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沒有誰是毫無傷痕地走過一生。在生命跑道上奔跑,到一個階段,我們明明累了,卻害怕退場,因為那意味著永恆的消失,而非暫時休息。所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走入死亡之前,走入生命終點之前,直視它的能力。我曾經恐懼死亡,和所有的常人一樣,我總是蓋起了被子,讓眼前一片漆黑,然後趕緊轉念。


    再過幾年我即年屆六十。我還能逃避死亡多久?對他人的死亡,我們學會依賴時間、宗教、儀式……然後漸漸放手。對自己呢?如何放手自己的人生?


    麵對死亡我曾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你想活多久?第二個問題:你希望以什麽方式死亡?


    一般人勇於麵對死亡以後的事,喪禮如何舉行、遺產怎麽分配(這是人關於死亡之事意誌力最強的事),火葬、樹葬、土葬……人們總是直接跳過對死亡的直視,隻談身後。其優點是,人即使「勇敢麵對」,也於事無補,因為死亡之神的召喚,往往突如其來。缺點是,人若沒有「猝死」,而是有意識地、長時間地慢慢死,生命等於是死亡恐懼之菌的吞噬體,活命成了詛咒。你活著,天天和死亡交戰,天天打敗它,可明日又是一場硬仗。


    於是活下來,不是愉悅地活,而是恐懼地活著,直到最後的死神降臨。它,還是贏了。


    古人過了八十在家中死亡,叫壽終正寢,家裏辦喪事綁著紅色大花,因為過往長壽太難。而隨著人類醫療的發達,現在各大醫院門診急診,充斥著八十歲以上死亡焦慮症的長者,他們把長壽的生命拿來和死亡搏鬥,悲壯且殘忍,宛如長征。


    但永遠不要忘記這一場比賽,「人」註定會被打敗。


    過了五十五歲之後,我開始練習和死亡對話。當我開始麵對真正的「一無所有」,我學會了對生命更多的寬容。我不可能帶著創傷和心結,愉悅地度過未來的日子。是的,或許童年的我曾經很孤獨,或許青春的我更破碎,但即使破碎的青春仍有殘物。如果有一天勢必「一無所有」,你看到的是自己生命中殘缺的那一塊,還是曾經擁有的一塊?


    在麵對未來的死亡時,我意外學到更多寬容過往的能力。


    我五十六歲時,大我二十歲非常注意身體健康的四阿姨,意外因車禍死亡。我五十八歲生日後幾天,大我五歲的表哥林維中,在美國西北大學附近的工作室,也意外「自然地」死亡。


    沒有誰能安排


    自己的生命,


    縱使你努力延長它,


    仍存在著太多


    意外。


    沒有誰能安排自己的生命,縱使你努力延長它,仍存在著太多意外。我的表哥是我們家族中真正的天才,和他相比,我隻是一個跑龍套的角色。他的猝死在我們的家族引起極大的震撼與悲痛,他曾經是一切「成功價值」的典範,中年之後穿上道袍,走入與眾不同的道家哲學。他仍在西北大學教授人工智慧,而且是一名非常謙遜認真指導學生的教授……但這樣的轉變及猝死,讓向來疼愛他的家族長輩們,充滿不舍。或許因為我已自三年前不斷練習和死亡對話,我第一個反應雖然也是流淚,但經過一夜思考我寫下了一段文字分享給家人,談自己對表哥離世的感悟:


    他以難以置信的天分,登上舞台;再以翩然瀟灑的修煉,走完人生。


    表哥林維中自小享有一切的掌聲,他的小提琴全省比賽第一、亞洲第一,繪畫全省第一,自小到大,台中一中永遠的狀元。


    離開心愛的音樂,他一度選擇了台大電機係,在家人期望中,完成博士學位,進入西北大學教書三十年。


    他曾經短暫地不快樂,但始終不平凡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約莫二十年前,他迷上也走入了自小就喜愛的武俠世界。幾十年在中國大陸大山各門派中拜師練功,直到前幾年,有一天他發現最好的武術,就保留於台灣:於是一個博士教授,跪拜台北陽明大學旁小巷弄的武術大師潘嶽,成為弟子。


    表哥生前說:小時候,他享有太多掌聲,理所當然,迷醉其間。其後,在道家的傳統中習得了「無」的道理。「無」和「有」,是一扇門的關係,你以為擁有的,並不真實;你認為失去的,它仍存在。生命本來自「無」中誕生,有一天也會在「無」中消失。其間的旅程,是一種「有」和「無」之間的體悟。


    這一生,我見過一些人,才得了一次榜首,就驕傲終生。是光環嗎?可能更是桎梏。我的天才表哥頂著太多「第一」的光環,但他不是俗人,一個輕功,他跳出去了。


    修煉生命,使六十三歲的他,縱使疾病纏身,氣宇仍然軒昂。不計較名利、看空成敗。他的靈魂裏沒有憤怒,沒有恐懼,沒有不平,甚至沒有失望。


    美國芝加哥時間四月二十一日晚上十一時三十分左右,他一個人在工作室中「自然地」死亡。沒有預告,沒有遺憾。


    他的前半生以無與倫比的聰明天分完成了一般人入世的價值;他的後半生則以獨特的靈魂體悟,修煉克服了人生往往無法超越的障礙。


    如俠,如仙,已逝,仍在。


    表哥林維中下葬入土當天,我再寫下了一段悼文:


    別解讀我的死亡——那是道,非名。


    別解構我的離去,我清醒時,也喜歡飛翔。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愉悅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文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文茜並收藏愉悅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