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研究] 《中國曆代大儒》作者:舒大剛+楊世文【完結】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基本上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本書是中國曆代大儒評傳,讀者於此可見曆代大儒的生平業績、生活風采和學術特色,也可略知中國儒學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曆史.


    前言


    至聖先師 孔子


    儒林亞聖 孟子


    周末大儒 荀子


    公羊大師 董仲舒


    古學鼻祖 劉歆


    蜀中大儒 揚雄


    博學奇儒 王充


    經學大師 鄭玄


    一代經師 王肅


    少年奇才 王弼


    三朝通儒 陸德明


    盛世鴻儒 孔穎達


    盛唐三賢 啖助·趙匡·陸淳


    衛道巨擘 韓愈


    理學先驅 李翱


    大唐文儒 柳宗元


    安樂先生 邵雍


    理學鼻祖 周敦頤


    史林宗匠 司馬光


    關學開山 張載


    宋學泰鬥 程顥·程頤


    五峰先生 胡宏


    理學大師 朱熹


    湖湘學宗 張栻


    婺學之祖 呂祖謙


    心學祖師 陸九淵


    龍川諍儒 陳亮


    水心先生 葉適


    鶴山耆儒 魏了翁


    西山先生 真德秀


    禮學師儒 吳澄


    心學大師 王守仁


    理學殿軍 劉宗周


    大清儒宗 黃宗羲


    清學開山 顧炎武


    學術偉人 王夫之


    叔世碩儒 戴震


    經學畸人 廖平


    維新主帥 康有為


    新唯識家 熊十力


    現代聖人 梁漱溟


    新理學家 馮友蘭


    新心學家 賀麟


    文化巨人 唐君毅


    --------------------------------------------------------------------------------前言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儒家文化基本上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本書是中國 曆代大儒評傳,讀者於此可見曆代大儒的生平業績、生活風采和學術特色,也可略 知中國儒學發生、發展及其演變的曆史.


    一、儒學的流變


    中國儒學,是在孔子學說基礎上不斷發展演變形成的.儒學發展史大致可分為 六個時期,即先秦儒家、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和現代新儒學.


    先秦儒家誕生於春秋末年,為孔子所創立.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又是我國第 一個職業教育家,他一生教學,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又刪訂《詩》、《書》, 修起《禮》、《樂》,贊《易》,修《春秋》,製定了儒家經典.他還精研罩思, 形成"仁義禮"一體論、仁政德治論和"君子"道德倫,為儒家學派奠定了理論基 礎.從此,作為有經典、有綱領、有徒眾的儒家學派正式問世了.孔子創立儒家, 其意義不僅僅在於一個學派的誕生,而且由於儒家講學之風的影響,促成了諸子爭 鳴的形成和百家的誕生,帶來了中國學術繁榮的第一個高潮.戰國是儒學壯大期. 此時儒家得到初步發展,成為勢力強大的一世"顯學".《史記》說:"自孔子卒 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儒林列傳》)在諸子百家竟相爭鳴的學術風氣下,儒家作為一個"遊文於六藝 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漢書·藝文誌》) 的顯赫學派,在列國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與風靡一時的墨學並為當時的兩個 "顯學".但這時儒家內部也產生了分化,韓非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有 "子張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顏氏之儒"、"仲良氏之 儒"、"樂正氏之儒"、"孟氏之儒"和"孫氏之儒".班因說:"仲尼沒而微言 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即指此而言.儒家八派的流傳宗旨多不可詳,唯子思、 孟氏、孫氏三家略可稱說.子思即孔子之孫孔亻及,孟氏即孟軻,孟子學於子思之 門人,為"思孟學派",傳孔子"仁義"之學.孫氏即荀子,遠紹子夏之緒,傳孔 子"禮樂"之學.孟、荀崛起於戰國時期,辟楊墨、攻異端,捍衛了儒學的顯學地 位,也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著名代表人物.


    兩漢儒學,趨於獨尊,也是儒學蛻變,成為禦用學術的開端.秦統一中國,儒 家以不合時宜、是古非今慘遭"坑焚"之禍,由顯學墮入低穀.漢弛挾書之禁,經 出崖壁,大儒間出,伏生、因何、轅固、韓嬰、胡毋生之倫,競相設帷執講,傳經 授學.但漢初休養生息,崇尚黃老"無為"之治,儒學不絕若縷.漢武龍興,仲舒 對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學校之官,建博士之職,儒學迎來了希望的春天, 成為指導中國政治、思想、風俗的經典學問,形成影響深遠的經學.在漢代,以儒 學造就人才,士子進身,官吏升舉,多取經明行修、儒理精深之士,於是父敦其子、 婦勸其夫,莫不以進學業儒為事,儒學史上開始了第一個輝煌燦爛的極盛時期.另 一方麵,儒學在兩漢又出現了變異和分化,漢代儒學的變異主要表現在以董仲舒為 首的經學家引陰陽五行以解儒學,西漢末盛行讖緯迷信思潮,弄出許多"非常異議 可怪之論",使這一治學風格達到極點.由儒學的異化而有經學的分化,這種分化 主要表現在西漢今文經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分野.今古文問題,最初隻以經本文字 的"今"(漢隸)"古"(戰國古文)而得名,但一經對立,互相立異,各繕營壘, 因而先從文字分歧,進而在治學風格、思想內容乃至經篇的有無殘全上,都形成不 可調和的矛盾.從經本上看,今文以齊、魯、韓三家《詩》、今文《尚書》、《儀 禮》、《禮記》、今《易》、《春秋公羊傳》、《穀梁傳》為經典;古文家以毛 《詩》、《古文尚書》、《周禮》、逸禮入古《易》、《春秋左氏傳》為經典.在 相同的經典中,古文經比今文經內容齊全,文字可靠.在思想內容上,今文家以 《王製》、《公羊傳》為依據,所講製度規模比較狹小;而古文家以《周禮》、 《左傳》為依據,製度弘大,內容豐富.從治學風格看,今文家力圖發現五經中的 "微言大義",牽強比附,甚至與讖緯迷信相結合;古文家則重視經文本義訓詁, 名物考實,以質實純正見長.今文經學盛行於西漢時期,它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自"《公羊》學"而入五經,特別善於發揮"微言大義".他又把儒學與陰 陽、五行、名、法、方術結合起來,改造成適合西漢大一統形勢和積極有為政治需 要的學術,因而獲得西漢統治者的特別賞識.也是他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 尊儒術",從而確立了儒學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古文經學以西漢末年的劉歆 開先河.漢成帝時期,劉歆校書中秘,發現大批古文經書,請求設立學官,廣其流 傳.今文博士深辟固拒,劉歆移書讓之,斥其"抱殘守缺","是末師而非往古", 於是激起今古文之爭.從此,今古學家各執一端,互相排斥,形同水火.王莽曾立 古文博士,旋因敗滅而罷休.東漢時期,朝廷雖然隻設今文博士,但治古文經學者 實繁有徒,大師輩出.賈逵、馬融、許慎、鄭玄,各領風騷.特別是鄭玄,他遍注 群經,雜糅今古,從而以兼容並蓄的姿態息歇了今古文之爭,時稱"鄭學".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曆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