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粟裕是總帶著槍的,因為他是戰將。
聽長期在粟裕身邊工作的老同誌講,從戰爭年代始粟裕大將就養成了兩大嗜好:保存手槍和看地圖。解放以後,他還保留收藏過好幾種手槍——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有我們國家造的,也有外國友人送的。就連他送給兒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是一支打10多米遠的真的小手槍……
將軍喜歡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有一天,把將軍手裏的槍也收走了,那就說明將軍所在的國家不正常了。
這種不正常偏偏讓粟裕大將趕上了。有一天,他接到通知,要把手槍交給有關部門保管。
——我們這些打了一輩子仗的人連一支手槍也不能留了嗎?得到的迴答當然是肯定的。搞運動了,先把槍集中起來保管,等運動結束以後再還給你們。
不管別人怎麽說,粟裕是當了真的。他把自己保存的槍交出的時候,還不忘叮囑一句:“好好保管,運動結束後再還給我。”
將軍沒有了槍,卻被推上另一個更加複雜的戰場。
他麵對的敵人不是武裝到牙齒的反動派,而是另外一種更陰險、更毒辣的人。
粟裕沒有被打倒,是因為毛澤東的一句話,
也因為周恩來保他,用他……
要說清楚粟裕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就有必要說一說他為什麽沒有在運動中被打倒。
毛澤東生前說過,“文化大革命”有兩大錯誤:打倒一切和全麵內戰。而在打倒一切的情況下,粟裕卻沒有被打倒,不能說不是一個例外。
要說清楚這個例外,就要說到更遠的年代——
研究黨史軍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軍隊發生了一次反對教條主義的運動。粟裕被莫須有的罪名撤掉了總參謀長的職務。
此後,他被調到軍事科學院任副院長。這實際上是個閑職,也就是沒有了在軍事第一線的工作的權力。
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在有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隻“死老虎”了,鬥爭的鋒芒主要不是針對他了。
這時候有人想到了他。
那天他突然接到電話,說周恩來找他談話,他心裏惴惴不安。總理見到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毛主席說,粟裕有戰功!你一時還是打不倒的。”
周恩來要他到國防工辦去當軍管小組組長,支撐當時已是很困難的國防工業。接著他又擔任了國務院業務組的成員。
也正是這樣最高統帥的話才有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忍辱負重的特殊經曆。
在那段日子,有些人是要把一切老幹部都打倒的。他們能放過粟裕嗎?
在林彪、江青直接掌握的黑名單上,就列上了粟裕的名字。
在軍事科學院,有造反派扯起了“打倒葉(劍英)粟(裕)王(樹聲)”的旗幟。
在京西賓館,有人成立了他的專案組,開始查他的所謂“特嫌“的問題……
到了1967年,“中央文革”大反所謂“二月逆流”,有人在國防工辦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號,貼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標語,說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員。
這個時候,周恩來出麵了。他打電話給粟裕打了招唿,說明天我要到大會上質問他們。
第二天在國防工辦的造反派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手裏舉著毛主席語錄,厲聲質問:
“誰說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員,你站出來!”
“誰說的,你站出來!”
“誰說的,你站出來!”
周恩來連說三遍,沒有人敢站出來。粟裕這才沒有被打倒。
那個時候,國防工業係統的兩派鬥爭是很激烈的。中央文革支持一派,林彪一夥又支持另一派。兩派打得不可開交。經常弄得粟裕吃不好飯,睡不成覺。
雖說毛澤東說過話,周恩來又力保他,但粟裕也沒有能在國防工辦待多長時間。
林彪也不能容他在國防工辦,很快就讓他的親信把權力奪了過去。
這時,周恩來又找到粟裕,說:“你現在迴不了部隊,就繼續留在國務院業務組吧,我這裏很需要人。”
粟裕看看總理消瘦的身體,說:“總理呀,我努力學著做吧。但請總理替我向主席報告,一旦打起仗來,我還是要上前線。”
總理當然理解一個大將的心情,點頭答應了。
粟裕一方麵在國務院業務組工作,同時又兩度擔任中央軍委常委……
既然要在那種情況下工作,就不可避免地同林彪江青一夥發生尖銳矛盾,就要和他們的行徑作鬥爭。這種鬥爭有時候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麵對麵的爭鬥,如譚震林;另一種是避其鋒芒,暗度陳倉,如周恩來。
戰爭年代,粟裕就是以審時度勢、深思熟慮著稱的。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更加謹言慎行。每說一句話都是經過反覆思考的。這並非是他膽小怕事了,相反,這正是他的一種鬥爭藝術。
1970年的廬山會議上,在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
球轉動的壓力麵前,他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廬山這個地方,之所以出名,不僅僅是因為它風光秀麗,而是因為共和國成立以後,在這裏召開過幾次重要會議。
</br>
聽長期在粟裕身邊工作的老同誌講,從戰爭年代始粟裕大將就養成了兩大嗜好:保存手槍和看地圖。解放以後,他還保留收藏過好幾種手槍——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有我們國家造的,也有外國友人送的。就連他送給兒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是一支打10多米遠的真的小手槍……
將軍喜歡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有一天,把將軍手裏的槍也收走了,那就說明將軍所在的國家不正常了。
這種不正常偏偏讓粟裕大將趕上了。有一天,他接到通知,要把手槍交給有關部門保管。
——我們這些打了一輩子仗的人連一支手槍也不能留了嗎?得到的迴答當然是肯定的。搞運動了,先把槍集中起來保管,等運動結束以後再還給你們。
不管別人怎麽說,粟裕是當了真的。他把自己保存的槍交出的時候,還不忘叮囑一句:“好好保管,運動結束後再還給我。”
將軍沒有了槍,卻被推上另一個更加複雜的戰場。
他麵對的敵人不是武裝到牙齒的反動派,而是另外一種更陰險、更毒辣的人。
粟裕沒有被打倒,是因為毛澤東的一句話,
也因為周恩來保他,用他……
要說清楚粟裕在“文化大革命”中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就有必要說一說他為什麽沒有在運動中被打倒。
毛澤東生前說過,“文化大革命”有兩大錯誤:打倒一切和全麵內戰。而在打倒一切的情況下,粟裕卻沒有被打倒,不能說不是一個例外。
要說清楚這個例外,就要說到更遠的年代——
研究黨史軍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軍隊發生了一次反對教條主義的運動。粟裕被莫須有的罪名撤掉了總參謀長的職務。
此後,他被調到軍事科學院任副院長。這實際上是個閑職,也就是沒有了在軍事第一線的工作的權力。
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在有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隻“死老虎”了,鬥爭的鋒芒主要不是針對他了。
這時候有人想到了他。
那天他突然接到電話,說周恩來找他談話,他心裏惴惴不安。總理見到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毛主席說,粟裕有戰功!你一時還是打不倒的。”
周恩來要他到國防工辦去當軍管小組組長,支撐當時已是很困難的國防工業。接著他又擔任了國務院業務組的成員。
也正是這樣最高統帥的話才有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忍辱負重的特殊經曆。
在那段日子,有些人是要把一切老幹部都打倒的。他們能放過粟裕嗎?
在林彪、江青直接掌握的黑名單上,就列上了粟裕的名字。
在軍事科學院,有造反派扯起了“打倒葉(劍英)粟(裕)王(樹聲)”的旗幟。
在京西賓館,有人成立了他的專案組,開始查他的所謂“特嫌“的問題……
到了1967年,“中央文革”大反所謂“二月逆流”,有人在國防工辦也喊出了打倒粟裕的口號,貼出了打倒粟裕的大標語,說他是“二月逆流”的成員。
這個時候,周恩來出麵了。他打電話給粟裕打了招唿,說明天我要到大會上質問他們。
第二天在國防工辦的造反派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手裏舉著毛主席語錄,厲聲質問:
“誰說粟裕是二月逆流的成員,你站出來!”
“誰說的,你站出來!”
“誰說的,你站出來!”
周恩來連說三遍,沒有人敢站出來。粟裕這才沒有被打倒。
那個時候,國防工業係統的兩派鬥爭是很激烈的。中央文革支持一派,林彪一夥又支持另一派。兩派打得不可開交。經常弄得粟裕吃不好飯,睡不成覺。
雖說毛澤東說過話,周恩來又力保他,但粟裕也沒有能在國防工辦待多長時間。
林彪也不能容他在國防工辦,很快就讓他的親信把權力奪了過去。
這時,周恩來又找到粟裕,說:“你現在迴不了部隊,就繼續留在國務院業務組吧,我這裏很需要人。”
粟裕看看總理消瘦的身體,說:“總理呀,我努力學著做吧。但請總理替我向主席報告,一旦打起仗來,我還是要上前線。”
總理當然理解一個大將的心情,點頭答應了。
粟裕一方麵在國務院業務組工作,同時又兩度擔任中央軍委常委……
既然要在那種情況下工作,就不可避免地同林彪江青一夥發生尖銳矛盾,就要和他們的行徑作鬥爭。這種鬥爭有時候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麵對麵的爭鬥,如譚震林;另一種是避其鋒芒,暗度陳倉,如周恩來。
戰爭年代,粟裕就是以審時度勢、深思熟慮著稱的。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更加謹言慎行。每說一句話都是經過反覆思考的。這並非是他膽小怕事了,相反,這正是他的一種鬥爭藝術。
1970年的廬山會議上,在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
球轉動的壓力麵前,他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廬山這個地方,之所以出名,不僅僅是因為它風光秀麗,而是因為共和國成立以後,在這裏召開過幾次重要會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