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這個孩子,都多大了,還這麽愛哭。我沒什麽,隻刮去了一點皮。」爹瘦了,蠟黃的臉上極力堆上好多笑。
這時,木工組長老陳進來了,對我說:
「別聽你爹的,他讓電鋸削去了半截大拇指,剛去醫院包紮好,又要幹活,是我逼他躺下休息的。」
聽了老陳的話,我的心更痛了,對爹說:
「爹,咱不幹了,迴家吧,我會多掙些錢養你們老的。」
爹說:「傻孩子,人家解放軍是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我這也算輕傷,過幾天就長好了,不礙幹活。在家幹了一輩子木匠活,都沒傷身子,乍到這裏接觸到電鋸電刨子這些新玩意兒,還不順手。過些時候就適應了,你就放心吧。」
到吃飯的時候了,爹給我五毛錢菜票讓我去打一個菜吃,說別給他打了,他的缸子裏還有。我掀開放在他床頭的兩個搪瓷缸子蓋一看,一個裏邊是清水煮的白菜幫子,一個裏邊是兩個黑麵饅頭。爹幹這麽累的活,整天就是吃這樣的飯菜呀。煤礦的食堂裏有十幾種菜,爹捨不得呀。爹說,他每天工資是兩塊四毛錢,得迴家上交生產隊裏一塊五毛錢買10分工(年終結算時,分配到社員手裏,10分工才值一毛三分錢)。不然秋天分不到糧食。剩下九毛錢,花一毛錢買兩頓白菜幫子,兩毛五一斤的白麵饅頭他捨不得吃,就換成了兩毛一斤的黑麵饅頭票,說這樣每頓飯吃一斤,一天三頓可以省一毛五分錢。木工組長老陳常對爹說,焦師傅啊,三毛錢一個燴菜,你買個燴菜吃啊。爹白饅頭都捨不得吃,還捨得買燴菜啊?!
爹給我一分一分地算帳,我的心口窩堵得難受,眼淚又刷刷地流了下來。
這一頓飯,我去食堂給爹打了一個五毛錢的蒜黃炒肉,打了一斤白麵饅頭,看見爹吃完,才離開了那家煤礦。
三天後,爹就開始幹活了。這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次「休養」。
爹在城裏打工整整10年,1982年村裏實行土地承包了,才迴到家侍弄開了土地。這一年,他已67歲了。
以後,我的工作幾年換一個地方,先是在最偏遠的山村教學,又進城到了區教育局,後又考進了《淄博日報》社,離爹娘越來越遠。1994年,我要到北京工作了,離家將更遠了。
我迴家與80多歲的爹娘商量,沒想到我剛說完,爹就說:
「你往高處走,俺不攔擋。你學走路的時候,你娘就代表俺給你割斷絆腳線了,這輩子你就放心地走吧,放心地跑吧。」
接著,爹又說:「《論語》中有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我給它改了,叫『父母在,可遠遊』。社會變了,老腦筋也得變變了。」
聽說,我進京後,爹娘擺了一大桌供品,在灶王前上了一次隆重的喜供。
隔代情(圖)
我兒子的第一步,是在娘的扶持下開始的。(1978年)
兒子上了大學,暑假迴家看奶奶,非用小鐵車推著奶奶在村子裏轉轉。娘說:「坐俺孫子的小鐵車,比坐兒子的小轎車還舒服。」 (1997年)
「豆米糕,一包棗,孫子吃了爺爺飽。」這是我幼時跟爺爺學的一首兒歌中的一句。為啥孫子吃了爺爺會飽呢?我不懂。爺爺說:「等你當爺爺的時候,就知道了。」
從我記事到爺爺去世,隻有幾年時間,我總覺得爺爺待我比爹待我好。爹的嗓門大,動不動就訓人。每當他對我瞪眼睛的時候,爺爺總是對他說,「你要咋?要是把孩子嚇著了,我跟你算帳!」爺爺成了我的保護神。有時看爹生氣了,我便跟爺爺一塊睡。一個夏夜,屋裏悶得透不過氣來,爺爺抱我到屋門的台階上坐著涼快。全家人都睡了,不會有人出來,我和爺爺都是一絲不掛。我坐在他懷裏,他的雙腿和雙臂包圍著我,四周是黑洞洞的,我一點都不害怕。爺爺指著天上的星星告訴我,哪個是北鬥七星、哪個是牛郎星、哪個是織女星,還跟我講「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的故事。我不懂,聽著也沒興趣,他沒講完我就睡著了。
記得剛上一年級放秋假,下了幾天雨,爺爺領我到豆地裏拾脹豆子。收割豆子時,熟豆莢往往繃裂,豆子便掉到地上。下過雨,豆粒被水泡得鼓鼓的,拾迴家去炒著吃可好了。我和爺爺用手翻著地裏的豆葉,拾著一個個飽鼓鼓的豆子,心裏甭提多高興。爺爺說,假如現在不拾,翻過地後,種上麥子,麥壟上還會長出豆芽。不過這些豆芽和家裏生的豆芽顏色不一樣,家裏生的豆芽是黃的,地裏的豆芽是綠的,也可採迴去吃。
記得那次,我和爺爺拾了半瓢脹豆子。迴到家,爺爺把這些豆子分出一半,說曬幹了換豆腐吃,另一半放在鍋裏炒。我心急,直往灶裏續柴,火勢很旺。爺爺說,這不行,「心急喝不了熱黏粥」,這樣炒豆子外皮糊了,裏邊還不熟,慢火慢烘,炒出的豆子才又香又酥。因我還要到學校參加秋假學習小組學習,便匆匆裝了一把還軟乎乎的豆子邊吃邊往學校跑。等傍晚從學校迴家時,爺爺站在家門外的街上,叫住了我,從兜裏掏出一包手帕包著的炒好的豆子。我抓起幾個扔到嘴裏,真香、真酥。聽爺爺說,他慢火烘了半天才炒成這樣。我往爺爺嘴裏塞,他隻吃了一個就不吃了。
我長大了,有了兒子。爹聽說抱了孫子,甭提多高興,出來進去樂嗬嗬的閉不上嘴。娘對爹說:
</br>
這時,木工組長老陳進來了,對我說:
「別聽你爹的,他讓電鋸削去了半截大拇指,剛去醫院包紮好,又要幹活,是我逼他躺下休息的。」
聽了老陳的話,我的心更痛了,對爹說:
「爹,咱不幹了,迴家吧,我會多掙些錢養你們老的。」
爹說:「傻孩子,人家解放軍是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我這也算輕傷,過幾天就長好了,不礙幹活。在家幹了一輩子木匠活,都沒傷身子,乍到這裏接觸到電鋸電刨子這些新玩意兒,還不順手。過些時候就適應了,你就放心吧。」
到吃飯的時候了,爹給我五毛錢菜票讓我去打一個菜吃,說別給他打了,他的缸子裏還有。我掀開放在他床頭的兩個搪瓷缸子蓋一看,一個裏邊是清水煮的白菜幫子,一個裏邊是兩個黑麵饅頭。爹幹這麽累的活,整天就是吃這樣的飯菜呀。煤礦的食堂裏有十幾種菜,爹捨不得呀。爹說,他每天工資是兩塊四毛錢,得迴家上交生產隊裏一塊五毛錢買10分工(年終結算時,分配到社員手裏,10分工才值一毛三分錢)。不然秋天分不到糧食。剩下九毛錢,花一毛錢買兩頓白菜幫子,兩毛五一斤的白麵饅頭他捨不得吃,就換成了兩毛一斤的黑麵饅頭票,說這樣每頓飯吃一斤,一天三頓可以省一毛五分錢。木工組長老陳常對爹說,焦師傅啊,三毛錢一個燴菜,你買個燴菜吃啊。爹白饅頭都捨不得吃,還捨得買燴菜啊?!
爹給我一分一分地算帳,我的心口窩堵得難受,眼淚又刷刷地流了下來。
這一頓飯,我去食堂給爹打了一個五毛錢的蒜黃炒肉,打了一斤白麵饅頭,看見爹吃完,才離開了那家煤礦。
三天後,爹就開始幹活了。這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次「休養」。
爹在城裏打工整整10年,1982年村裏實行土地承包了,才迴到家侍弄開了土地。這一年,他已67歲了。
以後,我的工作幾年換一個地方,先是在最偏遠的山村教學,又進城到了區教育局,後又考進了《淄博日報》社,離爹娘越來越遠。1994年,我要到北京工作了,離家將更遠了。
我迴家與80多歲的爹娘商量,沒想到我剛說完,爹就說:
「你往高處走,俺不攔擋。你學走路的時候,你娘就代表俺給你割斷絆腳線了,這輩子你就放心地走吧,放心地跑吧。」
接著,爹又說:「《論語》中有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我給它改了,叫『父母在,可遠遊』。社會變了,老腦筋也得變變了。」
聽說,我進京後,爹娘擺了一大桌供品,在灶王前上了一次隆重的喜供。
隔代情(圖)
我兒子的第一步,是在娘的扶持下開始的。(1978年)
兒子上了大學,暑假迴家看奶奶,非用小鐵車推著奶奶在村子裏轉轉。娘說:「坐俺孫子的小鐵車,比坐兒子的小轎車還舒服。」 (1997年)
「豆米糕,一包棗,孫子吃了爺爺飽。」這是我幼時跟爺爺學的一首兒歌中的一句。為啥孫子吃了爺爺會飽呢?我不懂。爺爺說:「等你當爺爺的時候,就知道了。」
從我記事到爺爺去世,隻有幾年時間,我總覺得爺爺待我比爹待我好。爹的嗓門大,動不動就訓人。每當他對我瞪眼睛的時候,爺爺總是對他說,「你要咋?要是把孩子嚇著了,我跟你算帳!」爺爺成了我的保護神。有時看爹生氣了,我便跟爺爺一塊睡。一個夏夜,屋裏悶得透不過氣來,爺爺抱我到屋門的台階上坐著涼快。全家人都睡了,不會有人出來,我和爺爺都是一絲不掛。我坐在他懷裏,他的雙腿和雙臂包圍著我,四周是黑洞洞的,我一點都不害怕。爺爺指著天上的星星告訴我,哪個是北鬥七星、哪個是牛郎星、哪個是織女星,還跟我講「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的故事。我不懂,聽著也沒興趣,他沒講完我就睡著了。
記得剛上一年級放秋假,下了幾天雨,爺爺領我到豆地裏拾脹豆子。收割豆子時,熟豆莢往往繃裂,豆子便掉到地上。下過雨,豆粒被水泡得鼓鼓的,拾迴家去炒著吃可好了。我和爺爺用手翻著地裏的豆葉,拾著一個個飽鼓鼓的豆子,心裏甭提多高興。爺爺說,假如現在不拾,翻過地後,種上麥子,麥壟上還會長出豆芽。不過這些豆芽和家裏生的豆芽顏色不一樣,家裏生的豆芽是黃的,地裏的豆芽是綠的,也可採迴去吃。
記得那次,我和爺爺拾了半瓢脹豆子。迴到家,爺爺把這些豆子分出一半,說曬幹了換豆腐吃,另一半放在鍋裏炒。我心急,直往灶裏續柴,火勢很旺。爺爺說,這不行,「心急喝不了熱黏粥」,這樣炒豆子外皮糊了,裏邊還不熟,慢火慢烘,炒出的豆子才又香又酥。因我還要到學校參加秋假學習小組學習,便匆匆裝了一把還軟乎乎的豆子邊吃邊往學校跑。等傍晚從學校迴家時,爺爺站在家門外的街上,叫住了我,從兜裏掏出一包手帕包著的炒好的豆子。我抓起幾個扔到嘴裏,真香、真酥。聽爺爺說,他慢火烘了半天才炒成這樣。我往爺爺嘴裏塞,他隻吃了一個就不吃了。
我長大了,有了兒子。爹聽說抱了孫子,甭提多高興,出來進去樂嗬嗬的閉不上嘴。娘對爹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