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找林×××反映情況,爭取他的支持。”
……譚震林的這些話,得到了老同誌的贊同。他們的感受和認識是一致的。這為他們在懷仁堂的抗爭,作了準備。因此,李富春的家,被誣為“二月逆流的黑據點”。
緊接著,發生了漁輪停港的事件,使譚震林和“中央文革”的鬥爭表麵化了。漁輪停港,是因為“文化大革命”運動的興起,各漁場都搞起了“四大”,在公海上捕魚的船隊也要如法炮製。水產部的同誌深知,一旦在公海上搞起“四大”,後果實難預料。每條船上都有槍枝彈藥,如果打起派仗,出了亂子,那將是國際影響。但是,誰也不敢作出漁輪上不搞“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問題擺在了譚震林的麵前,他和有關方麵的領導同誌研究,決定用水產部的名義給各漁業公司發電報。命令出海歸來的船隊,停港一周,集中時間搞運動,然後再出海。他請示了總理,總理也明確表示:船上的槍枝彈藥,應該全部移交給海軍;可以暫停港一周搞運動;還是要堅持抓革命、促生產。
就這樣一件事,在當時,搞得很熱鬧。造反派反覆追問,此決定是誰作出的。有關工作人員說,是經周總理、“中央文革”同意的。他們問“中央文革”,“中央文革”的人說不知道。於是,他們就貼出大字報,說“譚震林破壞漁業生產,罪責難逃”!
譚震林本來是反對全國動亂,要抓緊生產的,反被別人扣上一頂破壞生產的帽子,他很是惱火,給江青、陳伯達寫了一封信,痛斥他們對自己的汙衊。
恰巧,陳伯達打電話來,責問此事:“這樣大的事情,你為什麽不同中央文革商量?致使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造成很大的損失。”
譚老闆一聽就火了:“你陳伯達是幹什麽的?管這麽寬!這樣的事,我們完全有權決定,並不是什麽事都必須經過中央文革!”
陳伯達說:“現在正在搞運動,你應該知道你們的決定是錯誤的,實際上破壞了抓革命、促生產!”
“誰破壞了抓革命、促生產?不就是那麽幾噸魚嗎?有什麽了不起?你們跟造反派怎麽講的?你們是什麽態度?”
譚震林的嗓門很大,震得電話嗡嗡直響。
陳伯達本想責問譚震林,沒想到碰了個硬釘子。
兩人吵了半個多小時,不歡而散。
掛了電話,譚震林還在氣唿唿地罵這位“馬列主義理論家”狗屁不通!
……
“二月逆流”的發生,有複雜的政治背景,也有許多偶然因素。“漁輪停港”的事件,是偶然而又必然發生的衝突之一。有了前麵的懷疑不滿,才會有這件事的正麵衝突。有了這次正麵衝突,才會有2月16日的“大鬧懷仁堂”。這又是一種必然。
譚老闆個子小卻脾氣大,這是戰爭年代大多數人都公認的。
譚震林之所以大鬧懷仁堂,除了當時大的背景和他的覺悟以外,還有一條,就是和他的脾氣有關——
說起他的脾氣,人們對他的評價就大不相同了。原江蘇省省長惠浴宇曾對筆者說:“老闆的脾氣,發起來你可是吃不消。不過,沒有脾氣的領導者也難說是好的領導者。”陳毅元帥在一次會議上曾經說過:“譚老闆朝你發脾氣,你可能受不了。可是一轉身呢,他又在說你的好處了……”這大概就是指譚老闆批評人時,叫被批評者下不了台、無地自容、難以忍受。但過後他不記帳,從不背後給人小鞋穿。
筆者以為,一個人發脾氣前後,正是他的個性表現最充分的時候。譚老闆在第二次打漣水前後是大發了脾氣的,許多人都記得他那次發脾氣時的情景。
事情發生在1946年的秋天。
那時,蔣介石還是很猖狂的。他認為他手裏有軍事優勢,又有美國大老闆的支持,悍然發動內戰,向我各解放區大舉進攻。在華中,他集中了包括所謂“王牌”74師在內的大批軍隊,兩次進攻漣水。
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在粟裕司令員的親自指揮下,經過十幾個晝夜的激戰,共殲敵9000餘人,取得了解放戰爭初期我華中自衛戰北線的第一個大勝仗。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是在譚震林等同誌的組織指揮下進行的。曆時兩個星期,共殲敵4000餘人,並主動撤出了戰鬥。
由於漣水城位於淤黃河、鹽河之間,淤黃河自西南至城南,折向東南,成一河套,經芨菱向東北而去。鹽河亦由西南與淤黃河平行至城西大關繞至城北向東北流去,因此,兩次漣水保衛戰都與這兩條河有關。人們的記憶,也離不開這兩條河。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戰鬥激烈,許多老同誌迴憶起來都說:“那場仗打得很兇很兇的呀!”
後來成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曾任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當時他擔任民力動員指揮部的主任。那天下午,他正在漣水的河邊指揮架橋——供部隊使用的浮橋已經被炮火炸斷,等著過河的隊伍堵在河岸上,人們急得團團轉。項南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們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牛車、門板、柴草、麻繩搭起的浮橋還沒有接上,而等待過河的人卻越來越多。
</br>
……譚震林的這些話,得到了老同誌的贊同。他們的感受和認識是一致的。這為他們在懷仁堂的抗爭,作了準備。因此,李富春的家,被誣為“二月逆流的黑據點”。
緊接著,發生了漁輪停港的事件,使譚震林和“中央文革”的鬥爭表麵化了。漁輪停港,是因為“文化大革命”運動的興起,各漁場都搞起了“四大”,在公海上捕魚的船隊也要如法炮製。水產部的同誌深知,一旦在公海上搞起“四大”,後果實難預料。每條船上都有槍枝彈藥,如果打起派仗,出了亂子,那將是國際影響。但是,誰也不敢作出漁輪上不搞“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問題擺在了譚震林的麵前,他和有關方麵的領導同誌研究,決定用水產部的名義給各漁業公司發電報。命令出海歸來的船隊,停港一周,集中時間搞運動,然後再出海。他請示了總理,總理也明確表示:船上的槍枝彈藥,應該全部移交給海軍;可以暫停港一周搞運動;還是要堅持抓革命、促生產。
就這樣一件事,在當時,搞得很熱鬧。造反派反覆追問,此決定是誰作出的。有關工作人員說,是經周總理、“中央文革”同意的。他們問“中央文革”,“中央文革”的人說不知道。於是,他們就貼出大字報,說“譚震林破壞漁業生產,罪責難逃”!
譚震林本來是反對全國動亂,要抓緊生產的,反被別人扣上一頂破壞生產的帽子,他很是惱火,給江青、陳伯達寫了一封信,痛斥他們對自己的汙衊。
恰巧,陳伯達打電話來,責問此事:“這樣大的事情,你為什麽不同中央文革商量?致使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造成很大的損失。”
譚老闆一聽就火了:“你陳伯達是幹什麽的?管這麽寬!這樣的事,我們完全有權決定,並不是什麽事都必須經過中央文革!”
陳伯達說:“現在正在搞運動,你應該知道你們的決定是錯誤的,實際上破壞了抓革命、促生產!”
“誰破壞了抓革命、促生產?不就是那麽幾噸魚嗎?有什麽了不起?你們跟造反派怎麽講的?你們是什麽態度?”
譚震林的嗓門很大,震得電話嗡嗡直響。
陳伯達本想責問譚震林,沒想到碰了個硬釘子。
兩人吵了半個多小時,不歡而散。
掛了電話,譚震林還在氣唿唿地罵這位“馬列主義理論家”狗屁不通!
……
“二月逆流”的發生,有複雜的政治背景,也有許多偶然因素。“漁輪停港”的事件,是偶然而又必然發生的衝突之一。有了前麵的懷疑不滿,才會有這件事的正麵衝突。有了這次正麵衝突,才會有2月16日的“大鬧懷仁堂”。這又是一種必然。
譚老闆個子小卻脾氣大,這是戰爭年代大多數人都公認的。
譚震林之所以大鬧懷仁堂,除了當時大的背景和他的覺悟以外,還有一條,就是和他的脾氣有關——
說起他的脾氣,人們對他的評價就大不相同了。原江蘇省省長惠浴宇曾對筆者說:“老闆的脾氣,發起來你可是吃不消。不過,沒有脾氣的領導者也難說是好的領導者。”陳毅元帥在一次會議上曾經說過:“譚老闆朝你發脾氣,你可能受不了。可是一轉身呢,他又在說你的好處了……”這大概就是指譚老闆批評人時,叫被批評者下不了台、無地自容、難以忍受。但過後他不記帳,從不背後給人小鞋穿。
筆者以為,一個人發脾氣前後,正是他的個性表現最充分的時候。譚老闆在第二次打漣水前後是大發了脾氣的,許多人都記得他那次發脾氣時的情景。
事情發生在1946年的秋天。
那時,蔣介石還是很猖狂的。他認為他手裏有軍事優勢,又有美國大老闆的支持,悍然發動內戰,向我各解放區大舉進攻。在華中,他集中了包括所謂“王牌”74師在內的大批軍隊,兩次進攻漣水。
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在粟裕司令員的親自指揮下,經過十幾個晝夜的激戰,共殲敵9000餘人,取得了解放戰爭初期我華中自衛戰北線的第一個大勝仗。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是在譚震林等同誌的組織指揮下進行的。曆時兩個星期,共殲敵4000餘人,並主動撤出了戰鬥。
由於漣水城位於淤黃河、鹽河之間,淤黃河自西南至城南,折向東南,成一河套,經芨菱向東北而去。鹽河亦由西南與淤黃河平行至城西大關繞至城北向東北流去,因此,兩次漣水保衛戰都與這兩條河有關。人們的記憶,也離不開這兩條河。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戰鬥激烈,許多老同誌迴憶起來都說:“那場仗打得很兇很兇的呀!”
後來成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曾任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當時他擔任民力動員指揮部的主任。那天下午,他正在漣水的河邊指揮架橋——供部隊使用的浮橋已經被炮火炸斷,等著過河的隊伍堵在河岸上,人們急得團團轉。項南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們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牛車、門板、柴草、麻繩搭起的浮橋還沒有接上,而等待過河的人卻越來越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