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裏哀的戲劇作品中,《達爾杜弗》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莫裏哀的最大成就,在歐洲喜劇裏有很高的地位。達爾杜弗是個手段靈活的宗教騙子,披著虔誠的天主教徒的外衣,進入了奧爾貢的家。奧爾貢和他的母親白爾奈耳太太受了他的蠱惑,把他看作聖人,頌揚他,供養他。達爾杜弗則盡其所能,在一些瑣屑事情上表現他的“崇高”的宗教德行。有一天他禱告的時候捉住一個跳騷,事後還一直埋怨自己不該生那麽大的氣,竟把它捏死了。奧爾貢對他五體投地,打算把愛女嫁給他,把財產託付給他,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秘密告訴他。由於達爾杜弗的挑撥,奧爾貢狠心驅逐自己的兒子,剝奪其財產繼承權。他想不到他所敬愛的“上帝的意旨”的執行者原來是一個卑鄙的小人。達爾杜弗竟然想勾引奧爾貢的妻子艾耳密爾,他對艾耳密爾說:“如果上帝是我的情慾的障礙,拔去這個障礙對我算不了一迴事。”他的罪行被揭穿後,他不但企圖霸占奧爾貢的全部財產,還打算利用奧爾貢出於信任而交給他的政治文件來陷害對方。他厚顏無恥地說,他所以這樣做,都是為了上帝,為了國王。他用上帝和國王來遮蓋他的邪惡的心靈。
17世紀60年代,法國專製政體越來越反動,宗教偽善幾乎遍及整個上層社會,其中包括天主教會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級僧侶,以及王太後為首的許多皇親國戚和達官大臣。達爾杜弗就是這些偽善信士的典型形象。《達爾杜弗》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的概括性很強,直到現在,“達爾杜弗”這個名字不但在法國,而且在歐洲許多國家的語言中已成為“偽善”的同義語。
《達爾杜弗》第一次在凡爾塞宮試演時隻有三幕,它的尖銳諷刺觸犯了聖體會和那些支持聖體會的貴族。他們在路易十四麵前攻擊莫裏哀,說他反對宗教。不久,《達爾杜弗》被禁止演出。莫裏哀三次修改劇本,先後兩次向路易十四上陳情表,甚至以不再寫喜劇來勸說路易十四,但禁令仍未解除。5年後的1669年,《達爾杜弗》才第一次公開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從此成為莫裏哀的最受觀眾歡迎的劇本。
《吝嗇鬼》也是莫裏哀的優秀喜劇之一,諷刺資產階級貪財如命的本質。阿爾巴貢是個靠放高利貸發財的資產者。他在兒女麵前裝窮,嫌他的兒子在穿著打扮上花錢,教他拿賭博贏來的錢去放高利貸。關於女兒的婚姻,他考慮的是對方要不要陪嫁。他放高利貸,想不到借債的人就是自己的兒子。他想續弦,卻成了兒子的情敵。這些偶合場麵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常見的,但莫裏哀運用起來卻大大加深了喜劇氣氛,深刻反映了資產階級人與人之間在金錢麵前赤裸裸的利害關係。他埋在花園裏的一萬金幣被偷後,他痛哭流涕,幾乎想以身殉錢。他鬧翻了天,把家裏所有的人都看成賊,要求開動國家的一切統治機器,替他找迴他的“命根子”。莫裏哀很出色地用喜劇誇張的手法,把阿爾巴貢的吝嗇性格烘托出來。
莫裏哀是位喜劇大師,但是他的死卻是一場悲劇。為了維持劇團開支,他不得不帶病參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沒病找病》最後一幕以後,莫裏哀咯血倒下,當晚就逝世了,終年51歲。由於教會的阻撓,他的葬禮冷冷清清。
法蘭西詩神雨果
雨果將《悲慘世界》的手稿寄給了後,過了一段時間還沒有迴音。於是就給去了一封信,內容隻寫了:“?——雨果。”
很快,他就收到一封的迴信,內容也隻有:“!——編輯室。”過了不久,轟動世界的《悲慘世界》便與讀者見麵了。這兩封信,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信”。兩個標點符號,把他們之間要表達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了,這不能不使人拍案叫絕。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至今仍然享有極高的聲譽,在法國和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鬆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在中學時代就對文學發生了濃厚興趣。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誌寫稿開始的。由於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大都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讚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1827年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寫了長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真善美與偽惡醜對照的原則。這篇序言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浪漫主義是法國19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雨果以他的劇本打破了古典主義戲劇用理性壓製感情,隻歌頌王公貴族的清規戒律,提出了將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進行對照的審美原則,使愛情壓倒了理性,最終推翻了古典主義的統治地位。他的浪漫劇《歐那尼》在1830年上演的時候,擁護古典主義和支持浪漫主義的兩派觀眾在劇院裏大打出手,史稱“歐那尼事件”,這就是浪漫主義戰勝古典主義的標誌,27歲的雨果也因此成為浪漫主義的領袖。此後浪漫主義進一步發展和分化,產生了巴爾紮克、司湯達、左拉等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家。可以說,他們所代表的流派都是由浪漫主義派生出來的,而如果沒有雨果和他領導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的。
雨果創作的重要意義,還在於他的作品配合了現實的政治鬥爭。
雨果早期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敘述的是一個發生在15世紀的巴黎的故事。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在街頭賣藝,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對她心存邪念,指使聖母院裏奇醜的撞鍾人卡西莫多劫持了她,結果她被弓箭隊隊長費比斯救出,並且成了他的情人。弗羅洛出於嫉妒,乘他們幽會時刺傷了費比斯,並且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使她被判處死刑。卡西莫多對愛斯梅拉達懷著愛慕之情,在行刑時把她搶救到聖母院裏藏在鍾樓上。弗羅洛在再次威逼愛斯梅拉達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官兵去行刑。卡西莫多出於義憤,把弗羅洛從鍾樓頂上推下來摔死,自己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逃入墓地自盡。小說在政治上揭露了天主教會的虛偽和黑暗,抨擊了封建司法製度的不公和殘酷;在藝術上則集中體現了雨果的“美醜對照”原則: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羅洛心如蛇蠍,而外形醜陋的敲鍾人卡西莫多卻善良高尚,人物性格的誇張充分顯示出浪漫主義的色彩。
雨果後期的作品與現實的結合更加緊密。拿破崙第三複辟以後,他被迫在國外流亡了19年,在流亡期間寫出了《小拿破崙》等珍貴檄文,以及《懲罰集》、《兇年集》等氣勢恢宏、感情奔放的動人詩篇,吹響了反對專製統治、歌頌光明和進步的鬥爭號角,從而成為法蘭西不朽的民族詩人。而他曆時16年才完成的巨著《悲慘世界》,則完全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主人公冉阿讓由於偷了一片麵包而在牢裏被關了19年,出獄後在寬大為懷的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改過自新,改名為馬德蘭。他發財致富後樂善好施,當上了市長,並且拯救了淪為妓女的女工芳汀。這時警方斷定一個小偷就是冉阿讓,他為了不連累別人就挺身而出,在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捕,芳汀因此驚嚇而死。後來冉阿讓利用搶救一個海員的機會假裝墜海死去,在經曆了無數苦難之後,他終於把芳汀的私生女柯賽特撫養成人。小說通過對窮人苦難的真實描繪,對社會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宣揚了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和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思想。正如他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樣:“隻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還不能全部解決,隻要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愚昧和窮困,那麽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正因為如此,《悲慘世界》才堪稱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才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br>
17世紀60年代,法國專製政體越來越反動,宗教偽善幾乎遍及整個上層社會,其中包括天主教會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級僧侶,以及王太後為首的許多皇親國戚和達官大臣。達爾杜弗就是這些偽善信士的典型形象。《達爾杜弗》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的概括性很強,直到現在,“達爾杜弗”這個名字不但在法國,而且在歐洲許多國家的語言中已成為“偽善”的同義語。
《達爾杜弗》第一次在凡爾塞宮試演時隻有三幕,它的尖銳諷刺觸犯了聖體會和那些支持聖體會的貴族。他們在路易十四麵前攻擊莫裏哀,說他反對宗教。不久,《達爾杜弗》被禁止演出。莫裏哀三次修改劇本,先後兩次向路易十四上陳情表,甚至以不再寫喜劇來勸說路易十四,但禁令仍未解除。5年後的1669年,《達爾杜弗》才第一次公開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從此成為莫裏哀的最受觀眾歡迎的劇本。
《吝嗇鬼》也是莫裏哀的優秀喜劇之一,諷刺資產階級貪財如命的本質。阿爾巴貢是個靠放高利貸發財的資產者。他在兒女麵前裝窮,嫌他的兒子在穿著打扮上花錢,教他拿賭博贏來的錢去放高利貸。關於女兒的婚姻,他考慮的是對方要不要陪嫁。他放高利貸,想不到借債的人就是自己的兒子。他想續弦,卻成了兒子的情敵。這些偶合場麵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常見的,但莫裏哀運用起來卻大大加深了喜劇氣氛,深刻反映了資產階級人與人之間在金錢麵前赤裸裸的利害關係。他埋在花園裏的一萬金幣被偷後,他痛哭流涕,幾乎想以身殉錢。他鬧翻了天,把家裏所有的人都看成賊,要求開動國家的一切統治機器,替他找迴他的“命根子”。莫裏哀很出色地用喜劇誇張的手法,把阿爾巴貢的吝嗇性格烘托出來。
莫裏哀是位喜劇大師,但是他的死卻是一場悲劇。為了維持劇團開支,他不得不帶病參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沒病找病》最後一幕以後,莫裏哀咯血倒下,當晚就逝世了,終年51歲。由於教會的阻撓,他的葬禮冷冷清清。
法蘭西詩神雨果
雨果將《悲慘世界》的手稿寄給了後,過了一段時間還沒有迴音。於是就給去了一封信,內容隻寫了:“?——雨果。”
很快,他就收到一封的迴信,內容也隻有:“!——編輯室。”過了不久,轟動世界的《悲慘世界》便與讀者見麵了。這兩封信,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信”。兩個標點符號,把他們之間要表達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了,這不能不使人拍案叫絕。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至今仍然享有極高的聲譽,在法國和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鬆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在中學時代就對文學發生了濃厚興趣。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誌寫稿開始的。由於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大都歌頌保王主義和宗教。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讚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1827年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寫了長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真善美與偽惡醜對照的原則。這篇序言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浪漫主義是法國19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雨果以他的劇本打破了古典主義戲劇用理性壓製感情,隻歌頌王公貴族的清規戒律,提出了將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進行對照的審美原則,使愛情壓倒了理性,最終推翻了古典主義的統治地位。他的浪漫劇《歐那尼》在1830年上演的時候,擁護古典主義和支持浪漫主義的兩派觀眾在劇院裏大打出手,史稱“歐那尼事件”,這就是浪漫主義戰勝古典主義的標誌,27歲的雨果也因此成為浪漫主義的領袖。此後浪漫主義進一步發展和分化,產生了巴爾紮克、司湯達、左拉等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家。可以說,他們所代表的流派都是由浪漫主義派生出來的,而如果沒有雨果和他領導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的。
雨果創作的重要意義,還在於他的作品配合了現實的政治鬥爭。
雨果早期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敘述的是一個發生在15世紀的巴黎的故事。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在街頭賣藝,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對她心存邪念,指使聖母院裏奇醜的撞鍾人卡西莫多劫持了她,結果她被弓箭隊隊長費比斯救出,並且成了他的情人。弗羅洛出於嫉妒,乘他們幽會時刺傷了費比斯,並且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使她被判處死刑。卡西莫多對愛斯梅拉達懷著愛慕之情,在行刑時把她搶救到聖母院裏藏在鍾樓上。弗羅洛在再次威逼愛斯梅拉達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官兵去行刑。卡西莫多出於義憤,把弗羅洛從鍾樓頂上推下來摔死,自己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逃入墓地自盡。小說在政治上揭露了天主教會的虛偽和黑暗,抨擊了封建司法製度的不公和殘酷;在藝術上則集中體現了雨果的“美醜對照”原則: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羅洛心如蛇蠍,而外形醜陋的敲鍾人卡西莫多卻善良高尚,人物性格的誇張充分顯示出浪漫主義的色彩。
雨果後期的作品與現實的結合更加緊密。拿破崙第三複辟以後,他被迫在國外流亡了19年,在流亡期間寫出了《小拿破崙》等珍貴檄文,以及《懲罰集》、《兇年集》等氣勢恢宏、感情奔放的動人詩篇,吹響了反對專製統治、歌頌光明和進步的鬥爭號角,從而成為法蘭西不朽的民族詩人。而他曆時16年才完成的巨著《悲慘世界》,則完全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主人公冉阿讓由於偷了一片麵包而在牢裏被關了19年,出獄後在寬大為懷的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改過自新,改名為馬德蘭。他發財致富後樂善好施,當上了市長,並且拯救了淪為妓女的女工芳汀。這時警方斷定一個小偷就是冉阿讓,他為了不連累別人就挺身而出,在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捕,芳汀因此驚嚇而死。後來冉阿讓利用搶救一個海員的機會假裝墜海死去,在經曆了無數苦難之後,他終於把芳汀的私生女柯賽特撫養成人。小說通過對窮人苦難的真實描繪,對社會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宣揚了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和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思想。正如他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樣:“隻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還不能全部解決,隻要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愚昧和窮困,那麽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正因為如此,《悲慘世界》才堪稱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範,才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