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悲哀愁思的地方原無不可,或者這就可以說亡國之音。《詩經·國風》


    雲:


    有兔■■,雉離於羅。


    我生之初,尚無為。


    我生之後,逢此百罹。


    尚寐無吪!


    這種感情在明季的人心裏大抵是很普通罷。有些閑適的表示實際上也是


    一種憤懣,即尚寐無吪的意思。外國的隱逸多是宗教的,在大漠或深山裏積


    極地修他的勝業,中國的隱逸卻是政治的,他們在山林或在城市一樣的消極


    的度世。長沮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便說出本意來。


    不過這種情形我想還應用《樂記》裏別一句話來包括才對,即是“亂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孔穎達解亡國為將欲滅亡之國,這也不對,亡國便幹脆


    是亡了的國,明末那些文學或可稱之曰亂世之音,顧亭林傅青主陳老蓮等人


    才是亡國之音,如吳梅村臨終的詞亦是好例。


    閑話休提,說亂世也好,說亡國也好,反正這都是說明某種現象的原因,


    《樂記》雲,“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其情之所以動,則或


    由世亂政乖,或由國亡民困,故其聲亦或怨怒或哀思,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會


    忽發或怨怒或哀思之音,更不是有人忽發怨怒之音而不亂之世就亂,或忽發


    哀思之音而不亡之國會亡也。中郎的文章如其是怨以怒的,那便是亂世之音,


    因為他那時的明朝正是亂世;如其是哀以思的,那就可以算是亡國之音,因


    為明末正是亡國之際,“時當末造,非人力所能挽迴,”所可說的如此而已,


    有什麽可以“昭後世之炯戒”的地方呢?使後世無複亂世,則自無複亂世之


    音,使後世無感亡國,則自無複亡國之音,正如有飯吃飽便不麵黃肌瘦,而


    不生楊梅瘡也就不會鼻子爛落也。然而正統派多以為國亡由於亡國之音,一


    個人之沒有飯吃也正由於他的先麵黃肌瘦,或生楊梅瘡乃由於他的先沒有鼻


    子。嗚唿,熟讀經典者乃不通《禮記》之文,一奇也。中郎死將三百年,事


    隔兩朝,民國的文人乃尚欲聲討其亡國之罪,二奇也。關於此等問題,不佞


    殆隻得今天天氣哈哈哈矣。


    說到這裏,或者有人要問,足下莫非是公安派或竟陵派乎?莫非寫亡國


    之音者乎?這個疑問也問得當然,但是我慚愧不能給他一個肯定的答語。


    第一,我不是非宗教者,但實是一個無宗教者。我的新舊教育都不完全,


    我所有的除國文和三四種外國文的粗淺知識以外,隻有一點兒“生物的知


    識”,其程度隻是丘淺治郎的《生物學講話》,一點兒曆史的知識,其程度


    隻是《綱鑑易知錄》而已,此外則從藹理斯得來的一絲的性的心理,從弗來


    則得來的一毫的社會人類學,這些雞零狗碎的東西別無用處,卻盡夠妨礙我


    做某一家的忠實的信徒。對於一切東西,凡是我所能懂的,無論何種主義理


    想信仰以至迷信,我都想也大抵能領取其若幹部分,但難以全部接受,因為


    總有其一部分與我的私見相左。公安派也是如此,明季的亂世有許多情形與


    現代相似,這很使我們對於明季人有親近之感,公安派反抗正統派的複古運


    動,自然更引起我們的同感,但關係也至此為止,三百年間遲遲的思想變遷,


    也就不會使我們再去企圖複興舊廟的香火了。我佩服公安派在明末的新文學


    運動上的見識與魄力,想搜集湮沒的三袁著作來看看,我與公安派的情分便


    是如此。


    第二,我不是文學家,沒有創作,也說不上什麽音不音。假如要說,無


    論說話寫字都算是音,不單是創作,原來《樂記》的所謂音也是指音樂,那


    麽,我也無從抵賴。是的,我有時也說話也寫字,更進一步說,即不說話不


    寫字亦未始不可說是音,沉默本來也是一種態度,是或怨怒或哀思的表示。


    中國現在尚未亡國,但總是亂世罷;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如不歸依天國,心


    不旁鶩,或應會試作“賦得文治日光華”詩,手不停揮,便不免要思前想後,


    一言一動無不露出消極不祥之氣味來,何則,時非治世,在理固不能有好音,


    此查照經傳可得而斷言者也。國家之治亂興亡自當責有攸歸,茲不具論,若


    音之為亂世或亡國,則固由亂世或亡國的背景造成之,其或怨怒或哀思的被


    動的發音者應無庸議。今之人之不能不麵黃肌瘦者真是時也命也,不佞豈能


    獨免哉,不佞非公安派而不能逃亡國之音之諡者亦是時也命也。吾於是深有


    感於東北四省之同胞,四省之人民豈願亡國哉,亦並何嚐預為亡國之音,然


    而一旦竟亡,亦是時也命也。我說時與命者,言此與人民之意誌無關,與文


    學之音亦無關也。音之不祥由於亡國,而亡國則由於別事,至少決不由於音


    之祥不祥耳。人苟少少深思,正當互相嘆惋,何必多嘵嘵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