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們悲痛地連連點頭。老帥的遺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他還對家人、對專家、對醫護人員和多年在身邊工作的同誌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聶榮臻元帥說“遺言”時,雖然精力不夠,有些氣喘,時斷時續地談,但政治家的氣概、偉大的胸懷溢於言表。在場的家人和秘書都哭了,而老人家卻勸大家不要悲傷難過,這是自然規律,遲早總有這一天!
5月14日,是聶榮臻元帥一生中最後的一天。這天,他和往常一樣,很早就醒來。他用慈祥的眼睛和醫護人員交流,他用低微清晰的語音同人們談話。
上午,他照例聽秘書讀報。先讀了《人民日報》的新聞,又讀了《參考消息》上的國際新聞。
聽到報上有消息說,前幾天一場喜雨,使北方的幹旱有明顯的緩解,小麥長勢喜人。聶榮臻元帥很高興,說:“這就好了。”
就在這天,聶榮臻元帥的家鄉四川省江津縣來人,在北京開會,他們請在京的江津的同誌對家鄉如何進一步改革開放,跟上全國發展的大好形勢,提出意見和建議,聶帥的女兒聶力也參加了會。聶力迴到家就來到老人的床邊,老人忙問:“會開完了?”
“開完了。人們提了不少好的建議。”
“是要改革,要開放,要不江津就不能發展。”
聶力告訴父親,江津的同誌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正在設法縮小這些差距。
“是嘛,我們江津有一種特產——米花糖。糖是不錯,可是我們的包裝上不去,三四十年一貫製。日本人就比較注意包裝、裝潢。要打出去,就要有所改進。”
聶榮臻元帥說這些話的時候情緒很高。
聶力說:“他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說到養育他的故鄉,聶榮臻元帥和許多老人一樣,總有一種深厚的眷戀之情。
晚上,兩位秘書照例要到他的床前看看,老帥一見麵就問:
“軍事文選的編輯、出版工作進展得怎麽樣了?”
秘書迴答說:“正準備排印。”
聶榮臻元帥又說:“那幾篇文章是否收進去了?”
他指的是有關“八一”南昌起義、紅軍創建時期的文章,前些天秘書曾把複印件給他看過。
“都收進去了。”
他點點頭,又問:“什麽時候出版?”
“出版社的同誌講,八一節前一定出版。請您放心。”
“這就好!”
說完,他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晚上9點半鍾,老帥看了看鍾說:“你們去休息吧!”
隨後,他又催促老伴和女兒都去休息。
老帥活動很有規律,每晚10點鍾,他要睡眠,入睡後便有鼾聲。可是這天,他入睡不久就發生了唿吸困難,緊接著是心力衰竭。雖然醫生及時搶救,正像老人所料,也未能挽救過來。創建共和國的最後一位老帥就這樣安詳地離去了!
聶榮臻元帥,您知道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您彌留之際和聞聽噩耗時,都趕到您的床前。他們一一和您告別。就連有病在身的彭真同誌,本已睡覺,也立即起身,從郊外趕到您的身邊,撫摸著您的手,老淚縱橫……
1992年5月28日,聶榮臻元帥的遺體在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後,一部分骨灰就撒埋在公墓一棵蒼翠的柏樹下,以慰他生平愛鬆柏,喜其不畏嚴寒,傲然屹立的英雄氣概。樹旁豎立著一塊漢白玉的標石,正麵刻著聶帥80歲時自題的“喜鬆柏之氣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詩句。背麵刻著“聶榮臻同誌骨灰撒放處”的說明,以供人們憑弔。另一部分骨灰護送到西北戈壁灘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試驗訓練基地,安放在這有意義的大漠中,以表示他對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厚愛和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在烈士陵園裏,江澤民總書記親題:“聶榮臻同誌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碑文大字金光閃閃,永照神州大地。聶榮臻元帥的偉大業績、偉大精神將與中華民族永世共在!
毛主席麵前講真話
江渭清說:“公共食堂,半年吃了一年糧,我們的國家吃不起啊!您老人家說,忙時吃幹,閑時吃稀;全勞力吃幹,半勞力吃稀,是因為糧食不夠。”
柯慶施很不高興,正要說話,毛澤東擺擺手,說:“柯老你不要壓他。”
1958年中國大地上的“大躍進”,使“人民公社”這個新生事物出現在中國大地上。毛澤東熱情地肯定了它,但對這其中的很多問題,他的心裏也沒有底。
1960年,毛澤東提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並且以身作則親自下去調查。當時的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和毛澤東有些交往,他不久前同筆者談起這段往事,頗多感慨——
“公共食堂”問題
1960年,毛澤東乘火車前往杭州。他把6個大區的書記及有關的省委書記叫到專列上,和他們研究有關農村工作的問題。江渭清是其中之一。
匯報中涉及“公共食堂”問題。當時上上下下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辦公共食堂有利於集體出工,可以節省糧食,節約柴草……總之好處很多。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公共食堂存在的問題太多,弊大於利,根本不適合農村目前的實際情況,必須加以解決。
</br>
他還對家人、對專家、對醫護人員和多年在身邊工作的同誌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聶榮臻元帥說“遺言”時,雖然精力不夠,有些氣喘,時斷時續地談,但政治家的氣概、偉大的胸懷溢於言表。在場的家人和秘書都哭了,而老人家卻勸大家不要悲傷難過,這是自然規律,遲早總有這一天!
5月14日,是聶榮臻元帥一生中最後的一天。這天,他和往常一樣,很早就醒來。他用慈祥的眼睛和醫護人員交流,他用低微清晰的語音同人們談話。
上午,他照例聽秘書讀報。先讀了《人民日報》的新聞,又讀了《參考消息》上的國際新聞。
聽到報上有消息說,前幾天一場喜雨,使北方的幹旱有明顯的緩解,小麥長勢喜人。聶榮臻元帥很高興,說:“這就好了。”
就在這天,聶榮臻元帥的家鄉四川省江津縣來人,在北京開會,他們請在京的江津的同誌對家鄉如何進一步改革開放,跟上全國發展的大好形勢,提出意見和建議,聶帥的女兒聶力也參加了會。聶力迴到家就來到老人的床邊,老人忙問:“會開完了?”
“開完了。人們提了不少好的建議。”
“是要改革,要開放,要不江津就不能發展。”
聶力告訴父親,江津的同誌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正在設法縮小這些差距。
“是嘛,我們江津有一種特產——米花糖。糖是不錯,可是我們的包裝上不去,三四十年一貫製。日本人就比較注意包裝、裝潢。要打出去,就要有所改進。”
聶榮臻元帥說這些話的時候情緒很高。
聶力說:“他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說到養育他的故鄉,聶榮臻元帥和許多老人一樣,總有一種深厚的眷戀之情。
晚上,兩位秘書照例要到他的床前看看,老帥一見麵就問:
“軍事文選的編輯、出版工作進展得怎麽樣了?”
秘書迴答說:“正準備排印。”
聶榮臻元帥又說:“那幾篇文章是否收進去了?”
他指的是有關“八一”南昌起義、紅軍創建時期的文章,前些天秘書曾把複印件給他看過。
“都收進去了。”
他點點頭,又問:“什麽時候出版?”
“出版社的同誌講,八一節前一定出版。請您放心。”
“這就好!”
說完,他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晚上9點半鍾,老帥看了看鍾說:“你們去休息吧!”
隨後,他又催促老伴和女兒都去休息。
老帥活動很有規律,每晚10點鍾,他要睡眠,入睡後便有鼾聲。可是這天,他入睡不久就發生了唿吸困難,緊接著是心力衰竭。雖然醫生及時搶救,正像老人所料,也未能挽救過來。創建共和國的最後一位老帥就這樣安詳地離去了!
聶榮臻元帥,您知道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您彌留之際和聞聽噩耗時,都趕到您的床前。他們一一和您告別。就連有病在身的彭真同誌,本已睡覺,也立即起身,從郊外趕到您的身邊,撫摸著您的手,老淚縱橫……
1992年5月28日,聶榮臻元帥的遺體在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後,一部分骨灰就撒埋在公墓一棵蒼翠的柏樹下,以慰他生平愛鬆柏,喜其不畏嚴寒,傲然屹立的英雄氣概。樹旁豎立著一塊漢白玉的標石,正麵刻著聶帥80歲時自題的“喜鬆柏之氣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詩句。背麵刻著“聶榮臻同誌骨灰撒放處”的說明,以供人們憑弔。另一部分骨灰護送到西北戈壁灘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試驗訓練基地,安放在這有意義的大漠中,以表示他對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厚愛和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在烈士陵園裏,江澤民總書記親題:“聶榮臻同誌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碑文大字金光閃閃,永照神州大地。聶榮臻元帥的偉大業績、偉大精神將與中華民族永世共在!
毛主席麵前講真話
江渭清說:“公共食堂,半年吃了一年糧,我們的國家吃不起啊!您老人家說,忙時吃幹,閑時吃稀;全勞力吃幹,半勞力吃稀,是因為糧食不夠。”
柯慶施很不高興,正要說話,毛澤東擺擺手,說:“柯老你不要壓他。”
1958年中國大地上的“大躍進”,使“人民公社”這個新生事物出現在中國大地上。毛澤東熱情地肯定了它,但對這其中的很多問題,他的心裏也沒有底。
1960年,毛澤東提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並且以身作則親自下去調查。當時的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和毛澤東有些交往,他不久前同筆者談起這段往事,頗多感慨——
“公共食堂”問題
1960年,毛澤東乘火車前往杭州。他把6個大區的書記及有關的省委書記叫到專列上,和他們研究有關農村工作的問題。江渭清是其中之一。
匯報中涉及“公共食堂”問題。當時上上下下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辦公共食堂有利於集體出工,可以節省糧食,節約柴草……總之好處很多。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公共食堂存在的問題太多,弊大於利,根本不適合農村目前的實際情況,必須加以解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