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門開了以後,頭幾天還常鎖著,過了些日子,又常開著了,走習慣了也就不鎖了。有一天,爹要上街,不知誰把小門鎖了,他便喊了起來:
「桂花,桂花,給我開開小門,腿腳不靈了,不想繞圈子了。」
爹精心建起來的豪華大門形同虛設,反倒上了鎖,很少開了。
行人頭(圖)
堂兄的兒子結婚,娘幫著蒸喜餑餑喜糕。(1996年)
在我們家鄉娶媳婦時,前往抬花轎、搬圓房(嫁妝)的人稱為行人,在行人中有一個組織者,這人便稱為行人頭。行人頭一般是識幾個字、會說會道,辦事熱心和有威望的人。在村裏,具備這樣條件的也就那麽幾個人,爹是其中一個,年輕時,他當了好多年行人頭。
按我們那一帶的習俗,娶親這天,天亮前行人們要去女方家搬圓房,抬新媳婦,天亮後按適合的時辰過門。迎親的人們到了女方家門口,隻讓行人頭先進門,其他行人被關在門外。女方家人抱一捆豆秸,點著,讓行人們烤豆秸火,意思是豆(都)得好運,秸(皆)大歡喜。這時行人頭跟女方的父母,說一些孩子到那邊受罪了,不周的地方請你們老人多擔待了等話。女方的父母也說幾句孩子不懂事,不會幹活了,到那邊請老人多調教了等謙虛的話。客套之後,才把大門打開,行人們進院,按行人頭的吩咐把嫁妝用繩子封到扁擔上。負責抬轎的行人把轎放在大門口,新媳婦要由命相適宜的哥哥或叔叔用緊扣的兩隻手背托到轎上。新媳婦的長輩再向行人頭叮囑幾句抬轎要穩了,不要磕碰了圓房了等話,迎親隊伍便啟程了。
八九歲的時候,我也當了一迴小行人,跟著大人們抱個布簾子。那次行人中有兩個腿瘸的人,一個是本家的瘸子四叔,一個是叫狗剩的瘸子哥。那次的行人頭是南門裏的五爺爺,五爺爺愛說愛鬧,唱村戲時是飾演醜角的老手。這一次,他把迎親的兩盞紗燈讓兩個瘸子一人打一盞。紗燈是迎親隊伍中的前導,兩個瘸子並排前行,一走一拐,挑起的紗燈晃來晃去,引得滿街看媳婦的人不再去注意新媳婦的花轎,而對兩個瘸子的「表演」笑得前仰後合。
爹說,幹行人頭長了,熱鬧的事多著呢。1955年冬天,大義娶媳婦那天,正下大雪。爹是行人頭,他囑咐抬花轎的人一定注意腳下的山路,千萬別有個閃失。爹按行人頭慣用的說法,不斷地提醒抬轎的行人和轎中的新媳婦:
「下一台!」就是要下坡了。
「前後打出!」是告訴抬轎人要換肩了。
「慢調慢甩!」意思是要轉彎了,提醒新媳婦扶牢坐穩。
當花轎抬到龍灣口時,天已放亮。突然,前邊的抬轎人失足滑倒,轎身猛烈前傾,新媳婦「撲通」一聲從轎裏滾到地上。幸虧雪厚,沒有磕傷,卻弄得滿身是雪。一陣風吹來,掉落在地上的蒙頭紅布被颳得老遠。行人們有的給新媳婦撲打身上的雪,有的去追蒙頭紅布。當再把新媳婦抱上轎時,爹突然發現新媳婦腳上的鞋沒了,於是大夥又在雪地裏找鞋。找了半天沒找到,這時一個行人發現,新媳婦的鞋根本就沒掉,是鞋套子把鞋遮住了。我們那一帶有個風俗,新媳婦的腳不能沾地,所以都要套個紅鞋套,猛一看,像沒穿鞋一樣。新媳婦受了一場驚嚇,不高興也說不出來。按那一帶的風俗,新媳婦過門這天是不能說話的。
正因為新媳婦不能說話,有時愛鬧的行人,總千方百計讓她說話。爹說,四喜娶媳婦時,他們剛把新媳婦抬出村來,幾個抬轎的行人就打賭看誰能讓新媳婦說話。
「新媳婦,你渴嗎?」沒有迴答。
「你坐得舒服嗎?」還是沒有迴答。
點子想了不少,新媳婦就是不開口。快進我們村子了,爹對一個行人耳語一句,那人心領神會,便大聲說:
「停下來!停下來!新媳婦要尿尿。」
話音剛落,轎裏終於傳出一聲慢言細語:
「俺不尿。」
四根香蕉(圖)
1998年大年除夕,爹從小賣部買來四根香蕉,說是祭祖用。「他們生前都沒見過這稀罕物呢!」爹說。
1998年大年除夕,爹從小賣部買來四根香蕉,說是祭祖用。「他們生前都沒見過這稀罕物呢!」爹說。
我第一次見這「稀罕物」的時候也十三四歲了。當時,對門的一個哥哥從南方探親迴來,帶迴來一些香蕉,給了我們家四根。等送香蕉的哥哥一走,我就纏著要吃。爹給了我一根,我不知咋吃,帶著皮就咬了一口,又苦又澀,連忙吐了出來。爹嚐了一口,也說不好吃,他也是帶皮吃的。
爹的「之乎者也」
爹小時候上過四年學,讀完了《論語》,《孟子》剛讀了個頭,便輟學跟爺爺學木匠了。
爹的記性好,學過的知識記得牢,平時說話,凡扯上點古文詞句的,都搬出來和土話結合一下。土話裏摻古文,白話之中加詩詞,聽起來十分有意思。
小時候,爹常提幾個問題,考我和二姐,我總是搶先迴答,也往往答錯。但等二姐迴答正確時,我又會說:「我也是這麽想的。」這時,爹便會教訓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樣,「之」來「之」去,我哪裏能懂!爹再給我解釋一遍,還是記不住。爹便大聲訓我,我哭了。
</br>
「桂花,桂花,給我開開小門,腿腳不靈了,不想繞圈子了。」
爹精心建起來的豪華大門形同虛設,反倒上了鎖,很少開了。
行人頭(圖)
堂兄的兒子結婚,娘幫著蒸喜餑餑喜糕。(1996年)
在我們家鄉娶媳婦時,前往抬花轎、搬圓房(嫁妝)的人稱為行人,在行人中有一個組織者,這人便稱為行人頭。行人頭一般是識幾個字、會說會道,辦事熱心和有威望的人。在村裏,具備這樣條件的也就那麽幾個人,爹是其中一個,年輕時,他當了好多年行人頭。
按我們那一帶的習俗,娶親這天,天亮前行人們要去女方家搬圓房,抬新媳婦,天亮後按適合的時辰過門。迎親的人們到了女方家門口,隻讓行人頭先進門,其他行人被關在門外。女方家人抱一捆豆秸,點著,讓行人們烤豆秸火,意思是豆(都)得好運,秸(皆)大歡喜。這時行人頭跟女方的父母,說一些孩子到那邊受罪了,不周的地方請你們老人多擔待了等話。女方的父母也說幾句孩子不懂事,不會幹活了,到那邊請老人多調教了等謙虛的話。客套之後,才把大門打開,行人們進院,按行人頭的吩咐把嫁妝用繩子封到扁擔上。負責抬轎的行人把轎放在大門口,新媳婦要由命相適宜的哥哥或叔叔用緊扣的兩隻手背托到轎上。新媳婦的長輩再向行人頭叮囑幾句抬轎要穩了,不要磕碰了圓房了等話,迎親隊伍便啟程了。
八九歲的時候,我也當了一迴小行人,跟著大人們抱個布簾子。那次行人中有兩個腿瘸的人,一個是本家的瘸子四叔,一個是叫狗剩的瘸子哥。那次的行人頭是南門裏的五爺爺,五爺爺愛說愛鬧,唱村戲時是飾演醜角的老手。這一次,他把迎親的兩盞紗燈讓兩個瘸子一人打一盞。紗燈是迎親隊伍中的前導,兩個瘸子並排前行,一走一拐,挑起的紗燈晃來晃去,引得滿街看媳婦的人不再去注意新媳婦的花轎,而對兩個瘸子的「表演」笑得前仰後合。
爹說,幹行人頭長了,熱鬧的事多著呢。1955年冬天,大義娶媳婦那天,正下大雪。爹是行人頭,他囑咐抬花轎的人一定注意腳下的山路,千萬別有個閃失。爹按行人頭慣用的說法,不斷地提醒抬轎的行人和轎中的新媳婦:
「下一台!」就是要下坡了。
「前後打出!」是告訴抬轎人要換肩了。
「慢調慢甩!」意思是要轉彎了,提醒新媳婦扶牢坐穩。
當花轎抬到龍灣口時,天已放亮。突然,前邊的抬轎人失足滑倒,轎身猛烈前傾,新媳婦「撲通」一聲從轎裏滾到地上。幸虧雪厚,沒有磕傷,卻弄得滿身是雪。一陣風吹來,掉落在地上的蒙頭紅布被颳得老遠。行人們有的給新媳婦撲打身上的雪,有的去追蒙頭紅布。當再把新媳婦抱上轎時,爹突然發現新媳婦腳上的鞋沒了,於是大夥又在雪地裏找鞋。找了半天沒找到,這時一個行人發現,新媳婦的鞋根本就沒掉,是鞋套子把鞋遮住了。我們那一帶有個風俗,新媳婦的腳不能沾地,所以都要套個紅鞋套,猛一看,像沒穿鞋一樣。新媳婦受了一場驚嚇,不高興也說不出來。按那一帶的風俗,新媳婦過門這天是不能說話的。
正因為新媳婦不能說話,有時愛鬧的行人,總千方百計讓她說話。爹說,四喜娶媳婦時,他們剛把新媳婦抬出村來,幾個抬轎的行人就打賭看誰能讓新媳婦說話。
「新媳婦,你渴嗎?」沒有迴答。
「你坐得舒服嗎?」還是沒有迴答。
點子想了不少,新媳婦就是不開口。快進我們村子了,爹對一個行人耳語一句,那人心領神會,便大聲說:
「停下來!停下來!新媳婦要尿尿。」
話音剛落,轎裏終於傳出一聲慢言細語:
「俺不尿。」
四根香蕉(圖)
1998年大年除夕,爹從小賣部買來四根香蕉,說是祭祖用。「他們生前都沒見過這稀罕物呢!」爹說。
1998年大年除夕,爹從小賣部買來四根香蕉,說是祭祖用。「他們生前都沒見過這稀罕物呢!」爹說。
我第一次見這「稀罕物」的時候也十三四歲了。當時,對門的一個哥哥從南方探親迴來,帶迴來一些香蕉,給了我們家四根。等送香蕉的哥哥一走,我就纏著要吃。爹給了我一根,我不知咋吃,帶著皮就咬了一口,又苦又澀,連忙吐了出來。爹嚐了一口,也說不好吃,他也是帶皮吃的。
爹的「之乎者也」
爹小時候上過四年學,讀完了《論語》,《孟子》剛讀了個頭,便輟學跟爺爺學木匠了。
爹的記性好,學過的知識記得牢,平時說話,凡扯上點古文詞句的,都搬出來和土話結合一下。土話裏摻古文,白話之中加詩詞,聽起來十分有意思。
小時候,爹常提幾個問題,考我和二姐,我總是搶先迴答,也往往答錯。但等二姐迴答正確時,我又會說:「我也是這麽想的。」這時,爹便會教訓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樣,「之」來「之」去,我哪裏能懂!爹再給我解釋一遍,還是記不住。爹便大聲訓我,我哭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