱屬雲南矣。此上策也!要之雲南之險,不在雲南而在西蜀,以雲南為根本,大舉東上,以一支出敘、滬進渝、夔下宜昌、武漢,以一支出寧遠過成都上泯洮趕秦、隴,如是則以西南而忽據西北,天下視聽必且一新,以為亞夫之兵從天降也。此亦上策也!若夫南寧者,廣西心膂,梧州者,西江上遊,由雲南展膂而東,駐師梧州,以一支東下廣州,封城綿遠,田壤沃饒,大海南環,五嶺北阻,北出則可以震動江左,東出則可以進據閩浙,以一支由梧州向桂休逾衡、永、浮湘直下,長嶽既得,武漢震驚,此中策也,故據以上所論,我可發展之時機可分為三:
(一)我軍勢力完全達到黔、桂、蜀三省。
(二)我軍由黔、桂、蜀以達武漢,閩、浙、秦、隴。
(三)向閩、浙之兵以取守勢,進秦隴之兵相機威迫袁軍右側,然後以武漢主力大舉北向。
今擬兩策並用,三路出師。”
在軍事會議中,有三個重要的課題引起爭論,第一:起義討袁後應該成立一個什麽型式的機構?當時有的主張成立元帥府,有的主張設立軍政府,可是蔡鍔也好,唐繼堯也好,都主張不要包辦討袁,應該示天下以公,於是決定把袁世凱所派的地方官製“將軍”和“巡按使”合併,恢複都督府,召集省議會。第二:起義討袁後,義軍應如何稱唿?當時有的主張稱討賊軍,有的主張稱定亂軍,最後決定用李梓暢所建議的護國軍。
護國的含義是維護中華民國國體。第三:護國軍政府的都督應由誰擔任?唐繼堯推蔡鍔,蔡鍔推唐繼堯。在唐來說,蔡是他的學長(蔡是日本士官三期,唐是日本士官六期),又比他長一歲,蔡且一直是唐的長官,唐迴任滇督也出於蔡的推薦,蔡在國內外都有大名足資號召,所以誠心誠意地推薦蔡出任都督;可是蔡推唐也有理由,護國興師舉義全賴雲南,唐是雲南人,蔡自己是湖南人,主客之勢已成,自己不能喧賓奪主,何況唐督滇已有三年,在雲南已有基礎,所以也是誠記誠意地推讓唐為都督。兩位賢者的謙讓,成為民國初年政治史上的佳話。最後,蔡以嚴肅的口吻說:“我們這次舉義,最要緊的是要贏得全國各方的同情,以求得多助。蓂賡(唐繼堯號)身為地方大吏,如果率軍出征,很容易引起鄰省認為是假名侵略之嫌,過去滇軍擾川已有猜疑,今若不避嫌,更容易被袁世凱挑撥,中其反間,所以統軍出征應由我和協和(李烈鈞號)。至於坐鎮後方,領導軍政府重責蓂賡萬萬不可謙讓。”蔡鍔的這番話非常感動人,他自己也淚隨言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