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鮑先生於1931年秋進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係,1934年夏畢業。在學時期,他仍不斷地向老師學漫畫。所以畢業後已具備獨立創作漫畫的條件。無論畫風和題字,都和子愷漫畫十分相似。1935年起,他的漫畫就陸續發表在上海的《太白》、《宇宙風》、《時事新報》和《立報》等報刊上。
爸爸十分喜歡這學生,曾對人說:“接我衣缽者,唯慧和矣!”
在抗日戰爭時期,鮑先生曾追隨老師,於1939年從上海到桂林。爸爸見到他後。在3月10日的日記上寫道:
見鮑慧和,乃我流離後快事之一。此人疏財仗義,而又厚道可風。其畫之似吾筆,乃出於自然,非普通模仿皮毛之可比也。
鮑先生托爸爸找工作,爸爸介紹他去梧州中學教書。他到了那裏,但因梧州被敵機狂轟濫炸,學校已遷往離梧州百裏外的深山裏。因語言不通,交通困難,鮑先生終於沒有去。那時,在郭沫若先生的領導下,宋雲彬先生正在桂林擔任抗日宣傳工作,鮑先生便留下來作抗日宣傳畫。
1941年,鮑先生到西安工作。據說次年他畫了許多宣傳畫,發表在內地的抗日報刊上。可惜我無法去找,不然真想為鮑慧和先生出一本畫冊,他的畫風太像爸爸的畫了。
1943年爸爸曾把自己的畫寄給鮑慧和,在西安、洛陽兩地舉辦了豐鮑師生聯展。
1946年我們迴到上海時,鮑家也住在上海,我們就在他家落腳。
1949年初,鮑師母卜良玉去世,給鮑先生很大的打擊。建國後,鮑先生一時失業,爸爸便介紹他在上海正行女中教高中畢業班的語文。那時曹辛漢先生介紹爸爸在景德中學任校長,掛名而已。爸爸就請鮑先生去景德中學兼任自己的代理校長。後來還介紹他到杭州文具商店和印刷廠工作,對這位高足關懷備至。
媽媽和我姨媽關心鮑先生的生活,於1950年替他介紹了自己家鄉的一位勤儉忠厚的女子鍾玉華為繼室,他們在嘉興安家。但鮑先生在土改時被定為“地主”。(可能他的父祖有一些田產吧)這一“成分”讓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社會上倍受歧視,使他長期鬱鬱不歡。他的性情變得煩躁起來。一個人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十多年,終於死於肝癌。
爸爸去世後我與鮑先生的兒子鮑大昕取得了聯繫。在重建緣緣堂時,我經常經嘉興坐船去石門,曾去訪問鮑先生的繼室鍾玉華女士。如今交通方便,去桐鄉轉石門不必經嘉興了。但仍想念著他們母子。
豐同裕染坊
豐同裕染坊開設在老屋第一進臨河的街頭,號稱百年老店,是爸爸的祖父豐小康(約1843年出生)手裏創辦的,又說是太平天國(1851—1864)之後開張的(因為太平天國時石門鎮曾被燒光)。據爸爸《兩個?》(一問空間到何處為止,二問時間從何時開始)一文中所說:
那時我正在父親的私塾裏讀完《千字文》,有一晚,我到我們的染坊店裏去玩,看見帳桌上放著一冊帳簿,簿麵上寫著“菜字元集”這四字。我問管帳先生,這是什麽意思?他迴答我說:“這是用你所讀的《千字文》上的字來記年代的。這店是你們祖父手裏開張的。開張的那一年所用的第一冊帳簿,叫做‘天字元集’,第二年的叫做‘地字元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每年用一個字。用到今年正是‘菜重芥薑’的‘菜’字。”
爸爸再問下去,就引起自己對時間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問號。我是很喜歡這篇文章的。但話題不能扯開去。且說由帳簿上溯到那個“天”字,當在1844年開張,那時我曾祖豐小康還隻一歲。據店員章桂哥說,是1860年豐小康手裏開的,據說當時資金是1200銀洋。所以豐同裕染坊究竟是哪一年創辦的,有待進一步考證。
一般店堂裏,總有管帳先生、朝奉和學徒各一人。朝奉比學徒高級,管帳先生當然更高級。緣緣堂時期,我記得染坊店的管帳先生姓張(據說名芝珊),我們叫他張姆爸(石門話裏“姆爸”是大伯的意思)。朝奉是蓉哥哥的父親豐嘉林,我們叫他嘉林大伯的;學徒就是章桂哥。染坊店的作坊在西邊,有王阿康、夏光生兩位紹興師傅。爸爸年幼時學畫,就是從作坊裏拿的顏料。
據說這染坊店生意清淡。四鄉農民雖有自織土布送來染色,但大多要到過年結帳。所以平日進益極為有限。一向有“家養店”之稱。不過,據說我祖母對這染坊店是很關心的,連職工也不隨便迴掉。每到年末,祖母總要請店裏的人好好吃一頓。那一頓必定有雞。端出來放到桌上時雞頭向著誰,就表示要解僱誰。祖母總是把雞頭的方向對著空處。
建國後,豐同裕染坊和另外幾家合併為“石門印染小組”。
2003年,豐同裕染坊又出現在故鄉。隻是換了地點,建造在桐鄉和石門之間的公路旁;也換了主人,改由我們的親友經營了。規模大大地擴充,業務也變為專營藍印花布了。
滿娘
滿娘在我家是一個重要人物,不能不設專節介紹。
滿娘是爸爸的第三個姐姐,名豐滿,號庭芳(1891—1975)。皈依弘公後法名夢忍。據說曾名漫忍,所以在爸爸的文章裏曾以孩子的口吻稱她為“漫姑”。關於滿娘的事,大多是聽人說的,尤其媽媽有很多關於滿娘的迴憶。
據說滿娘上麵兩個都是女孩,所以生下來時我祖母原打算把她送掉。我姑婆看她長得漂亮,勸我祖母留下她。稍長大,我祖母就給她纏小腳,她疼得流淚,晚上我祖父幫她放掉。如此反覆幾次,祖母就不再給她纏了。所以滿娘當時是石門鎮上唯一不纏小腳的姑娘。我媽媽也纏過小腳,後來放大了,但已太晚,所以走起路來還免不了小腳的樣子,但比外婆正規的小腳好多了。作孽的封建殘餘!
1912年12月,我大姑媽豐瀛在石門鎮創辦了“振華女子初等高等學校”,校址起初就在我家老屋惇德堂廳內,後遷至大井頭。
滿娘長大後,到杭州在女子師範似培訓班一類讀了兩年書,迴來後在這振華女校教過書。第一任校長豐瀛於1918年以32足齡之英年早逝。滿娘就繼任了振華女校第二任校長。據說我媽媽在結婚前,曾教過多年書。所以1919年嫁到石門來後,媽媽也曾在振華女校試教過。
滿娘是一個新派的女性。在1920年時就剪了雙髻,改成短發。據說她和烏鎮的徐叔藩先生結婚時,新郎按當時習俗穿了長袍馬褂於傍晚來迎親,滿娘非要新郎改穿西裝禮服不可。於是派人到崇德向我姑婆家借來換了,滿娘才肯上轎,到烏鎮已是半夜後。
滿娘的婆母封建思想嚴重,要滿娘留在家裏不工作。滿娘不耐寂寞,有時去友人茅盾孔德芷夫婦和茅盾的弟弟沈澤民處走動,他們也來看他。婆母不喜歡滿娘與人交往,也不喜歡她常迴娘家。滿娘受不了,有一次迴娘家後就不肯迴去了,提出要離婚。我祖父早在1906年就已去世,我祖母思想還算開通,她表態說:“糙米粉再搓也搓不成糯米糰子,這兩個人不可能再團圓。”當時離婚是極其稀有的事。無奈,由我爸爸約請了曹辛漢、茅盾兩位朋友,一起在嘉興曹家,與在嘉興教數學的徐叔藩姑夫談判。終於簽約離婚,曹辛漢與茅盾兩位先生就當了離婚的證人。
</br>
爸爸十分喜歡這學生,曾對人說:“接我衣缽者,唯慧和矣!”
在抗日戰爭時期,鮑先生曾追隨老師,於1939年從上海到桂林。爸爸見到他後。在3月10日的日記上寫道:
見鮑慧和,乃我流離後快事之一。此人疏財仗義,而又厚道可風。其畫之似吾筆,乃出於自然,非普通模仿皮毛之可比也。
鮑先生托爸爸找工作,爸爸介紹他去梧州中學教書。他到了那裏,但因梧州被敵機狂轟濫炸,學校已遷往離梧州百裏外的深山裏。因語言不通,交通困難,鮑先生終於沒有去。那時,在郭沫若先生的領導下,宋雲彬先生正在桂林擔任抗日宣傳工作,鮑先生便留下來作抗日宣傳畫。
1941年,鮑先生到西安工作。據說次年他畫了許多宣傳畫,發表在內地的抗日報刊上。可惜我無法去找,不然真想為鮑慧和先生出一本畫冊,他的畫風太像爸爸的畫了。
1943年爸爸曾把自己的畫寄給鮑慧和,在西安、洛陽兩地舉辦了豐鮑師生聯展。
1946年我們迴到上海時,鮑家也住在上海,我們就在他家落腳。
1949年初,鮑師母卜良玉去世,給鮑先生很大的打擊。建國後,鮑先生一時失業,爸爸便介紹他在上海正行女中教高中畢業班的語文。那時曹辛漢先生介紹爸爸在景德中學任校長,掛名而已。爸爸就請鮑先生去景德中學兼任自己的代理校長。後來還介紹他到杭州文具商店和印刷廠工作,對這位高足關懷備至。
媽媽和我姨媽關心鮑先生的生活,於1950年替他介紹了自己家鄉的一位勤儉忠厚的女子鍾玉華為繼室,他們在嘉興安家。但鮑先生在土改時被定為“地主”。(可能他的父祖有一些田產吧)這一“成分”讓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社會上倍受歧視,使他長期鬱鬱不歡。他的性情變得煩躁起來。一個人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十多年,終於死於肝癌。
爸爸去世後我與鮑先生的兒子鮑大昕取得了聯繫。在重建緣緣堂時,我經常經嘉興坐船去石門,曾去訪問鮑先生的繼室鍾玉華女士。如今交通方便,去桐鄉轉石門不必經嘉興了。但仍想念著他們母子。
豐同裕染坊
豐同裕染坊開設在老屋第一進臨河的街頭,號稱百年老店,是爸爸的祖父豐小康(約1843年出生)手裏創辦的,又說是太平天國(1851—1864)之後開張的(因為太平天國時石門鎮曾被燒光)。據爸爸《兩個?》(一問空間到何處為止,二問時間從何時開始)一文中所說:
那時我正在父親的私塾裏讀完《千字文》,有一晚,我到我們的染坊店裏去玩,看見帳桌上放著一冊帳簿,簿麵上寫著“菜字元集”這四字。我問管帳先生,這是什麽意思?他迴答我說:“這是用你所讀的《千字文》上的字來記年代的。這店是你們祖父手裏開張的。開張的那一年所用的第一冊帳簿,叫做‘天字元集’,第二年的叫做‘地字元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每年用一個字。用到今年正是‘菜重芥薑’的‘菜’字。”
爸爸再問下去,就引起自己對時間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問號。我是很喜歡這篇文章的。但話題不能扯開去。且說由帳簿上溯到那個“天”字,當在1844年開張,那時我曾祖豐小康還隻一歲。據店員章桂哥說,是1860年豐小康手裏開的,據說當時資金是1200銀洋。所以豐同裕染坊究竟是哪一年創辦的,有待進一步考證。
一般店堂裏,總有管帳先生、朝奉和學徒各一人。朝奉比學徒高級,管帳先生當然更高級。緣緣堂時期,我記得染坊店的管帳先生姓張(據說名芝珊),我們叫他張姆爸(石門話裏“姆爸”是大伯的意思)。朝奉是蓉哥哥的父親豐嘉林,我們叫他嘉林大伯的;學徒就是章桂哥。染坊店的作坊在西邊,有王阿康、夏光生兩位紹興師傅。爸爸年幼時學畫,就是從作坊裏拿的顏料。
據說這染坊店生意清淡。四鄉農民雖有自織土布送來染色,但大多要到過年結帳。所以平日進益極為有限。一向有“家養店”之稱。不過,據說我祖母對這染坊店是很關心的,連職工也不隨便迴掉。每到年末,祖母總要請店裏的人好好吃一頓。那一頓必定有雞。端出來放到桌上時雞頭向著誰,就表示要解僱誰。祖母總是把雞頭的方向對著空處。
建國後,豐同裕染坊和另外幾家合併為“石門印染小組”。
2003年,豐同裕染坊又出現在故鄉。隻是換了地點,建造在桐鄉和石門之間的公路旁;也換了主人,改由我們的親友經營了。規模大大地擴充,業務也變為專營藍印花布了。
滿娘
滿娘在我家是一個重要人物,不能不設專節介紹。
滿娘是爸爸的第三個姐姐,名豐滿,號庭芳(1891—1975)。皈依弘公後法名夢忍。據說曾名漫忍,所以在爸爸的文章裏曾以孩子的口吻稱她為“漫姑”。關於滿娘的事,大多是聽人說的,尤其媽媽有很多關於滿娘的迴憶。
據說滿娘上麵兩個都是女孩,所以生下來時我祖母原打算把她送掉。我姑婆看她長得漂亮,勸我祖母留下她。稍長大,我祖母就給她纏小腳,她疼得流淚,晚上我祖父幫她放掉。如此反覆幾次,祖母就不再給她纏了。所以滿娘當時是石門鎮上唯一不纏小腳的姑娘。我媽媽也纏過小腳,後來放大了,但已太晚,所以走起路來還免不了小腳的樣子,但比外婆正規的小腳好多了。作孽的封建殘餘!
1912年12月,我大姑媽豐瀛在石門鎮創辦了“振華女子初等高等學校”,校址起初就在我家老屋惇德堂廳內,後遷至大井頭。
滿娘長大後,到杭州在女子師範似培訓班一類讀了兩年書,迴來後在這振華女校教過書。第一任校長豐瀛於1918年以32足齡之英年早逝。滿娘就繼任了振華女校第二任校長。據說我媽媽在結婚前,曾教過多年書。所以1919年嫁到石門來後,媽媽也曾在振華女校試教過。
滿娘是一個新派的女性。在1920年時就剪了雙髻,改成短發。據說她和烏鎮的徐叔藩先生結婚時,新郎按當時習俗穿了長袍馬褂於傍晚來迎親,滿娘非要新郎改穿西裝禮服不可。於是派人到崇德向我姑婆家借來換了,滿娘才肯上轎,到烏鎮已是半夜後。
滿娘的婆母封建思想嚴重,要滿娘留在家裏不工作。滿娘不耐寂寞,有時去友人茅盾孔德芷夫婦和茅盾的弟弟沈澤民處走動,他們也來看他。婆母不喜歡滿娘與人交往,也不喜歡她常迴娘家。滿娘受不了,有一次迴娘家後就不肯迴去了,提出要離婚。我祖父早在1906年就已去世,我祖母思想還算開通,她表態說:“糙米粉再搓也搓不成糯米糰子,這兩個人不可能再團圓。”當時離婚是極其稀有的事。無奈,由我爸爸約請了曹辛漢、茅盾兩位朋友,一起在嘉興曹家,與在嘉興教數學的徐叔藩姑夫談判。終於簽約離婚,曹辛漢與茅盾兩位先生就當了離婚的證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