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浩劫。
老百姓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大災難。
筆者認為,“文化大革命”是一個大舞台,各色人等,三教九流,都在這個舞台上扮演了生末淨旦醜。“文化大革命”這個舞台,使人性中的偉大與卑微,善良與醜惡暴露得淋漓盡致。
當江青等人從首都工人體育場的主席台上走下來的時候,這段插曲的序幕便開始了。
與會者中間,有那麽一位參加革命年頭不少的先生,我們隱其姓名,叫他為h君。聽完江青的講話,他的眼睛亮了一下。迴到駐地,趕緊鋪開紙張,給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寫信。
信中說,聽了中央首長的講話,他“心情十分激動”,革命的警惕性空前提高,認識到這場鬥爭的利害關係,表示“永遠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誓死捍衛毛澤東思想”。
除了表示他的耿耿忠心,這封信的中心意思是:他在天津某局工作時,領導了當時的肅反工作。在整理敵偽檔案時,發現過一封國民黨特務的信。信中明確寫著,到解放區之後,遇到什麽事情,可以去找譚震林雲雲。
h君為了證實他的說法的可靠性,聲稱天津市某局的領導同誌陸××、溫××知道此事。
請注意這封信的發出日期:1968年3月28日。江青在工人體育場發表講話,誣陷譚震林是叛徒的時間是1968年3月27日下午。
按照信的字數和寫信時認真程度,h君沒有四五個小時的時間是寫不好抄不清的。也就是說,聽完報告就寫信,寫完後立即發出去的。——這倒是真有點時代特色,“執行指示不過夜”嘛!
h君寫這封信的動機,我們無從考察。有一條可以肯定:他的神誌是清醒的。一個神誌清醒的人,一個受共產黨培養教育多年的老同誌,如果不是出於某種壓力,而主動寫這樣一封信,就給我們許多思索的空間。
也許他的確看到過這樣一封國民黨特務的信,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不便說出來,現在上頭揭出譚是“叛徒”,他才正式給中央寫材料。
也許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封信等於誣陷譚震林是“內奸”,比“叛徒”更進了一步。
也許他記錯了名字,把本來不是譚震林的事,記在了譚震林的頭上。
也許是同名同姓的人,根本不是這個譚震林。
但願他不是落井下石,想借揭發譚老闆給自己撈點什麽好處。但更願他不是虛構這樣一個情節,來向別人表示什麽……
不管他的動機如何,他連夜寫出來的白紙黑字是客觀存在的。不管後來h君怎樣解釋,這個存在是客觀的。
戲劇性的事情在後頭。
這封事關重大的信,很快轉到了首腦機關,並受到了特殊的重視。
這封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江青的案頭。她讀完這封信,其神態不得而知。隻是從桌上摸了支鉛筆,立即批給中央辦公廳的負責同誌,要他“核實並報”。
這封信被列為機要件,送到了中央辦公廳負責同誌手中。
第二天,有江青批示的信轉到了公安部負責同誌的辦公室。
公安部行動起來。十幾個人像梳頭過篦子一樣,把肅反時敵偽檔案篦了一遍,沒有查到h君提到的那封信。
公安部立即給江青等人寫了報告。同時,又派車派人,到天津去找h君信中提到的陸××和溫××。
公安部出麵搞調查,既增加了緊張氣氛,又增添了神秘色彩。這兩位被找來的時候,心中不免要打打小鼓,當他們聽身著警服的人說明來意後,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
“我不記得有這樣的事。”陸××終於開口了。
溫××也說:“沒有一點印象。”
“和你們同時工作的h記得清清楚楚,你們怎麽能沒有印象?”
“沒有就是沒有嘛!”
“這是件大事情,希望你們能夠實事求是,不說假話。”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公安部的人看談下去也不會有什麽結果,就讓他們迴去想一想。
他們“想”了一個多月,還是沒有任何印象。等到穿警服的人再來找他們,他們說,h有印象,你們去找他,我們反正沒有處理過這件事。公安部的人(此時已成立了譚震林專案組,應該是專案組的人)說:“既然這樣,你們寫一份證明材料來。”
他們說:“馬上就寫吧。”
陸××揮筆寫下的證明是:
我沒有聽說過工廠向局黨委報送清理敵偽檔案材料有譚震林的敵偽檔案。我也沒有看到過有譚震林的敵偽檔案,也沒有處理過這樣的問題。
溫同誌的證明材料如下:
在肅反期間,沒有從敵偽檔案中,發現有譚震林的材料的印象,也沒有見過這種材料,更沒有處理過這種重要材料。以上是我一個多月來反覆迴憶的結果。
他們不僅簽上了自己的姓名,而且蓋上了印章或手印,以示他們對此事負責。
這樣的結果當然不能使江青滿意。來調查的人為慎重起見,要陸××和溫××提供當時接觸過敵偽檔案的人員。這兩位同誌很坦蕩地介紹了所有與肅反有關的同誌。
</br>
老百姓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大災難。
筆者認為,“文化大革命”是一個大舞台,各色人等,三教九流,都在這個舞台上扮演了生末淨旦醜。“文化大革命”這個舞台,使人性中的偉大與卑微,善良與醜惡暴露得淋漓盡致。
當江青等人從首都工人體育場的主席台上走下來的時候,這段插曲的序幕便開始了。
與會者中間,有那麽一位參加革命年頭不少的先生,我們隱其姓名,叫他為h君。聽完江青的講話,他的眼睛亮了一下。迴到駐地,趕緊鋪開紙張,給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寫信。
信中說,聽了中央首長的講話,他“心情十分激動”,革命的警惕性空前提高,認識到這場鬥爭的利害關係,表示“永遠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誓死捍衛毛澤東思想”。
除了表示他的耿耿忠心,這封信的中心意思是:他在天津某局工作時,領導了當時的肅反工作。在整理敵偽檔案時,發現過一封國民黨特務的信。信中明確寫著,到解放區之後,遇到什麽事情,可以去找譚震林雲雲。
h君為了證實他的說法的可靠性,聲稱天津市某局的領導同誌陸××、溫××知道此事。
請注意這封信的發出日期:1968年3月28日。江青在工人體育場發表講話,誣陷譚震林是叛徒的時間是1968年3月27日下午。
按照信的字數和寫信時認真程度,h君沒有四五個小時的時間是寫不好抄不清的。也就是說,聽完報告就寫信,寫完後立即發出去的。——這倒是真有點時代特色,“執行指示不過夜”嘛!
h君寫這封信的動機,我們無從考察。有一條可以肯定:他的神誌是清醒的。一個神誌清醒的人,一個受共產黨培養教育多年的老同誌,如果不是出於某種壓力,而主動寫這樣一封信,就給我們許多思索的空間。
也許他的確看到過這樣一封國民黨特務的信,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不便說出來,現在上頭揭出譚是“叛徒”,他才正式給中央寫材料。
也許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封信等於誣陷譚震林是“內奸”,比“叛徒”更進了一步。
也許他記錯了名字,把本來不是譚震林的事,記在了譚震林的頭上。
也許是同名同姓的人,根本不是這個譚震林。
但願他不是落井下石,想借揭發譚老闆給自己撈點什麽好處。但更願他不是虛構這樣一個情節,來向別人表示什麽……
不管他的動機如何,他連夜寫出來的白紙黑字是客觀存在的。不管後來h君怎樣解釋,這個存在是客觀的。
戲劇性的事情在後頭。
這封事關重大的信,很快轉到了首腦機關,並受到了特殊的重視。
這封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江青的案頭。她讀完這封信,其神態不得而知。隻是從桌上摸了支鉛筆,立即批給中央辦公廳的負責同誌,要他“核實並報”。
這封信被列為機要件,送到了中央辦公廳負責同誌手中。
第二天,有江青批示的信轉到了公安部負責同誌的辦公室。
公安部行動起來。十幾個人像梳頭過篦子一樣,把肅反時敵偽檔案篦了一遍,沒有查到h君提到的那封信。
公安部立即給江青等人寫了報告。同時,又派車派人,到天津去找h君信中提到的陸××和溫××。
公安部出麵搞調查,既增加了緊張氣氛,又增添了神秘色彩。這兩位被找來的時候,心中不免要打打小鼓,當他們聽身著警服的人說明來意後,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
“我不記得有這樣的事。”陸××終於開口了。
溫××也說:“沒有一點印象。”
“和你們同時工作的h記得清清楚楚,你們怎麽能沒有印象?”
“沒有就是沒有嘛!”
“這是件大事情,希望你們能夠實事求是,不說假話。”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公安部的人看談下去也不會有什麽結果,就讓他們迴去想一想。
他們“想”了一個多月,還是沒有任何印象。等到穿警服的人再來找他們,他們說,h有印象,你們去找他,我們反正沒有處理過這件事。公安部的人(此時已成立了譚震林專案組,應該是專案組的人)說:“既然這樣,你們寫一份證明材料來。”
他們說:“馬上就寫吧。”
陸××揮筆寫下的證明是:
我沒有聽說過工廠向局黨委報送清理敵偽檔案材料有譚震林的敵偽檔案。我也沒有看到過有譚震林的敵偽檔案,也沒有處理過這樣的問題。
溫同誌的證明材料如下:
在肅反期間,沒有從敵偽檔案中,發現有譚震林的材料的印象,也沒有見過這種材料,更沒有處理過這種重要材料。以上是我一個多月來反覆迴憶的結果。
他們不僅簽上了自己的姓名,而且蓋上了印章或手印,以示他們對此事負責。
這樣的結果當然不能使江青滿意。來調查的人為慎重起見,要陸××和溫××提供當時接觸過敵偽檔案的人員。這兩位同誌很坦蕩地介紹了所有與肅反有關的同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