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在66年春夏交替之時,部隊大院的孩子一連走了好幾大客車的下鄉知青。
就因為大院孩子去兵團插隊的事,還讓上邊首長知道,特意問了幾句。知道是他們自己積極投奔祖國建設當中就,也就沒沒有再說什麽。
當自己再一次接到來自軍區大院的信息後,才知道大院裏有很多的孩子去了兵團,而且還好巧不巧大部分都分配在東北。
自己給這些小同誌迴信的時候,順便提了一句,他們所在的兵團。
起初隻是想到他們來到東北有可能不適應,或者缺點什麽,自己也許能幫到他們,就要了他們的地址。
隻是沒有想到,當第一封信去了沒多久,收到迴信後,接下來彼此就成了筆友。
可以說,這是一個意外
“周九江,周九江,你的信,來自撫鬆縣大營民公社顧家崴子大隊的信”
“你剛才說是哪的”
“撫鬆縣大營民公社顧家崴子大隊,對了寄信人是李綿綿”
“你不認識嗎?”
“怎麽會是她,哦,沒事,認識”
等周九江打開信後看到就一邊後,趕緊著拿著這信,去找從軍區家屬院一起來的小夥伴,並給他們看。
“九江你怎麽看”
“當然是迴信呀!”
“可以李綿綿同誌在信上問大家缺什麽,咱們怎麽說呀!”
“你傻呀!肯定是不能說呀!不管怎麽說,咱大家都比她大不說,再說了,咱自己卻什麽也可以給父母寫信呀!她一個人即使有東西,咱也不能要呀!”
“李強說的對”
“那趙濤飛你說怎麽辦?要是咱在信上和她說什麽都不缺,她也不信呀!”
“國華說的也對”
“這樣吧!大家仔細想想吧!”
“我覺著吧,大家可以把自己在這裏遇到的問題和綿綿說一說,畢竟她比咱下鄉的時間要早,在一些問題上肯定能給大家夥一個答案”
“九江說的沒錯”
一連著好幾封去往不同地方的信,當大家夥都收到來自大營民公社顧家崴子大隊的信時,起初是不可思議,等打開信後,卻覺著終於找到同道中人的感覺。
等接到他們的信後,也沒幾天,最晚到的也是半個月後,沒辦法,他們有的去了大西北,太遠了。
每一封信迴的都很認真,不管是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還是在勞作上遇到的問題,自己知道的,懂的,都會迴答他們,同時也告訴他們,這隻是自己的見解,不知是否與適合他們。
同時在一些問題上迴答不了的,也鼓勵他們給長輩們寫信,畢竟他們年齡在那裏,見識也在,肯定比大家了解的多。
同時也鼓勵他們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在兵團好好發展,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
當遠在京市軍區家屬院的長輩們,看到自家孩子的寄來信時,心裏別提多安慰,知道自己的孩子現在是真正的長大了,同時也都給自己寫信或者寄東西表示感謝。
自己也知道他們初到一個新的地方,不適應,也怕他們吃不飽,會把自己以前曬的地瓜幹,多多少少的給他們寄過去一點。
而他們也會給自己寄一點當地的特產什麽的,漸漸的大家就成了筆友,成了這個年代互相扶持一路走過來的好友,等多年再見麵時,即使不曾相處過,卻是如此熟悉。
時間很快來到67年冬天,自從上次報警處理了白嘉銘同誌後,大家都有意的躲著自己,自己看著這個是一個情況,也就不怎麽在大隊裏走動。
不過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管是知青院的知青,還是生產隊裏的社員都沒有在自己跟前挑事的,
不過還有是有件事挺讓人意外的,那就是生產隊裏的老姑娘終於嫁出去了,不是別人正是大隊長的妹子,顧翠翠同誌。
“不過聽說嫁的是一個二婚,還是帶著孩子的。”
“是呀,俺聽說,男方帶了3個孩子呢?兩男孩,一個女孩,最小的那孩子還在吃奶呢?”
“但不管怎麽說,對方是個軍官,還聽說對方是個連長呢?”
“顧翠翠可算是如願了”
“啥意思”
“聽說她以前喜歡上李知青的哥哥,就是那個大學生軍官”
“是嗎?”
“誰知道呢”
成親的這天自己也隨了5毛錢,雖然鬧的有點不愉快,但是不管怎麽說看在大隊長一直維護自己的份上,這個錢還是得出了。
即使知道這個錢又去無迴,但是也不過也就5毛錢,其他的就算了,再說兩個人的關係有不怎麽樣,也就不在多拿東西隨禮了。
但是讓自己沒有想到的是,在顧書記和顧老太太給她準備的嫁妝當中,看到一台嶄新的收音機時,頓時就明白過來了,這就是自己當初送出去的那張收音機票買的。
怪不得這麽多年,大隊部不缺錢,但是從來就沒有買過收音機呢?原來是被這家人給扣下來了呢?
看到這,自己還哪有心思喝喜酒呀!就找個理由有了。
隻是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家門口遇到了三哥。
“三哥,你怎麽來了”
“有假,就過來看看你,你這是從哪裏來”
聽到這裏就把剛剛在顧家看到的收音機的事說。
“那你是怎麽想的”
“不知道,對了,先不說了,走,咱迴家做好吃的,吃一頓好的,心情就好了”
“好”
“三哥這次過來要待多久”
“不多,下午就歸隊”
“那怎麽還過來,時間來的急嗎?”
“沒事,這次過來是帶隊多來訓練的”
“訓練?你不會是說在這山裏吧!”
“是呀!”
“怪不得,有次進山走的遠了一些,發現了一些有人待過的地方,還覺著奇怪呢?自己還特意請假去城裏,找周叔問了一下。周叔當時還說,讓自己沒事不要進深山,說上邊會安排人過來拉練。”
“是呀!上一批人行迴去,這不這次就帶隊過來了。”
“那要待多久”
“暫時不清楚,但是不管怎麽說,也得半年以上吧”
“那不是要在這裏待到過冬呀”
“是呀!”
就因為大院孩子去兵團插隊的事,還讓上邊首長知道,特意問了幾句。知道是他們自己積極投奔祖國建設當中就,也就沒沒有再說什麽。
當自己再一次接到來自軍區大院的信息後,才知道大院裏有很多的孩子去了兵團,而且還好巧不巧大部分都分配在東北。
自己給這些小同誌迴信的時候,順便提了一句,他們所在的兵團。
起初隻是想到他們來到東北有可能不適應,或者缺點什麽,自己也許能幫到他們,就要了他們的地址。
隻是沒有想到,當第一封信去了沒多久,收到迴信後,接下來彼此就成了筆友。
可以說,這是一個意外
“周九江,周九江,你的信,來自撫鬆縣大營民公社顧家崴子大隊的信”
“你剛才說是哪的”
“撫鬆縣大營民公社顧家崴子大隊,對了寄信人是李綿綿”
“你不認識嗎?”
“怎麽會是她,哦,沒事,認識”
等周九江打開信後看到就一邊後,趕緊著拿著這信,去找從軍區家屬院一起來的小夥伴,並給他們看。
“九江你怎麽看”
“當然是迴信呀!”
“可以李綿綿同誌在信上問大家缺什麽,咱們怎麽說呀!”
“你傻呀!肯定是不能說呀!不管怎麽說,咱大家都比她大不說,再說了,咱自己卻什麽也可以給父母寫信呀!她一個人即使有東西,咱也不能要呀!”
“李強說的對”
“那趙濤飛你說怎麽辦?要是咱在信上和她說什麽都不缺,她也不信呀!”
“國華說的也對”
“這樣吧!大家仔細想想吧!”
“我覺著吧,大家可以把自己在這裏遇到的問題和綿綿說一說,畢竟她比咱下鄉的時間要早,在一些問題上肯定能給大家夥一個答案”
“九江說的沒錯”
一連著好幾封去往不同地方的信,當大家夥都收到來自大營民公社顧家崴子大隊的信時,起初是不可思議,等打開信後,卻覺著終於找到同道中人的感覺。
等接到他們的信後,也沒幾天,最晚到的也是半個月後,沒辦法,他們有的去了大西北,太遠了。
每一封信迴的都很認真,不管是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還是在勞作上遇到的問題,自己知道的,懂的,都會迴答他們,同時也告訴他們,這隻是自己的見解,不知是否與適合他們。
同時在一些問題上迴答不了的,也鼓勵他們給長輩們寫信,畢竟他們年齡在那裏,見識也在,肯定比大家了解的多。
同時也鼓勵他們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在兵團好好發展,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
當遠在京市軍區家屬院的長輩們,看到自家孩子的寄來信時,心裏別提多安慰,知道自己的孩子現在是真正的長大了,同時也都給自己寫信或者寄東西表示感謝。
自己也知道他們初到一個新的地方,不適應,也怕他們吃不飽,會把自己以前曬的地瓜幹,多多少少的給他們寄過去一點。
而他們也會給自己寄一點當地的特產什麽的,漸漸的大家就成了筆友,成了這個年代互相扶持一路走過來的好友,等多年再見麵時,即使不曾相處過,卻是如此熟悉。
時間很快來到67年冬天,自從上次報警處理了白嘉銘同誌後,大家都有意的躲著自己,自己看著這個是一個情況,也就不怎麽在大隊裏走動。
不過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管是知青院的知青,還是生產隊裏的社員都沒有在自己跟前挑事的,
不過還有是有件事挺讓人意外的,那就是生產隊裏的老姑娘終於嫁出去了,不是別人正是大隊長的妹子,顧翠翠同誌。
“不過聽說嫁的是一個二婚,還是帶著孩子的。”
“是呀,俺聽說,男方帶了3個孩子呢?兩男孩,一個女孩,最小的那孩子還在吃奶呢?”
“但不管怎麽說,對方是個軍官,還聽說對方是個連長呢?”
“顧翠翠可算是如願了”
“啥意思”
“聽說她以前喜歡上李知青的哥哥,就是那個大學生軍官”
“是嗎?”
“誰知道呢”
成親的這天自己也隨了5毛錢,雖然鬧的有點不愉快,但是不管怎麽說看在大隊長一直維護自己的份上,這個錢還是得出了。
即使知道這個錢又去無迴,但是也不過也就5毛錢,其他的就算了,再說兩個人的關係有不怎麽樣,也就不在多拿東西隨禮了。
但是讓自己沒有想到的是,在顧書記和顧老太太給她準備的嫁妝當中,看到一台嶄新的收音機時,頓時就明白過來了,這就是自己當初送出去的那張收音機票買的。
怪不得這麽多年,大隊部不缺錢,但是從來就沒有買過收音機呢?原來是被這家人給扣下來了呢?
看到這,自己還哪有心思喝喜酒呀!就找個理由有了。
隻是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家門口遇到了三哥。
“三哥,你怎麽來了”
“有假,就過來看看你,你這是從哪裏來”
聽到這裏就把剛剛在顧家看到的收音機的事說。
“那你是怎麽想的”
“不知道,對了,先不說了,走,咱迴家做好吃的,吃一頓好的,心情就好了”
“好”
“三哥這次過來要待多久”
“不多,下午就歸隊”
“那怎麽還過來,時間來的急嗎?”
“沒事,這次過來是帶隊多來訓練的”
“訓練?你不會是說在這山裏吧!”
“是呀!”
“怪不得,有次進山走的遠了一些,發現了一些有人待過的地方,還覺著奇怪呢?自己還特意請假去城裏,找周叔問了一下。周叔當時還說,讓自己沒事不要進深山,說上邊會安排人過來拉練。”
“是呀!上一批人行迴去,這不這次就帶隊過來了。”
“那要待多久”
“暫時不清楚,但是不管怎麽說,也得半年以上吧”
“那不是要在這裏待到過冬呀”
“是呀!”