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特邀嘉賓我的校友——數字英雄張亞勤
我做的最好的工作是和別人一起合作。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分枝越來越多,你再聰明,再有實力,也隻能掌握某一個方麵,要麽是a,要麽是b,而在現在的科學領域,用a加b或許更好些。我相信,這樣的合作是1+1大於2的。
張亞勤是我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同學,這位19歲就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3歲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的神童,在美國出版了11本專著,發表了兩百多篇學術論文,在視頻壓縮、交互式電視、多媒體通訊、桌上可視電話等方麵取得了五十多項專利。他和同仁們所共同創造的數字世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vcd、dvd、數位電視、網絡上影像和聲音的傳輸,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下摘錄自《世界周刊》對張亞勤的報導:
清晨從北京亮馬橋附近的一所國際公寓,一個中等身材,西裝革履,戴著眼鏡,手提公文包的年輕人風度翩翩地走出來。
秋日的朝陽灑在他的臉上,蔚藍的天空,襯著遠處的一地金黃,為這幅生動的畫麵,平添了幾許浪漫的色彩。
此時,「星巴克」咖啡的店員在等待著這個年輕人的出現,照例一大杯的「奶特咖啡」在他走進=店門的時候已經開始製作了。他們之間顯然已經有了某種默契,不僅是因為他們各自所服務的公司總部都在西雅圖,還有,這也是他們彼此一天工作的開始。接過盛滿咖啡的紙杯,這個年輕人徑直走向一輛別克轎車,司機已在那裏等候。他打開車門,坐在後排的座位上,一隻手翻看著剛郵寄過來的《華爾街日報》,另一隻手端著咖啡送向自己的嘴邊。他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他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張亞勤博士,年方35歲。
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從12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了著名的中國科技大學的首屆少年班,這位來自山西太原的少年也成為了當年大陸最年輕的大學生。當多數校園裏的同齡人還沒來得及習慣食堂飯菜的時候,19歲的張亞勤已經開始準備關於計算機通訊方麵的研究生畢業論文了。
此時,他的舉動引起了一萬多公裏以外,美國著名學者喬治·華盛頓大學匹克霍茲教授的注意。這位在衛星通訊、無線電通訊等研究領域蜚聲世界的大學者驚奇地發現,這個不足20歲的中國年輕人,已表現出他特有的科學天分和勤奮踏實的品質。他的反應是直接而熱烈的,極力鼓動張亞勤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1986年,20歲的張亞勤遠涉重洋來到美國,就讀於喬治·華盛頓大學。
1989年,23歲的張亞勤以高水平的論文,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這僅是張亞勤學生時代的簡單經曆,之後的他更是一日千裏,活躍在時間的前沿。這位擅長「圖像視頻信號壓縮」的科學家,同樣擅長壓縮自己的時間:時間總是在他這邊,他從沒揮霍過。
惜時如金的張亞勤在上班的途中就開始工作了。九點,他會準時出現在坐落於知春路希格瑪大廈的微軟中國研究院的五層辦公室。這是一個帶套間的方形辦公室,透過落地的藍色玻璃可以看到街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色匆匆的人群。一張帶拐角的長形辦公桌把他的辦公室分開,桌上擺放著一台液晶顯示器,旁邊散落著各種文件和一個咖啡杯,在桌角放著一個竹籃,裏麵裝著薯片和餅幹。牆邊是一組書櫃,書櫃中間的空格裏擺滿了他和家人的照片。這是一間普通的院長辦公室。一個充滿親情、愛吃零食、掌握時間的人在裏邊辦公。
張亞勤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是把電腦打開,他要查看當天的電子郵件,在啟動的片刻,通常他會再要一杯咖啡。此時,dell液晶顯示屏上的outlook收件箱裏已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西雅圖的(公司總部的項目計劃)、華盛頓的(老師和同學的學術討論)、普林斯頓的(妻子和女兒的問候)以及本地的各種工作郵件。
查看完郵件,咖啡已經剩了半杯,他會及時續上,然後再查看一下他當天的日程安排,「我的每一個小時都被預定了,我的日程是公開的,每時每刻大家都知道我在幹什麽」。院長張亞勤管理著九個研究小組,120名研究人員。他要指揮這個團隊在四個研究方向上有所成就。「在這裏,重要的是觀點,不是職位。」科學家張亞勤每天盡量爭取兩小時一個人自由思考的時間。這種時候,他不希望別人打擾他。「我的工作包括管理決策、和同事們開會討論、項目研究……」這位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知道如何處理管理與研究之間的衝突。
為了表彰這個戰功卓越的「數字英雄」,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博士當選為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fellow)。這是在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也因此成為ieee一百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張亞勤對榮譽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做的最好的工作是和別人一起合作。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分枝越來越多,你再聰明,再有實力,也隻能掌握某一個方麵,要麽是a,要麽是b,而在現在的科學領域,用a加b或許更好些。我相信,這樣的合作是1+1大於2的。」或許這也是他的智慧無限延伸的原因之一。
</br>
我做的最好的工作是和別人一起合作。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分枝越來越多,你再聰明,再有實力,也隻能掌握某一個方麵,要麽是a,要麽是b,而在現在的科學領域,用a加b或許更好些。我相信,這樣的合作是1+1大於2的。
張亞勤是我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同學,這位19歲就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3歲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的神童,在美國出版了11本專著,發表了兩百多篇學術論文,在視頻壓縮、交互式電視、多媒體通訊、桌上可視電話等方麵取得了五十多項專利。他和同仁們所共同創造的數字世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vcd、dvd、數位電視、網絡上影像和聲音的傳輸,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下摘錄自《世界周刊》對張亞勤的報導:
清晨從北京亮馬橋附近的一所國際公寓,一個中等身材,西裝革履,戴著眼鏡,手提公文包的年輕人風度翩翩地走出來。
秋日的朝陽灑在他的臉上,蔚藍的天空,襯著遠處的一地金黃,為這幅生動的畫麵,平添了幾許浪漫的色彩。
此時,「星巴克」咖啡的店員在等待著這個年輕人的出現,照例一大杯的「奶特咖啡」在他走進=店門的時候已經開始製作了。他們之間顯然已經有了某種默契,不僅是因為他們各自所服務的公司總部都在西雅圖,還有,這也是他們彼此一天工作的開始。接過盛滿咖啡的紙杯,這個年輕人徑直走向一輛別克轎車,司機已在那裏等候。他打開車門,坐在後排的座位上,一隻手翻看著剛郵寄過來的《華爾街日報》,另一隻手端著咖啡送向自己的嘴邊。他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他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張亞勤博士,年方35歲。
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從12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了著名的中國科技大學的首屆少年班,這位來自山西太原的少年也成為了當年大陸最年輕的大學生。當多數校園裏的同齡人還沒來得及習慣食堂飯菜的時候,19歲的張亞勤已經開始準備關於計算機通訊方麵的研究生畢業論文了。
此時,他的舉動引起了一萬多公裏以外,美國著名學者喬治·華盛頓大學匹克霍茲教授的注意。這位在衛星通訊、無線電通訊等研究領域蜚聲世界的大學者驚奇地發現,這個不足20歲的中國年輕人,已表現出他特有的科學天分和勤奮踏實的品質。他的反應是直接而熱烈的,極力鼓動張亞勤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1986年,20歲的張亞勤遠涉重洋來到美國,就讀於喬治·華盛頓大學。
1989年,23歲的張亞勤以高水平的論文,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這僅是張亞勤學生時代的簡單經曆,之後的他更是一日千裏,活躍在時間的前沿。這位擅長「圖像視頻信號壓縮」的科學家,同樣擅長壓縮自己的時間:時間總是在他這邊,他從沒揮霍過。
惜時如金的張亞勤在上班的途中就開始工作了。九點,他會準時出現在坐落於知春路希格瑪大廈的微軟中國研究院的五層辦公室。這是一個帶套間的方形辦公室,透過落地的藍色玻璃可以看到街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色匆匆的人群。一張帶拐角的長形辦公桌把他的辦公室分開,桌上擺放著一台液晶顯示器,旁邊散落著各種文件和一個咖啡杯,在桌角放著一個竹籃,裏麵裝著薯片和餅幹。牆邊是一組書櫃,書櫃中間的空格裏擺滿了他和家人的照片。這是一間普通的院長辦公室。一個充滿親情、愛吃零食、掌握時間的人在裏邊辦公。
張亞勤來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是把電腦打開,他要查看當天的電子郵件,在啟動的片刻,通常他會再要一杯咖啡。此時,dell液晶顯示屏上的outlook收件箱裏已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郵件:西雅圖的(公司總部的項目計劃)、華盛頓的(老師和同學的學術討論)、普林斯頓的(妻子和女兒的問候)以及本地的各種工作郵件。
查看完郵件,咖啡已經剩了半杯,他會及時續上,然後再查看一下他當天的日程安排,「我的每一個小時都被預定了,我的日程是公開的,每時每刻大家都知道我在幹什麽」。院長張亞勤管理著九個研究小組,120名研究人員。他要指揮這個團隊在四個研究方向上有所成就。「在這裏,重要的是觀點,不是職位。」科學家張亞勤每天盡量爭取兩小時一個人自由思考的時間。這種時候,他不希望別人打擾他。「我的工作包括管理決策、和同事們開會討論、項目研究……」這位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知道如何處理管理與研究之間的衝突。
為了表彰這個戰功卓越的「數字英雄」,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博士當選為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fellow)。這是在電氣和電子學研究領域全世界最高的學術榮譽,他也因此成為ieee一百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張亞勤對榮譽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做的最好的工作是和別人一起合作。科學的分工越來越細,分枝越來越多,你再聰明,再有實力,也隻能掌握某一個方麵,要麽是a,要麽是b,而在現在的科學領域,用a加b或許更好些。我相信,這樣的合作是1+1大於2的。」或許這也是他的智慧無限延伸的原因之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