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用典雖說妥貼,不過是為了表達首句的意思而已:人生禍福茫茫,不可預料。早些急流勇退,就像先知先覺,可以避開禍患。試想,朝中百官全都避開宦豎,躲開禍患,那麽,朝廷將會怎樣?這些宦豎豈不更要橫霸囂張嗎?對白公這種態度,商隱斷難苟同!商隱讚賞劉從諫。他的三次疏章,使宦豎們的氣焰有所收斂,這就是正義的力量!」


    「義山兄說得好!白公事不關己,明哲保身,是要不得的。


    我也支持劉從諫。」


    九郎表示支持李商隱。


    七郎也向他點點頭,表示贊同。


    「好啦!我們不投票推舉誰好誰壞。再看看牧之的詩吧。


    我再吟一首好不好?」


    「不必吟了。八弟,你覺得牧之兄把李訓鄭注統稱『二兇』,在《李甘詩》和《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專門攻擊李訓鄭注兩人,似有偏頗,不夠公允。」


    「七哥說得對。李訓鄭注想為君剷平閹豎,清君側,是對的。可惜他倆情銳而氣狹,誌大而謀淺,未能成就大事,反為閹豎所害。兩者相比較,商隱以為首惡者當為閹豎而不是李訓鄭注。然牧之兄素號剛直有奇節,又自負有經天緯地之才略,為何要顛倒黑白?屢次作詩抵斥李訓鄭注,而為閹豎張目,豈不為天下笑?」


    「義山弟,你有所不知。牧之兄一貫嫉惡如仇。他與李甘、李中敏最為交好,文章之趣向也大率相類。當年他們同為諫官,都懷有嫉惡之心,故而相繼上言劾奏李訓鄭注,極論鄭注不可為相。因此得罪李訓和鄭注,李甘被貶封州,李中敏被貶穎陽。牧之作詩抵斥李訓鄭注,理所必然。」


    七郎把這段故實概括說明後,李商隱仍然對杜牧有所不滿。極言抵斥李訓鄭注,豈不令人產生牧之有附會仇士良之私情?閹豎之惡勝於李、鄭;李、鄭剷除閹豎,盡管有私心有野心,但是,無論怎麽說,首先是想為朝廷除一大害,盡管失敗被殺,其功不可沒。不應該以成敗來論英雄。


    令狐楚坐在一旁,邊飲酒邊聽著他們的爭論,細細品味,白公之詩是隱者之詩,超然物外,冷眼看甘露之變,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沒有卷進禍患旋渦中。


    白公六十有五,而自己卻七十有一。自己為什麽還不歸隱山林?為什麽還要與閹豎為伍?為什麽有生之年有益於人之事甚少?有益於家國君王之事甚少?……他獨坐自責,潸然淚下。


    「父親,您這是怎麽啦?」


    九郎驚問,七郎八郎和商隱都扭過頭來。令狐楚揮揮手,道:


    「宦豎遮天蔽日,滿朝文武不斷遭受折辱,皇上躲在深宮中,以酒求醉,賦詩消愁。有一天,皇上偷偷吟了一首詩。詩曰:


    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無複侍臣知。


    皇上現在想什麽?我們作臣子的誰不知道?可是,誰又能替他辦得到呢?杜牧抵斥李訓鄭注差矣。李、鄭知道皇上之『意』,並施之以行動,為君王剷除閹豎,不該受譴責。有人視李、鄭為奇士,這話不錯!你們想想,吾輩庸庸碌碌,徒食皇糧而不為君王分憂,空談是是非非,與李、鄭二人相較,遠矣!」


    李商隱非常吃驚,恩師竟然完全反對杜牧兄詩中所言,而稱讚李、鄭二人,他迷惑不解其意。


    七郎和八郎也麵現疑惑,不同意父親的意見。


    李商隱默默沉思,心裏琢磨恩師的意思。恩師是因皇上受製於閹豎,而自己無能為力,才對李訓鄭注生出同情和讚揚,他倆不是「巨兇」,閹豎才是「巨兇」。恩師這種意見也有對的一麵。


    甘露之變,皇上是知道的,皇上所希望的就是除掉閹豎,這是皇上的一大心事。但是,李訓貪天功輕舉妄動,沒能成功,反而被害。


    把李訓和鄭注說成反叛朝廷,不是事實,這是閹豎迫害、屠殺李訓鄭注等大臣的藉口。而杜牧恰恰附會閹豎的藉口,把李訓鄭注說成叛逆,這是仇士良最喜歡聽的。


    恩師的觀點是對的,他站得高看得遠,看到了事情的本質所在,這是自己所不如的。李商隱想著想著,對恩師油然生出無限敬意,是前所未有,是今生今世不能忘卻的。


    李商隱全傳--第十章 情癡崇讓坊


    第十章 情癡崇讓坊


    一


    幾天來,李商隱一直在思索甘露之變的是是非非,想著恩師含淚而講的話。


    一個老忠臣,為李氏王朝效忠一輩子,臨到晚年,看到朝政日非,閹豎攬權霸政,那比挖他的心還要痛苦百倍!


    李商隱想起那麽多朝臣被殺,那麽多無辜百姓被殺被搶,受到迫害,心裏就有一股火竄跳出來,難以抑製,使他坐臥不寧,如同中了邪,染了病,於是提筆寫了《有感二首》詩。


    他拿起第一首詩,高聲詠唱一遍,為李訓等人之死,抒發深深哀惋之情。原本要誅滅宦豎,結果卻為宦豎所害!「鬼籙分朝部,軍烽照上都」,大批朝臣都上了登記死人的名冊,殘酷被殺,京都充滿恐怖。


    第二首詩,李商隱對閹宦給以強烈遣責。「禦仗收前殿,兇徒劇背城」,仇士良等人把皇上劫迴後宮,然後兇相畢露,拚命反撲,屠戮大臣和百姓,其狀慘不忍睹。「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素心雖未易,此舉太無名。」詩痛切地指出,皇上起用李訓而不用「老成」持重的大臣,是實現不了「清君側」的重任,這是用人不當。指出甘露之變失敗的原因。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商隱全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慶皋/王桂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慶皋/王桂芝並收藏李商隱全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