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生命都能埋得下,埋多少生命都顯不出多來。這是我迄今為止見過的最大的墓地,可在這裏,它僅僅占了小小的一角。
走在這片墓地中,我試圖數出這裏有多少座荒塚,可是,我無法數得清。我隻能被那幹枯的花圈和簡陋的墓碑弄得難過無比。
這裏邊沒有一個是我的親人,也沒有一個我所認識的人,可是,這裏的人有著和我一樣的那股癡勁兒。他們在這片瀚海投入的浪漫或理想絕不會亞於我對家鄉的渤海灣。據說這裏邊沉睡著一位從未來過這裏的老地質專家,他在有生之年曾多次想來柴達木,均未能成行。
最後一次他下決心來的時候,被病魔擊倒。臨終遺囑將遺體埋在這裏。埋在這裏與埋在別的地方又有多少區別呢?
柴達木不會被感動的。經曆過巨大苦難的柴達木是不會被人類的壯舉所感動的。既不會接受偉大,也不會承認永恆。但是,他們埋在這裏能夠感動作家。不僅感動了我這個東北作家,也感動了那位一直在寫柴達木的西北作家。那位作家曾在幾年前折了一枝駱駝刺,顫顫地放在了老地質學家的墳頭,以寄託深深的哀思。我倒不想在這裏放上什麽,我覺得放上什麽都沒有用。我認為人搞的所有儀式都是愚蠢的,重要的是一種對於生命的悟性。
這種悟性是我在夜晚的渤海灣裏所不可能感受到的。渤海給予我的是輕鬆,是悠閑,瀚海給予我的是沉重,是壓抑。太多了輕鬆和悠閑就會沒有意思,而太多了沉重和壓抑就會短壽。
人不能總在一個地方呆著,就是再好的地方呆久了也會呆得萎縮。而且越好越舒服的地方就越容易使生命力萎縮。
生活在渤海邊的家鄉人並未因為大海的陶冶而獲得多少意誌,他們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敏感,越來越脆弱了。他們的孩子長得都比父母高了,下海時挎著救生圈還得他們的父母牽著手。在這些城市人的影響下,我們的渤海已經肌肉萎縮。那排浪無論下多大的決心鼓多大的勇氣,也沒有辦法撞痛海岸,海岸早已成了一塊變了質的大海綿。
海岸麻木了,慵懶了,隨之我們的城市也慵懶起來。城市沒有激情。沒有激情的城市再好也沒意思。
渤海在退化,在失去激情。我不知道柴達木當年的那一片汪洋是不是因為失去了激情才遭到歐亞板塊與印支板塊的撞擊,才變成一片不毛之地。
不管它怎麽迴事,我執拗地相信宇宙需要激情,要不,為什麽總有撞擊的星矢?
地球需要撞擊,要不怎麽會出現這片瀚海?城市需要撞擊,生命也需要撞擊,否則,時間長了就會遲頓,就會慵懶,就會失去創造的活力。
作家更需要撞擊,否則就不會有靈感。編輯也需要撞擊,否則就會漏掉好稿子。但願我的這篇散文能夠撞亂枯燥的稿件堆,早日在渤海到瀚海的空間傳播,我希望這兩個地方的朋友們從中獲取一點激情,哪怕是一點點……
2 河西大走廊
——西部係列
劉元舉
從蘭州去往敦煌要穿過河西走廊。還在小學讀書時,聽老師講過這條走廊,講過絲綢之路,講過敦煌、吐魯蕃、柴達木,還有陽關、玉門關、火焰山什麽的,那是一串迷人的故事鑲嵌著這條迷人的走廊,為我那貧瘠而單調的童年塗抹了許多燦爛。說不好是因為對老師的崇拜導致了對這條走廊的神往,還是出於對這條走廊的神往帶來了對老師的崇拜,反正那時候做夢都想去那裏走一走。
可惜,在我最神往的年齡不曾得到過。
現在,我得以穿行在這條河西大走廊,已經永遠失卻了三十年前的那一份童真的幻夢。
沒必要空嘆歲月的流逝,所能感觸到的隻是自己最想得到什麽的時候,偏偏就得不到,而在自己已經心灰意冷時,卻又不大費勁兒地來了機會。這種情況好
像一直伴隨著我,莫非這就是我的生存軌跡?
陽春三月,仍然無法看到春的氣息。因為沒有色彩的魅力,光禿的四野隻有裸露的慷慨和毫不含蓄的坦蕩。左側是祁連山脈,右側是龍首山脈、合黎山脈,正是這兩條山脈的忠實夾護才有了這條河西走廊。在這片時空中感受不到歲月的變化,無論今人還是古人,也不管騎馬還是乘車,都不可能打破這裏固有的沉寂。
平地和土丘都是一種表情,遠處和近處也都是相同的神色。我注意觀察那些土丘,它們都不是孤獨存在,而是成組排列。談不上整齊,卻有種均衡安逸感。這使我想到,它們在接受陽光撫慰與遭受風雨侵襲的程度是相差無幾的,所以它們就沒有多少抱怨,沒有多少憋屈,不希望改變現狀,也沒有什麽嚮往與激情,就是再過億萬年,它們也會自我滿足的,盡管不那麽舒展倒也活得下去。它們這種表情使我讀懂了整個河西走廊——寬闊與坦蕩中,沒有一點自我的尋求與渴望。難道就不想有一片茂盛的森林
劉元舉的西部情結--《西部生命》(3)
,一座巍峨的雪峰,一條清涼的大河?
到了不惑之年,按說對什麽都應司空見慣。可我偏偏還那麽愛挑剔。我歸昝於一種城市病。城市越大所能給予人的想像空間就越小,人的心胸也就越小。你覺得擁擠你覺得煩躁你覺得疲憊你覺得無可奈何。你隻有喝酒隻有唱歌隻有尋歡作樂。你這麽做無非是為了某種發泄而已。
</br>
走在這片墓地中,我試圖數出這裏有多少座荒塚,可是,我無法數得清。我隻能被那幹枯的花圈和簡陋的墓碑弄得難過無比。
這裏邊沒有一個是我的親人,也沒有一個我所認識的人,可是,這裏的人有著和我一樣的那股癡勁兒。他們在這片瀚海投入的浪漫或理想絕不會亞於我對家鄉的渤海灣。據說這裏邊沉睡著一位從未來過這裏的老地質專家,他在有生之年曾多次想來柴達木,均未能成行。
最後一次他下決心來的時候,被病魔擊倒。臨終遺囑將遺體埋在這裏。埋在這裏與埋在別的地方又有多少區別呢?
柴達木不會被感動的。經曆過巨大苦難的柴達木是不會被人類的壯舉所感動的。既不會接受偉大,也不會承認永恆。但是,他們埋在這裏能夠感動作家。不僅感動了我這個東北作家,也感動了那位一直在寫柴達木的西北作家。那位作家曾在幾年前折了一枝駱駝刺,顫顫地放在了老地質學家的墳頭,以寄託深深的哀思。我倒不想在這裏放上什麽,我覺得放上什麽都沒有用。我認為人搞的所有儀式都是愚蠢的,重要的是一種對於生命的悟性。
這種悟性是我在夜晚的渤海灣裏所不可能感受到的。渤海給予我的是輕鬆,是悠閑,瀚海給予我的是沉重,是壓抑。太多了輕鬆和悠閑就會沒有意思,而太多了沉重和壓抑就會短壽。
人不能總在一個地方呆著,就是再好的地方呆久了也會呆得萎縮。而且越好越舒服的地方就越容易使生命力萎縮。
生活在渤海邊的家鄉人並未因為大海的陶冶而獲得多少意誌,他們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敏感,越來越脆弱了。他們的孩子長得都比父母高了,下海時挎著救生圈還得他們的父母牽著手。在這些城市人的影響下,我們的渤海已經肌肉萎縮。那排浪無論下多大的決心鼓多大的勇氣,也沒有辦法撞痛海岸,海岸早已成了一塊變了質的大海綿。
海岸麻木了,慵懶了,隨之我們的城市也慵懶起來。城市沒有激情。沒有激情的城市再好也沒意思。
渤海在退化,在失去激情。我不知道柴達木當年的那一片汪洋是不是因為失去了激情才遭到歐亞板塊與印支板塊的撞擊,才變成一片不毛之地。
不管它怎麽迴事,我執拗地相信宇宙需要激情,要不,為什麽總有撞擊的星矢?
地球需要撞擊,要不怎麽會出現這片瀚海?城市需要撞擊,生命也需要撞擊,否則,時間長了就會遲頓,就會慵懶,就會失去創造的活力。
作家更需要撞擊,否則就不會有靈感。編輯也需要撞擊,否則就會漏掉好稿子。但願我的這篇散文能夠撞亂枯燥的稿件堆,早日在渤海到瀚海的空間傳播,我希望這兩個地方的朋友們從中獲取一點激情,哪怕是一點點……
2 河西大走廊
——西部係列
劉元舉
從蘭州去往敦煌要穿過河西走廊。還在小學讀書時,聽老師講過這條走廊,講過絲綢之路,講過敦煌、吐魯蕃、柴達木,還有陽關、玉門關、火焰山什麽的,那是一串迷人的故事鑲嵌著這條迷人的走廊,為我那貧瘠而單調的童年塗抹了許多燦爛。說不好是因為對老師的崇拜導致了對這條走廊的神往,還是出於對這條走廊的神往帶來了對老師的崇拜,反正那時候做夢都想去那裏走一走。
可惜,在我最神往的年齡不曾得到過。
現在,我得以穿行在這條河西大走廊,已經永遠失卻了三十年前的那一份童真的幻夢。
沒必要空嘆歲月的流逝,所能感觸到的隻是自己最想得到什麽的時候,偏偏就得不到,而在自己已經心灰意冷時,卻又不大費勁兒地來了機會。這種情況好
像一直伴隨著我,莫非這就是我的生存軌跡?
陽春三月,仍然無法看到春的氣息。因為沒有色彩的魅力,光禿的四野隻有裸露的慷慨和毫不含蓄的坦蕩。左側是祁連山脈,右側是龍首山脈、合黎山脈,正是這兩條山脈的忠實夾護才有了這條河西走廊。在這片時空中感受不到歲月的變化,無論今人還是古人,也不管騎馬還是乘車,都不可能打破這裏固有的沉寂。
平地和土丘都是一種表情,遠處和近處也都是相同的神色。我注意觀察那些土丘,它們都不是孤獨存在,而是成組排列。談不上整齊,卻有種均衡安逸感。這使我想到,它們在接受陽光撫慰與遭受風雨侵襲的程度是相差無幾的,所以它們就沒有多少抱怨,沒有多少憋屈,不希望改變現狀,也沒有什麽嚮往與激情,就是再過億萬年,它們也會自我滿足的,盡管不那麽舒展倒也活得下去。它們這種表情使我讀懂了整個河西走廊——寬闊與坦蕩中,沒有一點自我的尋求與渴望。難道就不想有一片茂盛的森林
劉元舉的西部情結--《西部生命》(3)
,一座巍峨的雪峰,一條清涼的大河?
到了不惑之年,按說對什麽都應司空見慣。可我偏偏還那麽愛挑剔。我歸昝於一種城市病。城市越大所能給予人的想像空間就越小,人的心胸也就越小。你覺得擁擠你覺得煩躁你覺得疲憊你覺得無可奈何。你隻有喝酒隻有唱歌隻有尋歡作樂。你這麽做無非是為了某種發泄而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