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民間素有好訴訟的習慣,百姓無論事大事小,動輒赴京告狀,還經常一件案子牽連數件,株連幾十人上百人。這不僅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還耽誤了農事。況鍾上疏奏請百姓告狀之事都由巡撫審理判處。於是,蘇州府赴京告狀的老百姓少多了,有了訴訟一般也就由況鍾審理。此外,況鍾對到府的禦史巡按肆意妄為的行為也進行了整治。此後,到蘇州府的禦史巡按,行為都有所收斂。


    況鍾雖然是書吏出身,沒有讀太多的書,但是他卻很重視修建學校,培養人才。蘇州府所屬各縣的學校大都狹窄陰暗,容納不了多少生員。宣德九年,況鍾自己籌集經費,沒有向百姓攤派任何費用,僅用半年時間,就重新選址將吳縣的儒學重建起來。新建後的儒學規模要比原來大得多,共有房間二百三十多間。朝廷重臣楊榮親自作《吳縣儒學重建記》,以示紀念。從正統初年起,況鍾又開始大規模地擴建蘇州府的儒學,曆時三年,建成後的蘇州府學很是宏偉壯觀,房間數百間。這些學校為府、縣的生員們提供了良好的讀書條件。況鍾對本府儒學的教材也親自過問。後來很有影響的明代宣德蘇州府儒學刻本《四書詳說》,就是況鍾命人刻的。況鍾對讀書人也多禮讓,從不以高官自居。他對那些家境貧困的書生慷慨資助;對那些才學優長、行為端方的青年儒生,他大力向朝廷推薦。其中有一個叫鄒亮的儒生,很有才學,向況鍾錶達了希望能被其提拔和推薦的意願。這時,況鍾收到了詆毀鄒亮的匿名信。況鍾認為寫匿名信的人是沒有真實證據的,否則他完全可以當麵對質,因而況鍾說:“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立刻寫了奏章,向朝廷推薦鄒亮。鄒亮果然是個人才,以裏巷布衣從九品的吏部司務做起,後來累官至監察禦史。況鍾慧眼識人,功不可沒。


    就在況鍾二任蘇州府期間,宣宗朱瞻基去世,英宗朱祁鎮登上皇位,年號正統。到正統四年(1439),況鍾任蘇州府知府已經九年,應任滿離蘇。況鍾在兩任蘇州府期間,實心任事,為百姓排憂解難,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大家對況鍾的政績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況鍾對此也甚感欣慰。他對蘇州府的百姓也有濃厚感情,臨行前感慨萬千,賦詩道:


    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


    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釃(shi)酒密如泉。


    又雲:


    父老牽衣話別間,空煩扶杖出重關;


    相逢知是何年事,珍重無忘稼穡艱。


    一些州縣的百姓特為況鍾建造了生祠,並把他的畫像掛在裏麵,以表達他們對況鍾的愛戴之情。


    三任蘇州府。在況鍾任滿離蘇赴京之後,蘇州府的百姓很懷念他,於是又有一萬八千多人聯名上書,請求讓況鍾連任蘇州府知府。此時,當年和況鍾一起被選中出任各地知府的八人中,鬆江府知府、常州府知府、吉安府知府都已九年任滿,因為這三人也都政績顯著,當地的百姓都要求他們連任。就這樣,況鍾和這三人一樣都繼續擔任原職。次年正月皇帝下旨,命況鍾“升按察使正三品職俸,署蘇州府事”。這是自明朝建國七十餘年來所沒有的規格和禮遇,是皇帝對況鍾卓著政績和良好操守的褒獎。蘇州府本來就是個富庶的地方,再經過況鍾多年精心治理,更是呈現出吏治清明、物阜民豐的大好局麵。況鍾三任蘇州府期間,按章辦事,將他所開拓的良好局麵保持下來。


    正統七年十二月(公曆已是1443年),況鍾卒於任上,終年六十一歲,在蘇州府知府任上長達十三年。


    ------------


    《十五貫》傳奇


    ------------


    況鍾隻是明朝無數官員中的一個正四品的蘇州知府,但是《明實錄》中有他的記載,《明史》中有他的傳記,而他的事跡更是散見於當時的各種筆記雜談。由此可見,況鍾在明代社會中是有很大影響的。至於後人對況鍾的了解,主要是受到以況鍾為題材的傳奇《十五貫》的影響。這個故事是清初戲劇家朱素臣所寫,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對姓熊的兄弟,家境貧寒,兄友蘭為船工,弟友蕙在家讀書。因鼠患,弟弟在餅中投藥滅鼠,老鼠卻將餅銜到鄰居家,又將鄰居家的金環銜來熊家。友蕙正愁無米下鍋,即用金環去換米,鄰居卻因吃餅中毒而死。衙門以金環為證,認定熊友蕙與鄰居童養媳侯三姑有姦情,故合謀殺其夫,要將二人問斬。


    熊友蘭聞訊,立刻借十五貫錢前去營救。有一屠戶尤葫蘆也借錢十五貫迴家,養女蘇戍娟問哪來的錢,尤葫蘆戲說是她的賣身錢。蘇戍娟驚懼之餘,逃出家門,偶遇熊友蘭,結伴而行。竊賊婁阿鼠潛入尤家,殺了尤葫蘆,偷走十五貫錢。案發後,問官以友蘭所帶的十五貫錢為證,斷定是熊、蘇二人殺人盜錢而私奔,也問死罪。蘇州府知府況鍾奉命監斬,臨刑四人均高唿冤枉。況鍾覺得有疑竇,臨時決定停斬。後況鍾親自勘察現場,在鼠穴中發現麵餅。又微服查訪,抓住真兇婁阿鼠。四人的冤情得以大白,均告無罪,最後還成全了兩對好姻緣。


    在這部戲裏,作者重點突出了況鍾重視調查研究、認真負責的精神,不錯殺好人,也不放過真兇,描繪了況鍾作為一個清官和一個為民伸冤的好官的高大形象。朱素臣根據清初百姓對況鍾的敬仰和愛戴之情,結合民間的一些傳說編寫了傳奇《十五貫》,並很快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那麽,曆史上的況鍾是否真的斷過十五貫這個案子呢?有的專家曾經認真考證過這個問題,主要從這兩方麵來看: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十六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豐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豐明並收藏正說明朝十六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