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研究] 《李鴻章傳》作者:張梅煊【完結】
出身望族,18歲中秀才,24歲中進士,入翰林院。從軍後,投奔曾國藩,草創淮軍。用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興辦洋務,為中國近代經濟建設的主要開創者。創辦北洋海軍,奠定中國近代海軍海防建設基礎,與洋人打交道,手段敏捷,在中國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甲武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議和列強,簽訂《辛醜條約》;成為大清國的“替罪羊”。一生求真務實,自強不息,且處於古今中外,朝野滿漢各種矛盾漩渦之中,“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第一章 風華初露英姿勃發
1.1節 廬郡望族之家
1.2節 科場翩翩一少年
1.3節 翰苑新英氣自華
第二章 詞臣典戎浪戰疆場
2.1節 幫辦團練的書生
2.2節 噫!“翰林變綠林”
2.3節 湘軍幕府新謀士
2.4節 縱是離合也關情
第三章 創辦淮軍,聲名鵲起場
3.1節 草創淮軍的一代名將
3.2節 擢升江蘇巡撫
3.3節 練兵利器與“蘇州殺降”
3.4節 “天京讓功”與剿撚主帥
3.5節 重理“天津教案”
第四章 洋務興邦經濟之道場
4.1節 興辦軍工企業
4.2節 創辦民用工業
4.3節 創建北洋海軍
4.4節 重視教育事業
第五章 大清使者外交遺恨場
5.1節 解散“常勝軍”
5.2節 “聯東抗西”美夢的破滅
5.3節 維權華工與勉護國體
5.4節 中法戰爭大清不敗而敗?
5.5節 遷移蠶池口教堂
第六章 甲午兵敗罵名如潮場
6.1節 作為中日病源的朝鮮問題
6.2節 甲午海戰前中日朝的局勢
6.3節 北洋海軍的覆滅
6.4節 《馬關條約》:畢生的恥辱
第七章 秋風萬裏宦海迷茫場
7.1節 周遊歐美八萬裏
7.2節 接受美國記者訪問
7.3節 李鴻章外交逸事
7.4節 中俄秘約:“老來失計親豺虎”
7.5節 戊戌維新:“臣實是康黨”
第八章 壯士暮年孤獨心曲場
8.1節 無盡的恥辱:《辛醜條約》
8.2節 最後的眼淚:李鴻章之死
8.3節 李鴻章的情感世界
8.4節 李鴻章書稿的編輯整理
尾聲 如何評價李鴻章?
第一章 風華初露英姿勃發
1.1節 廬郡望族之家
李鴻章,本名章銅,字漸甫,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諡文忠。1823 年 2 月 15 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出生於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鄉蘑店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
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自江右湖口遷至合肥。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有一姻親兼好友李心莊,因膝下無子,請求收養其次子慎所為嗣,迎溪慨然應允。李家世代以耕讀為業,生活較為清貧。到李鴻章高祖時,是“勤儉成家”,“有田二頃”,應該算是殷實之家了。然而,李家雖然擁有這為數並不算少的 200 畝土地,卻因世代無人做官,缺乏政治靠山,仍免不了受官府與豪紳的欺負。
李鴻章的祖父名殿華,字慶安,年輕的時候兩次鄉試落第。他見考取功名無望,也就安心在家率領子孫用心耕讀。殿華生有四子,他少年多病,或許是因為年輕時科舉失敗的教訓,他從小重視培養兒子,嚴格督促他們讀書,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殿華的四子文安,就是李鴻章的父親。後來果然有所成就。李文安“資性中下”,13 歲始得讀四書及毛詩,但他刻苦異常,先後跟隨幾位老師學習,其中包括稱名一時的廬陽書院的山長楊靜閑先生。後來,李文安屢經科場,卻每每落榜,自謂“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但是,他卻從未放棄對於科舉學業的追求,一邊苦讀一邊開館授徒。功夫不負有心人。1834 年,“雙鬢已皤,一巾方舊”的李文安,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考中舉人。四年之後,他一鼓作氣又成為戊戍進士(曾國藩與之同科及第)。李文安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記名禦史。李文安的科舉奮起,使李氏家族成為廬郡望族。
李文安有 6 個兒子,2 個女兒。李文安的夫人李氏,賦性剛毅,淑慎賢良,堪稱一位通情達理的賢妻良母。李氏一方麵支持丈夫走科舉之路,一方麵含辛茹苦,勤儉持家,堅持讓孩子們讀書。在她看來,男孩子就應該立大誌,成大業。她把無量的心血,全部傾注到了丈夫和孩子身上。後來李文安的幾個孩子都很出色,一時間風光無限,這是對她最大的安慰了。
李鴻章母親在晚年真是享受到了兒子們帶給她的福分。1874 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後的49歲生辰。這個太後老佛爺一時高興,居然下令普天同慶,並對大臣中老母在 80 歲以上者給予獎勵。此時,李母還不到 80 歲,但是慈禧考慮到李鴻章、李瀚章兄弟功勳卓著,於是特別給予恩賞。她手書“鬆筠延壽”匾額賜予李母。
李文安的 6 個兒子,名字依次叫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
李瀚章,本名章銳,號筱荃。父親稱他“性本敦篤”,“幼彌精勤”。作為長子,瀚章忠厚老實,做事嚴謹細心。自李文安在北京做官,李瀚章就擔當起家中的很多事務,頗有“長兄如父”之風。弟弟妹妹的婚嫁、走親訪友與聯絡族人這類的事情,他都做得十分認真而得體,家庭與鄰裏的關係也處理得很好。李瀚章在李鴻章赴京趕考之後,也在家鄉考了幾次,可是運氣不好,未能如願。直到1849年才被選為拔貢,不久被分配到湖南做知縣。
</br>
出身望族,18歲中秀才,24歲中進士,入翰林院。從軍後,投奔曾國藩,草創淮軍。用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興辦洋務,為中國近代經濟建設的主要開創者。創辦北洋海軍,奠定中國近代海軍海防建設基礎,與洋人打交道,手段敏捷,在中國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甲武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議和列強,簽訂《辛醜條約》;成為大清國的“替罪羊”。一生求真務實,自強不息,且處於古今中外,朝野滿漢各種矛盾漩渦之中,“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第一章 風華初露英姿勃發
1.1節 廬郡望族之家
1.2節 科場翩翩一少年
1.3節 翰苑新英氣自華
第二章 詞臣典戎浪戰疆場
2.1節 幫辦團練的書生
2.2節 噫!“翰林變綠林”
2.3節 湘軍幕府新謀士
2.4節 縱是離合也關情
第三章 創辦淮軍,聲名鵲起場
3.1節 草創淮軍的一代名將
3.2節 擢升江蘇巡撫
3.3節 練兵利器與“蘇州殺降”
3.4節 “天京讓功”與剿撚主帥
3.5節 重理“天津教案”
第四章 洋務興邦經濟之道場
4.1節 興辦軍工企業
4.2節 創辦民用工業
4.3節 創建北洋海軍
4.4節 重視教育事業
第五章 大清使者外交遺恨場
5.1節 解散“常勝軍”
5.2節 “聯東抗西”美夢的破滅
5.3節 維權華工與勉護國體
5.4節 中法戰爭大清不敗而敗?
5.5節 遷移蠶池口教堂
第六章 甲午兵敗罵名如潮場
6.1節 作為中日病源的朝鮮問題
6.2節 甲午海戰前中日朝的局勢
6.3節 北洋海軍的覆滅
6.4節 《馬關條約》:畢生的恥辱
第七章 秋風萬裏宦海迷茫場
7.1節 周遊歐美八萬裏
7.2節 接受美國記者訪問
7.3節 李鴻章外交逸事
7.4節 中俄秘約:“老來失計親豺虎”
7.5節 戊戌維新:“臣實是康黨”
第八章 壯士暮年孤獨心曲場
8.1節 無盡的恥辱:《辛醜條約》
8.2節 最後的眼淚:李鴻章之死
8.3節 李鴻章的情感世界
8.4節 李鴻章書稿的編輯整理
尾聲 如何評價李鴻章?
第一章 風華初露英姿勃發
1.1節 廬郡望族之家
李鴻章,本名章銅,字漸甫,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諡文忠。1823 年 2 月 15 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出生於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鄉蘑店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
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自江右湖口遷至合肥。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有一姻親兼好友李心莊,因膝下無子,請求收養其次子慎所為嗣,迎溪慨然應允。李家世代以耕讀為業,生活較為清貧。到李鴻章高祖時,是“勤儉成家”,“有田二頃”,應該算是殷實之家了。然而,李家雖然擁有這為數並不算少的 200 畝土地,卻因世代無人做官,缺乏政治靠山,仍免不了受官府與豪紳的欺負。
李鴻章的祖父名殿華,字慶安,年輕的時候兩次鄉試落第。他見考取功名無望,也就安心在家率領子孫用心耕讀。殿華生有四子,他少年多病,或許是因為年輕時科舉失敗的教訓,他從小重視培養兒子,嚴格督促他們讀書,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殿華的四子文安,就是李鴻章的父親。後來果然有所成就。李文安“資性中下”,13 歲始得讀四書及毛詩,但他刻苦異常,先後跟隨幾位老師學習,其中包括稱名一時的廬陽書院的山長楊靜閑先生。後來,李文安屢經科場,卻每每落榜,自謂“少年心事,強半為消磨”。但是,他卻從未放棄對於科舉學業的追求,一邊苦讀一邊開館授徒。功夫不負有心人。1834 年,“雙鬢已皤,一巾方舊”的李文安,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考中舉人。四年之後,他一鼓作氣又成為戊戍進士(曾國藩與之同科及第)。李文安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記名禦史。李文安的科舉奮起,使李氏家族成為廬郡望族。
李文安有 6 個兒子,2 個女兒。李文安的夫人李氏,賦性剛毅,淑慎賢良,堪稱一位通情達理的賢妻良母。李氏一方麵支持丈夫走科舉之路,一方麵含辛茹苦,勤儉持家,堅持讓孩子們讀書。在她看來,男孩子就應該立大誌,成大業。她把無量的心血,全部傾注到了丈夫和孩子身上。後來李文安的幾個孩子都很出色,一時間風光無限,這是對她最大的安慰了。
李鴻章母親在晚年真是享受到了兒子們帶給她的福分。1874 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後的49歲生辰。這個太後老佛爺一時高興,居然下令普天同慶,並對大臣中老母在 80 歲以上者給予獎勵。此時,李母還不到 80 歲,但是慈禧考慮到李鴻章、李瀚章兄弟功勳卓著,於是特別給予恩賞。她手書“鬆筠延壽”匾額賜予李母。
李文安的 6 個兒子,名字依次叫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
李瀚章,本名章銳,號筱荃。父親稱他“性本敦篤”,“幼彌精勤”。作為長子,瀚章忠厚老實,做事嚴謹細心。自李文安在北京做官,李瀚章就擔當起家中的很多事務,頗有“長兄如父”之風。弟弟妹妹的婚嫁、走親訪友與聯絡族人這類的事情,他都做得十分認真而得體,家庭與鄰裏的關係也處理得很好。李瀚章在李鴻章赴京趕考之後,也在家鄉考了幾次,可是運氣不好,未能如願。直到1849年才被選為拔貢,不久被分配到湖南做知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