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如毛子晉題跋所說),深微幽鬱,好像有蟲在心裏蛀似的,最難為懷,
數百年後,登石橋,坐石闌上,倚天燈柱,望沈園牆北臨河的蘆荻蕭蕭,猶
為之悵然,——是的,這裏悵然二字用得正好,我們平常大約有點濫用,多
沒有那樣的切貼了。”放翁三十二歲時在沈園見其故妻,至七十五歲又有《題
沈園》二絕句,其二雲: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這種情況是很可悲的。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絕筆也本寫得好,卻不能勝於此二
首,雖然比起嶽鵬舉的《滿江紅》來自然已經好多了。
再說第二個原因是我愛讀他的遊記隨筆,即《老學庵筆記》與《入蜀記》。
據《四庫書目提要》雲筆記十卷,續二卷,《書目答問》亦如是說,注雲《津
逮》本、《學津》本。但是我不幸一直沒有能夠見到續筆記,查毛子晉所刻
的無論是《放翁全集》本或《津逮秘書》本的筆記,都隻有十卷,民間八年
上海活字本據穴硯齋鈔宋本亦無續筆,大約這隻在《四庫》裏才有,而《答
問》所注乃不可靠也。《複堂日記補編》光緒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條雲:
“閱《老學庵筆記》十卷,放翁文士多瑣語,不足為著述也,然吾師吳
和甫先生最嗜此書,蓋才識與務觀近耳。”譚複堂亦是清末之有學識者,而
此言頗偏,蓋其意似與《四庫提要》相近,必須“軼聞舊典往往足備考證”;
才是好筆記也。我的意思卻正是相反,軼聞舊典未嚐不可以記,不過那應該
是別一類,為野史的枝流,若好的隨筆乃是文章,多瑣語多獨自的意見正是
他的好處,我讀《老學庵筆記》如有所不滿足,那就是這些分子之還太少一
點耳。
筆記中有最有意義也最為人所知的一則,即關於李和兒的炒栗子的事。
文在卷二,雲:
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
錢上閣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人亦人
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
趙雲鬆著《陔餘叢考》卷三十二“京師炒栗”一則雲:“今京師炒栗最
佳,四方皆不能及。按宋人小說,汴京李和炒栗名聞四方,紹興中陳長卿及
錢愷使金,至燕山,忽有人持炒粟十枚來獻,自白曰,汴京李和兒也,揮涕
而去。蓋金破汴後流轉於燕,仍以炒栗世其業耳,然則今京師炒栗是其遺法
耶。”所雲宋人小說當然即是放翁筆記,唯誤十裹為十枚,未免少得可笑也。
郝蘭皋著《曬書堂筆錄》卷四中亦有“炒栗”一則雲:
“栗生啖之益人,而新者微覺寡味,幹取食之則味佳矣,蘇子由服栗法
亦是取其極幹者耳。然市肆皆傳炒栗法。餘幼時自塾晚歸,聞街頭喚炒栗聲,
舌本流津,買之盈袖,恣意咀嚼。其栗殊小而殼薄,中實充滿,炒用糖膏(俗
名糖稀),則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意甚快也。及來
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坐高兀子,操長柄鐵勺,頻攪之
令勻遍。其栗稍大,而炒製之法和以濡糖藉以粗沙,亦如餘幼時所見,而甜
美過之,都市炫鬻,相染成風,盤釘間稱佳味矣。偶讀《老學庵筆記》二言,
雲雲。惜其法竟不傳,放翁雖著記而不能究言其詳也。”郝君所說更有風致,
敘述炒栗子處極細膩可喜,蓋由於對名物自有興味,非他人所可及,唯與放
翁原來的感情卻不相接觸,無異於趙雲鬆也。《放翁題跋》卷三有《跋呂侍
講〈歲時雜記〉》雲:
承平無事之日,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記。自喪亂來七
十年,遺老凋落無在者,然後知此書之不可閥。呂公論著實崇寧大觀間,豈
前輩達識固已知有後日耶。然年運而往,士大夫安於江左,求新亭對泣者正
未易得,撫卷累欷。慶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澤陸遊書。讀此可知在炒栗中自
有故宮禾黍之思,後之讀者安於北朝與安於江左相同,便自然不能覺得了。
但是這種文字終不能很多,多的大都是瑣語,我也以為很有意思。卷三有一
則雲:
今人謂賤丈夫日漢子,蓋始於五胡亂華時。北齊魏愷自散騎長侍遷
青州長史,固辭,文宣帝大怒曰,何物漢子,與官不受!此其證也。承
平日有宗室名宗漢,自惡人犯其名,謂漢子曰兵士,舉官皆然。其妻供
羅漢,其子授《漢書》,宮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羅兵士,
大保請官教點兵士書。都下哄然傳以為笑。
又卷五有類似的一則雲:
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答,於是舉州皆謂燈
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
火三日。
</br>
數百年後,登石橋,坐石闌上,倚天燈柱,望沈園牆北臨河的蘆荻蕭蕭,猶
為之悵然,——是的,這裏悵然二字用得正好,我們平常大約有點濫用,多
沒有那樣的切貼了。”放翁三十二歲時在沈園見其故妻,至七十五歲又有《題
沈園》二絕句,其二雲: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這種情況是很可悲的。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絕筆也本寫得好,卻不能勝於此二
首,雖然比起嶽鵬舉的《滿江紅》來自然已經好多了。
再說第二個原因是我愛讀他的遊記隨筆,即《老學庵筆記》與《入蜀記》。
據《四庫書目提要》雲筆記十卷,續二卷,《書目答問》亦如是說,注雲《津
逮》本、《學津》本。但是我不幸一直沒有能夠見到續筆記,查毛子晉所刻
的無論是《放翁全集》本或《津逮秘書》本的筆記,都隻有十卷,民間八年
上海活字本據穴硯齋鈔宋本亦無續筆,大約這隻在《四庫》裏才有,而《答
問》所注乃不可靠也。《複堂日記補編》光緒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條雲:
“閱《老學庵筆記》十卷,放翁文士多瑣語,不足為著述也,然吾師吳
和甫先生最嗜此書,蓋才識與務觀近耳。”譚複堂亦是清末之有學識者,而
此言頗偏,蓋其意似與《四庫提要》相近,必須“軼聞舊典往往足備考證”;
才是好筆記也。我的意思卻正是相反,軼聞舊典未嚐不可以記,不過那應該
是別一類,為野史的枝流,若好的隨筆乃是文章,多瑣語多獨自的意見正是
他的好處,我讀《老學庵筆記》如有所不滿足,那就是這些分子之還太少一
點耳。
筆記中有最有意義也最為人所知的一則,即關於李和兒的炒栗子的事。
文在卷二,雲:
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
錢上閣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人亦人
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
趙雲鬆著《陔餘叢考》卷三十二“京師炒栗”一則雲:“今京師炒栗最
佳,四方皆不能及。按宋人小說,汴京李和炒栗名聞四方,紹興中陳長卿及
錢愷使金,至燕山,忽有人持炒粟十枚來獻,自白曰,汴京李和兒也,揮涕
而去。蓋金破汴後流轉於燕,仍以炒栗世其業耳,然則今京師炒栗是其遺法
耶。”所雲宋人小說當然即是放翁筆記,唯誤十裹為十枚,未免少得可笑也。
郝蘭皋著《曬書堂筆錄》卷四中亦有“炒栗”一則雲:
“栗生啖之益人,而新者微覺寡味,幹取食之則味佳矣,蘇子由服栗法
亦是取其極幹者耳。然市肆皆傳炒栗法。餘幼時自塾晚歸,聞街頭喚炒栗聲,
舌本流津,買之盈袖,恣意咀嚼。其栗殊小而殼薄,中實充滿,炒用糖膏(俗
名糖稀),則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意甚快也。及來
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坐高兀子,操長柄鐵勺,頻攪之
令勻遍。其栗稍大,而炒製之法和以濡糖藉以粗沙,亦如餘幼時所見,而甜
美過之,都市炫鬻,相染成風,盤釘間稱佳味矣。偶讀《老學庵筆記》二言,
雲雲。惜其法竟不傳,放翁雖著記而不能究言其詳也。”郝君所說更有風致,
敘述炒栗子處極細膩可喜,蓋由於對名物自有興味,非他人所可及,唯與放
翁原來的感情卻不相接觸,無異於趙雲鬆也。《放翁題跋》卷三有《跋呂侍
講〈歲時雜記〉》雲:
承平無事之日,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記。自喪亂來七
十年,遺老凋落無在者,然後知此書之不可閥。呂公論著實崇寧大觀間,豈
前輩達識固已知有後日耶。然年運而往,士大夫安於江左,求新亭對泣者正
未易得,撫卷累欷。慶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澤陸遊書。讀此可知在炒栗中自
有故宮禾黍之思,後之讀者安於北朝與安於江左相同,便自然不能覺得了。
但是這種文字終不能很多,多的大都是瑣語,我也以為很有意思。卷三有一
則雲:
今人謂賤丈夫日漢子,蓋始於五胡亂華時。北齊魏愷自散騎長侍遷
青州長史,固辭,文宣帝大怒曰,何物漢子,與官不受!此其證也。承
平日有宗室名宗漢,自惡人犯其名,謂漢子曰兵士,舉官皆然。其妻供
羅漢,其子授《漢書》,宮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羅兵士,
大保請官教點兵士書。都下哄然傳以為笑。
又卷五有類似的一則雲:
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答,於是舉州皆謂燈
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
火三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