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90年10月15日,已經是86歲高齡的鄧小平還親自到聶榮臻元帥家裏,兩人在一起談心。
鄧小平風趣地說:“過了90就是勝利!”
聶榮臻過了90,應該說是勝利了。
特別有趣的是,卓琳帶著兒孫去給聶榮臻祝壽的情景。那天,一進聶榮臻元帥的房子,卓琳就對她的小孫子說:“快給聶爺爺磕頭!”
小孫子覺得很好玩,撲通一聲,跪在了聶榮臻麵前,聶榮臻元帥的夫人張瑞華忙說:“快起來,快起來!”
小孫子跪在那裏不動,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發射“澳星”失敗,元帥疑問:報紙上不是說準備很充分嗎?
共和國飛彈事業的奠基人深情地迴憶起僅有的幾次失敗。
在聶帥的心裏,國防科技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每一次試驗,每一次發射,他都瞭然在胸。雖然他不能再像當年一樣,奔赴發射場實地指揮,但他那顆不懂“休息”的心,卻早已飛到那熱火朝天的現場。
1992年3月,要為澳大利亞發射同步衛星的事聶帥早知道了,而且也知道這次發射“澳星”非同尋常。雖然,我們並不是第一次發射外星,但這次的重要性在於我們用的是新型大推力火箭,這種火箭如果發射成功,將來發射宇宙飛船也將採用它,所以對國內國際影響都很大,非常重要,素來關心航天事業的聶帥,此時怎能安心睡大覺。剛好2月中旬某報上專門登載關於“澳星”的一篇報導。秘書及時念給聶帥聽,其中特別講到我們如何認真準備,雖不能說萬無一失,但也是非常嚴格要求的。老帥聽了,心情才稍安些。等到將近發射那幾天,他的病情已有些加重,心力衰竭相當嚴重。但他每天仍要詢問有關“澳星”發射的情況。
“澳星”發射失敗了。
這消息能不能告訴他?工作人員很為難。他們怕這不好的消息會使聶帥的病情加重。想瞞著他,但又沒法瞞住。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好把這消息告訴了他。
聶帥躺在躺椅上,一聽到這個消息,覺得很突然,那種詫異的目光是在提出疑問:報紙上不是講,準備得很充分嗎?在旁的同誌無言以對,隻好說現在情況還弄不清,等有進一步情況再隨時報告。然後又安慰聶帥說:您不要著急,我們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作風都是過硬的,都是老帥培養出來的,如果有什麽問題,也是容易查清的。聶帥聽後沒再說什麽。
當時醫生非常擔心,要做好各種準備。
然而,聶帥畢竟是身經百戰的老帥,很快,他就從沉重中解脫出來。
第二天早晨醒來,聶帥就問有無新情況,秘書告訴,已連夜將衛星安全地拆卸下來,交外方保存。我們將繼續分解檢查。老帥若有所思地說:是啊,哪能保證每次發射都百分之百的成功?正像沒有常勝將軍一樣,我們過去發射和試驗都有過失誤的教訓,隻是由於嚴格要求,才把失敗降到最低限度。下午,聶帥聽完了文件後又談起“澳星”一事,他追述了過去僅有的幾次失敗的情況。他記憶最深的是1962年那次失敗的情況,那是在完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發射自己設計的中近程飛彈。結果,試驗失敗了,大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當聶帥知道大家沉痛的心情,以及少數同誌信心不足時,立即在電話中鼓勵大家勝不驕,敗不餒。經過兩年的研究改進,終於在1964年取得圓滿成功,邁出了自行設計的第一步,標誌著我國飛彈事業走向成熟的階段。這是中國飛彈發射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
不久,“澳星”發射失敗的原因找到了,工作人員報告給重病中的聶帥,他說:“找到原因了就好。”
直到逝世前幾天,他還在詢問有關情況……
聶帥關心中國的科技事業,更愛護那些為祖國科技事業做出貢獻的知識分子。這在科技界是有口皆碑的。無論是在輕視知識、輕視人才、歧視知識分子年代裏,還是在知識分子受到一定重視的今天,他都一如既往地關心他們,愛護他們。
1961年,百花盛開的春天,聶帥收到許多知識分子來信,談到他們遇到的一些有關知識分子政策的問題,諸如政治信任問題、知識老化急需更新問題、科技資料保密問題,以及科技幹部的晉升職級問題等等,聶榮臻元帥不便對每個人一一答覆,於是把自己的意見寫成一封信,寄給國務院主管這方麵工作的科技幹部局,請他們研究。其中,對科技幹部晉升職級問題,聶帥指出:“當前對科技幹部晉升職級時,有的片麵強調有何著作、發表過什麽論文……在此影響下,有的醫生不願看門診管病房;有的教師不願上課教書;有的科技人員不願動腦子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而熱心埋頭著書寫論文。這說明有些單位在掌握晉升職級條件中有偏差。”
他還說:“晉升的條件還是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首先看他對本職工作完成得如何,服從分配,安心在第一線做實際工作,也是一條重要的考核標準。講才,也首先看他的本職業務水平。一個工人在實際鍛鍊中,達到工程師的技術水平,就是沒有寫論文,也應該提為工程師。一個科技幹部不能解決本職範圍內的問題,一味搞自己的論文,就應進行批評教育。”
</br>
鄧小平風趣地說:“過了90就是勝利!”
聶榮臻過了90,應該說是勝利了。
特別有趣的是,卓琳帶著兒孫去給聶榮臻祝壽的情景。那天,一進聶榮臻元帥的房子,卓琳就對她的小孫子說:“快給聶爺爺磕頭!”
小孫子覺得很好玩,撲通一聲,跪在了聶榮臻麵前,聶榮臻元帥的夫人張瑞華忙說:“快起來,快起來!”
小孫子跪在那裏不動,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發射“澳星”失敗,元帥疑問:報紙上不是說準備很充分嗎?
共和國飛彈事業的奠基人深情地迴憶起僅有的幾次失敗。
在聶帥的心裏,國防科技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每一次試驗,每一次發射,他都瞭然在胸。雖然他不能再像當年一樣,奔赴發射場實地指揮,但他那顆不懂“休息”的心,卻早已飛到那熱火朝天的現場。
1992年3月,要為澳大利亞發射同步衛星的事聶帥早知道了,而且也知道這次發射“澳星”非同尋常。雖然,我們並不是第一次發射外星,但這次的重要性在於我們用的是新型大推力火箭,這種火箭如果發射成功,將來發射宇宙飛船也將採用它,所以對國內國際影響都很大,非常重要,素來關心航天事業的聶帥,此時怎能安心睡大覺。剛好2月中旬某報上專門登載關於“澳星”的一篇報導。秘書及時念給聶帥聽,其中特別講到我們如何認真準備,雖不能說萬無一失,但也是非常嚴格要求的。老帥聽了,心情才稍安些。等到將近發射那幾天,他的病情已有些加重,心力衰竭相當嚴重。但他每天仍要詢問有關“澳星”發射的情況。
“澳星”發射失敗了。
這消息能不能告訴他?工作人員很為難。他們怕這不好的消息會使聶帥的病情加重。想瞞著他,但又沒法瞞住。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好把這消息告訴了他。
聶帥躺在躺椅上,一聽到這個消息,覺得很突然,那種詫異的目光是在提出疑問:報紙上不是講,準備得很充分嗎?在旁的同誌無言以對,隻好說現在情況還弄不清,等有進一步情況再隨時報告。然後又安慰聶帥說:您不要著急,我們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作風都是過硬的,都是老帥培養出來的,如果有什麽問題,也是容易查清的。聶帥聽後沒再說什麽。
當時醫生非常擔心,要做好各種準備。
然而,聶帥畢竟是身經百戰的老帥,很快,他就從沉重中解脫出來。
第二天早晨醒來,聶帥就問有無新情況,秘書告訴,已連夜將衛星安全地拆卸下來,交外方保存。我們將繼續分解檢查。老帥若有所思地說:是啊,哪能保證每次發射都百分之百的成功?正像沒有常勝將軍一樣,我們過去發射和試驗都有過失誤的教訓,隻是由於嚴格要求,才把失敗降到最低限度。下午,聶帥聽完了文件後又談起“澳星”一事,他追述了過去僅有的幾次失敗的情況。他記憶最深的是1962年那次失敗的情況,那是在完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發射自己設計的中近程飛彈。結果,試驗失敗了,大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當聶帥知道大家沉痛的心情,以及少數同誌信心不足時,立即在電話中鼓勵大家勝不驕,敗不餒。經過兩年的研究改進,終於在1964年取得圓滿成功,邁出了自行設計的第一步,標誌著我國飛彈事業走向成熟的階段。這是中國飛彈發射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
不久,“澳星”發射失敗的原因找到了,工作人員報告給重病中的聶帥,他說:“找到原因了就好。”
直到逝世前幾天,他還在詢問有關情況……
聶帥關心中國的科技事業,更愛護那些為祖國科技事業做出貢獻的知識分子。這在科技界是有口皆碑的。無論是在輕視知識、輕視人才、歧視知識分子年代裏,還是在知識分子受到一定重視的今天,他都一如既往地關心他們,愛護他們。
1961年,百花盛開的春天,聶帥收到許多知識分子來信,談到他們遇到的一些有關知識分子政策的問題,諸如政治信任問題、知識老化急需更新問題、科技資料保密問題,以及科技幹部的晉升職級問題等等,聶榮臻元帥不便對每個人一一答覆,於是把自己的意見寫成一封信,寄給國務院主管這方麵工作的科技幹部局,請他們研究。其中,對科技幹部晉升職級問題,聶帥指出:“當前對科技幹部晉升職級時,有的片麵強調有何著作、發表過什麽論文……在此影響下,有的醫生不願看門診管病房;有的教師不願上課教書;有的科技人員不願動腦子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而熱心埋頭著書寫論文。這說明有些單位在掌握晉升職級條件中有偏差。”
他還說:“晉升的條件還是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首先看他對本職工作完成得如何,服從分配,安心在第一線做實際工作,也是一條重要的考核標準。講才,也首先看他的本職業務水平。一個工人在實際鍛鍊中,達到工程師的技術水平,就是沒有寫論文,也應該提為工程師。一個科技幹部不能解決本職範圍內的問題,一味搞自己的論文,就應進行批評教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