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文體。不過這也不是新的發明,中國翻譯佛經裏便有這一體,即全篇
的咒語固然如此,此外經中重要語句,也時常這樣的保存原文的音譯,如《妙
法蓮華經》中《普門品》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例。奈良朝
的文學作品,便是以這種文體寫作出來的。
《古事記》三卷,據原序所說,是和銅四年(公元
711)九月開始編集,
於次年正月完成的。編集的人是安萬侶,口授的是舍人稗田阿禮,而最初審
定的乃是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所以安萬侶的工作隻是在於編寫,不過這工
作也是不可看輕的,蓋事屬初創,有許多困難的事情,《上古事記表》中說
得好,特抄原文如下:
然上古之時,言意並樸,敷文構句,於字即難,已因訓述者,詞不逮心,全以音連
者,事趣更長。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訓,或一事之內,全以訓錄,即辭理叵見以注
明,意況易解更非注。
今錄《古事記》第一節的後半,以見一斑:
次國稚如浮脂而,久羅下那州多陀用幣琉之時(琉字以上十字以音),如葦牙因萌
騰之物而,成神名,字麻誌阿斯河備比古遲神(此神名以音),次天之常立神(訓常雲登
許,訓立雲多知),此二柱神亦獨神成坐而隱身也。
書成九年之後,第四十四天皇元正女帝的養老四年(公元
72),《日本書紀》
三十捲成功,安萬侶也參與其工作,由舍人親王監修,這是一部漢文的日本
曆史,就書名看來,也可以知道這是國際性質的,但因此有這一個缺點,便
是如日本國學者所說,裏邊有的是“漢意”,至少如作為文學看,其價值不
如《古事記》的純粹了。這正如《懷風藻》盡管是象樣的漢詩,但是要看文
學上的日本詩歌,也不得不去找《萬葉集》來看,正是同一個道理。
《古事記》的內容,是由兩種材料混合編成,這便是序文裏所引天武天
皇的詔書中所說,帝紀與本辭。所謂帝紀就是記載曆代天皇的曆史,凡天皇
禦名,皇居,治天下,後妃,皇子皇女,升遐,禦壽,山陵這些事實,在大
葬的時候當作誄詞去念的。現在雖然沒有傳本,但在那時代,恐怕已經有漢
文記載存在,叫作什麽《帝王本紀》之類。至於本辭,也稱作舊辭,那是別
一種性質的東西,用現代的名稱來說,即是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這是
古代口頭流傳的文學,講述奇妙的故事,凡是諸神行事的是神話,屬於英雄
的是傳說,若是同樣故事而說的不是專屬神或人的,便是民間故事了。天武
天皇詔書裏,雖說“撰錄帝紀,討核舊辭,削偽定實,欲流後葉”,意思是
二者並重,但實際是未能達到目的,猶如把竹片接到木頭上去,完全是兩截,
沒法子融接得來。不過,這卻是正好的。《古事記》的價值,不在作為一部
史書上,它的真價乃是作為文學書看,這是一部記錄古代傳說的書,在公元
八世紀時所撰集,這個年代在亞洲各國不算很早,但在日本卻是第一部古書
了。在那麽早的時候,來敕撰一種故事書,事實是不可能的,隻能在曆史書
的幌子底下,才能生產出來,而《古事記》就真是這樣出來的。三卷中第一
卷完全是神話,所記是神代的事情,第二三卷是記人皇的事情,自神武天皇
至推古天皇,凡三十三代,除單純的帝紀以外,所有故事都是傳說的性質,
內容雖相似,但所講的主人公乃是人而不是神了。三十三代中間,僅神武天
皇等十三代,於帝紀之外,有本辭的材料,成為中下卷的內容,其他二十代
便沒有故事,隻剩枯燥無味的帝紀,而且那有木辭做裝飾的十三代,其帝紀
也是同樣的枯燥,所以《古事記》三卷的價值,完全在於舊辭,即是神話與
傳說,帝紀一部分乃是應有的枝幹,有了這枝幹才能作為掛上新衣的鉤子,
這許多傳說乃能說得有條理有係統,而不是一部雜亂無章的傳說集了。古來
有一句話,叫作“買櫝還珠”,這《古事記》裏的帝紀正是史實的珠子,但
我們覺得有興趣的,卻在那些附加的裝飾,正合得上那句買櫝還珠的古話了。
把《古事記》當作日本古典文學來看時,換句話說,就是不當它作曆史
看,卻當作一部日本古代的傳說集去看的時候,那是很有興趣的,不過要簡
單的說明,卻不是容易的事。一國的神話與傳說,有些是固有的,有些是受
別國的影響的。日本受印度、中國的影響很深,在《古事記》裏很明顯的看
得出來,如第一五七節“天之日矛”,便很有印度故事的色彩,連言語也有
關係,其自中國的為第一○六節的禦真木天皇,一六三節的聖帝之禦世,一
七四節的雁生子,都有歌功頌德的模仿痕跡,若其出於自己創造者便很不相
同了。日本傳說自有其特色,如天真,纖細,優美,但有些也有極嚴肅可怕
</br>
的咒語固然如此,此外經中重要語句,也時常這樣的保存原文的音譯,如《妙
法蓮華經》中《普門品》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一例。奈良朝
的文學作品,便是以這種文體寫作出來的。
《古事記》三卷,據原序所說,是和銅四年(公元
711)九月開始編集,
於次年正月完成的。編集的人是安萬侶,口授的是舍人稗田阿禮,而最初審
定的乃是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所以安萬侶的工作隻是在於編寫,不過這工
作也是不可看輕的,蓋事屬初創,有許多困難的事情,《上古事記表》中說
得好,特抄原文如下:
然上古之時,言意並樸,敷文構句,於字即難,已因訓述者,詞不逮心,全以音連
者,事趣更長。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訓,或一事之內,全以訓錄,即辭理叵見以注
明,意況易解更非注。
今錄《古事記》第一節的後半,以見一斑:
次國稚如浮脂而,久羅下那州多陀用幣琉之時(琉字以上十字以音),如葦牙因萌
騰之物而,成神名,字麻誌阿斯河備比古遲神(此神名以音),次天之常立神(訓常雲登
許,訓立雲多知),此二柱神亦獨神成坐而隱身也。
書成九年之後,第四十四天皇元正女帝的養老四年(公元
72),《日本書紀》
三十捲成功,安萬侶也參與其工作,由舍人親王監修,這是一部漢文的日本
曆史,就書名看來,也可以知道這是國際性質的,但因此有這一個缺點,便
是如日本國學者所說,裏邊有的是“漢意”,至少如作為文學看,其價值不
如《古事記》的純粹了。這正如《懷風藻》盡管是象樣的漢詩,但是要看文
學上的日本詩歌,也不得不去找《萬葉集》來看,正是同一個道理。
《古事記》的內容,是由兩種材料混合編成,這便是序文裏所引天武天
皇的詔書中所說,帝紀與本辭。所謂帝紀就是記載曆代天皇的曆史,凡天皇
禦名,皇居,治天下,後妃,皇子皇女,升遐,禦壽,山陵這些事實,在大
葬的時候當作誄詞去念的。現在雖然沒有傳本,但在那時代,恐怕已經有漢
文記載存在,叫作什麽《帝王本紀》之類。至於本辭,也稱作舊辭,那是別
一種性質的東西,用現代的名稱來說,即是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這是
古代口頭流傳的文學,講述奇妙的故事,凡是諸神行事的是神話,屬於英雄
的是傳說,若是同樣故事而說的不是專屬神或人的,便是民間故事了。天武
天皇詔書裏,雖說“撰錄帝紀,討核舊辭,削偽定實,欲流後葉”,意思是
二者並重,但實際是未能達到目的,猶如把竹片接到木頭上去,完全是兩截,
沒法子融接得來。不過,這卻是正好的。《古事記》的價值,不在作為一部
史書上,它的真價乃是作為文學書看,這是一部記錄古代傳說的書,在公元
八世紀時所撰集,這個年代在亞洲各國不算很早,但在日本卻是第一部古書
了。在那麽早的時候,來敕撰一種故事書,事實是不可能的,隻能在曆史書
的幌子底下,才能生產出來,而《古事記》就真是這樣出來的。三卷中第一
卷完全是神話,所記是神代的事情,第二三卷是記人皇的事情,自神武天皇
至推古天皇,凡三十三代,除單純的帝紀以外,所有故事都是傳說的性質,
內容雖相似,但所講的主人公乃是人而不是神了。三十三代中間,僅神武天
皇等十三代,於帝紀之外,有本辭的材料,成為中下卷的內容,其他二十代
便沒有故事,隻剩枯燥無味的帝紀,而且那有木辭做裝飾的十三代,其帝紀
也是同樣的枯燥,所以《古事記》三卷的價值,完全在於舊辭,即是神話與
傳說,帝紀一部分乃是應有的枝幹,有了這枝幹才能作為掛上新衣的鉤子,
這許多傳說乃能說得有條理有係統,而不是一部雜亂無章的傳說集了。古來
有一句話,叫作“買櫝還珠”,這《古事記》裏的帝紀正是史實的珠子,但
我們覺得有興趣的,卻在那些附加的裝飾,正合得上那句買櫝還珠的古話了。
把《古事記》當作日本古典文學來看時,換句話說,就是不當它作曆史
看,卻當作一部日本古代的傳說集去看的時候,那是很有興趣的,不過要簡
單的說明,卻不是容易的事。一國的神話與傳說,有些是固有的,有些是受
別國的影響的。日本受印度、中國的影響很深,在《古事記》裏很明顯的看
得出來,如第一五七節“天之日矛”,便很有印度故事的色彩,連言語也有
關係,其自中國的為第一○六節的禦真木天皇,一六三節的聖帝之禦世,一
七四節的雁生子,都有歌功頌德的模仿痕跡,若其出於自己創造者便很不相
同了。日本傳說自有其特色,如天真,纖細,優美,但有些也有極嚴肅可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