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16:01:26


    千萬不要給人安排任務,就像我爸一早給我說,要安排個任務給我,這就引起了我很大的反感,如果這句話是別人說的話,我也會這樣想,比如老總,或是好友說安排任務給我,我同樣會反感,原因就在於為什麽原本那些不屬於我的事情會變成是我的任務呢?倒不如說幫個忙會更好一點,這樣還能看到即時正迴饋,能夠拿到別人的感謝作為獎賞,這樣才能調動起驅動力。


    能人靠嘴這句話說的一點都不錯,就比如下麵的


    1.我給你安排一個任務(潛台詞——你欠我的)


    2.麻煩你幫我做一件事情(潛台詞——我欠你的)


    肯定是第二個說法更能讓我們接受,心情愉悅。


    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也,不要吹毛求疵,尤其是對別人,隻能夠對自己吹毛求疵,正所謂對自己當無情如劍,對別人當如水。越是無情的人,越能做出成績,晚上我爸的幾個朋友都過來吃飯了,還有我姐他們,今天的飯菜不算特別豐盛,隻能說還湊合著,看的過去。是讓那個物業大伯燒的,我爸開玩笑說——“如果不好吃的話,也不能怪他,都是別人燒的,……”這句話同樣很有問題啊!當時聽著就感覺不太對勁,別人無償的好心幫你燒菜,完全是義務勞動,還要幫你去承擔責任,哪有這麽多道理,按照這個邏輯來看,豈不是甩幹手來吃飯更好了?啥事不用做,啥責任也不用擔,隻需要帶個嘴巴吃飯就行了?如果是心胸狹隘之人,肯定會耿耿於懷。但朋友之間又不能夠盲目的以我的這套價值觀去衡量評判,可能開玩笑的尺度也因人而異吧!但是總覺得我爸這句話是有問題的,會讓聽的人不舒服,《關鍵對話》裏麵一再強調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礎上的,你不設身處地的站在聆聽者的角度,是很難發覺你的那些看似正常話語中的尖刺的。就像大學時候的我,也喜歡開玩笑,但是有的時候,玩笑尺寸拿捏不當,就會讓別人難堪尷尬,如梗在喉,如芒刺背。正因為如此,更應該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應該學會閉嘴,在每一個玩笑說出口之前,迴味一下,三思而後言。這是我快30歲的時候,才領悟到的,人啊!都要經過一點彎彎繞,這些彎彎繞是成功的基石,走過它們才能登上自己的大道。就像海明威所說,學會說話用三年,學會閉嘴用一輩子。可見閉嘴。少說話是最安全的交流方式,至少不用擔心無意中得罪別人,對著別人滔滔不絕,本質上也是在製造和幹涉他人的因果。那些誇誇其談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情商特別高的,他們的玩笑,都是在盡量少冒犯別人的前提下說出來的,比如主持人,像蔡康永和吳宗憲,另一類就是沒有腦子的人,率性而為的人,對於後麵這一類人來說,了解他們性格的人,會不以為意,但是關係不夠深的話,則會產生誤會。童言無忌就是這一類的情況了,其實即便是涉世未深的幼童,說錯話了,也會讓人火大,這個世界沒有什麽大度的人,隻有裝出來大度的人。


    話太多,還有很多其他壞處,我們可以引導,但是千萬不要命令他人,比如你準備打掃衛生,但是等到你拿起掃帚的時候,有人在旁邊嘀嘀咕咕教你怎麽打掃幹淨,如何去打掃,就會起到非常令人反感的效果,會嚴重的打擊你的積極性。你自己想幹,和別人催促你幹,二者的驅動力天差地別。這些都是通過觀察我爸學到的,吃虧或遇到挫折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隻能夠做個引導者,將自己那些旺盛的熱情保持在一個均衡的狀態,你是盡情盡興了,別人不一定能接受的了,換言之,盡情盡興的說話做事也要在不冒犯他人的基礎上。


    今天的時間效率還不錯,我想把“蛋糕”(享受的事情)放到最後來吃,所以提前把那些讓我感覺太“快樂”的鍛煉項目提前完成了。以至於有一種自我懷疑的感覺,今天的事情真的都完成了嗎? 會有一種平常很忙,但突然閑下來的錯覺。(就像剛退休的老幹部一樣)這或許就是跟時間做朋友的感覺吧!談到跟時間做朋友,我更想做一個精明的商人,有的時候目標導向沒有錯,進入心流更沒有錯,但是要做一個元認知的,總體的權衡取舍,比如昨天晚上我原本是想把繪畫完成掉的,如果是以前的話,我會咬著牙完成,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第2天會感覺精神不好,元氣大傷,總感覺透支過了,病怏怏的,沒有精神頭,所以在到達固定的繪畫時間之後,我就開始睡覺了。明白過猶不及,也是一種進步。


    需要經常性的pdca來自我修正,以達到總體利益最大值,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凡事從全局宏觀調控,在過程細節處精益求精,根據圖紙,格物致知的砌好每一塊磚!


    ~~~日記正文


    時間消耗:學習大於鍛煉大於娛樂大於休息


    計劃的執行度~60


    金子與燈塔:


    日月既往 不可複追


    積極主動 格物致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長的墓誌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遊隼之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遊隼之心並收藏最長的墓誌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