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行為的頑皮,我現在想起了還覺吃驚。但這種行為對於當時的我,有莫大的吸引 力,使我時時刻刻追隨他,自願地做他的從者。他用手捉住一條大蜈蚣,摘去了它的有毒的 鉤爪,而藏在衣袖裏,走到各處,隨時拿出來嚇人。我跟了他走,欣賞他的把戲。他有時偷 偷地把這條蜈蚣放在別人的瓜皮帽子上,讓它沿著那人的額骨爬下去,嚇得那人直跳起來。 有時懷著這條蜈蚣去登坑,等候鄰席的登坑者正在拉糞的時候,把蜈蚣丟在他的褲子上,使 得那人扭著褲子亂跳,累了滿身的糞。又有時當眾人麵前他偷把這條蜈蚣放在自己的額上, 假裝被咬的樣子而號淘大哭起來,使得滿座的人驚惶失措,七手八腳地為他營救。正在危急 存亡的時候,他伸起手來收拾了這條蜈蚣,忽然破涕為笑,一縷煙逃走了。後來這套戲法漸 漸做穿,有的人警告他說,若是再拿出蜈蚣來,要打頭頸拳了。於是他換出別種花頭來:他 躲在門口,等候警告打頭頸拳的人將走出門,突然大叫一聲,倒身在門檻邊的地上,亂滾亂 撞,哭著嚷著,說是踐踏了一條臂膀粗的大蛇,但蛇是已經攢進榻底下去了。走出門來的人 被他這一嚇,實在魂飛魄散;但見他的受難比他更深,也無可奈何他,隻怪自己的運氣不 好。他看見一群人蹲在岸邊釣魚,便參加進去,和蹲著的人閑談。同時偷偷地把其中相接近 的兩人的辮子梢頭結住了,自己就走開,躲到遠處去作壁上觀。被結住的兩人中若有一人起 身欲去,滑稽劇就演出來給他看了。諸如此類的惡戲,不勝枚舉。
現在迴想他這種玩耍,實在近於為虐的戲謔。但當時他熱心地創作,而熱心地欣賞的孩 子,也不止我一個。世間的嚴正的教育者,請稍稍原諒他的頑皮!我們的兒時,在私塾裏偷 偷地玩了一個摺紙手工,是要遭先生用銅筆套管在額骨上猛釘幾下,外加在至聖先師孔子之 神位麵前跪一支香的!
況且我們的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術來發明種種富有趣味的玩意,我現在想起了還 可以神往。暮春的時候,他領我到田野去偷新蠶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來做“蠶豆水 龍”。其做法,用煤頭紙火把老蠶豆莢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莢裏的兩粒豆就 從下端滑出,再將莢的頂端稍稍剪去一點,使成一個小孔。然後把豆莢放在水裏,待它裝滿 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來,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壓榨豆莢,一條細長的水帶便 從豆莢的頂端的小孔內射出。製法精巧的,射水可達一二丈之遠。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 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長約寸許,以一端塞入口中輕輕咬嚼,吹時便發喈喈之音。再摘取蠶豆 梗的下段,長約四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勻地開幾個洞,作成豆的樣子。然後把豌豆梗插入 這笛的一端,用兩手的指隨意啟閉各洞而吹奏起來,其音宛如無腔之短笛。他又教我用洋蠟 燭的油作種種的澆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鐫刻種種的印版,大類現今的木版畫。……諸如 此類的玩意,亦複不勝枚舉。
現在我對這些兒時的樂事久已緣遠了。但在說起我額上的疤的來由時,還能熱烈地迴憶 神情活躍的五哥哥和這種興致蓬勃的玩意兒。誰言我左額上的疤痕是缺陷?這是我的兒時歡 樂的佐證,我的黃金時代的遺蹟。過去的事,一切都同夢幻一般地消滅,沒有痕跡留存了。 隻有這個疤,好象是“脊杖二十,刺配軍州”時打在臉上的金印,永久地明顯地錄著過去的 事實,一說起就可使我曆曆地迴憶前塵。仿佛我是在兒童世界的本貫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 這成人社會的“遠惡軍州”來的。這無期的流刑雖然使我永無還鄉之望,但憑這臉上的金 印,還可迴溯往昔,追尋故鄉的美麗的夢啊!
返迴
憶兒時
一
我迴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第一件是養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於享樂的 人。不但良辰佳節不肯輕輕放過,就是養蠶,也每年大規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後才曉 得,祖母的養蠶並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歡喜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 規模地舉行。我所歡喜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是蠶,架著 經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裏去采葉,我與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 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後,又用一張大葉做一 隻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迴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 地鋪裏,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 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 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後,全家靜默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過了幾天要 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 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似乎以為現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 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 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後麵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 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後麵去,隻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 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 和諸姊不要吃的原故。我所樂的,隻是那時候家裏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 台、八仙椅子,都並壘起,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絲 做好後,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複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 興盡的寂寥。然而對於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在我迴憶這兒時的事,真是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姊,都像童 話裏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迴憶!隻是這劇的 題材,現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萬的生靈 的殺虐!所謂飼蠶,是養犯人;所謂繅絲,是施炮烙!原來當時這種歡樂與幸福的背景,是 生靈的虐殺!早知如此,我決計不要吃他們的桑葚,枇杷,和軟糕了。近來讀《西青散 記》,看到裏麵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安得人間也發 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複養蠶。不久父親與諸姊弟相繼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 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件迴憶,一麵使我永遠神往,一麵又使我永遠懺悔。
返迴
</br>
現在迴想他這種玩耍,實在近於為虐的戲謔。但當時他熱心地創作,而熱心地欣賞的孩 子,也不止我一個。世間的嚴正的教育者,請稍稍原諒他的頑皮!我們的兒時,在私塾裏偷 偷地玩了一個摺紙手工,是要遭先生用銅筆套管在額骨上猛釘幾下,外加在至聖先師孔子之 神位麵前跪一支香的!
況且我們的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術來發明種種富有趣味的玩意,我現在想起了還 可以神往。暮春的時候,他領我到田野去偷新蠶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來做“蠶豆水 龍”。其做法,用煤頭紙火把老蠶豆莢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莢裏的兩粒豆就 從下端滑出,再將莢的頂端稍稍剪去一點,使成一個小孔。然後把豆莢放在水裏,待它裝滿 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來,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壓榨豆莢,一條細長的水帶便 從豆莢的頂端的小孔內射出。製法精巧的,射水可達一二丈之遠。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 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長約寸許,以一端塞入口中輕輕咬嚼,吹時便發喈喈之音。再摘取蠶豆 梗的下段,長約四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勻地開幾個洞,作成豆的樣子。然後把豌豆梗插入 這笛的一端,用兩手的指隨意啟閉各洞而吹奏起來,其音宛如無腔之短笛。他又教我用洋蠟 燭的油作種種的澆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鐫刻種種的印版,大類現今的木版畫。……諸如 此類的玩意,亦複不勝枚舉。
現在我對這些兒時的樂事久已緣遠了。但在說起我額上的疤的來由時,還能熱烈地迴憶 神情活躍的五哥哥和這種興致蓬勃的玩意兒。誰言我左額上的疤痕是缺陷?這是我的兒時歡 樂的佐證,我的黃金時代的遺蹟。過去的事,一切都同夢幻一般地消滅,沒有痕跡留存了。 隻有這個疤,好象是“脊杖二十,刺配軍州”時打在臉上的金印,永久地明顯地錄著過去的 事實,一說起就可使我曆曆地迴憶前塵。仿佛我是在兒童世界的本貫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 這成人社會的“遠惡軍州”來的。這無期的流刑雖然使我永無還鄉之望,但憑這臉上的金 印,還可迴溯往昔,追尋故鄉的美麗的夢啊!
返迴
憶兒時
一
我迴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第一件是養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於享樂的 人。不但良辰佳節不肯輕輕放過,就是養蠶,也每年大規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後才曉 得,祖母的養蠶並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歡喜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 規模地舉行。我所歡喜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是蠶,架著 經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裏去采葉,我與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 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後,又用一張大葉做一 隻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迴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 地鋪裏,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 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 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後,全家靜默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過了幾天要 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 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似乎以為現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 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 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後麵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 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後麵去,隻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 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 和諸姊不要吃的原故。我所樂的,隻是那時候家裏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 台、八仙椅子,都並壘起,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絲 做好後,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複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 興盡的寂寥。然而對於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在我迴憶這兒時的事,真是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姊,都像童 話裏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迴憶!隻是這劇的 題材,現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萬的生靈 的殺虐!所謂飼蠶,是養犯人;所謂繅絲,是施炮烙!原來當時這種歡樂與幸福的背景,是 生靈的虐殺!早知如此,我決計不要吃他們的桑葚,枇杷,和軟糕了。近來讀《西青散 記》,看到裏麵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安得人間也發 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複養蠶。不久父親與諸姊弟相繼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 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件迴憶,一麵使我永遠神往,一麵又使我永遠懺悔。
返迴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