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江山猶是昔人非—李煜 作者:漢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聽罷李穆出使的奏報,當即拍桌子定案——出兵南唐。
李穆還未迴過神來,他不敢置信城府深沉的陛下,今天就這樣草率地定下了征伐南唐的決議?
殊不知,趙匡胤已經等了三年。三年,他染霜的兩鬢已彰顯他的老成;三年,他已有足夠的底氣抗衡南軍;三年,他已等到足以發兵的藉口。
自此,南北狼煙起,一水分兩峙。
究竟是誰,素手畫美人,新點了蛾眉;又究竟是誰,悴了雲鬢,染了寒霜,改了朱顏?
且看,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一、 狼煙四起
(1)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開寶七年(974年)九月,運籌帷幄的趙匡胤命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都部署,潘美為都監,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率十萬大軍征討南唐。趙匡胤出兵之際,便直指攻破南唐金陵城,他一再告誡曹彬:“破城之日,不許殺戮!”
他尤其指出:“如遇負隅頑抗,以致我軍不得已需血刃敵手的,眾將士也不能傷得李煜一門,休要加害一人。”
這是趙匡胤惜才的表現!他為了顯示自己仁義,趙匡胤還把自己的劍交給曹彬說:“副將以下,不聽命者,斬!”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是總方針,趙匡胤對於各個階段各個國家,又製定了不同的作戰計劃。
趙匡胤令潁州團練使曹翰為先鋒,自江陵率水軍和騎兵出發,力圖以快速多變方式擊潰南唐沿長江岸守軍。主力兵分兩路,分別由曹彬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指揮,前一路跟隨先鋒自蘄州順長江而下,直逼金陵;後一路則從宋都城汴梁水東門出發,沿汴水再駛入長江。兩路兵馬相約會師池州,先攻採石,後進逼金陵。
趙匡胤還授早已投降宋朝的吳越王錢為東南麵行營招撫製置使,並安排內客省使丁德裕為監軍,領兵自太湖自東向西進攻南唐,從東南麵配合南下的曹彬、潘美部隊,力求對金陵形成犄角之勢,直插南唐中心。
為了盡早抵到採石,曹彬統率兵馬行進得相當迅速,很快繞過江州,直撲池州。此時的南唐守軍卻是不知戎事已起,麵對宋軍來襲,還以為是江上的演練,更可笑的是,有人為討好宋軍,還特意奉上牛酒前去犒勞,結果是羊入虎口,死的不明不白。當南唐軍士發現大事不妙之時,等到發覺來者不善,再作掙紮抵抗,已是無謂的了。最可笑的是,南唐首戰,池州守將戈彥見勢不妙,立即棄城逃走。宋軍不戰而勝,輕取池州。曹彬攻取池州後,又馬不停蹄,一鼓作氣,繼續東進。宋軍在曹彬帶領下,勢如破竹,連克銅陵、蕪湖和當塗三座城池,後屯兵採石,待與潘美匯合,齊心協力共渡長江。
與此同時,南唐的君臣對宋朝軍隊勢如破竹、步步緊逼的攻勢卻深不以為意,他們認為長江天塹固若金湯,宋軍是不可能突破長江天險的。退一萬步講,宋軍即使勉強過長江,也會招致元氣大傷,到時候定會和南唐重修友好的,不會再勉力進攻。
等多處重要邊防失守,李煜心裏絲毫不存愧疚之念,也不思考接下來的戰略布置。早在他即位之初,當時的名士郭昭慶就特地趕往金陵,虔心進獻《經國治民論》,強調要加強對池州、採石等處的邊防多加重視,可李煜卻不以為意,在他心裏,長江天險是無人可破的。南唐的均君臣不但懦弱昏庸,還很無知愚蠢!當時宋軍在採石上日夜趕造浮橋的消息傳入金陵王宮,當時的李煜無知至極,對臣下說:“朕以為這純屬兒戲,長江天險古往今來無人可破!”
當時實際掌權的張洎也自以為是地認為,宋軍要借浮橋渡過長江,簡直是癡人說夢。他的態度和李煜一樣傲慢自大:“臣讀書無數,但有史記載以來,還聞所未聞造浮橋可渡長江之說,陛下不足慮也!”
李煜見張洎也附和自己,心裏也有了十足的把握,縱使趙匡胤再勇敢,但想要以浮橋克長江,實在是逆天而行,終究要失敗的。為了安撫宋朝,李煜立馬派胞弟江國公從鎰入宋進貢,獻上絹帛二十萬匹,白銀二十萬兩,妄圖趙匡胤退兵。
南唐的歌舞依舊昇平,霓裳羽衣曲起承轉合,宮娥美姬風姿綽約,美人盈盈眉眼俏艷,雲髻鬆鬆挽就,李煜便在這樣的聲色犬馬中,徹底地沉溺……
同樣是夜,一江之隔,另一側的趙匡胤又是一夜無眠。他也擔心著,這浮橋究竟能不能起效用,他雖演練過,可對於浪大風急、撲朔不定的採石,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呀!
大宋朝的軍士忙碌一片!拉棕纜,牽竹索,懸鐵鏈,安木板,不斷地接合,不斷地裝卸,不斷地抽離,不斷地更進……在奮戰了三個日夜之後,在熟知採石水文狀況的樊知古指導下,在爭分奪秒地進發中,大宋官軍的一片辛苦終於得到迴報,長江兩岸終於顯現了一座浮橋,宛如一條巨龍盤亙在大江之山,隨著波濤扭動身軀,身姿淩厲,氣焰囂張。
長江水流漸平漸緩,這個月夜對宋朝官兵而言,過的安詳寧靜,而汴梁的趙匡胤,聽聞奏報後,心裏也樂嗬了許多,長江之於他,再也不是“一風微吹萬舟阻”。
採石之上浮橋如一架神梯,將一批批北宋兵士、一匹匹戰馬送至對岸,直抵南唐疆土。
宋軍行軍聲聲如雷,馬蹄狂亂,震徹南唐王宮。
</br>
李穆還未迴過神來,他不敢置信城府深沉的陛下,今天就這樣草率地定下了征伐南唐的決議?
殊不知,趙匡胤已經等了三年。三年,他染霜的兩鬢已彰顯他的老成;三年,他已有足夠的底氣抗衡南軍;三年,他已等到足以發兵的藉口。
自此,南北狼煙起,一水分兩峙。
究竟是誰,素手畫美人,新點了蛾眉;又究竟是誰,悴了雲鬢,染了寒霜,改了朱顏?
且看,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一、 狼煙四起
(1)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開寶七年(974年)九月,運籌帷幄的趙匡胤命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都部署,潘美為都監,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率十萬大軍征討南唐。趙匡胤出兵之際,便直指攻破南唐金陵城,他一再告誡曹彬:“破城之日,不許殺戮!”
他尤其指出:“如遇負隅頑抗,以致我軍不得已需血刃敵手的,眾將士也不能傷得李煜一門,休要加害一人。”
這是趙匡胤惜才的表現!他為了顯示自己仁義,趙匡胤還把自己的劍交給曹彬說:“副將以下,不聽命者,斬!”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是總方針,趙匡胤對於各個階段各個國家,又製定了不同的作戰計劃。
趙匡胤令潁州團練使曹翰為先鋒,自江陵率水軍和騎兵出發,力圖以快速多變方式擊潰南唐沿長江岸守軍。主力兵分兩路,分別由曹彬和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指揮,前一路跟隨先鋒自蘄州順長江而下,直逼金陵;後一路則從宋都城汴梁水東門出發,沿汴水再駛入長江。兩路兵馬相約會師池州,先攻採石,後進逼金陵。
趙匡胤還授早已投降宋朝的吳越王錢為東南麵行營招撫製置使,並安排內客省使丁德裕為監軍,領兵自太湖自東向西進攻南唐,從東南麵配合南下的曹彬、潘美部隊,力求對金陵形成犄角之勢,直插南唐中心。
為了盡早抵到採石,曹彬統率兵馬行進得相當迅速,很快繞過江州,直撲池州。此時的南唐守軍卻是不知戎事已起,麵對宋軍來襲,還以為是江上的演練,更可笑的是,有人為討好宋軍,還特意奉上牛酒前去犒勞,結果是羊入虎口,死的不明不白。當南唐軍士發現大事不妙之時,等到發覺來者不善,再作掙紮抵抗,已是無謂的了。最可笑的是,南唐首戰,池州守將戈彥見勢不妙,立即棄城逃走。宋軍不戰而勝,輕取池州。曹彬攻取池州後,又馬不停蹄,一鼓作氣,繼續東進。宋軍在曹彬帶領下,勢如破竹,連克銅陵、蕪湖和當塗三座城池,後屯兵採石,待與潘美匯合,齊心協力共渡長江。
與此同時,南唐的君臣對宋朝軍隊勢如破竹、步步緊逼的攻勢卻深不以為意,他們認為長江天塹固若金湯,宋軍是不可能突破長江天險的。退一萬步講,宋軍即使勉強過長江,也會招致元氣大傷,到時候定會和南唐重修友好的,不會再勉力進攻。
等多處重要邊防失守,李煜心裏絲毫不存愧疚之念,也不思考接下來的戰略布置。早在他即位之初,當時的名士郭昭慶就特地趕往金陵,虔心進獻《經國治民論》,強調要加強對池州、採石等處的邊防多加重視,可李煜卻不以為意,在他心裏,長江天險是無人可破的。南唐的均君臣不但懦弱昏庸,還很無知愚蠢!當時宋軍在採石上日夜趕造浮橋的消息傳入金陵王宮,當時的李煜無知至極,對臣下說:“朕以為這純屬兒戲,長江天險古往今來無人可破!”
當時實際掌權的張洎也自以為是地認為,宋軍要借浮橋渡過長江,簡直是癡人說夢。他的態度和李煜一樣傲慢自大:“臣讀書無數,但有史記載以來,還聞所未聞造浮橋可渡長江之說,陛下不足慮也!”
李煜見張洎也附和自己,心裏也有了十足的把握,縱使趙匡胤再勇敢,但想要以浮橋克長江,實在是逆天而行,終究要失敗的。為了安撫宋朝,李煜立馬派胞弟江國公從鎰入宋進貢,獻上絹帛二十萬匹,白銀二十萬兩,妄圖趙匡胤退兵。
南唐的歌舞依舊昇平,霓裳羽衣曲起承轉合,宮娥美姬風姿綽約,美人盈盈眉眼俏艷,雲髻鬆鬆挽就,李煜便在這樣的聲色犬馬中,徹底地沉溺……
同樣是夜,一江之隔,另一側的趙匡胤又是一夜無眠。他也擔心著,這浮橋究竟能不能起效用,他雖演練過,可對於浪大風急、撲朔不定的採石,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呀!
大宋朝的軍士忙碌一片!拉棕纜,牽竹索,懸鐵鏈,安木板,不斷地接合,不斷地裝卸,不斷地抽離,不斷地更進……在奮戰了三個日夜之後,在熟知採石水文狀況的樊知古指導下,在爭分奪秒地進發中,大宋官軍的一片辛苦終於得到迴報,長江兩岸終於顯現了一座浮橋,宛如一條巨龍盤亙在大江之山,隨著波濤扭動身軀,身姿淩厲,氣焰囂張。
長江水流漸平漸緩,這個月夜對宋朝官兵而言,過的安詳寧靜,而汴梁的趙匡胤,聽聞奏報後,心裏也樂嗬了許多,長江之於他,再也不是“一風微吹萬舟阻”。
採石之上浮橋如一架神梯,將一批批北宋兵士、一匹匹戰馬送至對岸,直抵南唐疆土。
宋軍行軍聲聲如雷,馬蹄狂亂,震徹南唐王宮。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