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上厚點。前攢的那個『壽』字,我自己寫。」
「當然當然,米老師一手好書法,我們怎敢代筆?」
棺材店都成行成市,臨街的是鋪麵,前半部陳設各式棺木,人死後置辦的稱「壽材」,活時置辦的叫「喜材」。店後方做工場,拉大鋸、刨木料、上油漆,叮叮咚咚的響個不停。棺材店隻能備貨等客上門,或客人按能力預訂,不便四下推銷,都是口碑相傳。
米永祥給自己打的「喜材」,也經幾番議價。
清代有這風俗,無論日子多艱難,隻消不淪為乞丐,三餐吃不上,否則總要早早積下足夠的「棺材本」,準備好一口棺材,才叫安心瞑目。
棺材是每個營營役役老百姓最重視之物,一生奔忙的總歸宿、好房子。
米永祥嘆道:
「人說『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最好的壽板當是柳江河北岸的木材,質堅色黑發亮,敲上去有鏗鏘之聲……」
「米老師,我們選用的有柚木、柏木、杉木、鬆木、榆木、槐木、紅橡木、赤樺木,不遜色。而且按質論價,放心,都為老人家沖喜增壽。」
米永祥心裏有數,這個算盤撥弄了好久,「喜材」挑了又挑,耗了一生中大半積蓄。
一般人都是子孫為表孝心來打的,但米永祥妻子早死,又沒兒沒女,一切靠自己。
他是讀書人,當過秀才,可沒中舉。一直在富貴人家中當西賓。所以人人尊稱「老師」。教導富戶子女一段時日,長大成人就職婚嫁繼承父業,他也功成身退,再覓另一教席。
米永祥雖姓「米」,可教書先生不算富裕,省吃儉用存了一筆錢,為百年歸老之用。
「喜材」製作,自始至終它得口朝下,因口朝上有「裝人」之忌。完成所有工序後才能「翻材」,就等這天迎喜迴家,放鞭炮、點燭焚香、撒喜果喜錢喜糖、給木匠挑夫紅包……禮成人散以後,天已暗了。
這「家」,是東家鄭大戶的老舊房子,算對他不錯,他提早退休後頤養住下來——雖然他一度令東家不快。
是這樣的,都因一個無心的故事。
他給大房二房三房的孩子上課,講曆史。提到成語「吮癰舐痔」,字難寫,又難明。
老師便說典故,那主角是漢朝富甲一方的鄧通。
「漢朝有一個『黃頭郎』,就是搖槳劃船的船夫。話說一日漢文帝做了一個夢,上天上不去,有個黃頭郎從身後推一把,終於登天為仙了——」
孩子聽得入神,連東家路過書房,也駐足聽故事。
「漢文帝到處查訪,憑夢中所見模樣找到鄧通,對呀,就是他。十分寵幸,賞賜億萬金錢,官至上大夫。鄧通侍候皇帝不遺餘力,委曲求全。」
「是當皇帝的『相公』麽?」一個年歲較大的孩子問:「像唱戲的男旦麽?」
大家似懂非懂吃吃笑。
「比這個更不得了——皇帝身上長了個大瘡,鄧通不錯過這獻媚機會,便趴在上麵,忍噁心嘔吐,啜去大瘡的膿汁。這舉動打動了君心。他問:『普天之下,誰是朕最愛的人?』鄧通工於心計:『當然是太子啊!』正好太子來問病,皇帝要他吮吸膿汁,他十分為難。自此鄧通贏盡皇帝歡心。及後,皇帝命相士為他看相,結論是『鄧通會因貧窮飢餓而死』,漢文帝不服,哈哈大笑,怎可能?馬上下令把蜀郡的銅山賜給他,還準許他私人鑄錢幣,全國流通,鄧亦大富大貴。」
「那他是否貧窮飢餓而死?」大家追問。
「文帝駕崩後,景帝即位——就是當年被得罪而心懷怨恨的太子。新皇帝藉過境採礦的罪名罷免鄧通官職,又以他犯了鑄錢法,家產全被充公。從此他下獄、逃亡、寄人籬下、飢餓,至死袋中無錢。」
米老師教訓這些富貴人家的子弟:
「你們當中有人吃白米飯掉得滿桌,有人吃餃子光吃餡兒皮都吐出來,還亂花錢——人世間富貴不保證長久,都成過眼雲煙,看,富甲一方的人也會不名一文。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故事動聽,但東家覺得不大中聽。誰也不清楚各人致富的原因,也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也許是誤為影射,也許因欠吉祥而不高興,這種「宿命」玄之又玄。
鄭大戶給他看守老舊房子終老,算是照拂得大方。
米永祥的「喜材」給停放在屋裏西邊一個小廂房中,老房子偌大,隻是舊,可安身立命。如今棺材也迎來了,早晚可以欣賞、摩挲。翻材後,把壓棺的糕點換為刨花木屑,寓意吉祥。
棺材安頓停放在適當之處,此後就不得掀蓋、移動,以免惹殃。
掌燈了。鄰居是張老爹一家子,見米永祥停好「喜材」後沒什麽喜色,便道:
「米老師,打好了,也放心了。」
「唔——」米永祥道:「還有點不滿意,太薄了,隻有『麽二三』。」
棺材前大後小,前高後低,前厚後薄,上窄下寬,底薄蓋厚。前後稱攢,左右為幫。
「底厚一寸,幫厚二寸,蓋厚三寸——湊合。都怪沒本事,積蓄就這麽多了。」
米永祥心目中,當然是愈厚愈好。質堅硬木厚實,就不會滲水,不但防潮,還避免鼠咬蟻蛀蟲傷,埋在地裏百年不朽。人一生,就盼一口厚厚的棺材。講究帶圓花,板材中心的年輪都清楚,知是完整圓木……
「盡力而為知足常樂。」張老爹安撫:「像我,死後才由子孫張羅,生前不曾準備,不知那『房子』怎麽樣呢。說不定是『小剝皮』,各式板皮拚湊起來。」
「唉,隻得兩三寸,要厚點多好。」老人家心事纏繞沒搭理:「隻好日後再多上幾重漆吧。」
又道:
「掃十遍黑漆也沒厚上一寸呀。」
某日,就在準備滅燭就寢之際,很晚了,來了兩個敲門的稀客。陌生人,還有見過的壽木師傅。
「米老師米老師,有急事商量一下。」
「什麽?」
「想借用你的棺材——」
深夜來了兩個借棺材的人,實在措手不及。
米老師愕然:
「那怎行?才剛『迎喜』迴家。」
又問:
「為什麽要借我的『喜材』?」
壽木師傅姓孫,跟米老師已熟絡了,忙告訴他原委:
「他們家老爺子突然去了,本來生前就指定合好壽活,可這五六月,他們那頭雨水多,木材濕濕的,老不上漆。六七個人急劃拉的,勉強。不行就不行。老爺子遺體快臭了——」
「米老師,」孝子求他:「不管天氣多壞,雨雪風沙也必須出殯,埋人更不能耽擱。我們連抬靈的背頭人都定了兩三天,就等一副壽材。」
「店裏沒現貨麽?」
「都不幹。」孫師傅道:「是這樣的,他們上迴湊巧看過你的『喜材』,還道打得很好,就不再張羅——」
「可這是我給自己準備的呀。」
孫師傅為了生意,鼓其如簧之舌:
「其實我們也有沖喜之說——棺材有人睡過了,寓意『已經用了』,以後主人會長壽。有些老人家在迎喜材迴家那天,愛在裏頭坐一會兒,進過棺材就不容易大去了。」
米老師當然也知道這習俗,還選定一個吉日自己去躺躺呢。在他沉吟不語之際,孝子企圖說服,便提出給人家好處:
「米老師,這樣吧,這喜材借我家急用,完成喪葬以後,馬上還你一式一樣的——而且,到時會加厚一寸。」
「對對對,你這是『麽二三』,喪家主動提出了好條件,還你時,就加到『二三四』。」
米老師心念電轉,沒即時迴話。孫師傅見他有點意動,便拍胸道:
「我們開店的,會監督做工,肯定不能偷工減料。」
又強調:
「向人家借錢,付利息是天經地義。而且承諾加厚一寸就加厚一寸,不會騙人,關乎生死大事總不能缺德。放心!」
米永祥心忖:
「是孝子要給我加厚的。而且也是救人於急難,幫這個忙也劃算。」
所以他的棺材借出去了。
對方守信,還的時候,底、幫、蓋,都加厚一寸。在前攢配雕了「五蝠傳壽」圖案,感激他義氣。當然,那個「壽」字還是留待他老人家揮筆而就一展書法。
米老師再次「迎喜」迴家。如前,放鞭炮、點燭焚香、撒喜果喜錢喜糖、給木匠挑夫紅包……一樣也不少。
他最高興的,是棺材比前厚了。心裏也踏實些。
心情好,身子也硬朗,他與鄰居張老爹說心事:
「看來一年半載還用不上。」
「什麽?三年五載肯定也用不上。」張老爹笑道:「好心有好報。」
</br>
「當然當然,米老師一手好書法,我們怎敢代筆?」
棺材店都成行成市,臨街的是鋪麵,前半部陳設各式棺木,人死後置辦的稱「壽材」,活時置辦的叫「喜材」。店後方做工場,拉大鋸、刨木料、上油漆,叮叮咚咚的響個不停。棺材店隻能備貨等客上門,或客人按能力預訂,不便四下推銷,都是口碑相傳。
米永祥給自己打的「喜材」,也經幾番議價。
清代有這風俗,無論日子多艱難,隻消不淪為乞丐,三餐吃不上,否則總要早早積下足夠的「棺材本」,準備好一口棺材,才叫安心瞑目。
棺材是每個營營役役老百姓最重視之物,一生奔忙的總歸宿、好房子。
米永祥嘆道:
「人說『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最好的壽板當是柳江河北岸的木材,質堅色黑發亮,敲上去有鏗鏘之聲……」
「米老師,我們選用的有柚木、柏木、杉木、鬆木、榆木、槐木、紅橡木、赤樺木,不遜色。而且按質論價,放心,都為老人家沖喜增壽。」
米永祥心裏有數,這個算盤撥弄了好久,「喜材」挑了又挑,耗了一生中大半積蓄。
一般人都是子孫為表孝心來打的,但米永祥妻子早死,又沒兒沒女,一切靠自己。
他是讀書人,當過秀才,可沒中舉。一直在富貴人家中當西賓。所以人人尊稱「老師」。教導富戶子女一段時日,長大成人就職婚嫁繼承父業,他也功成身退,再覓另一教席。
米永祥雖姓「米」,可教書先生不算富裕,省吃儉用存了一筆錢,為百年歸老之用。
「喜材」製作,自始至終它得口朝下,因口朝上有「裝人」之忌。完成所有工序後才能「翻材」,就等這天迎喜迴家,放鞭炮、點燭焚香、撒喜果喜錢喜糖、給木匠挑夫紅包……禮成人散以後,天已暗了。
這「家」,是東家鄭大戶的老舊房子,算對他不錯,他提早退休後頤養住下來——雖然他一度令東家不快。
是這樣的,都因一個無心的故事。
他給大房二房三房的孩子上課,講曆史。提到成語「吮癰舐痔」,字難寫,又難明。
老師便說典故,那主角是漢朝富甲一方的鄧通。
「漢朝有一個『黃頭郎』,就是搖槳劃船的船夫。話說一日漢文帝做了一個夢,上天上不去,有個黃頭郎從身後推一把,終於登天為仙了——」
孩子聽得入神,連東家路過書房,也駐足聽故事。
「漢文帝到處查訪,憑夢中所見模樣找到鄧通,對呀,就是他。十分寵幸,賞賜億萬金錢,官至上大夫。鄧通侍候皇帝不遺餘力,委曲求全。」
「是當皇帝的『相公』麽?」一個年歲較大的孩子問:「像唱戲的男旦麽?」
大家似懂非懂吃吃笑。
「比這個更不得了——皇帝身上長了個大瘡,鄧通不錯過這獻媚機會,便趴在上麵,忍噁心嘔吐,啜去大瘡的膿汁。這舉動打動了君心。他問:『普天之下,誰是朕最愛的人?』鄧通工於心計:『當然是太子啊!』正好太子來問病,皇帝要他吮吸膿汁,他十分為難。自此鄧通贏盡皇帝歡心。及後,皇帝命相士為他看相,結論是『鄧通會因貧窮飢餓而死』,漢文帝不服,哈哈大笑,怎可能?馬上下令把蜀郡的銅山賜給他,還準許他私人鑄錢幣,全國流通,鄧亦大富大貴。」
「那他是否貧窮飢餓而死?」大家追問。
「文帝駕崩後,景帝即位——就是當年被得罪而心懷怨恨的太子。新皇帝藉過境採礦的罪名罷免鄧通官職,又以他犯了鑄錢法,家產全被充公。從此他下獄、逃亡、寄人籬下、飢餓,至死袋中無錢。」
米老師教訓這些富貴人家的子弟:
「你們當中有人吃白米飯掉得滿桌,有人吃餃子光吃餡兒皮都吐出來,還亂花錢——人世間富貴不保證長久,都成過眼雲煙,看,富甲一方的人也會不名一文。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故事動聽,但東家覺得不大中聽。誰也不清楚各人致富的原因,也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也許是誤為影射,也許因欠吉祥而不高興,這種「宿命」玄之又玄。
鄭大戶給他看守老舊房子終老,算是照拂得大方。
米永祥的「喜材」給停放在屋裏西邊一個小廂房中,老房子偌大,隻是舊,可安身立命。如今棺材也迎來了,早晚可以欣賞、摩挲。翻材後,把壓棺的糕點換為刨花木屑,寓意吉祥。
棺材安頓停放在適當之處,此後就不得掀蓋、移動,以免惹殃。
掌燈了。鄰居是張老爹一家子,見米永祥停好「喜材」後沒什麽喜色,便道:
「米老師,打好了,也放心了。」
「唔——」米永祥道:「還有點不滿意,太薄了,隻有『麽二三』。」
棺材前大後小,前高後低,前厚後薄,上窄下寬,底薄蓋厚。前後稱攢,左右為幫。
「底厚一寸,幫厚二寸,蓋厚三寸——湊合。都怪沒本事,積蓄就這麽多了。」
米永祥心目中,當然是愈厚愈好。質堅硬木厚實,就不會滲水,不但防潮,還避免鼠咬蟻蛀蟲傷,埋在地裏百年不朽。人一生,就盼一口厚厚的棺材。講究帶圓花,板材中心的年輪都清楚,知是完整圓木……
「盡力而為知足常樂。」張老爹安撫:「像我,死後才由子孫張羅,生前不曾準備,不知那『房子』怎麽樣呢。說不定是『小剝皮』,各式板皮拚湊起來。」
「唉,隻得兩三寸,要厚點多好。」老人家心事纏繞沒搭理:「隻好日後再多上幾重漆吧。」
又道:
「掃十遍黑漆也沒厚上一寸呀。」
某日,就在準備滅燭就寢之際,很晚了,來了兩個敲門的稀客。陌生人,還有見過的壽木師傅。
「米老師米老師,有急事商量一下。」
「什麽?」
「想借用你的棺材——」
深夜來了兩個借棺材的人,實在措手不及。
米老師愕然:
「那怎行?才剛『迎喜』迴家。」
又問:
「為什麽要借我的『喜材』?」
壽木師傅姓孫,跟米老師已熟絡了,忙告訴他原委:
「他們家老爺子突然去了,本來生前就指定合好壽活,可這五六月,他們那頭雨水多,木材濕濕的,老不上漆。六七個人急劃拉的,勉強。不行就不行。老爺子遺體快臭了——」
「米老師,」孝子求他:「不管天氣多壞,雨雪風沙也必須出殯,埋人更不能耽擱。我們連抬靈的背頭人都定了兩三天,就等一副壽材。」
「店裏沒現貨麽?」
「都不幹。」孫師傅道:「是這樣的,他們上迴湊巧看過你的『喜材』,還道打得很好,就不再張羅——」
「可這是我給自己準備的呀。」
孫師傅為了生意,鼓其如簧之舌:
「其實我們也有沖喜之說——棺材有人睡過了,寓意『已經用了』,以後主人會長壽。有些老人家在迎喜材迴家那天,愛在裏頭坐一會兒,進過棺材就不容易大去了。」
米老師當然也知道這習俗,還選定一個吉日自己去躺躺呢。在他沉吟不語之際,孝子企圖說服,便提出給人家好處:
「米老師,這樣吧,這喜材借我家急用,完成喪葬以後,馬上還你一式一樣的——而且,到時會加厚一寸。」
「對對對,你這是『麽二三』,喪家主動提出了好條件,還你時,就加到『二三四』。」
米老師心念電轉,沒即時迴話。孫師傅見他有點意動,便拍胸道:
「我們開店的,會監督做工,肯定不能偷工減料。」
又強調:
「向人家借錢,付利息是天經地義。而且承諾加厚一寸就加厚一寸,不會騙人,關乎生死大事總不能缺德。放心!」
米永祥心忖:
「是孝子要給我加厚的。而且也是救人於急難,幫這個忙也劃算。」
所以他的棺材借出去了。
對方守信,還的時候,底、幫、蓋,都加厚一寸。在前攢配雕了「五蝠傳壽」圖案,感激他義氣。當然,那個「壽」字還是留待他老人家揮筆而就一展書法。
米老師再次「迎喜」迴家。如前,放鞭炮、點燭焚香、撒喜果喜錢喜糖、給木匠挑夫紅包……一樣也不少。
他最高興的,是棺材比前厚了。心裏也踏實些。
心情好,身子也硬朗,他與鄰居張老爹說心事:
「看來一年半載還用不上。」
「什麽?三年五載肯定也用不上。」張老爹笑道:「好心有好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