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堂兄兩口子,多年來和伯父關係惡劣,新年時,我給他們夫妻送的禮物是《千裏走單騎》的電影票。我不指望他們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隻是希望這樣一部電影,能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滌蕩。
但是,人和人的交流終是非常困難的。比方我的手下,讀了修養方麵的書,倒是不吵不嚷了,但告起狀來卻比以前更狠了;兒子當著我的麵看《讀者》,轉過身就去看魔幻世界。還有堂兄兩口子,電影看了,沒有任何反思,卻毫不領情地對我說:“你們單位也是,發這樣的電影票,還不如發兩桶油呢。”
你說,人和人真的能互相理解嗎?
就在前天,我買了張碟拉著丈夫看,是部夫妻關係片。男人因工作緊張疏於和妻子交流,終於令妻子紅杏出牆。我悄悄觀察著他的表情,希望他能像我一樣,將藝術和人生進行對比——他藉口工作忙,已經冷落我很久了。但我發現,他一點兒也沒有意識到這和自己有什麽關係,對那個男人的下場他比我還要幸災樂禍。
誰知道呢,世上就是有這麽一些人,對意味深長的藝術境界,沒有絲毫的領悟,真是可憐又可恨。
夏景:千萬不能把藝術的想像,輕易運用於人生的經驗之中。
說到藝術和人生的關係,電視上正好放著一個現成的節目,而且這個節目的主持人還有一個人無他有的絕活:讓所有來賓邊哭邊訴。
在我看,這個節目和藝術或人生都沒有什麽關係。
現在該輪到你覺得我可憐又可恨了,但按你的性格,是不會直接痛斥我的,你會給我找一本書來看,書名就叫《怎樣讓你的內心更美好》,我三下兩下、一目十行地看完了,然後打著哈欠說:“晚上吃什麽?”
這大概就是你所感慨的:人和人真的能互相理解嗎?
你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牧馬人帶著一匹馬去了水邊,可是馬一口水也不喝,因為它不渴。現在,你就帶著我們這些老馬,去讀書、去電影院,可是有什麽辦法呢,老馬們心境坦然,沒有任何想法,它們既不喝水,也不感動。
老馬和牧馬人的交流出了問題,隻是因為牧馬人的理解和老馬們的自我感覺沒有對上號而已。你對同事、對孩子、對丈夫、對堂兄的期待,沒有什麽錯,但問題出在了態度上。太過強烈的感化意味的交流,往往最後都得以失敗告終,因為在你看來,讓他們理解你,成了你的主要目的,而沒有想到其實是你在需要著他們的理解。
因為同事們吵吵嚷嚷就送給他們關於修養的書,為了讓孩子理解世界充滿愛,就讓他看《讀者》,難道你的修養,就是靠讀這些書來的?難道你對世界的理解,沒有曾來自過三毛?如果張藝謀知道你為《千裏走單騎》這樣下工夫,一定會給你一個名人無私的擁抱,還有你的丈夫,幸好沒有被他發現你在偷偷觀察他的表情,否則該輪到你有口難辯,難道丈夫工作忙就是女人出牆的藉口嗎?
這個世界上,對藝術作品的態度,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一種是為了發現自我而閱讀,另一種是為了逃避自我而閱讀。前者總是想在書中找到美好的愛情和生活的意義,而且如有可能,他們的命運最後還都相當地幸福。後者的閱讀則從不和現實發生關係,他們看恐怖活動,發射火箭,劫持飛機,安放炸藥,其中也會有綢緞般光滑皮膚的女郎,但她們的存在隻是讓男人們順手捏一捏。
欣賞口味的不同,當然會帶來對藝術作品的不同了解。如果你要知道即使一個著名的小說家,也會不贊同發現自我的閱讀的話,你一定會感到奇怪吧。納博科夫就嘲笑過那些希望從小說中獲得教益的讀者——那豈不是跟想用魚子醬充飢一樣可笑嗎?
事實是,很多創作藝術作品的人,都知道千萬不能把藝術的想像,輕易運用於人生的經驗之中。因為誰也提供不出與真實生活比例相應的舞台美術布景。我們可以喜愛藝術,信任電影裏遵循了真善美原則的審美情感,但我們可能也更知曉,樸素的人生才是生活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不管怎樣,我終是同意你的這個看法,無論話說得多麽滔滔不絕,人和人確實很難互相理解,而且從根本上,是無法徹底溝通的。也許此刻我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現狀,對此表示遺憾,閉嘴並深深認同你對牛彈琴的理論。
男人的裏外不一
初曉:我還發誓,以後要找個利索細緻的男人。
對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也關心嗎?比方男人的內褲?
不好意思,對這個問題,我還問過幾個親密的女友,也許是我矯情了。
確切說,這個男人是我的男朋友。大夫,高個兒,挺愛幹淨的,脾氣也可以,不挑食,不挑穿,前妻先背叛於他——你要知道,在再婚問題上,男方如果是受害者比較占便宜。不過這些都不重要,我們相處得還不錯,唯一讓我感覺難受的,就是他的不拘小節。
也許有人會說男人就該這個樣子,但是你要知道,我的第一次婚姻,就令我受夠了,前夫的髒襪子總是塞在鞋櫃裏,兩三個月才理一次發,家裏更是從來也不收拾,我就是忙死累死,下了班也得趕緊掃地、擦桌子。我又是個特別見不得到處亂七八糟的人,所以,離婚的時候,我還發誓,以後一定要找個利索細緻的男人。
</br>
但是,人和人的交流終是非常困難的。比方我的手下,讀了修養方麵的書,倒是不吵不嚷了,但告起狀來卻比以前更狠了;兒子當著我的麵看《讀者》,轉過身就去看魔幻世界。還有堂兄兩口子,電影看了,沒有任何反思,卻毫不領情地對我說:“你們單位也是,發這樣的電影票,還不如發兩桶油呢。”
你說,人和人真的能互相理解嗎?
就在前天,我買了張碟拉著丈夫看,是部夫妻關係片。男人因工作緊張疏於和妻子交流,終於令妻子紅杏出牆。我悄悄觀察著他的表情,希望他能像我一樣,將藝術和人生進行對比——他藉口工作忙,已經冷落我很久了。但我發現,他一點兒也沒有意識到這和自己有什麽關係,對那個男人的下場他比我還要幸災樂禍。
誰知道呢,世上就是有這麽一些人,對意味深長的藝術境界,沒有絲毫的領悟,真是可憐又可恨。
夏景:千萬不能把藝術的想像,輕易運用於人生的經驗之中。
說到藝術和人生的關係,電視上正好放著一個現成的節目,而且這個節目的主持人還有一個人無他有的絕活:讓所有來賓邊哭邊訴。
在我看,這個節目和藝術或人生都沒有什麽關係。
現在該輪到你覺得我可憐又可恨了,但按你的性格,是不會直接痛斥我的,你會給我找一本書來看,書名就叫《怎樣讓你的內心更美好》,我三下兩下、一目十行地看完了,然後打著哈欠說:“晚上吃什麽?”
這大概就是你所感慨的:人和人真的能互相理解嗎?
你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牧馬人帶著一匹馬去了水邊,可是馬一口水也不喝,因為它不渴。現在,你就帶著我們這些老馬,去讀書、去電影院,可是有什麽辦法呢,老馬們心境坦然,沒有任何想法,它們既不喝水,也不感動。
老馬和牧馬人的交流出了問題,隻是因為牧馬人的理解和老馬們的自我感覺沒有對上號而已。你對同事、對孩子、對丈夫、對堂兄的期待,沒有什麽錯,但問題出在了態度上。太過強烈的感化意味的交流,往往最後都得以失敗告終,因為在你看來,讓他們理解你,成了你的主要目的,而沒有想到其實是你在需要著他們的理解。
因為同事們吵吵嚷嚷就送給他們關於修養的書,為了讓孩子理解世界充滿愛,就讓他看《讀者》,難道你的修養,就是靠讀這些書來的?難道你對世界的理解,沒有曾來自過三毛?如果張藝謀知道你為《千裏走單騎》這樣下工夫,一定會給你一個名人無私的擁抱,還有你的丈夫,幸好沒有被他發現你在偷偷觀察他的表情,否則該輪到你有口難辯,難道丈夫工作忙就是女人出牆的藉口嗎?
這個世界上,對藝術作品的態度,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一種是為了發現自我而閱讀,另一種是為了逃避自我而閱讀。前者總是想在書中找到美好的愛情和生活的意義,而且如有可能,他們的命運最後還都相當地幸福。後者的閱讀則從不和現實發生關係,他們看恐怖活動,發射火箭,劫持飛機,安放炸藥,其中也會有綢緞般光滑皮膚的女郎,但她們的存在隻是讓男人們順手捏一捏。
欣賞口味的不同,當然會帶來對藝術作品的不同了解。如果你要知道即使一個著名的小說家,也會不贊同發現自我的閱讀的話,你一定會感到奇怪吧。納博科夫就嘲笑過那些希望從小說中獲得教益的讀者——那豈不是跟想用魚子醬充飢一樣可笑嗎?
事實是,很多創作藝術作品的人,都知道千萬不能把藝術的想像,輕易運用於人生的經驗之中。因為誰也提供不出與真實生活比例相應的舞台美術布景。我們可以喜愛藝術,信任電影裏遵循了真善美原則的審美情感,但我們可能也更知曉,樸素的人生才是生活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不管怎樣,我終是同意你的這個看法,無論話說得多麽滔滔不絕,人和人確實很難互相理解,而且從根本上,是無法徹底溝通的。也許此刻我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現狀,對此表示遺憾,閉嘴並深深認同你對牛彈琴的理論。
男人的裏外不一
初曉:我還發誓,以後要找個利索細緻的男人。
對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也關心嗎?比方男人的內褲?
不好意思,對這個問題,我還問過幾個親密的女友,也許是我矯情了。
確切說,這個男人是我的男朋友。大夫,高個兒,挺愛幹淨的,脾氣也可以,不挑食,不挑穿,前妻先背叛於他——你要知道,在再婚問題上,男方如果是受害者比較占便宜。不過這些都不重要,我們相處得還不錯,唯一讓我感覺難受的,就是他的不拘小節。
也許有人會說男人就該這個樣子,但是你要知道,我的第一次婚姻,就令我受夠了,前夫的髒襪子總是塞在鞋櫃裏,兩三個月才理一次發,家裏更是從來也不收拾,我就是忙死累死,下了班也得趕緊掃地、擦桌子。我又是個特別見不得到處亂七八糟的人,所以,離婚的時候,我還發誓,以後一定要找個利索細緻的男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