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8a-ep1:圓滿時(3)
阿裏·汗被穿著德軍製服的印度人士兵們送迴鎮子上的當天晚上就被警察抓了起來。他被帶到了鎮子上的警察局——由大腹便便的局長親自前來審問這個有竊取重要軍事機密嫌疑的可疑記者。
“鎮子上為什麽多了一群乞丐?”被關在審訊室裏的記者當即向局長提起了他在返迴鎮子的路途中所看到的奇怪景象,“看上去簡直像是附近城市的乞丐都搬到這裏了。”
“……那是有原因的。”穿著警服的中年警官很沒耐心地告訴阿裏·汗,像他這樣隨便接近德軍基地的人在十幾年前很可能直接人間蒸發而不是被體麵地送迴到離基地最近的鎮子上,“聽著,像你這樣的人,我以前見過許多。你們還年輕,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世上的一切,所以總想在關鍵時刻製造些駭人聽聞的新聞來粉碎你們想象中的不公……”臉色略微泛紅的局長打了個哈欠,無精打采地繼續勸阿裏·汗趕快認罪,“要是你現在認錯的話,也許你可以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起先阿裏·汗隻以為把人生一眼看到了盡頭的中年人要對自己進行一番說教,誰知對方言語中蘊藏著的危險性隨後呈指數級上升趨勢、話裏話外都暗示阿裏·汗是對德印合作不利的危險分子。到了這一步,本來打算保持沉默直到這些警察們不得不去處理外麵那群乞丐的記者終於忍不住了,他首先向對方說明自己是前去調查火災的,希望見識過大風大浪的警察局長能網開一麵。
“是的,每一個反德分子都是這麽說的。”局長笑了笑,完全沒聽進去阿裏·汗的辯解,“他們會說,自己是誤入軍事禁區的、本沒有冒犯德國人的意思;他們還會說,自己是擁護元首、毫無保留地支持德印合作的……這些話我都聽過很多遍了。”
“認為我沒有嫌疑的是德國人,把我送迴來的也是他們。”阿裏·汗見對方油鹽不進,隻得拿出了最後手段,“你覺得自己比那些德國人更聰明,是嗎?”
啞口無言的局長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幸好另一名走進審訊室的警察緩解了他的尷尬。那名瘦一些的警察看了一眼同樣無精打采的阿裏·汗,而後來到頂頭上司身邊,小聲說:
“我們該怎麽處理那些孟加拉人?他們聚在這裏不走,而且已經和我們這裏的居民打起來了。”
“把他們趕迴去……不,咱們人手不夠。”局長的第一反應是用武力手段驅逐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不過他的理智告訴他,自己小小的警察局抽不出能抵擋得了那麽多乞丐的人手。許多警察空有配槍在身,卻多年沒有實彈射擊的機會,連在警校培訓時的經驗都被拋到腦後多年了,“穩住他們,我去給縣長打電話。”
被晾在了審訊室裏的阿裏·汗憤憤不平地想,要是這些警察到了明天還不把他放走,他就要謊稱自己結識些年輕氣盛的德國軍官了。不過,他想象中的狐假虎威本事並沒派上用場,因為他的上司終於在第二天淩晨把電話打到了警察局並援引了德國人間接傳達的說法讓局長放人。有了這道護身符,離被送進監獄隻有一步之遙的阿裏·汗總算得以脫險,但他的好心情在從焦慮的上司口中得知了自己的下一個任務後就煙消雲散了:
駐紮在被孟加拉難民潮衝擊的前線以獲取第一手消息。
那正是他剛剛走出警察局大門時所見的一幕。成百上千衣衫襤褸的孟加拉人聚集在外麵,他們被手持防暴盾牌的警察們擋在外麵、不得再前進半步。有些孟加拉人還牽著孩子,也不知那是他們的子女還是孫輩,而精神高度緊張的警察們顯然沒心思在衝突一觸即發的緊張關頭記起什麽尊老愛幼的美德。離對峙著的隊伍約有幾百米遠的地方,一些有著充分準備且不願給當地人添亂的孟加拉人幹脆在偏僻的街道上搭起了帳篷,把這裏當做了自己的臨時住所。
幸運又不幸的記者看了一眼手表,打算去找同樣剛剛抵達鎮子沒多久的同事。他繞過洶湧澎湃的人潮,選擇了一條看上去安全些的道路,這裏隻有幾個真正的乞丐躲在角落裏乞討。這時,又一架武裝直升機轟鳴著從他頭頂飛過,讓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把自己吸引到德軍基地附近的飛機。
在他頭頂的高空之上,剛和他見過麵不久的邁克爾·麥克尼爾放下手中的望遠鏡,無奈地歎了一口氣。
“昨天我還說也許我最近可以想辦法給你們搞到些奢侈品,看來計劃還是趕不上變化快。”他穿著全套迷彩服,戴著一頂裝備有夜視儀的頭盔,但沒拿步槍,“……話說迴來,我沒想到你還真敢直接從居民區上空飛過啊。”
“上級不會介意的,而且我們又不是專程去找巴基斯坦人的麻煩,隻是想確認一下這股難民的來源以及他們的目的地。”坐在前排的駕駛員迴過頭來看了麥克尼爾一眼,而後自顧自地說起了自己的經驗,“你知道,我們在北非的基地當時從來不必迴避當地的居民。”
“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博尚。”麥克尼爾看了一眼後排的印度人士兵們,這些家夥多半隻是想找個理由到外麵唿吸新鮮空氣罷了,“說真的,你的德語說得和法語一樣流利。”
迪迪埃·博尚鬱悶地低下了頭,他寧願把麥克尼爾的誇獎看作一種侮辱。看在上帝的麵子上,他不願生活在一個法蘭西遭受此等屈辱的世界中,但事實和曆史是他永遠都無法改變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人擊敗的法蘭西國成為了德國人的傀儡國和忠實盟友,並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勉強維持著它風雨飄搖的殖民地……這些還不是最要命的。
真正令他無法容忍的是,【出生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迪迪埃·博尚是德國人】。
“我再說一遍,阿爾薩斯和洛林是屬於法蘭西的。”他不服氣地在心裏把德國人還有nsdap還有自己在這個平行世界中無能的前輩們罵了一遍,但這樣做也無濟於事,“千萬不要和我說它在曆史上是長期屬於德意誌地區的……如果德國人解除對該地區居民的就業歧視,那我倒是會承認這種說法。”
“好吧,我代表已經被剿滅的nsdap宣布將被德意誌非法侵占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給法蘭西。”麥克尼爾兩手一攤,象征性地替作古多年的nsdap領袖們還了債,“先不說這些了,我們得趁著這次機會把那些孟加拉人的逃跑路線研究清楚,也許叛軍會借助它們來滲透到印度境內。”
他們身上所穿的迷彩服代表著德軍在冷戰時期的幾十年中以血的教訓摸索出來的成果,將軍和專家們一致認為這種由六種不同顏色的不規則色塊拚接而成的迷彩服最適合在森林環境中作戰的士兵。比例恰當的深綠色和淺綠色可以模仿森林環境,而鐵鏽色和棕色又能從大地中獲取到足夠的保護。博尚本人對這種迷彩服沒什麽好評,尤其是對剩下的黑白兩色;但麥克尼爾相信那隻是法蘭西紳士對一個從法蘭西掠奪了更多的德意誌的仇恨,而不是受什麽難以變通的服裝審美驅使。
雖然博尚對德國很有意見,作為一名目前在德軍服役的軍人,他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並用同等程度精湛的駕駛技巧服務於他的戰友們。世上沒有博尚不會駕駛的飛機,至少目前還沒有,而且博尚已經成功地證明自己在駕駛人形機甲方麵的能力比起麥克尼爾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有著多年駕駛人形機甲、飛機、宇宙戰艦經驗的麥克尼爾並不打算和博尚拚個高地,他清楚自己的上限,也知曉他和博尚的分工終究不同。一個有更多自主性的戰友可以為他做更多的工作。
可惜的是這一次他們被命運分配到了同一處戰場上。
“長官,難道又要打仗了嗎?”後麵的印度人士兵忐忑不安地看著下麵的人潮,那黑壓壓一片的蟻群會讓最蔑視生命的人也產生些許的敬畏,“有這麽多孟加拉人——”
“別胡說。每年都有很多孟加拉人從東巴基斯坦逃跑,這差別無非是數字大小。”說到這裏,麥克尼爾對截然不同的印度的敵意減弱了不少。若是要他從印度和巴基斯坦之中做選擇,他當然還是更喜歡這個能吸引到孟加拉人的國度,因為他還沒有聽說過大批印度人逃亡到巴基斯坦的案例,“每次巴基斯坦人還有他們的軸心國主子失了麵子,就要從孟加拉人身上找迴麵子。”
他不禁咂舌,感覺自己還是有些不適應這些常識。軸心國應該指的是德國及其盟友而不是合眾國還有英國,雖然他先前適應其他平行世界的【盟軍成員包含俄國】這一常識時花費的時間更少一些。真是諷刺,與自己的世界曆史不同但更常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常識反而成了他現在的常識之一了。
即便是虛假的和平也值得他去努力保護,再不能有戰爭爆發了。在上一個平行世界,他竭盡全力地想要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重演,而他在這個平行世界所見識到的一切讓他恍惚間以為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nsdap在戰爭過程中被鏟除,這難道不就是上天對他的努力的一種無形的肯定嗎?堅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用雙手奪迴人類文明未來——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的麥克尼爾沒有後退的意圖。無論再承受多少挫折,他都要執著地前進。
放眼望去,攜家帶口地逃跑的孟加拉人幾乎連成一片。縱使西孟加拉平原上茂盛的樹林也不能掩蓋住他們的身影,這浩浩蕩蕩的人群即便從高空向下望去依舊清晰可見。其中大部分或許是要逃命的,麥克尼爾毫不懷疑這一點,而且他並不讚同在此時封鎖邊境或對著難民開槍以阻止人群湧入。孟加拉人願意前來投奔印度,這本身就是對印度的認可。
他在乎的是那些叛軍。長期活躍在西裏古裏走廊以東的叛軍很有可能先滲透進入孟加拉再滲透到印度境內,從而製造更多的破壞。坦誠地講,麥克尼爾對那些人缺乏好感,這倒不是因為叛軍受俄國人支持,而是由於叛軍除了襲擊德印軍事設施之外還會經常攻擊平民並以極端手段摧毀偏遠地區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各種基礎設施。單這一件事,就把麥克尼爾在與聖保羅起義軍、巴西共和軍合作過程中逐漸培養出來的對激進分子的容忍消磨得一幹二淨。
然而,印度人沒有辦法把叛軍消滅幹淨。不僅如此,駐紮在印度的德軍也沒辦法做到。據說十幾年前叛軍剛剛開始發動叛亂時便有德軍高級將領提議效仿昔日nsdap的所作所為對印度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清剿,但此人很快就在舉國聲討之中被迫辭職,而作為國防軍可靠盟友的spd也不得不在公開場合多次道歉並聲明絕對不能讓曆史重演。
盡管自興起到滅亡總共隻有短短8年時間,nsdap給德國帶來的遺產恐怕需要它用一個世紀才能洗刷幹淨。
專心致誌駕駛著直升機的博尚偶爾會和基地聯絡、把當前的情況告訴還在待命的戰友們。往常印度東北地區也會接收一些偷渡的孟加拉人,但像現在這樣的情況實屬罕見。大批孟加拉人難民的湧入使得印度人和德國人都分外緊張,就連麥克尼爾在剛得知這個消息時也被嚇了一跳。
“上麵有消息嗎?”麥克尼爾又拿起了望遠鏡,他能看到尚無中斷趨勢的長龍從國境線的另一側蜿蜒曲折地延伸到印度境內,“有這麽多孟加拉人湧入,孟加拉一定發生了些什麽。”
“聽說是邊境失控了。”博尚組織了一下語言,把基地剛得到的消息轉述給了麥克尼爾,“昨天夜間有孟加拉民間武裝組織在孟加拉各地對巴基斯坦軍隊展開襲擊,這些孟加拉人今天能暢通無阻地越境說不定也是他們那些更英勇的同胞的功勞。”
“一切都亂套了。”麥克尼爾把望遠鏡朝向國境線所在方向,想看看那裏究竟發生了些什麽。一個毫不設防的邊境是這些孟加拉人能安全逃到印度的必要保證,但那並不意味著來自國境線另一側的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邁過這條線。“如果這時戰爭因一些意外而突然爆發,我不會感到驚訝。”
他最後那句話把後麵的士兵們嚇得不輕,擔驚受怕的印度人士兵們向麥克尼爾拐彎抹角地詢問可靠消息,然而他們的德國人上司並沒有理睬他們的意圖。忙於在國境線附近搜索可疑目標的麥克尼爾還是一無所獲,他再一次把望遠鏡轉向直升機機艙另一側,驟然出現在視野中又忽地消失不見的影子讓他頓時警覺起來。
“博尚,拍一下2點鍾方向的畫麵。”麥克尼爾用英語提醒對方,“把鏡頭分辨率放到最大。”
法蘭西紳士並沒有因為同伴突然換迴了英語而驚訝。德國人曾經三番五次地想要說服印度人把官方語言換成德語,至今也未能得逞。幸虧印度的官方語言未曾改變,麥克尼爾和博尚才不必擔心他們會因為頻繁地用英語交流而受到懷疑。
誰要是懷疑起來,麥克尼爾就會一本正經地解釋說他們在學外語。
搭載在飛機上的攝像頭隻能拍攝到模糊不清的黑白畫麵,但它比麥克尼爾手裏的望遠鏡好用多了。按照麥克尼爾的要求調整了攝像頭的角度後,聽到了遠方槍聲的博尚輕而易舉地找到了麥克尼爾所說的目標。那是一輛正在遠遁他處的吉普車,它從逃跑著的人群附近駛過,每一聲槍響都會帶走一條或多條人命。
“有人在攻擊難民。”他簡要地對麥克尼爾匯報道。
“哦,見鬼。”麥克尼爾冷笑著搖了搖頭,“要不是我們穿著這身軍服而且還得看印度人的意見行事,我會勸你直接對他們發射導彈。”
“然後你就會成為挑起下一場戰爭的罪魁禍首之一。”博尚的言語中頗有些幸災樂禍的意味,後來麥克尼爾才反應過來這家夥純粹隻想看英國人和德國人打架,“我軍還有美英聯軍不能直接介入,這是規矩。首先破壞這規矩的一方,很可能挑起下一場世界大戰。”
“讓世界大戰見鬼去吧,曆史上沒有什麽戰爭的爆發原因是拯救公民們的性命。”麥克尼爾自感無力,他有些怪罪合眾國找了個不怎麽講規矩的盟友、從而錯失了讓印度進入自由世界的機會。“我以為這裏應該有一些秘密小路,也許我之前想錯了。這麽多難民能湧入此地,單純是由於孟加拉地區已經變得一團糟。”
看樣子難民潮會成為最近一段時間內困擾著印度東北地區的首要問題。這不僅是巴基斯坦人的問題,也不僅是印度人的問題,當那些難民塞滿了大街小巷之後,就算德國人把基地藏在隱蔽的地方並想方設法阻止平民接近,已經無處可去的難民們說不定也會鋌而走險地嚐試到德軍基地附近開辟新的生存空間。
麥克尼爾不想麵臨那種兩難的選擇,因而他更加佩服gdi的奠基人馬克·謝菲爾德將軍。那個男人會在麵臨著艱難抉擇之前就把問題解決掉,繼承了謝菲爾德的大部分才能的詹姆斯·所羅門也是如此。
不管怎麽說,他們沒有理由再往前飛行了,一條無形的分界線阻止了他們。再往前一步,便無異於主動宣戰。
迪迪埃·博尚按部就班地向長官匯報著沿途的所見所聞,同時諮詢上級的處理意見。要不了多久,這些難民就會對基地形成影響:就算難民們沒有主動擁擠到基地附近,為基地輸送物資的車隊也很有可能在半路上遭到攔截,而且處於生死邊緣的人是根本不怕平時畏懼的符號的。
“麥克尼爾,我們得迴去了。”博尚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戰友,“你也不用擔心叛軍趁機滲透,印度人會比我們更關心這件事。等他們調查出了結果之後,我們再跟進也不遲。”
麥克尼爾點了點頭,他正要同意博尚的說法,卻看到不遠處的一個村莊燃起了熊熊大火。和博尚交換了眼神後,他讓博尚把直升機懸停在村莊不遠處的空地旁,又向後招了招手,讓印度人士兵們先下去探路。
兩名印度人士兵一前一後地下了直升機,他們遲疑地身後張望著,隻見提著一個大箱子的麥克尼爾也跟隨在他們身後。
“謝了,我有這個。”當其中一名士兵打算把自己的步槍交給麥克尼爾時,後者斷然拒絕了,“你們隻要管好自己就行。”
三人步入森林之中,他們的身形很快被西孟加拉的深綠色淹沒了。在博尚讓直升機徹底降落到地麵上之前,周遭還不會恢複寂靜,而且法蘭西紳士暫時也沒有這麽做的打算。他和待命的士兵一同看守著直升機,免得發生意外。
造訪這裏的不止有他們和本地的居民。離直升機所在地約有幾百米遠的位置,一名穿著單衣的印度青年正在沒命地向前狂奔不止。他身後沒有什麽人在追逐他,但他不會有機會確認這一點了,而且他連迴頭看一眼的心思也沒有,隻是以百米衝刺的速度繼續向前。
下一秒,一個黑影從他麵前閃過。被銅牆鐵壁彈迴地上的印度青年隻覺得渾身上下的骨頭像是散了架,他試圖爬起來,可擋在他正前方的高大黑影不由分說地將他踩在了鬆軟的土地上。眼中燃燒著仇恨的印度青年隻好丟下手中未來得及拉開的手榴彈,他艱難地抬起頭,隻看到了由信號燈組成的一雙閃爍著的血紅色的眼睛。
“哪一邊的?巴基斯坦的,還是俄國的?”漆黑色的動力裝甲下發出一個沉悶的聲音。
“打你們這些殖民者的。”
高大如泰山般的人形坦克輕輕一拳打在他的後腦勺上,把他擊暈了過去。
“我現在有點明白明海俊的感受了。隨心所欲發揮的感覺確實非同一般。”藏在動力裝甲裏的麥克尼爾自言自語著,旋即又提高了音量,“……把這個反德分子抓走!”
tbc
阿裏·汗被穿著德軍製服的印度人士兵們送迴鎮子上的當天晚上就被警察抓了起來。他被帶到了鎮子上的警察局——由大腹便便的局長親自前來審問這個有竊取重要軍事機密嫌疑的可疑記者。
“鎮子上為什麽多了一群乞丐?”被關在審訊室裏的記者當即向局長提起了他在返迴鎮子的路途中所看到的奇怪景象,“看上去簡直像是附近城市的乞丐都搬到這裏了。”
“……那是有原因的。”穿著警服的中年警官很沒耐心地告訴阿裏·汗,像他這樣隨便接近德軍基地的人在十幾年前很可能直接人間蒸發而不是被體麵地送迴到離基地最近的鎮子上,“聽著,像你這樣的人,我以前見過許多。你們還年輕,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世上的一切,所以總想在關鍵時刻製造些駭人聽聞的新聞來粉碎你們想象中的不公……”臉色略微泛紅的局長打了個哈欠,無精打采地繼續勸阿裏·汗趕快認罪,“要是你現在認錯的話,也許你可以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起先阿裏·汗隻以為把人生一眼看到了盡頭的中年人要對自己進行一番說教,誰知對方言語中蘊藏著的危險性隨後呈指數級上升趨勢、話裏話外都暗示阿裏·汗是對德印合作不利的危險分子。到了這一步,本來打算保持沉默直到這些警察們不得不去處理外麵那群乞丐的記者終於忍不住了,他首先向對方說明自己是前去調查火災的,希望見識過大風大浪的警察局長能網開一麵。
“是的,每一個反德分子都是這麽說的。”局長笑了笑,完全沒聽進去阿裏·汗的辯解,“他們會說,自己是誤入軍事禁區的、本沒有冒犯德國人的意思;他們還會說,自己是擁護元首、毫無保留地支持德印合作的……這些話我都聽過很多遍了。”
“認為我沒有嫌疑的是德國人,把我送迴來的也是他們。”阿裏·汗見對方油鹽不進,隻得拿出了最後手段,“你覺得自己比那些德國人更聰明,是嗎?”
啞口無言的局長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麽,幸好另一名走進審訊室的警察緩解了他的尷尬。那名瘦一些的警察看了一眼同樣無精打采的阿裏·汗,而後來到頂頭上司身邊,小聲說:
“我們該怎麽處理那些孟加拉人?他們聚在這裏不走,而且已經和我們這裏的居民打起來了。”
“把他們趕迴去……不,咱們人手不夠。”局長的第一反應是用武力手段驅逐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不過他的理智告訴他,自己小小的警察局抽不出能抵擋得了那麽多乞丐的人手。許多警察空有配槍在身,卻多年沒有實彈射擊的機會,連在警校培訓時的經驗都被拋到腦後多年了,“穩住他們,我去給縣長打電話。”
被晾在了審訊室裏的阿裏·汗憤憤不平地想,要是這些警察到了明天還不把他放走,他就要謊稱自己結識些年輕氣盛的德國軍官了。不過,他想象中的狐假虎威本事並沒派上用場,因為他的上司終於在第二天淩晨把電話打到了警察局並援引了德國人間接傳達的說法讓局長放人。有了這道護身符,離被送進監獄隻有一步之遙的阿裏·汗總算得以脫險,但他的好心情在從焦慮的上司口中得知了自己的下一個任務後就煙消雲散了:
駐紮在被孟加拉難民潮衝擊的前線以獲取第一手消息。
那正是他剛剛走出警察局大門時所見的一幕。成百上千衣衫襤褸的孟加拉人聚集在外麵,他們被手持防暴盾牌的警察們擋在外麵、不得再前進半步。有些孟加拉人還牽著孩子,也不知那是他們的子女還是孫輩,而精神高度緊張的警察們顯然沒心思在衝突一觸即發的緊張關頭記起什麽尊老愛幼的美德。離對峙著的隊伍約有幾百米遠的地方,一些有著充分準備且不願給當地人添亂的孟加拉人幹脆在偏僻的街道上搭起了帳篷,把這裏當做了自己的臨時住所。
幸運又不幸的記者看了一眼手表,打算去找同樣剛剛抵達鎮子沒多久的同事。他繞過洶湧澎湃的人潮,選擇了一條看上去安全些的道路,這裏隻有幾個真正的乞丐躲在角落裏乞討。這時,又一架武裝直升機轟鳴著從他頭頂飛過,讓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把自己吸引到德軍基地附近的飛機。
在他頭頂的高空之上,剛和他見過麵不久的邁克爾·麥克尼爾放下手中的望遠鏡,無奈地歎了一口氣。
“昨天我還說也許我最近可以想辦法給你們搞到些奢侈品,看來計劃還是趕不上變化快。”他穿著全套迷彩服,戴著一頂裝備有夜視儀的頭盔,但沒拿步槍,“……話說迴來,我沒想到你還真敢直接從居民區上空飛過啊。”
“上級不會介意的,而且我們又不是專程去找巴基斯坦人的麻煩,隻是想確認一下這股難民的來源以及他們的目的地。”坐在前排的駕駛員迴過頭來看了麥克尼爾一眼,而後自顧自地說起了自己的經驗,“你知道,我們在北非的基地當時從來不必迴避當地的居民。”
“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博尚。”麥克尼爾看了一眼後排的印度人士兵們,這些家夥多半隻是想找個理由到外麵唿吸新鮮空氣罷了,“說真的,你的德語說得和法語一樣流利。”
迪迪埃·博尚鬱悶地低下了頭,他寧願把麥克尼爾的誇獎看作一種侮辱。看在上帝的麵子上,他不願生活在一個法蘭西遭受此等屈辱的世界中,但事實和曆史是他永遠都無法改變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人擊敗的法蘭西國成為了德國人的傀儡國和忠實盟友,並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勉強維持著它風雨飄搖的殖民地……這些還不是最要命的。
真正令他無法容忍的是,【出生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迪迪埃·博尚是德國人】。
“我再說一遍,阿爾薩斯和洛林是屬於法蘭西的。”他不服氣地在心裏把德國人還有nsdap還有自己在這個平行世界中無能的前輩們罵了一遍,但這樣做也無濟於事,“千萬不要和我說它在曆史上是長期屬於德意誌地區的……如果德國人解除對該地區居民的就業歧視,那我倒是會承認這種說法。”
“好吧,我代表已經被剿滅的nsdap宣布將被德意誌非法侵占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給法蘭西。”麥克尼爾兩手一攤,象征性地替作古多年的nsdap領袖們還了債,“先不說這些了,我們得趁著這次機會把那些孟加拉人的逃跑路線研究清楚,也許叛軍會借助它們來滲透到印度境內。”
他們身上所穿的迷彩服代表著德軍在冷戰時期的幾十年中以血的教訓摸索出來的成果,將軍和專家們一致認為這種由六種不同顏色的不規則色塊拚接而成的迷彩服最適合在森林環境中作戰的士兵。比例恰當的深綠色和淺綠色可以模仿森林環境,而鐵鏽色和棕色又能從大地中獲取到足夠的保護。博尚本人對這種迷彩服沒什麽好評,尤其是對剩下的黑白兩色;但麥克尼爾相信那隻是法蘭西紳士對一個從法蘭西掠奪了更多的德意誌的仇恨,而不是受什麽難以變通的服裝審美驅使。
雖然博尚對德國很有意見,作為一名目前在德軍服役的軍人,他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並用同等程度精湛的駕駛技巧服務於他的戰友們。世上沒有博尚不會駕駛的飛機,至少目前還沒有,而且博尚已經成功地證明自己在駕駛人形機甲方麵的能力比起麥克尼爾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有著多年駕駛人形機甲、飛機、宇宙戰艦經驗的麥克尼爾並不打算和博尚拚個高地,他清楚自己的上限,也知曉他和博尚的分工終究不同。一個有更多自主性的戰友可以為他做更多的工作。
可惜的是這一次他們被命運分配到了同一處戰場上。
“長官,難道又要打仗了嗎?”後麵的印度人士兵忐忑不安地看著下麵的人潮,那黑壓壓一片的蟻群會讓最蔑視生命的人也產生些許的敬畏,“有這麽多孟加拉人——”
“別胡說。每年都有很多孟加拉人從東巴基斯坦逃跑,這差別無非是數字大小。”說到這裏,麥克尼爾對截然不同的印度的敵意減弱了不少。若是要他從印度和巴基斯坦之中做選擇,他當然還是更喜歡這個能吸引到孟加拉人的國度,因為他還沒有聽說過大批印度人逃亡到巴基斯坦的案例,“每次巴基斯坦人還有他們的軸心國主子失了麵子,就要從孟加拉人身上找迴麵子。”
他不禁咂舌,感覺自己還是有些不適應這些常識。軸心國應該指的是德國及其盟友而不是合眾國還有英國,雖然他先前適應其他平行世界的【盟軍成員包含俄國】這一常識時花費的時間更少一些。真是諷刺,與自己的世界曆史不同但更常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常識反而成了他現在的常識之一了。
即便是虛假的和平也值得他去努力保護,再不能有戰爭爆發了。在上一個平行世界,他竭盡全力地想要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重演,而他在這個平行世界所見識到的一切讓他恍惚間以為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nsdap在戰爭過程中被鏟除,這難道不就是上天對他的努力的一種無形的肯定嗎?堅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用雙手奪迴人類文明未來——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的麥克尼爾沒有後退的意圖。無論再承受多少挫折,他都要執著地前進。
放眼望去,攜家帶口地逃跑的孟加拉人幾乎連成一片。縱使西孟加拉平原上茂盛的樹林也不能掩蓋住他們的身影,這浩浩蕩蕩的人群即便從高空向下望去依舊清晰可見。其中大部分或許是要逃命的,麥克尼爾毫不懷疑這一點,而且他並不讚同在此時封鎖邊境或對著難民開槍以阻止人群湧入。孟加拉人願意前來投奔印度,這本身就是對印度的認可。
他在乎的是那些叛軍。長期活躍在西裏古裏走廊以東的叛軍很有可能先滲透進入孟加拉再滲透到印度境內,從而製造更多的破壞。坦誠地講,麥克尼爾對那些人缺乏好感,這倒不是因為叛軍受俄國人支持,而是由於叛軍除了襲擊德印軍事設施之外還會經常攻擊平民並以極端手段摧毀偏遠地區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各種基礎設施。單這一件事,就把麥克尼爾在與聖保羅起義軍、巴西共和軍合作過程中逐漸培養出來的對激進分子的容忍消磨得一幹二淨。
然而,印度人沒有辦法把叛軍消滅幹淨。不僅如此,駐紮在印度的德軍也沒辦法做到。據說十幾年前叛軍剛剛開始發動叛亂時便有德軍高級將領提議效仿昔日nsdap的所作所為對印度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清剿,但此人很快就在舉國聲討之中被迫辭職,而作為國防軍可靠盟友的spd也不得不在公開場合多次道歉並聲明絕對不能讓曆史重演。
盡管自興起到滅亡總共隻有短短8年時間,nsdap給德國帶來的遺產恐怕需要它用一個世紀才能洗刷幹淨。
專心致誌駕駛著直升機的博尚偶爾會和基地聯絡、把當前的情況告訴還在待命的戰友們。往常印度東北地區也會接收一些偷渡的孟加拉人,但像現在這樣的情況實屬罕見。大批孟加拉人難民的湧入使得印度人和德國人都分外緊張,就連麥克尼爾在剛得知這個消息時也被嚇了一跳。
“上麵有消息嗎?”麥克尼爾又拿起了望遠鏡,他能看到尚無中斷趨勢的長龍從國境線的另一側蜿蜒曲折地延伸到印度境內,“有這麽多孟加拉人湧入,孟加拉一定發生了些什麽。”
“聽說是邊境失控了。”博尚組織了一下語言,把基地剛得到的消息轉述給了麥克尼爾,“昨天夜間有孟加拉民間武裝組織在孟加拉各地對巴基斯坦軍隊展開襲擊,這些孟加拉人今天能暢通無阻地越境說不定也是他們那些更英勇的同胞的功勞。”
“一切都亂套了。”麥克尼爾把望遠鏡朝向國境線所在方向,想看看那裏究竟發生了些什麽。一個毫不設防的邊境是這些孟加拉人能安全逃到印度的必要保證,但那並不意味著來自國境線另一側的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邁過這條線。“如果這時戰爭因一些意外而突然爆發,我不會感到驚訝。”
他最後那句話把後麵的士兵們嚇得不輕,擔驚受怕的印度人士兵們向麥克尼爾拐彎抹角地詢問可靠消息,然而他們的德國人上司並沒有理睬他們的意圖。忙於在國境線附近搜索可疑目標的麥克尼爾還是一無所獲,他再一次把望遠鏡轉向直升機機艙另一側,驟然出現在視野中又忽地消失不見的影子讓他頓時警覺起來。
“博尚,拍一下2點鍾方向的畫麵。”麥克尼爾用英語提醒對方,“把鏡頭分辨率放到最大。”
法蘭西紳士並沒有因為同伴突然換迴了英語而驚訝。德國人曾經三番五次地想要說服印度人把官方語言換成德語,至今也未能得逞。幸虧印度的官方語言未曾改變,麥克尼爾和博尚才不必擔心他們會因為頻繁地用英語交流而受到懷疑。
誰要是懷疑起來,麥克尼爾就會一本正經地解釋說他們在學外語。
搭載在飛機上的攝像頭隻能拍攝到模糊不清的黑白畫麵,但它比麥克尼爾手裏的望遠鏡好用多了。按照麥克尼爾的要求調整了攝像頭的角度後,聽到了遠方槍聲的博尚輕而易舉地找到了麥克尼爾所說的目標。那是一輛正在遠遁他處的吉普車,它從逃跑著的人群附近駛過,每一聲槍響都會帶走一條或多條人命。
“有人在攻擊難民。”他簡要地對麥克尼爾匯報道。
“哦,見鬼。”麥克尼爾冷笑著搖了搖頭,“要不是我們穿著這身軍服而且還得看印度人的意見行事,我會勸你直接對他們發射導彈。”
“然後你就會成為挑起下一場戰爭的罪魁禍首之一。”博尚的言語中頗有些幸災樂禍的意味,後來麥克尼爾才反應過來這家夥純粹隻想看英國人和德國人打架,“我軍還有美英聯軍不能直接介入,這是規矩。首先破壞這規矩的一方,很可能挑起下一場世界大戰。”
“讓世界大戰見鬼去吧,曆史上沒有什麽戰爭的爆發原因是拯救公民們的性命。”麥克尼爾自感無力,他有些怪罪合眾國找了個不怎麽講規矩的盟友、從而錯失了讓印度進入自由世界的機會。“我以為這裏應該有一些秘密小路,也許我之前想錯了。這麽多難民能湧入此地,單純是由於孟加拉地區已經變得一團糟。”
看樣子難民潮會成為最近一段時間內困擾著印度東北地區的首要問題。這不僅是巴基斯坦人的問題,也不僅是印度人的問題,當那些難民塞滿了大街小巷之後,就算德國人把基地藏在隱蔽的地方並想方設法阻止平民接近,已經無處可去的難民們說不定也會鋌而走險地嚐試到德軍基地附近開辟新的生存空間。
麥克尼爾不想麵臨那種兩難的選擇,因而他更加佩服gdi的奠基人馬克·謝菲爾德將軍。那個男人會在麵臨著艱難抉擇之前就把問題解決掉,繼承了謝菲爾德的大部分才能的詹姆斯·所羅門也是如此。
不管怎麽說,他們沒有理由再往前飛行了,一條無形的分界線阻止了他們。再往前一步,便無異於主動宣戰。
迪迪埃·博尚按部就班地向長官匯報著沿途的所見所聞,同時諮詢上級的處理意見。要不了多久,這些難民就會對基地形成影響:就算難民們沒有主動擁擠到基地附近,為基地輸送物資的車隊也很有可能在半路上遭到攔截,而且處於生死邊緣的人是根本不怕平時畏懼的符號的。
“麥克尼爾,我們得迴去了。”博尚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戰友,“你也不用擔心叛軍趁機滲透,印度人會比我們更關心這件事。等他們調查出了結果之後,我們再跟進也不遲。”
麥克尼爾點了點頭,他正要同意博尚的說法,卻看到不遠處的一個村莊燃起了熊熊大火。和博尚交換了眼神後,他讓博尚把直升機懸停在村莊不遠處的空地旁,又向後招了招手,讓印度人士兵們先下去探路。
兩名印度人士兵一前一後地下了直升機,他們遲疑地身後張望著,隻見提著一個大箱子的麥克尼爾也跟隨在他們身後。
“謝了,我有這個。”當其中一名士兵打算把自己的步槍交給麥克尼爾時,後者斷然拒絕了,“你們隻要管好自己就行。”
三人步入森林之中,他們的身形很快被西孟加拉的深綠色淹沒了。在博尚讓直升機徹底降落到地麵上之前,周遭還不會恢複寂靜,而且法蘭西紳士暫時也沒有這麽做的打算。他和待命的士兵一同看守著直升機,免得發生意外。
造訪這裏的不止有他們和本地的居民。離直升機所在地約有幾百米遠的位置,一名穿著單衣的印度青年正在沒命地向前狂奔不止。他身後沒有什麽人在追逐他,但他不會有機會確認這一點了,而且他連迴頭看一眼的心思也沒有,隻是以百米衝刺的速度繼續向前。
下一秒,一個黑影從他麵前閃過。被銅牆鐵壁彈迴地上的印度青年隻覺得渾身上下的骨頭像是散了架,他試圖爬起來,可擋在他正前方的高大黑影不由分說地將他踩在了鬆軟的土地上。眼中燃燒著仇恨的印度青年隻好丟下手中未來得及拉開的手榴彈,他艱難地抬起頭,隻看到了由信號燈組成的一雙閃爍著的血紅色的眼睛。
“哪一邊的?巴基斯坦的,還是俄國的?”漆黑色的動力裝甲下發出一個沉悶的聲音。
“打你們這些殖民者的。”
高大如泰山般的人形坦克輕輕一拳打在他的後腦勺上,把他擊暈了過去。
“我現在有點明白明海俊的感受了。隨心所欲發揮的感覺確實非同一般。”藏在動力裝甲裏的麥克尼爾自言自語著,旋即又提高了音量,“……把這個反德分子抓走!”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