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江山猶是昔人非—李煜 作者:漢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來承晏頗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齊。
百年相傳紋破碎,仿佛尚見蛟龍背。
電光燭天星鬥昏,雨痕倒海風雷晦。
卻憶當年清暑殿,黃門侍立才人見。
銀鉤灑落桃花箋,牙床磨拭紅絲硯。
同時書畫三萬軸,二徐小篆徐熙竹。
禦題四絕海內傳,秘府毫芒惜如玉。
君不見建隆天子開國初,曹公受詔行掃除。
王侯舊物人今得,更寫西天貝葉書。
我們再說說南唐“天下之冠”之一的澄心堂紙。在澄心堂紙出現前,當時文人官仕多用後蜀盛產的“薛濤箋”。“薛濤箋”由唐末女詩人薛濤創製得名,可分“浣花箋”和“鬆花箋”。“浣花箋”顏色素雅,而“鬆花箋”色彩斑斕,李商隱有詩讚“浣花溪紙桃花色,好好題詩掛玉鉤”。
說到澄心堂紙的流傳和推廣,李從嘉功不可沒。正是在他的治理和督令下,歙州轄境內的黟縣造紙借鑑蜀地的經驗,革新宣紙製作工藝,研製出“滑如春冰密如繭”的名紙,這種紙即大名鼎鼎的澄心堂紙!李從嘉欽定該紙為宮廷書畫用紙,並經由他命名,將這種紙定名為“澄心堂紙”!
詩人梅堯臣對澄心堂紙珍惜如命,澄心堂紙盛時他為其歌,衰時為其他。李從嘉為澄心堂紙命名時,他作詩曰:“江南老人有在者,為予嚐說江南時。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窺。”
當李從嘉投降,南唐滅亡,澄心堂紙遭此不平時,他又哀嘆,“城破猶存數千幅,致入本朝誰謂奇。漫堆閑屋任塵土,七十年來人不知。”
正是由於梅堯臣這樣執著堅韌的文人存在,才使得澄心堂紙沒有隨著南唐命運跌宕而破滅。當時歐陽修也賦詩誇張澄心堂紙:“君不見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黃埃。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誰知哉!”蘇軾詩雲:“詩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
因為有名家大儒的追捧推崇,澄心堂紙得以流傳,經久不衰。對於從嘉來說,這也是令他欣慰的。
南唐還有一寶,叫龍尾石硯,或泛稱歙硯。蘇軾大文豪寫了不少讚美龍尾硯的詩篇:
黃琮白琥天不惜,顧恐貪夫死懷璧。
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
與天作石來幾時,與人作硯初不辭。
詩成鮑謝石何與,筆落鍾王硯不知。
蘇軾晚年,曾將一方跟隨他多年的龍尾硯贈與“小東坡”,並作歌《龍尾石硯寄猶子遠》,再次表達他對龍尾硯由衷的喜愛。
皎皎穿雲月,青青出水荷。
文章工點黝,忠義老研磨。
偉節何須怒,寬饒要少和。
吾衰此無用,寄與小東坡。
歙硯細韌溫潤,光華可觸,撫之如柔膚,扣之似金聲,被喻為墨中“和氏璧”。
李從嘉對於龍尾石硯的喜歡可以說到了癡狂的地步!他封李少微為硯務官,令其繼續選龍尾石硯,製佳品,供他把玩賞閱。當時為了挖掘問題,歙硯硯石深藏溪底,開採困難,從嘉便下詔將溪水截流改道,方便採掘,以保證硯石供應。
關於他和硯山的傳說,更是將從嘉對於龍尾石硯的癡迷神化!在今天看來,還是很震驚的!
硯台硯台,即使再有錢有勢的人,也是用硯台,改不了本質。而李從嘉,他用的是硯山!
他不知以何種途徑何種方式,得到了一座世間獨有也是曆史罕見的寶石硯山。這座硯山,徑長不過咫尺,正側錯落著手指大小的三十六座奇峰,兩側丘陵起伏,中間則是高原舒緩,鑿成小池,旁有光暈閃爍,漂浮不定,宛如龍燈起舞。與其說這是一方硯台,還不如說這是一方硯山,依山傍水,鬥轉星移。李從嘉對著-這新鑿的硯山久久不語,待迴神了才知道,這以後便是他的硯山後,他給每一山峰取一個溫暖而好聽又不失典雅俊秀的名字:華蓋峰、月岩、翠巒、方壇、玉筍、上洞、下洞、龍池等多處勝境。
關於這硯山的命運,從嘉心口大寶貝命運的流轉,說來也頗有意思。從幾首詩中就可窺知大致。
南唐亡國之後,這座無價之寶的硯山,散失到江南民間,轉手多人,數易其主,先為北宋名畫家寶晉齋主人米芾所得。不久,硯山被朝廷索入禁中,藏於萬歲洞之硯閣。米芾失去硯山,異常惋惜,朝夕懷石,筆想成圖並賦詩雲:
硯山不複見,哦詩徒嘆息。
惟有玉蟾蜍,向餘頻淚滴。
北宋亡後,硯山相繼為戴覺民及族人所得。南宋宰相賈似道圖謀強取豪奪,未能如願。屢經戰亂,至元代,硯山仍為戴氏後人所藏。直到清代,還能找到硯山流傳的痕跡,詩人王士禎在朱彝尊府內曾見硯山,想起昔日米芾的詠嘆詩,不由嘆息:
南唐寶石劫灰餘,能與幽人伴著書。
青峭數峰無恙在,不須淚滴玉蟾蜍。
對硯情有獨鍾的從嘉,心血來潮詩興大發之時,也做詩歌詠過他心愛的硯台。
從嘉案側有一隻銅鑄鎏金的蟾蜍形硯滴,他極其喜歡。他望著那金光燦燦的銅蟾蜍,他鼓鼓的身子和光滑的觸感令他心神激蕩,他玩心打起,拿起刻刀便在蟾蜍四足和腹部,用篆書刻上一首《硯滴銘》: 舍月窟,伏幾。
</br>
百年相傳紋破碎,仿佛尚見蛟龍背。
電光燭天星鬥昏,雨痕倒海風雷晦。
卻憶當年清暑殿,黃門侍立才人見。
銀鉤灑落桃花箋,牙床磨拭紅絲硯。
同時書畫三萬軸,二徐小篆徐熙竹。
禦題四絕海內傳,秘府毫芒惜如玉。
君不見建隆天子開國初,曹公受詔行掃除。
王侯舊物人今得,更寫西天貝葉書。
我們再說說南唐“天下之冠”之一的澄心堂紙。在澄心堂紙出現前,當時文人官仕多用後蜀盛產的“薛濤箋”。“薛濤箋”由唐末女詩人薛濤創製得名,可分“浣花箋”和“鬆花箋”。“浣花箋”顏色素雅,而“鬆花箋”色彩斑斕,李商隱有詩讚“浣花溪紙桃花色,好好題詩掛玉鉤”。
說到澄心堂紙的流傳和推廣,李從嘉功不可沒。正是在他的治理和督令下,歙州轄境內的黟縣造紙借鑑蜀地的經驗,革新宣紙製作工藝,研製出“滑如春冰密如繭”的名紙,這種紙即大名鼎鼎的澄心堂紙!李從嘉欽定該紙為宮廷書畫用紙,並經由他命名,將這種紙定名為“澄心堂紙”!
詩人梅堯臣對澄心堂紙珍惜如命,澄心堂紙盛時他為其歌,衰時為其他。李從嘉為澄心堂紙命名時,他作詩曰:“江南老人有在者,為予嚐說江南時。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窺。”
當李從嘉投降,南唐滅亡,澄心堂紙遭此不平時,他又哀嘆,“城破猶存數千幅,致入本朝誰謂奇。漫堆閑屋任塵土,七十年來人不知。”
正是由於梅堯臣這樣執著堅韌的文人存在,才使得澄心堂紙沒有隨著南唐命運跌宕而破滅。當時歐陽修也賦詩誇張澄心堂紙:“君不見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黃埃。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誰知哉!”蘇軾詩雲:“詩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
因為有名家大儒的追捧推崇,澄心堂紙得以流傳,經久不衰。對於從嘉來說,這也是令他欣慰的。
南唐還有一寶,叫龍尾石硯,或泛稱歙硯。蘇軾大文豪寫了不少讚美龍尾硯的詩篇:
黃琮白琥天不惜,顧恐貪夫死懷璧。
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
與天作石來幾時,與人作硯初不辭。
詩成鮑謝石何與,筆落鍾王硯不知。
蘇軾晚年,曾將一方跟隨他多年的龍尾硯贈與“小東坡”,並作歌《龍尾石硯寄猶子遠》,再次表達他對龍尾硯由衷的喜愛。
皎皎穿雲月,青青出水荷。
文章工點黝,忠義老研磨。
偉節何須怒,寬饒要少和。
吾衰此無用,寄與小東坡。
歙硯細韌溫潤,光華可觸,撫之如柔膚,扣之似金聲,被喻為墨中“和氏璧”。
李從嘉對於龍尾石硯的喜歡可以說到了癡狂的地步!他封李少微為硯務官,令其繼續選龍尾石硯,製佳品,供他把玩賞閱。當時為了挖掘問題,歙硯硯石深藏溪底,開採困難,從嘉便下詔將溪水截流改道,方便採掘,以保證硯石供應。
關於他和硯山的傳說,更是將從嘉對於龍尾石硯的癡迷神化!在今天看來,還是很震驚的!
硯台硯台,即使再有錢有勢的人,也是用硯台,改不了本質。而李從嘉,他用的是硯山!
他不知以何種途徑何種方式,得到了一座世間獨有也是曆史罕見的寶石硯山。這座硯山,徑長不過咫尺,正側錯落著手指大小的三十六座奇峰,兩側丘陵起伏,中間則是高原舒緩,鑿成小池,旁有光暈閃爍,漂浮不定,宛如龍燈起舞。與其說這是一方硯台,還不如說這是一方硯山,依山傍水,鬥轉星移。李從嘉對著-這新鑿的硯山久久不語,待迴神了才知道,這以後便是他的硯山後,他給每一山峰取一個溫暖而好聽又不失典雅俊秀的名字:華蓋峰、月岩、翠巒、方壇、玉筍、上洞、下洞、龍池等多處勝境。
關於這硯山的命運,從嘉心口大寶貝命運的流轉,說來也頗有意思。從幾首詩中就可窺知大致。
南唐亡國之後,這座無價之寶的硯山,散失到江南民間,轉手多人,數易其主,先為北宋名畫家寶晉齋主人米芾所得。不久,硯山被朝廷索入禁中,藏於萬歲洞之硯閣。米芾失去硯山,異常惋惜,朝夕懷石,筆想成圖並賦詩雲:
硯山不複見,哦詩徒嘆息。
惟有玉蟾蜍,向餘頻淚滴。
北宋亡後,硯山相繼為戴覺民及族人所得。南宋宰相賈似道圖謀強取豪奪,未能如願。屢經戰亂,至元代,硯山仍為戴氏後人所藏。直到清代,還能找到硯山流傳的痕跡,詩人王士禎在朱彝尊府內曾見硯山,想起昔日米芾的詠嘆詩,不由嘆息:
南唐寶石劫灰餘,能與幽人伴著書。
青峭數峰無恙在,不須淚滴玉蟾蜍。
對硯情有獨鍾的從嘉,心血來潮詩興大發之時,也做詩歌詠過他心愛的硯台。
從嘉案側有一隻銅鑄鎏金的蟾蜍形硯滴,他極其喜歡。他望著那金光燦燦的銅蟾蜍,他鼓鼓的身子和光滑的觸感令他心神激蕩,他玩心打起,拿起刻刀便在蟾蜍四足和腹部,用篆書刻上一首《硯滴銘》: 舍月窟,伏幾。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