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炎涼使得倫勃朗對人的理想也更深入。他的人物畫中開始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對人物心靈的表現。倫勃朗認真地觀察他的表現對象,他認真地表現他們的富於心理透析意味的姿勢和人與人間情感交流的微妙關係,以及他們臉上每一個細節所透露出的心靈的悠長意味。倫勃朗的自畫像是著名的。年輕的無憂無慮的倫勃朗曾經把自己畫成漫畫式的美化青年,戲謔般浪子,裝扮式的文藝複興的廷臣。他仔細研究過自己的臉部特徵和各種表情、皮膚與頭的不同式樣,採取各種姿勢、穿著各種服裝,運用不同的光照,直到貧困的生活在他的麵孔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跡。倫勃朗的人物總是給我們透露出複雜的心靈的信息。倫勃朗的繪畫有著富於情感的豐富色彩,他的色彩總是那麽深沉、厚重,在一片深棕色的基調中,他謹慎地使用著有限的亮色。他利用織物的華貴的閃光,在明亮的金黃、朱紅的點綴中構成一片漂亮的暖調,他在這種調子中又不時穿插些鮮明的藍、綠等冷色,使其顏色如同寶石一般熠熠生輝。
也許,倫勃朗對光的使用給人的印象更深。如同他謹慎地使用亮色一樣,他也獨到地運用明暗。他自由地戲劇性地處理複雜畫中的明暗光線,他利用光線來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情節性繪畫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義大利文藝複興大師達·芬奇說:一個畫家僅僅能畫肖像,還不能稱之為巨匠。倫勃朗是個多才多藝的畫家,他畫肖像、人物群像、風景,他還畫極為精美的腐蝕法銅版畫,在荷蘭繪畫的所有類別中,他都是最重要的人物,無疑,倫勃朗也是影響世界繪畫發展的最重要的大師之一。後世的荷蘭偉大畫家凡高曾麵對倫勃朗的畫說過,“你知道嗎,我隻要啃著硬麵包在這幅畫的前麵坐上兩個星期,那麽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這就是偉大的藝術不朽的魅力。
倫勃朗·範·蘭,是繼肖像畫家哈爾斯之後,最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之一。倫勃朗的藝術,正處在荷蘭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欣欣向榮的年代,文化藝術得以發展的基礎是民族解放後的自由思想,以及由民主革命培養起來的對生活的熱情。
雕塑界的摩西羅丹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鍊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羅丹1840年出生在法國一個很普通的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警務人員,母親是一名貧苦人家的女兒。羅丹很小時就表現出了對繪畫的濃厚興趣,而且有相當的天賦。與普希金一樣,羅丹不喜歡的功課成績都很差,這使在他身上寄託了很多希望的父親深受打擊。在姐姐的幫助下,父親把羅丹送進了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為他提供食宿費,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著姐姐。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裏學習裝幀藝術和製圖。在這裏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羅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椰那裏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誌,準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他自己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幹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係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正在羅丹為兩次的失敗感到痛不欲生時,傳來了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了修道院的消息。這使羅丹極為傷心。兩年後,姐姐在悽苦中死去。沉重的打擊使羅丹不能自拔,他萬念俱灰,進修道院當了一名修道士。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句話來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
羅丹重新迴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鬥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淒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琪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麵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琪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300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因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麵對這一切。在雕塑的道路上,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琪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感受生命的奧妙,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曆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br>
也許,倫勃朗對光的使用給人的印象更深。如同他謹慎地使用亮色一樣,他也獨到地運用明暗。他自由地戲劇性地處理複雜畫中的明暗光線,他利用光線來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情節性繪畫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義大利文藝複興大師達·芬奇說:一個畫家僅僅能畫肖像,還不能稱之為巨匠。倫勃朗是個多才多藝的畫家,他畫肖像、人物群像、風景,他還畫極為精美的腐蝕法銅版畫,在荷蘭繪畫的所有類別中,他都是最重要的人物,無疑,倫勃朗也是影響世界繪畫發展的最重要的大師之一。後世的荷蘭偉大畫家凡高曾麵對倫勃朗的畫說過,“你知道嗎,我隻要啃著硬麵包在這幅畫的前麵坐上兩個星期,那麽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這就是偉大的藝術不朽的魅力。
倫勃朗·範·蘭,是繼肖像畫家哈爾斯之後,最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之一。倫勃朗的藝術,正處在荷蘭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欣欣向榮的年代,文化藝術得以發展的基礎是民族解放後的自由思想,以及由民主革命培養起來的對生活的熱情。
雕塑界的摩西羅丹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鍊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羅丹1840年出生在法國一個很普通的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警務人員,母親是一名貧苦人家的女兒。羅丹很小時就表現出了對繪畫的濃厚興趣,而且有相當的天賦。與普希金一樣,羅丹不喜歡的功課成績都很差,這使在他身上寄託了很多希望的父親深受打擊。在姐姐的幫助下,父親把羅丹送進了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為他提供食宿費,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著姐姐。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裏學習裝幀藝術和製圖。在這裏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羅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椰那裏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誌,準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他自己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幹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係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正在羅丹為兩次的失敗感到痛不欲生時,傳來了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了修道院的消息。這使羅丹極為傷心。兩年後,姐姐在悽苦中死去。沉重的打擊使羅丹不能自拔,他萬念俱灰,進修道院當了一名修道士。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句話來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
羅丹重新迴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鬥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淒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琪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麵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琪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300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因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潁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麵對這一切。在雕塑的道路上,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琪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感受生命的奧妙,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曆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